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7章 诗经(6)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 作者:雅瑟

第7章 诗经(6)

  人们一年四季的劳作,涉及当时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各个侧面展示着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因此后人拿这首诗与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农事诗《工作与时日》作比较,不过,《七月》显然要比《工作与时日》有进步意义。因为《工作与时日》开篇就是献给宙斯,赞颂宙斯万能的。《七月》则是一幅男耕女织时代的风俗画。三月里女孩子带着漂亮的篮子,采桑叶养蚕,六月滴溜溜的葡萄挂满枝头,七月人们榨满豆浆,八月他们打枣、收稻谷,九月他们修筑打谷场,十月家里飘满酒香,十一月、十二月农活结束了,男人开始去打猎。夜晚归来还不休息,趁着农闲,收拾好屋子,抵御冬夜的严寒侵袭,还要准备过年,来年开春又要忙着下地耕种了。

  在诗中有很多细节描写,比如,蟋蟀爬进屋中,在灯下跳来跳去,提醒着北风的寒凉。人们赶紧锁上窗户,把门洞都堵塞上,屋中就暖和起来。“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不久新年到来了,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进到屋中歇个够。生活是简单贫困,抑或是负担,平凡但充满着生命力。

  然而,在平和的诗句下,又给人们展现出另一幅古代农人的生活画面。农夫辛辛苦苦地白日忙完庄稼,夜晚还要搓麻绳,在一年的最后时刻忙祭祀的种种活动,献上先前储藏在冰窖里的韭菜和羊羔,分发美酒给宾客,与众人一起举杯为主人祝福,高呼万寿无疆。在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关于农民与贵族统治者生活的鲜明对比。终年繁重的农事和劳役,在生活上却得不到相应的待遇,相反贵族上层却过着另一种生活:住的是防风耐寒的房屋,穿的是上等鲜亮的衣裳,吃的是味美的酒肉,没有事情了还祭祀祖先、神灵,祈求多福多贵多寿。此类相似的内容在《诗经》中其他篇章中也有体现,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后两者体现了一种反抗精神,但在这首《七月》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同样的情感。

  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

  鸱鸮鸱鸮(1),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恩斯勤斯(2),鬻子之闵斯(3)!

  迨天之未阴雨(4),彻彼桑土(5),绸缪牖户(6)。

  今女下民(7),或敢侮予(8)?

  予手拮据(9),予所捋荼(10),予所蓄租(11),

  予口卒瘏(12),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13),予尾修修,予室翘翘(14),

  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15)!

  【注释】

  (1)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2)恩:爱。斯:语气助词。(3)鬻(yù):育。闵:病。(4)迨(dài):及,到。(5)彻:同“撤”,取。桑土:桑根。(6)绸缪:缠绕。牖:窗。户:门。(7)女:同“汝”。下民:下面的人。(8)或:有。(9)拮据:指脚爪劳累。(10)捋:成把摘取。荼:茅草花。(11)蓄:积蓄。租:通“苴”,茅草。(12)卒瘏(tú):患病。(13)谯谯(qiáo):羽毛疏落的样子。(14)翘翘:危而不稳的样子。(15)哓哓(xiāo):形容惊恐的叫声。

  【赏析】

  这首诗歌的意思是:可恶的猫头鹰,你已经抓走了我的幼子,别再来毁坏我的家园了。可怜我含辛茹苦费尽心思,早已经为抚养幼子病倒了!趁着天晴没有雨水,找些树枝桑根,修补门窗。如今你们树下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又要来欺负我。我的爪子疼痛无比,还得继续采集茅草来垫巢底,我的嘴巴泥土都啄不动了,可是我的窝巢还未曾修好啊!我的羽毛稀落凋残,我的窝巢也摇摇欲坠,正在风雨飘摇中啊,我只能惊恐地哀嚎!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中被广泛运用,使得古代的说理散文增添了许多的艺术魅力。在这篇《鸱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诗中小鸟被猫头鹰吃掉了,巢穴也被破坏掉了,但是母鸟,它还趁着天晴修补自己的家园。诗中的鸟很坚强,面对灾祸有着生存的勇气和毅力。刚刚还沉浸在丧子的痛苦之中,一会就在哀伤之中抬起头来,重建家园。这只母鸟有很大的悲哀之处,它以为自己的幼子被猫头鹰吃掉之后,通过哀求之后,猫头鹰就不会再来侵袭它了,它哪里知道,鸟类也是贪婪的,尝到甜头的猫头鹰肯定还会再来,家园还会遭到它们的袭击。

  鸟儿明知道猫头鹰已经知道自己好欺负了,时刻都会再来侵扰,却依然固守家园。况且家园已经被破坏,它依然不放弃,希望可以修缮重建,可是这艰难的生活,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它的爪子受伤了,嘴也不能再用了,羽毛也失去了以前的光泽,变得凋零了。这只母鸟的遭遇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的一个写照,深受压迫,但是还要生存下去,鸟儿的观念就和中国人的家园观念一样强烈,是对家园的固守。

  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1)。

  哀我人斯(2),亦孔之将(3)。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4)。

  周公东征,四国是吪(5)。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6)。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7)。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8)。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9)。

  【注释】

  (1)皇:同“惶”,恐惧。(2)斯:语气词,相当于“啊”。(3)孔:很、甚、极,程度副词。将:大。(4)錡(qí):凿子,一说是古代的一种锯。(5)吪(é):教化。(6)嘉:善,美。(7)銶(qiú):凿子,一说是独头斧。(8)遒(qiú):《毛传》“固也”、《郑笺》“敛也”,一说是臣服。(9)休:美好。

  【赏析】

  全诗分三节,采用复沓形式,各节仅有数字不同。

  第一节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而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遥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周公率兵东征了。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故云“东征”。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赞美周公,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节,结构与第一节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錡”不论解作凿或锯,“銶”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节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节,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錡”、“銶”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有理,有待考查。

  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伐柯如何(1)?匪斧不克(2)。

  取妻如何(3)?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4)。

  我觏之子(5),笾豆有践(6)。

  【注释】

  (1)伐柯:采伐作斧头柄的木料。柯,斧头柄。(2)匪:同“非”。(3)取:通“娶”。(4)则:方法。(5)遘(gòu):同“觏”,遇见。(6)笾豆有践:喻指迎亲礼仪有条不紊。笾,一种竹编的礼器,用以盛放果脯。豆,木制、金属制或陶制,用以盛放腌制食物或酱类的器皿。

  【赏析】

  这首《豳风·伐柯》中写道,要砍柴,只靠斧头的利刃是不行的,必须要装上斧柄,这样使起来才能够得心应手。而娶妻子也必须要有媒人才能成功。因为这首诗,后世将媒人做媒也称为“作伐”。

  中国古代无媒不成婚,现在也有好多婚姻是媒人一手缔造的。其实早在《诗经》中的《卫风·氓》中我们的先民就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孟子还把“媒妁之约”与“父母之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使得大家的活动都局限在了一家之中。“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中,彼此之间确实有隔膜存在,也不了解外边人家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即使自己家里的儿女已长大成人,也不知道哪家需要嫁女娶媳。还有封建的风俗习气使得人们在求偶问题上的腼腆心理,其中要是有一个媒人斡旋是最好不过的了。

  诗中说:“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在后世,“媒人”一词在社会上多含贬义,但很多时候,在实际的生活中,媒人也有高大的形象和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比如《西厢记》里的红娘,还有唐代文人李复言传奇《续玄怪录·定婚店》里的月下老人等。后面这个故事因为颇具传奇色彩,而更引人津津乐道。

  追本溯源,这万千的引申皆来源于上古时的一语“作伐”,虽然人会老,诗词歌赋也会因为年代久远而逐渐遗失,这是我们无力挽留的遗憾,但这世间依然存在永恒的物,可以穿越时空的枷锁,历久弥新,便是古人凝结在文字中的才情,带来无尽的感动。

  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蜉蝣之羽(1),衣裳楚楚(2)。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3)。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4),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注释】

  (1)蜉蝣:一种寿命极短的昆虫。(2)楚楚:干净整齐的样子。(3)采采:光洁鲜艳的样子。(4)掘阅:光洁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中,敏感的诗人就借助一只蜉蝣写出了脆弱的生命在死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死亡的困惑。蜉蝣是一种生命周期很短的昆虫,它的幼虫在水中孵化以后,要在水中待到大概三年才能达到成熟期,然后爬到水面的草枝上,把壳蜕掉成为蜉蝣,之后还要经过两次蜕皮才能展翅飞舞。再往后的时间它更加忙碌,在几个小时内交配、产卵,不知疲倦,而后就要死去。

  《淮南子》中记载说:“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二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明朝李时珍在自己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更是一语抓住蜉蝣的生态特征:“蜉,水虫也……朝生暮死。”“朝生暮死”,这是蜉蝣的命运,然而放大来看,也是天地苍生的共同命运。人生何其短暂。

  蜉蝣的羽啊,明艳如穿着鲜明的衣衫。我的心充满了忧伤,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处?蜉蝣的翼啊,明艳如穿着鲜明的衣衫。我的心充满忧伤,不知哪里是我的归息?蜉蝣多光彩啊,仿佛穿着如雪的麻衣。我的心里充满了忧伤,不知哪里是我的归结?

  对生命敬畏并且充满了忧伤,作者想要淡然地面对生命这个严肃的话题,却又战战兢兢,无法克制内心对于时光飞逝的惊恐。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也发过类似的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古战场赤壁犹在,滚滚东流的长江亦在,而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时间是如此无情,不会对任何一个人、一件事情客气,英雄人物以为自己改变的事情对时间来说,不过是一粒细小的灰尘罢了。

  《曹风·蜉蝣》是千年前的古人唱出的对生命荒凉的惆怅。作者知道蜉蝣不久就会死去,可是蜉蝣似乎不知自己就要死去,还是穿着鲜艳好看的衣服,极尽展示。它的翅膀完全透明,身姿轻盈,宛如古代的宫女,尾部的两三根细长的尾丝,更像古代美女长裙下摇曳的飘带。作者不禁发出了长叹:生命有限,韶华易逝。

  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君子于役(1),不知其期。

  曷至哉(2)?鸡栖于埘(3)。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4)?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5)?

  【注释】

  (1)君子:指丈夫。(2)曷(hé):何时。(3)埘(shí):鸡舍。(4)佸(huó):相会。桀:鸡栖架。(5)苟:也许,大概。

  【赏析】

  这首《君子于役》,讲述的是女子的夫君去边疆服役,女子对他的思念之情。只听她慨叹道: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我的夫君服役去了,何时才能回来?此刻太阳已经落山,鸡、羊和牛都回到自己的圈里去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我的心只剩下思念和心神不宁,望眼欲穿,不住呼唤。“君子于役,不日不月。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不知你何时能回得来,相见归期遥遥无期,我的丈夫赴役去了,但愿他不要挨饿,不要受渴。

  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殷切思念。一些细节的描写十分亲切感人。读来让人感觉这样的思妇就在眼前身边。

  周公率军东征,使得四国的百姓深受教化感染,周公对百姓的哀怜,令人感到他善良的心胸,其实周公也是为了四国家人的生活平安才发动的战争,对于平民来说,也算是一种莫大的恩典。有时候,战争并不是一味地涂炭生灵,而是要开创新的一片天地,只是这样的过程过于惨烈,使人不敢正视罢了。

w w w. xiaos huotxt .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雅瑟作品集
10万个为什么大全集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乔布斯全传民国枭雄杜月笙感动小学生故事大全集世界经典神话大全集世界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中国孩子最爱读的好故事大全集曹操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