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小说 > 《浴血长城》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2章 作者访谈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浴血长城》 作者:孙正连

第52章 作者访谈

  1.写作古北口抗战这一题材的初衷是什么?怎么发现这一素材的?

  七八年前,一次路过古北口长城,在古北口镇南山的南坡下,看到一座烈士陵园,里面是一座大坟,称肉丘坟,埋了三百多位当年长城抗战的国民党官兵。为了解这些官兵,我走进古北口村,在村口,我问几个村民,哪儿能买到介绍当地的书籍。一位四十多岁的当地妇女说:“我给你看看还有没有了。”于是,我在村子里等了一会儿,她拿来四本书。书名是《古北口往事》,作者白天。书上有定价,每本十元钱左右。那位妇女说书不是她的,要价八十元。我付了八十元。回到家后,我认真地读了这几本书,书上最吸引我的是《支那七勇士》。虽然只有一千多字的短文,但记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接下来,我收集了大量的古北口长城的抗日文献,进一步了解了当年长城抗战中古北口战场的惨烈。后来,我又多次到古北口,走遍了那里的长城,爬上了帽儿山,祭拜了七勇士的陵墓。创作的冲动也随之产生了。

  2.国民党军二十五师,是中央军嫡系军队,在抗战中有“千里驹师”的称号,这是他们在全面抗战前的一次重要的长城会战,也是对军队的生死考验,你对这支军队了解多少?这次战争对他们以后的抗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了解二十五师,是从古北口开始的。这是一支长城抗战前刚组建的部队。特别是杜聿明的七十三旅,其中包括戴安澜的一四五团在内,全是刚招收的新兵,正在新兵训练。上战场前,这些新兵没放过枪,没扔过手榴弹。否则,关麟征师长不可能在攻打将军楼时,士兵扔出没拉弦的手榴弹而使日军得到反击时间而负伤。假如不是有关麟征、杜聿明、戴安澜这样的军官带领,这样一群士兵,是不能打仗的。正是古北口一战,锻炼了官兵,这才有后来的“千里驹师”。

  3.相信你在写作这本书的同时,对于书中的一些****将领做了详细了解,你怎么看待戴安澜将军?

  戴安澜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爱护官兵。指挥中他有智慧,在没有炮火的防守中,他能守住阵地。在被敌人两面合围的情况下,他能把队伍带出来,能不留下伤员,虽然战斗中他也负了伤,但他还是亲自在后面掩护,这在国民党将领中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他对战争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战后他写下了《痛苦的回忆》一书,总结了古北口战役的经验教训,并告诫官兵。这才有后来的昆仑关大捷、远征军血战。官兵们跟着这样的长官作战,哪有不拼命的道理。

  4.这场战役对于戴安澜来说,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他通过面对面地与日军交战,认为:只有精兵强武,才能战胜日本。中日关系是不可调和的,在战争没有分出胜负之前,一切外交辞令都没有用,不能对日本抱有任何的幻想,只有血战到底,战胜日本。这在他的《痛苦的回忆》一书中已有明确的观点。

  5.你在后记中也简单介绍了戴安澜将军远征缅甸的事迹,最后以身殉国,能否给我们详细地讲述一番。

  戴安澜在1942年3月随第五军军长杜聿明远征缅甸,时任二○○师师长。3月19日进行了“同古守卫战”,迎战日军五十五师团。由于战斗打得十分残酷,他抱着必死之心,在22日写了两篇遗嘱给妻子。战后,美国军方的史料中这样记载着:“被称为‘有才能、魄力并有相当大胆量’的戴安澜将军从1942年3月19日至3月30日坚守并保卫了位于曼德勒去仰光途中的铁路交叉点同古镇西塘谷。据官方记载,这次行动是‘所有缅甸保卫者所坚持的最长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它的指挥官赢得巨大荣誉’。”接下来是“平满纳会战”、“棠吉攻击战”,戴安澜带领全师浴血奋战,身先士卒,取得让美军都为之赞叹的战绩。在接下来的撤退中,二○○师处在孤立无援中,戴安澜带领全师剩下的5800名官兵朝北撤退,他要把官兵带回国,重整再战。5月17日晚8时,戴安澜将军在康卡村指挥作战时,胸、腹各中一弹。重伤后的戴安澜依然指挥部队冲出重围,朝祖国前进。部队到达茅邦时,戴安澜已说不出话来,可他还是手指地图,为部队定下了撤退路线。5月26日下午5时40分,戴安澜将军在茅邦村与世长辞,时年三十八岁。6月25日二○○师官兵抬着戴安澜将军灵榇到达祖国的漕涧集,为戴安澜将军举丧三天。7月12日戴安澜将军灵榇到达昆明,上万人前来哀悼。因为战争,直到1948年5月3日才在安徽省芜湖小赭山举行了公葬。二○○师出国时9000名军人,回到祖国仅有4000人。

  6.相比杜聿明和戴安澜,当时任军长的徐庭瑶介绍相对较少,能够详细介绍一下他们的抗战吗?

  在抵御外辱的战争中,他们无愧中国军人的称号。他们都是抗日英雄。没有徐庭瑶军长的努力,十七军到不了抗日前线。没有关麟征师长的日夜行军,他们到不了古北口。在以后的几次大战中,他们都是勇于牺牲,奋勇杀敌的中国军人。台儿庄大战,关麟征军长达到抗命请战的程度,足以证明他们的抗日决心。

  7.你用了很大的笔墨来叙述七勇士抗战,他们对你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英雄不是生来就是英雄的。造就英雄除了他们身上的民族血液外,就是外部的压力和机缘。七勇士也是如此,他们是新兵,他们不懂战争,可是血的战争教会了他们,战友的血激发了他们。我到过帽儿山,详细地看了地形。他们是可以退出阵地的,可是为了掩护战友,为了军人的天职,他们没有撤出阵地。仅凭这一点,他们就是民族的英雄。战争是由长官来指挥的,可是战斗是由士兵们去完成的,是以战斗小组班为单位去直接承受的。我们听说过连以上有指挥所,谁见过班有指挥所的。怕死,是人的本性,勇气,是由外部压力激发出来的斗志。这些,只有在一线阵地的官兵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战争最可怕的,不是消灭人们的肉体,而是留在脑子里的恐惧,也称战争后遗症。我只想通过七名勇士来揭示这一战争中最可怕的东西。

  8.你对古北口的日军也做了详细的介绍,你是怎么得到这些资料的?

  这要感谢地方政协的《文史资料》。我们有中央、省、市、县的《地方志》《文史资料》,这里面虽然都以本地为主,可是汇集起来,就是一系列完整的资料。

  9.这场战役中日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双方各自的伤亡是多少?

  日军的伤亡要小得多,因为他们是进攻,战役中他们占主动。但总的也有两千多人的伤亡,这是根据战场上和一些资料上的记述得知的。而我军伤亡在近九千人,其中东北军四千多,中央军四千多。

  10.日军急于越过长城,向南侵略,但这场战役之后,日军停止了进攻,直到1937年才发动全面侵华,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日军发动这场战役的目的是占领热河,完成划定伪满洲国的领土。另外,是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国的侵略有两种意见。一是关东军,二是政府。进攻热河的目的只是让中国政府承认伪满洲国的存在。随着张学良的下野,何应钦已在与日本人和谈,到1933年5月31日中日签订了《塘沽协定》,承认日本对东三省、热河占领的“合法性”,所以战事便停了下来。当时在日本还没有达到后来军人统治的时候。到1936年2月26日日本少壮派军人发动兵变之后,开始步入法西斯军国主义,这才有后来对华全面侵略,太平洋战争。再有一点,就是他们在华的部队随着占领与反抗的扩大,出现了严重的兵力不足。

  11.1933年的长城抗战,其实是东北军、西北军和中央军的合作抗战,在这里你重点写了****二十五师的抗战,能否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抗战?

  东北军在热河可以说是一败再败,但在古北口,东北军打出了士气。一○七师出古北口的阻击战,为古北口防守赢得了时间,一一二师在古北口一线阵地的顽强防守,六三五团团长白玉麟的阵亡,都打出了东北军的军威。但张学良在这个时候的下野,严重影响了士气和军心。这才有后来的一一二师的脱离战场,二十五师的孤军奋战。西北军和中央军、东北军比起来,他们的装备太差了。西北军的大刀队,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国弱民穷的一个外在表现。虽然他们凭着军人的血性而战,虽然能一时杀伤一些日军,但败是必然。特别是守卫古北口东面司马台的西北军一个营,最后是全体阵亡结束战斗。我的下一部抗日小说想写的,就是东北军在古北口和西北军在司马台这一悲壮的战役。用血肉之躯去面对钢铁,我心里酸酸的。

  12.对你来说,写作这本书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写作期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在特定时期,中国军队是可以打败的,但无论何时中国人抵御外侮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中国军民保家卫国的精神是永存的。在创作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用我手中的笔来安慰这些民族英雄的灵魂。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返回列表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孙正连作品集
浴血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