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幻小说 > 《中国科幻小说经典》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9章 月光岛(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科幻小说经典》 作者:叶永烈

第49章 月光岛(1)

  【叶永烈导读】

  金涛,其实名不副实,他是一个平和的人,从来没有给我以“惊涛骇浪”之感。

  金涛原名金春麟,祖籍安徽黟县,1940年生于安徽休宁,六岁时随父母迁往江西九江。1957年毕业于九江第二中学,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

  金涛与我在1978年相识之后,给我一种深切的“同步感”:我们不仅同龄,而且同一年考入北京大学,我在化学系读了六年,他在地质地理系读了六年(那时候北京大学理科为六年制)。在北京大学,化学楼与地学楼楼对楼,窗对窗。我的毕业论文是借助于地学楼二楼的一个实验室完成的。然而,在这漫长的六年之中,我们却无缘相识!

  那时候,北京大学共青团团委主办了一本杂志,名叫《北大青年》。这本杂志的开本、编排,都摹仿团中央的《中国青年》杂志。我和金涛虽说是理科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文学倾向”,成了这家杂志的热心作者。金涛当时参加创作歌剧《骆驼山》和反映大学生活多幕话剧《冰川春水》。《冰川春水》剧本就发表《北大青年》上。

  1963年,金涛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党校任教员,后来调到《光明日报》任编辑、记者、机动记者部副主任、记者部主任。1991年,金涛调往科学普及出版社任总编辑、社长。

  金涛的第一篇科幻小说,用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篇名——《月光岛》。据金涛说,那是1978年初冬,他从北京来到厦门出席会议,住在那如花似玉的鼓浪屿。美丽的小岛给了金涛以创作的灵感。从未写过科幻小说的他,一气呵成了《月光岛》。写罢,连金涛自己都有点怀疑:“这难道算得上是小说,尤其是人们所称的科学幻想小说?”

  《月光岛》写的是近乎离奇的爱情故事。一位名叫梅生的生物化学系毕业生,由于恩师孟凡凯教授受到迫害,不得不出走只有三十六个居民的荒凉小岛——月光岛,在那里看守灯塔。一天,老渔夫送来一位已经不省人事的姑娘。梅生用蚂蟥提取液救活了姑娘,方知姑娘乃是孟凡凯教授的独生女。他们之间产生爱情。后来,梅生离开小岛参加出国留学生考试,巧遇出狱的孟凡凯教授。他们一起去月光岛寻找姑娘,姑娘已经不知去向——姑娘原来是前来地球考察的外星┤恕…

  虽说《月光岛》中有过多的巧遇,但是那在诗一般小岛展开的爱情故事,十分感人。这篇科幻小说发表于1980年第一、二期《科学时代》杂志。后来,由地质出版社出版。

  《月光岛》引发了金涛对于科学幻想小说创作的浓厚兴趣。此后,他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有《台风行动》、《马小哈奇遇记》、《人与兽》、《失踪的机器人》、《马里兰警长探案》、《冰原迷踪》、《火星来客》等。《魔盒——金涛科幻小说选》一书,在1993年获首届全国优秀少儿科普图书奖大奖——周培源奖。

  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在1979年,金涛与翻译家王逢振一起编选了《魔鬼三角与UFO——西方著名科学幻想小说选》。这本四十万字的书,在1980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印刷就印了四十二万册!这本书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科幻小说的大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金涛作为《光明日报》记者,曾两次赴南极考察,写下很多有关南极题材的作品,如《奇妙的南极》、《南极与人类》、《冰原迷踪》、《从北京到南极》和《暴风雪的夏天》等。金涛非常赞赏科学家们不分国籍、肤色、语言和意识形态,在南极通力合作,互相帮助。他说,南极精神是很值得发扬的。

  除了写作科幻小说、科学考察记之外,金涛还创作了许多科学童话和散文。

  金涛集作家、记者、编辑于一身。对于我来说,感受更多的是作为编辑的金涛。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与《光明日报》编辑、杂文作家盛祖宏一起,约我为《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写了许多文章。他对待来稿非常认真负责。最可贵的是,在中国科幻小说蒙受不公正的批判时,他旗帜鲜明地给予支持。在我的科幻小说屡遭“批判”、处境十分困难的时候,《光明日报》“东风”副刊不断发表我的文章,对来自极左的“批判”进行还击。金涛还写了评论《叶永烈和他的作品小议》,对于我的创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后来,金涛担任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多年,繁重的工作担子占用了他的许多时间。他为中国的科普出版事业作出很大贡献。

  金涛退休之后,在媒体的眼中,他是北京资深的科普、科幻评论家。他在各种场合,对中国科幻小说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他出身理科,而又多年从事科普工作,所以他非常强调作品的科学性。

  金涛曾经尖锐批评中国新一代科幻作家之中,很多人不懂科学。他指出:“科幻小说之所以在国内发展不起来,是因为许多作家都不懂科学,他们更多的是受空间观念的束缚。要打破传统时空观,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在科学的基础上,发挥无限的想象力。”

  金涛说,科幻创作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创作人才。科幻作品很难写,作者不仅要有很好的文学功底,还要懂得科学,最好能够站在前沿,了解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而现在的教育方式限制了科幻作家的产生。尤其是文理分科,造成想写科幻的因为不懂科学写不了,而懂科学的又大多写不好小说。现在国内还缺少一个科幻的平台,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科幻刊物,没有科幻评论,地方性的科幻刊物也仅有成都的《科幻世界》等很少的几家。而且,多年来社会对科幻的认识也存在误区,科普界认为科幻不是科普,而文学界又认为科幻不入流,这些都限制了科幻创作队伍的发展。

  金涛说:“严格地说,除了少数科学家为传播他们的新发现新发明所专门撰写的作品,多数科普读物并不是在科学知识上有什么创新,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创新,所以,用什么观点、什么内容、什么形式去传播科学知识,实现‘快乐阅读’,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金涛的种种评论之中,我以为他所仿照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模式提出的“科幻创作三定律”,最有创意:

  第一,科幻文学始终不能违反人类积累的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原理和法则;

  第二,科幻文学展望未来发展的前景时,不可避免地应具备超前意识,但不应与第一条相冲突;

  第三,科幻文学应自觉地抵制一切反科学和宣扬伪科学的观点,与披着科学伪装的现代迷信划清界限。

  一

  初秋的一个黄昏,落日余晖在大海的胸膛上披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美丽罩衣,这时,有个20来岁的年轻人默默地沿着一级级的石条蹬道,向月光岩的顶上攀去。他走得很快,不时地连蹦带跳,像只惯于攀山登岩的羚羊。很快,四百多级石头台阶甩在他的背后了。他在山顶上喘了口气,钻进一座高高耸立在月光岩上的灯塔。不大一会功夫,一道白光从灯塔顶部的玻璃窗孔迸射出来,在渐渐变得黯淡的海面和暮色升起的天空弥散开来,预告着黑夜来临了。

  这个年轻人走出灯塔,伫立在离灯塔不远的悬崖边缘。他眯缝着眼睛,向落日沉没的远方凝视了很久。从那灼热的目光和一双紧闭的嘴唇,可以看出他似乎在期待什么。然而在视线所及的海面上,除了十几只在苍茫暮色中鼓噪的信天翁,成双结队地在悬崖下的海滩附近徘徊,海上,空无一物。不一会儿,最后一抹玫瑰色的晚霞余晖也从天际消失了。浓郁的夜色像薄雾一样,从黝暗无光的海面升腾,迅速扩散到海岛上空,把一切都遮盖起来。年轻人这才失望地掉转头,从天际收回了视线,怏怏而返了。

  他沿原路走下月光岩,回到他住的屋子。这是一幢临近海边的、用就地取材的石块砌成的简陋石屋。他心烦意乱地闷坐在黑洞洞的房里,电灯也忘记拧开,陷人深沉的思索中……

  他叫梅生,四年前,从东南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化学系毕业。这个当年全校数一数二的高材生,按理说.该是海洋科学院或者别的什么研究机构最合适的人选。可是生活偏偏喜欢捉弄人,和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毕业那年夏天,一场比12级台风还要猛烈千百倍的政治风暴,从东到西,从北向南,汪洋恣肆地席卷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风狂雨猛,浊浪排空。风暴所及之处,科学的殿堂倾圯坍塌,实验室的仪器、器皿击成碎片,那些凝集了科学家心血的研究课题,被冲天的海啸顿时吞噬……梅生这个毫无生活阅历的年轻大学生,像初次出海的水手,驾着一叶四处漏水的独木舟,在狂风恶浪中挣扎,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过比起和他同时代的青年人,他毕竟幸运得多。就在他惊魂未定时,不知来自何方的一股洋流推动他的小舟,把他送到荒凉的月光岛上,从此他开始了灯塔管理员的生活。

  他确实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他是个孤儿,从小失去双亲,也没有一个兄弟姐妹,是人民用乳汁把他哺养成人的。在旁人的眼里看来,月光岛上灯塔管理员的工作,比起囚犯好不了多少,这里缺乏起码的物质生活和文化娱乐,惟一和世界联系的,是每隔半个月航运局给他送来粮食蔬菜的运输船,然而奇怪得很,他却深深爱上了荒凉的月光岛,也很满意分配他干的这个工作。

  他是个天生喜欢和大自然为伍的人。刚来那些日子,他简直像个头一回逛动物园的孩子,成天在岛屿周围,在丛林密集的山岩,在洁白如银的沙滩跑个不停。他不知什么是疲倦,一会儿像条梭鱼划开碧蓝碧蓝的海水,遨游在绚丽多彩的海底;一会儿像只懒洋洋的海豹,仰卧在灼热的沙滩上,让热带的阳光,炙烤着他那一身古铜色的、充满青春活力的皮肤。他还花了整整一个来月的时间,勘测了岛屿的地形,不止一次钻进藤蔓缠绕、难于涉足的热带丛林。他不仅仅是出于好奇,而是要对自己将要长期定居的环境做了一番认真的科学调查。他学过地质,月光岩裸露的岩层和海边礁石,瞒不过他一双敏锐的眼睛。他把调查结果详详细细地写入他的笔记:

  “月光岛——多么动听的名字!——是更新世一次海底火山爆发的产物,从岛上火山堆积物(主要成分是玄武岩)的结构和层次判断,它露出海面的时间不超过五万年。岛上的制高点、那座突兀高峻的月光岩海拔高度172.4米,是当初喷吐熔岩的火山锥。

  “岛屿面积为0.95平方公里,距陆地最近距离为11.57海里。植物种属估计近百种,主要为桃金娘科、棕榈科、兰科、大戟科、番石榴科。动物种属不详,待查。

  “岛上灯塔根据建筑标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海军东亚舰队75军团所建。

  “全岛共有居民36人,岛屿西部有一座渔村,渔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是什么时候迁入月光岛的,没有人知道。最令人费解的是,渔村没有小孩,一个也没有,只有25个男人,10个女人,也许是由于这里环境艰苦,他们把孩子们安置在别的什么地方,但也无从证实。至于海岛东部,惟一的居民是灯塔管理员……”

  不过,年轻的大学生安心在月光岛上生活还另有原因。他并不是那种性情孤僻、离群索居的人。在大学,他活泼、热情的性格就赢得同学们的好感。他是足球场上一名能攻善守的中锋,航海俱乐部的每次舢板竞赛少不了这员猛将。新年联欢晚会,他那浑厚优美的男低音,常常打动了姑娘们的心弦。然而在另外的场合,比如在本生灯冒蓝色火舌的实验室,埋头化学实验的梅生却判若两人。他勤奋刻苦,一丝不苟,深得生物化学家孟凡凯教授的垂青和赏识。他的毕业论文便是在孟教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说得准确一些,这是他们师生合作的一项科研课题。不幸的是,这项重大的科研项目刚进入实验阶段,孟教授在一次意想不到的事件中身陷囹圄,下落至今不明;接着梅生离开大学,来到了几乎与世隔绝的孤岛。

  气象学家发现,盛行在南中国海和孟加拉湾的台风,有个极为有趣的现象:台风中心,有个台风眼。尽管台风经过的地方是遮天蔽日的狂风暴雨,小小的台风眼却别有风光,依然是风平浪静,天晴日朗。在风狂雨骤的那些年月,月光岛正是这样一个平静的台风眼。

  梅生始终没有忘记他和孟教授合作的课题。他打心眼里爱上了“台风眼”,爱上了这里的宁静和自由。的确,没有人愿意涉足这儿来过问他的工作,似乎也没有人注意他这个游离在风暴之外的漏网之鱼。他虽然失去了朋友,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他这般年龄应该享受的一切,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可以继续从事他醉心的试验。他在卧室隔壁一间堆放杂物的贮藏室里,精心布置了一间再简陋不过的实验室。几块木板钉成的操作台,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就是他的全部设备。月光岛种类繁多的鸟兽虫鱼,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试验材料。四年的光阴就这样流逝了,他忘情地从事这项课题的对比试验,积累了将近一千页的实验记录。他朦胧地意识到,一个惊人的结论,像黎明的曙光在这间蓬壁包围的陋室里快要诞生了。

  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试验被迫中断了,整整中断了半个月。梅生想起这些就有些恼火,白白浪费了十五天的宝贵光阴。

  他很容易逮住了一只活蹦乱跳的金丝猴,那是半个月前发生的事。那天傍晚,他照例点亮灯塔,信步走下月光岩。当他走到离屋子只有十来步远的地方,忽然听见房里一阵嗦嗦响动。起初他以为是讨厌的耗子出了洞,可是不对,一道金黄色的闪光在眼前一晃,像是有什么东西从床上窜上了桌子。他蓦地想起桌上有一盘刚摘的香蕉,也许哪个林中的小馋鬼闻到了香味,乘主人不在的功夫,偷偷溜了进来。想到这,梅生蹑手蹑足走到窗前,猛地关上了窗户。

  嗬,他万万没想到,自投罗网的竟是一只名贵极了的金丝猴。他高兴得喘不过气来,小心翼翼地把这个毛茸茸的小馋鬼关进了铁笼。一个成熟的念头在他的头脑里油然而生,他决定在这只难以觅求的灵长目高等动物身上,进行一次难度最大的试验。他记得有一次,孟教授用低沉的声调对他说:“记住,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揭开人类死亡之谜。一切动物的试验,都不能代替人体本身的试验。因此,我们全部的困难恰恰在于这点,因为我们很难实现人体的试验,这不仅要冒极大的风险,而且是科学所不允许的。”

  “那该怎么办?”他询问老师。

  “我想,如果能用灵长目动物作为试验材料,我们至少可以接近真理一步,”孟教授深凹的眼窝里,闪动智慧的光芒:“这样的话,我准备下一步请你在我的身体上做最后一个对比试验,我相信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

  “你……用你的身体?”梅生几乎惊叫起来。

  “为什么不可以呢?每个献身科学的人,都应该随时有这种准备。”孟教授的嘴角浮现一丝自信的微笑,接着他向自己的学生,谈起人类历史上许多献身科学的大无畏的勇士,他讲到布鲁诺、富兰克林、居里夫人、塞尔维特……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_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叶永烈作品集
蹦蹦跳先生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小灵通三游未来出没风波里中学生必读名家:一百个问号之后钱学森传奇怪的“病号”中国科幻小说经典毛泽东与蒋介石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陈伯达传哭鼻子大王中国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钱学森传邓小平改变中国30年文学典藏报告文学她,一个弱女子江青传白衣侦探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