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搏浪天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80章 心愿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搏浪天涯》 作者:霍达

第80章 心愿

  范琪东出国的时候,父亲没有送他,因为他已经大学毕业,是个可以自己闯天下的男子汉了。和儿子相比,父亲就觉得自己差得太远了,他只是一个农民,仅仅上过几天“扫盲班”,连字也识不得几个,这一辈子只知道种田。像他这样的人,在中国有好几亿,真是太普通太普通了。

  在范琪东的记忆里,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每年的春天青黄不接,家里总要向人家借粮,不然,连“年关”也过不去。可是借粮过年的名声总是不大好听,穷人也要面子,所以,父亲就有意把这件事提前去办,腊月里先把粮借来,免得到年根底下再为难了。就是这样一个贫困之家,仍然给了童年的范琪东极大的温暖,一家人相濡以沫,从来没有过任何争吵。父亲尊老爱幼,对奶奶特别孝顺,村里来了电影放映队,在打谷场上架起银幕,那是农民难得的娱乐,热闹得简直像过节,每当这时,父亲就背着奶奶去看电影,这也是当地的一“景”。范琪东从小就敬重父亲,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而是因为他拥有“孝子”的美名,“百善孝为先”啊,父亲为他作出了最好的榜样。

  父亲对他的读书倒并不太热心,也没有寄予什么厚望,他自己没有文化,更不能去指导儿子,只是每当开学的时候,说两句“在学校里要听先生的话,识了字将来有好处”之类的话,至于有什么好处呢?他也说不清。范琪东的课余时间以及寒暑两假,都要帮父亲种田,除了使大牲口,别的农活样样会干。1986年,范琪东初中毕业了,比父亲识的字多得多了。自从乡下搞了土地承包,家里已经粮食能够自给,衣食无忧。那么,是让儿子回家种田,还是继续读书呢?此刻,一向安分守己的父亲突然萌发了一个“野心”:他希望儿子将来能上大学!而在当地,这简直是异想天开,农家子弟不要说上大学,连高中都可望而不可即!

  范琪东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1986年考进了兰溪县一中,1989年考上了大学,成为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的新生。记得还在上高中的时候,父亲曾对他说过:我这一辈子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把你供到上大学,一个是在我手上盖一座新房子。现在,父亲的第一个愿望已经实现了,让多少人羡慕不已啊!

  父亲送他到上海,从这里倒火车,就可以直达青岛了。送走了儿子,父亲趁机去看了看在上海工作的伯父。乡下人进一趟城不容易,他们兄弟两人也难得见一面。

  1993年7月,范琪东大学毕业了。母校许诺他免试读研究生,他填了表,又放弃了。浙江海洋学院希望他去教书,每月的工资大约七八十元,他也谢绝了。

  他有他自己的追求。就在他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弟弟考高中落榜了,从此在家务农,顶替了长子的位置,让哥哥安心读书,整个家庭完全以供范琪东读书为中心了。范琪东每当想到这里,心就要“评评”地跳,他总觉得愧对弟弟,欠了他一生一世也还不清的情。在读大学期间,有一年暑假回家,正好赶上台风,家里的房子被刮倒了。那是一座两三百年的木质结构老房子,歪歪斜斜,弱不禁风,再修修补补,又能顶几时?何况又是四五家人家合住,也太拥挤了,难道能让父母和奶奶一辈子都住在这里吗?父亲当年的两个心愿,还有一个没有实现,范琪东作为长子,他有责任替父亲去实现,他需要钱,需要很多的钱,好盖一座在当今浙南农村像点样子的房子!这就是他的追求。这个追求,比起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是不是显得太“渺小”、太“庸俗”了?是的,范琪东也并不觉得这个追求有多么宏伟,只是,他需要报效家庭,报效为他辛劳一生的父母,报效当年为他烧饭、送他上学、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奶奶,惟恐他们等不及啊!

  当年10月初,他登上了舟山远洋渔业公司的“久远”812船,开往湛江。10月15日,和“久远”811以及“粤远渔”7、8号一起,从湛江调顺岛码头起航,这是中水第十三批赴西非、西亚的远洋渔业船队。这一天,正好是范琪东二十一岁生日。走之前,舟渔的领导有言在先:你虽然是大学毕业生,但到了船上,只能当水手。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一,他不怕苦,从小吃尽了苦的人,还有什么苦不能吃?第二,他相信自己的实力,只要给他一个用武之地,就一定能够作出成绩。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远洋渔业的收入高于国内,他可以尽快地实现父亲的那个迫切心愿。上船之前,他拜托舟渔的领导,把他每个月300元的工资存起来,每季度寄一次,全部寄给家里。这样,在他回来之前,全家的生活就蛮可以维持了。

  11月下旬,船到亚丁,抛锚上岸。这就是范琪东预定的目的地,他将在这里用一网一网地捕捞走完漫长的两年,好回家探望奶奶、父母和弟弟,到那时,家里就可以盖新房子了。

  他迫不及待地给家里写信’向他们报告已平安到达的消息,并且用英文把这边的地址写好了,复制好多份,给家里寄去,以后他们回信,只要在信封上贴上这个纸条就可以了。

  这封信漂洋过海,终于送到了父亲手中,由弟弟读给全村的人听。村里人都羡慕得了不得。由此,他们也才知道了在老远老远的地方,有一个国家叫也门,也门有一座城市叫亚丁,从这个村子里出去的大学生范琪东就在那里。

  1993年就这样过去了。

  1994年5月5日,晚饭后,全家人正在看电视,突然跳出了一条新闻:也门发生内战,昨晚9时50分,南方军队以远距离重炮、火箭炮猛轰驻扎在亚丁国际机场附近的北方中央治安军,一举歼灭。今晨双方展开空战,轰炸对方的重要设施,亚丁的国际机场、炼油厂、发电机厂、总统府等首当其冲……

  “也门!”“亚丁!”这正是他们天天念叨的地方,怎么突然打起仗来了呢?琪东这孩子也不知道怎么样了?他是在船上还是在陆地上?会不会有什么闪失?枪子儿又不长眼,谁能给他打保票呢?唉,要是早知道外国这么乱,就不让孩子去了,我们宁可住破房子,琪东,你回来吧!

  赶快让二儿子给哥哥写信,把那张洋文纸条贴在信封上,赶快寄走。也不知哪天能寄到亚丁,在那个炮火连天、兵荒马乱的地方,这封信还能送到他手里吗?一切都是未知数,惟有天天守着电视机,而且专等亚丁的消息。父母的那颗心啊,时时刻刻像油煎火燎!

  其实,范琪东早已经不在亚丁了。由于公司在也门的捕鱼证迟迟没有办妥,春节前夕,他们的船奉命前往西非,先到拉斯帕尔马斯,十几天后又去了几内亚比绍,装上渔需物资再开往塞拉利昂,4月26日开始投产,5月份发生的也门战争远在天边,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不告诉家里?离开亚丁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最终将在哪里落脚,信该怎么写呢?而且,他更不可能预先想到也门会打起仗来,让全家人受惊了!

  两年之后,1996年春节前夕,范琪东回来探亲了,回来偿还那一笔沉重的感情债,回来实现父亲今生最后一个心愿。他身上装着一万九千多美元,这几乎是他两年来在国外所得的全部,应该够盖一座房子了吧?

  他从弗里敦飞到拉斯帕尔马斯,从拉斯帕尔马斯飞到北京,再从北京飞到上海。事先给家里写了信,请父亲到上海去接他。不仅仅因为思父心切,还有一个原因,他担心一个人从上海坐火车回家,身上的那笔钱不安全。那时,外汇还不能寄,他怀里揣的是现金。

  家里的房子其实已经开工了,打好了地基,底层的墙也起来了。首期的费用是借来的,从伯父那里借了一些,又托他向别人借了一些。现在儿子回来了,可以还债了。

  范琪东比父亲先到上海。下了飞机就直奔伯父家,等啊等,等到吃晚饭,父亲还没有到。伯父让他先吃饭,慢慢等,不要着急;说好了今天到,总归会到的。

  父亲晚上才赶到,儿子已经睡着了,跨越西半球和东半球的长途旅行实在太累了。

  父亲立在床前,端详着已经两年不见的儿子。大西洋的风吹浪打,重新塑造了儿子的脸,使他的生身之父都感到有些陌生了。

  父亲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抚摸着儿子那张变得有些粗糙的脸。不料这一摸,儿子醒了。

  “阿爸,你来了?”儿子翻身坐起,惊喜地看着父亲,他曾经多少次在梦里看到父亲的这张脸啊,这一次,再不是梦了。

  “儿啊,你瘦了……”父亲说,嘴唇在抖。

  “在外面想家,吃饭也没有胃口,现在好了,”儿子说,“可以在家里过一个年,好好地吃吃家乡饭了!”

  父子两人第二天就急急往家赶。离开上海之前,把欠伯父的钱和托他转借的钱全部还清,借的是人民币,还的是美元。欠伯父的那一部分,伯父自然要推托一番,父子两人执意归还,因为他们明知伯父的家境并不宽裕,还因为过去总在腊月里借粮,已经借怕了,现在是他们第一次腊月里还债,也是一件扬眉吐气的事儿。

  1996年2月19日,农历丙子年正月初一,是范琪东二十四岁“本命年”的第一天,也是这个家庭有史以来最圆满、最兴旺、最红火的一个春节。

  春节过后,盖房子的工程继续进行。范琪东带回来的一万九千多美元,按当时的比价,折合人民币十五万多元,还清借款,盖完房子,还有结余。一年之内,三层小楼落成,虽比不上大城市里那些公寓、别墅的豪华雅致,在浙南农村已经足以引人注目了,以致成为附近十里八乡的一处景观,一条被人们口口相传的新闻:

  “听说范家盖了新楼,没有想到啊,像他们那样赤贫的人家也有今天!”

  “都是因为人家儿子有出息啊,如今在外国,挣大钱呢!”此时,范琪东已重返西非。

  他已经实现了父亲毕生的心愿,今后,他将按照自己意愿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乘风破浪的征程从现在开始……

WWW、xiaoshuotxt.net Txt 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霍达作品集
霍达作品精选搏浪天涯未穿的红嫁衣秦皇父子补天裂国殇穆斯林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