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小说 > 《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经典报道》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9章 缅北之战(节选)(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经典报道》 作者:李天道

第29章 缅北之战(节选)(2)

  我跑出指挥所,卧倒在棱线附近,希望看到开阔地里的战斗。前方那座高地被破片和爆烟笼罩着,我觉得我替它命的名字不坏,虽然硝烟泥土对着晴光,色调不很鲜明,可是很像画片里的维苏威。左面被前面另一条棱线遮住了,只能大概判别灌木丛的位置,那边机关枪的旋律加快,还夹杂着几发三八式的步枪。看不到一个战斗兵,只有钢盔对着阳光一闪的时候,可以看到几个人在运动---那是几个不怕死的弹药手。

  回到连部,我们接到胡排长的报告:敌人的侧防机关枪非常厉害,列兵王永泰阵亡,姚太周负伤,第六班的班长曾斌负伤,他们还要六O迫击炮弹,吕连长派人送上去了。

  为什么敌人这样顽强?前面枪声又加紧,哒哒哒哒一阵才放松。我们的炮兵第二度猛烈射击,敌人的速射炮也加速还击,这种速射炮火声音和爆炸音连在一起,中间只有“唿---”一段很短的弹头波,听起来有如“空———咵!”我们的弟兄们都称之为空咵炮,我们的连部已经在空炮的弹巢里了。

  吕连长刚打电话要两副担架上来,前面报告炮兵观测所又有一位弟兄负伤,送弹药的弟兄说,他连左脚踝骨后面一块都被打掉了,并且混乱之间偏偏多事:一位轻伤的弟兄自己下来,在小树林里迷了路,半天也不见下来;还有卫生队自己也有一位弟兄在后面公路上负伤。

  等到姚太周和曾斌下来的时候,已经是3点10分,他们在前面等担架等了很久,但是旁边的人比他们伤得还重,担架都忙着,他们只好由送弹药的弟兄扶着到连部。

  曾斌一进来嘴里就哼,他看着王永泰倒下去,他想把那支步枪捡回来,枪是捡回来了,但是他的左手掌也被敌弹打穿,一团血肉模糊,上面虽然用绷带绑着,血仍旧透过绷带淌在地上。一位弟兄帮他撕开重新敷一层止血粉,我走上去绑紧他的手腕。我觉得替他们尽了一点力,心里有说不出的快慰,但是他哭着嚷着要水喝,我们不能给他喝,吕连长把他的水壶拿过去了:“你要喝等开刀以后才能喝。”

  姚太周的伤也相当重,一颗子弹在腰部以上由右向左打一个对穿。他没有哼,脸色也还保持着红润,人家把他垫着俯卧下去的时候,他痛得用力紧闭着他的眼睛,闭着了又慢慢睁开,一连闭了好几次,他额上的筋在颤动,到底担架再来了一次,把他们都接下去了。

  胡排长的报告:敌人跑出工事向我们反扑,被我们打倒了好几个,前面冲锋枪在连放。

  右翼搜兵的报告:绕着右边山地走,过五道水沟可以绕到村子里,但是村子里敌人多得很,敌人的战车已经发动了。

  敌人还要来一次反扑?大家觉得很奇怪,但是没有一个人激动。曾营长叫第九连赶紧构筑工事,打电话叫第七连抽一排人上来,并且亲自到公路上去配备火箭筒。

  我跟着他到公路,曾营长说:他的火箭排有三架战国的记录,所以我们对于敌人的破烂装甲兵,实在有充分的自信。最引人发笑的是:火箭排的班长一面掮着枪身进入阵地,一面还回过头来和连部的一个传令兵讨论交易,传令兵要班长买他的手表,他要二百五十盾,但是火箭排的班长只肯出五盾……到四点左右,敌人的战车还没有上来,我们相信不会来了。一方面快要入暮,曾营长准备要部队停止攻击,等候第八连的迂回奏效以后再干,我们同回到营指挥所,在隐蔽处对着灰风饱餐了一顿。只有陈团长始终乐观,他再和山上迂回的部队通一次无线电话,知道各队的进展顺利,他还是坚持着那套理论:“对付这种敌人,只要两翼迂回,正面加压力,敌人没有不退的,恐怕今晚敌人还要反扑,但是明天早上就准退……”泰伯少校在这里也很着急,他弄了半天,敌人的炮还在射击,他觉得很难为情。不过泰伯回去的时候陈团长还是很谦逊地向他致谢:“今天你们炮兵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我很感谢,只是步兵太惭愧了,进展很少……”泰伯笑着:“团长,我们明天再干。”

  五点左右,坏消息来了:第八连潘连长的迂回部队和敌人的迂回部队遭遇,还伤了两个人,看样子敌人的企图还很积极。这时候,大家兴奋的心上不免投下一重暗影,一位悲观的军官在自言自语:“我晓得我们团里一定也要碰一次硬钉子,敌人一天打了四百多发炮弹,又是战车,还来迂回……”

  第二天一早,我们开着指挥车再去拜访陈团长。

  一到昨天的指挥所,使我们大吃一惊,团长和营长都不在,营部副官正在督促着兵夫收拾家具,有两辆车子已经驶向前面,我记得车子是不准再向前去的。

  这时候副官已经看透了我的惊讶,他跑过来跟我打招呼,他说:“团长在前面,敌人已经退了。”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我记着敌人还在迂回……“前进了好远呢?”

  “部队到了二十一英里的地方,还没有和敌人接触……”

  我把车子驶到前面断桥的位置,果然,工兵队正在维修破桥,下去步行了一段,在前面三百码的位置遇到了团长。我才知道昨晚和潘连长接触的是敌人的一个小队,潘连长带着后面的两排旋回展开,敌人都跑了。公路下面的敌人也稍稍费了一点气力,曾营长在清晨三点钟发动拂晓攻击,敌人才狼狈后退。我又知道左右各部队都有进展,团长的结论:“这种敌人,只要两翼一迂回,正面加压力……”他又说,“情况混乱危险的时候,往往也是打开局面的时候。”所以他始终自信。

  我们跟着部队后面前进,前面一连四座桥,都给敌人爆破了,柏油路上,有两处埋着一排排的地雷(已经被搜索队挖出来了),还有一座桥下扔着三个地雷,连装雷的木匣还在。再前进一段,看到无处不是我们的炮弹残片,有大得像酒瓶的和小得像戒指的;有一片竹林,打得倒在一堆;在一处芦草边,就发现了四具尸体,陈团长说:“这样炮击他们到底吃不消……”

  在半路上我们遇到泰伯少校,团长告诉他:部队已经推进了,炮兵阵地也推进到那沙村附近,现在我们还没有射击目标,部队还在行进。但是,在午后三时以前,你们空军在八O线以南能找到什么目标,比如敌人的炮兵进入阵地,你们尽管射击。

  沿途各部队都在前进,通信兵连电话线都不够了,后面一个兵推着两卷线向前跑。

  在芒里附近我们找到了曾营长,他领我们看敌人的炮阵地,四门山炮阵地附近都有弹痕,我们相信敌人的处境实在不堪设想。但是在一个掩蔽部内就有四十几发弹药筒,怪不得那天我们感到敌人的炮兵太猖狂了。

  团长要曾营长先占领了那座瞰制公路的高山,免得被敌人利用。曾营长:“我已经派第七连去搜索去了,第九连我还是要他前进,到发现敌人为止。”

  在我写完这几行的时候,陈团长的部队已经通过十五英里的路碑了,我想明天再去看看他。但是我一想到他那样充满着自信的语气说:“这种敌人---”不觉会心一笑。

  ……

  报道评析

  过往的硝烟,在场的历史

  新闻与历史的最大区别在于,新闻讲求时效,失去了时效性的新闻就失去了新闻价值,失去了新闻价值的新闻似乎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从新闻历史观的眼光看,优秀的新闻虽然失去了新闻价值,但却有可能沉淀为“历史的初稿”,从而具有历史的价值与历史的“在场”,新闻历史观就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观照新闻,从新的角度挖掘新闻的历史价值,体会其“在场”的意义。

  所谓“在场”就是现在正在这里存在的东西,或者说某物现在正在这里的存在。不是过去,不是将来,也不是那里,是此时此地的存在。亲在前线的黄仁宇不仅是战地记者,而且是一名历史学者,因此他能够既从新闻的视角,又从事件本身,通过新闻细节的生动再现,把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在“场”中体会战争,透视事件,思考现实,体味其历史意义。

  在这篇报道中,前四节从步兵接触之前的炮战开始,描写了战争的艰难。后两节展现了部队上下团结,自信的将士们最后在一天之内推进近十英里。以陈团长、曾营长、吕连长、胡排长、曾班长到列兵姚太周及友军的炮空联络军官泰伯等为线,表现这场艰难的战争。呼啸的炮火与欣欣向荣的灌木并在,希望与伤痛同场,历史与现实融化。其内插入的讨价还价交易商品的细节,让人深难忘记:“火箭排的班长一面掮着枪身进入阵地,一面还回过头来和连部的一个传令兵讨论交易,传令兵要班长买他的手表,他要二百五十盾,但是火箭排的班长只肯出五盾……”

  在战事的胶着状态下,自信的官兵最终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悲观的军官作如是想:“我晓得我们团里一定也要碰一次硬钉子,敌人一天打了四百多发炮弹,又是战车,还来迂回……”

  但是陈团长始终乐观,他再和山上迂回的部队通了一次无线电话,知道各队的进展顺利,他还是坚持着那套理论:“对付这种敌人,只要两翼迂回,正面加压力,敌人没有不退的,恐怕今晚敌人还要反扑,但是明天早上就准退。”再一次挫折的时候,仍然坚信:“这种敌人,只要两翼一迂回,正面加压力……”他并且又解释:情况混乱危险的时候,往往也是打开局面的时候,所以他始终自信。最后是他们胜利---向前推进了近十英里。在作者写下了这些句子时:“但是我一想到他那样充满着自信的语气说:‘这种敌人---’不觉会心一笑。”心头笑的不只有作者,也有被带入这“场”中的读者。

  在细节中展现的战事中的自信,不会仅仅只是过往的硝烟与战事,也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探历过程中的前瞻与预见。这段缅北的经历,与后来的其他事件一起成了作者“历史背景”,成了黄仁宇思考更广阔视野下中国问题的原点。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在事情过去近半个世纪后出版作品集《地北天南叙古今》时,那些往事仍然在目:“我曾在八莫附近看到一个阵亡的日兵,还如生前一样的坐在机关枪掩体之后,面上却黝黑地盖满了苍蝇;我曾在孟拱河畔看到被火焰放射器烧透过的阵地,还有几具直立在战壕内的尸体虽然脸上已烧得一团红黑,却仍然因为眼眶与下颌留下的痕迹而显示着最后一分钟吁天的情景;我也曾爬上被敌人四七平射炮射穿的战车,也真想不到,弹速如此之快,它们在一英寸半的装甲车上所戳的洞,竟像戳洞机在纸上所戳圆洞的完整,圆周全部光滑,内外的边缘也毫无多余的钢铁和裂痕。我不禁以手指循着一个圆洞的内壁旋转,想象着当时官兵被火化的光景,和装甲兵称他们的战车为‘铁棺材’之由来。”

  穿越历史,一直“在场”。将现在从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中解放出来,将这里从与那里的关系中解放出来,使每一次现在这里的新闻事件都充分呈现自身的意义。战事就是战事,战事不只是战事。这就是作为战地记者和历史学家的黄仁宇“记录”给我们的启迪。

wWw。xiaoshuo txt.NetT-x-t_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李天道作品集
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外国演讲辞名篇快读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经典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