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宋江山》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2章 西北望,射天狼——宋与夏(10)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宋江山》 作者:吴蔚

第22章 西北望,射天狼——宋与夏(10)

  没藏讹庞被杀后,谅祚开始亲政,并大力推行亲宋的政策,还请求与宋朝通婚,迎娶宋朝公主,以此与宋朝结援。因宋朝从未有“公主和亲”的先例,宋仁宗没有同意谅祚的请求。谅祚母亲没藏太后执政时,曾为谅祚向辽国求娶公主,不过为辽兴宗所拒。之后,谅祚做了不少刻意讨好宋朝的事:比如表示仰慕汉衣冠,将在西夏国内停止使用蕃礼,改行汉仪,并规定采用汉礼迎接宋朝使臣;请求复故赐李姓等。

  值得强调的是,谅祚采取亲昵宋朝的姿态出现在西夏与辽国交恶、西夏国内局势尚不十分稳固的大背景下,并不是他没有父亲元昊那样反复无常的豺狼野心。当时辽国正与吐蕃□厮啰结盟,相约一同进攻西夏,在这样的情况下,谅祚不得不转投宋朝的怀抱。谅祚亲政五年后,吐蕃□厮啰已经与辽国反目,西夏外患的威胁大大减轻,国内的局面也完全稳定,他的勃勃野心便开始蠢蠢欲动了。

  治平元年(1064年),谅祚借口西夏使者吴宗入宋朝祝贺宋英宗即位时受到侮辱,发兵攻打宋秦凤、泾原二路,并沿途大肆抢掠,杀死、掠夺宋朝人口、牲畜数以万计。当时,宋英宗刚刚即位不久,软弱可欺,只是派使者出使西夏,责备谅祚,但谅祚拒绝接受宋英宗的诏旨。宋英宗又再派使者到西夏,质问谅祚出兵侵宋的理由,谅祚将责任全部推到宋朝戍边将领身上。次年正月,宋英宗再度下诏责问谅祚,并警告谅祚今后不准再入侵宋朝领土。但这所谓的警告不过是宋朝一厢情愿的妄自尊大而已,谅祚根本就置之不理,他一面派人招诱宋朝陕西熟户投向西夏,一面继续派兵侵扰宋边境。

  治平三年(1066年)九月,谅祚亲自率领西夏数万大军进入庆州(今甘肃庆阳),围攻大顺城(今甘肃华池东北)。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蔡挺下令沿边人户全部进入城堡,不得派兵出战,并在城堡周围护城壕中布满铁蒺藜,西夏士兵多被铁蒺藜所伤。谅祚围攻大顺城三天后,仍然一无所获,于是亲自披挂上马,上前线督战,“裹银甲,毡帽,乘骆马,张黄屋督战”。蔡挺命令蕃官赵明带领八百强弩兵埋伏在城外,宋军箭如雨下,谅祚也被射中,被迫撤离了大顺城。但谅祚并未死心,他在撤退过程中又分别向柔远寨(今甘肃华池)等地发起进攻,焚毁了宋朝屈乞等三个村落。柔远寨本来并不算坚固,但蔡挺早已在此布下重兵加以防守,宋将张玉驻守柔远寨,西夏大军到达后,张玉挑选三千名精锐士兵向西夏军队发起突然袭击,西夏军队大败而逃,撤离了柔远寨。

  尽管谅祚从未放弃对宋朝的武力进攻,但也依旧保持与宋朝的信使往来,在宋朝正旦及寿圣节时,照旧派使臣赴宋朝称臣纳贡,目的在于得到宋朝的岁赐金帛以及到宋朝京城贸易的机会。就在谅祚败走大顺城后不久,他主动向宋朝纳贡谢罪,保证今后谨守封疆,不再犯。此时刚好是宋神宗初即皇位,便答应讲和,赐西夏银五百两,绢五百匹,再次用金钱换取了短暂的和平。

  治平四年(1067年),西夏国内再次发生了动荡。当时横山(今陕西横山)一带的吐蕃族、羌族等部落是西夏军队中最得力的士兵,由于西夏连年征战,这些少数民族部落也长年累月地被征调去作战,引发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尤其谅祚为人淫荡无耻,还在其父元昊之上,每次他路过各地豪族、酋长的家,总要千方百计地与这些酋长家的女人发生暖昧关系,如此令人恶心反感的行为,自然令这位皇帝在部落酋长中毫无威望可言,于是横山部落酋长决定归顺宋朝。谅祚知道消息后,立即下令将横山地区居民全部迁徙到兴州(今宁夏银川),但由此更加激怒了横山居民。宋将种谔(名将种世衡之子)立即主动招纳横山居民,横山部落首领朱令凌率领所有居民投降了种谔。为了安抚这些横山居民,宋朝廷立即下令分给他们土地、住宅。

  谅祚得知朱令凌投降宋朝后勃然大怒,立即向宋方提出交涉,想要索回横山居民。种谔态度则十分强硬,提出条件,如果西夏执意要得到朱令凌,就必须将景询献出来交换。景询是宋朝士大夫,颇有才干,犯罪后逃亡西夏,谅祚对他颇为信任,只好就此作罢。

  朱令凌是横山一带实力最强大的部落首领,他投降宋朝后受到了优待,由此在横山部落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蕃部首领嵬名山也打算归顺宋朝。但宋朝的部分文臣以司马光、文彦博(当时任枢密院长官)为首,坚决反对宋朝接纳嵬名山,理由是宋夏已经议和,如果宋朝招纳嵬名山,势必重新引起宋夏之间的战争。宰相曾公亮却支持接纳嵬名山,建议立即让种谔付诸实施。中书与枢密院由此发生了争执,谁也说服不了谁。可笑的是,当时宋将为了防御西夏,在边防地区大修城堡,枢密院对郭逵大加斥责,而中书却下令予以褒奖。

  就在宋朝为嵬名山一事争吵不休时,种谔再次上书,说嵬名山打算联合绥(今陕西绥德)、银(今陕西横山东)二州数万百姓归顺宋朝,但经略司官员陆诜对种谔的上奏表示怀疑,认为情报不一定准确。经过反复商讨,有心进取的宋神宗最终采纳了种谔等人的意见,决定接受嵬名山的归附。

  这场归附不是简单的投降,关系两座城池和数万人的生命。宋将种谔率领所属部队倾巢而出,派折继世为统军将领,先行进入绥州城,并立即开始抢修城中的防御工事。几天后,折继世又率军进入银州。嵬名山正式归顺宋朝后,宋朝得到部落酋长三百名、户一万五千余、口四万五千余,获得精锐之兵一万人,牲畜十万头。经略司官员陆诜听说这一消息后,感到很不是滋味,迅速派人报告枢密院长官文彦博,一直反对招降的文彦博也只能是哑口无言。

  西夏听说宋军进入绥州后,十分恐慌,派大军八天之内三次前来争夺,阻扰宋军筑城,均被宋军击退。谅祚还不肯善罢干休,又增派大军进攻绥州城。种谔派遣嵬名山在前诱敌,自己亲率大军继后出击,大败西夏军队。其后,谅祚几次通过外交途径与宋朝交涉,尽管宋朝廷内部在是否放弃绥州的问题上意见不一,但宋神宗始终没有答应将绥州城拱手让回西夏。

  宋将种谔在绥州的胜利还引发“杨定被杀风波”。杨定为宋朝大臣,曾经出使西夏,他在参见谅祚时不但跪地称臣,并在未得宋朝廷允许的情况下私自答应归还沿边熟户给西夏。谅祚对这个软骨头的杨定十分满意,赠给许多金银财宝及宝剑、宝镜等物。杨定回到开封后,只将谅祚所赠的宝剑、宝镜上交给宋神宗,而将金银财宝全部据为己有,并大言不惭地向宋神宗夸口,说谅祚很容易被暗杀。宋神宗信以为真,立即任命杨定为保安军(今陕西志丹)知军,负责准备暗杀谅祚一事。刚好此时,种谔招降了嵬名山,西夏损失了不少人口和绥银二州,谅祚感觉受了杨定欺骗,便借口要与杨定召开重要会议,诱杀了杨定。

  宋朝对杨定被杀十分愤怒,宋鄜延镇抚使郭逵派人质问西夏,要求谅祚将杀人凶手移送到宋朝。就在这个时候,谅祚突然暴死,在位十九年,年仅二十一岁,死因不明,死后追赠谥号曰昭英皇帝,庙号为毅宗。谅祚如此年轻便暴毙而亡,不由得让人十分困惑,有传说他是因为好色纵欲过度而死,倘真如此,他便有着跟他父亲一样的宿命,最终死在了女人手里。不仅如此,他还留下了一个做派强悍的女人,在未来的岁月中,西夏和宋朝都要承受这个梁氏女子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谅祚的儿子秉常继位,因年纪尚幼,只有七岁,由秉常之母梁太后听政,这位汉人女子因此成为西夏历史上第二位垂帘听政的太后。粱太后一开始执政就面临难题,宋朝坚持追查直接杀害杨定的凶手李崇贵和韩道喜。开始西夏还搪塞说已经杀了李韩二人,结果被宋将郭逵识破。当时幼帝即位,西夏国内局势多有动荡,粱太后反复权衡利弊,终于将李崇贵、韩道喜押送到宋朝。本来人人都以为李崇贵、韩道喜必死无疑,但二人到了宋境后,将之前杨定出使西夏时的无耻行为叙述了一遍,宋神宗认为杨定是咎由自取,因而对李崇贵、韩道喜二人进行了宽大处理,令人大出意外。

  谅祚死后,梁太后任用弟弟梁乙埋为国相,再次上演了之前没藏太后兄妹欺主幼小而把持朝政的一幕。令人惊讶的是,汉人出身的梁太后一改丈夫谅祚在世时一力推行的“汉礼”,恢复了“蕃仪”。梁太后此举显然是为了讨好党项贵族,此时宋神宗正任用王安石开始进行“熙宁变法”,无暇西顾,因此爽快地同意了梁太后恢复蕃礼的要求。

  尽管梁氏兄妹极力讨好党项贵族,但毕竟他们以汉人的身份统治西夏难以服众,尤其为党项皇族和部落首领所不服,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也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梁氏兄妹策划发动对宋战争。机会,很快就来临了。

  当时宋朝在庆州(今甘肃庆阳)修建有荔原堡(今甘肃华池东南),专门用来安置招纳西夏降人。西夏梁太后对此针锋相对,派出十万大军在距离庆州二十里的地方修筑闹讹堡(今甘肃庆阳县境),同时还在十二盘修筑城池。这些地方均非宋朝领土,刚好有一次宋朝蕃部巡检李宗谅率军走近了闹讹堡,与驻防的西夏军队起了争执,双方立即真刀实枪地大打了起来。当时李宗谅只带了一千士兵,庆州知州李复圭闻讯后,立即派副将李信、刘甫、种诛、郭贵等人率领三千士兵前去增援李宗谅,结果宋军大败。李复圭生怕朝廷追究责任,先杀了副将李信以开脱罪责,然后又主动派兵,积极进攻西夏的城堡,连续攻破了金汤(今陕西志丹西南)、白豹(今甘肃华池东北)等西夏城堡。

  闹讹堡之战后,西夏梁太后如获至宝,立即下令西夏全国十五以上、七十五岁以下的男子全部当兵,征召了三十万军队,于熙宁三年(1070年)八月倾巢出动,分几路攻打宋朝环庆路,宋大顺城(今甘肃华池东北)、柔远寨(今甘肃华池)、荔原堡(今甘肃华池东南)、淮安镇(今甘肃华池西北)、业乐镇(今甘肃华池西南)等地均受到猛烈进攻,宋军出战频频失利,只能被动地坚守城池。西夏游骑甚至一度直逼庆州城下,宋朝“陕右大震”,形势已经是万分危急。

  就在关键时候,局势突然起了出人意料的变化。就在环庆路宋军苦苦支撑的时候,西蕃大首领董毡突然派兵进攻西夏,想趁机渔利。此时西夏的军队都集中在宋境,是以董毡军长驱直入,节节进逼。西夏梁太后担心腹背受敌,这才下令西夏撤军。

  这次事件意外拯救了宋军,也给了梁太后一个深刻的教训。这个急功近利的西夏女人,立即采取种种手段笼络西蕃,甚至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女儿送到西蕃,嫁给了董毡的儿子蔺逋比。董毡出于政治需要,也开始与西夏联合。

  西夏从环庆路退军后,宋将种谔率兵到罗兀城(今陕西米脂西北)修筑城堡,以策划对西夏的军事行动。种谔刚到罗兀城,西夏将领都啰马尾便率军赶到罗兀城北面的马户川,预备偷袭宋军。不料种谔早料到并抢先一步,已经派出三千精锐偷袭西夏军营,西夏军毫无防备,一败涂地,都啰马尾在混战中狼狈逃跑。种谔这才开始开始修筑罗兀城,共二十九天完工。修城过程中,西夏军骚扰不断,共与宋军交战四次,均为宋军所败。西夏梁太后勃然大怒,发誓要夺取罗兀城,派重兵大举反扑,罗兀城立时处在危急之中。

  当时宋边帅韩绛正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听闻罗兀城被西夏军队包围后,立即命令庆州军队出击西夏,以牵制西夏兵力。宋军正准备出征时,庆州突然发生了兵变。事情还要从当时被关在庆州监狱的吴逵说起。吴逵原任邠、宁(今陕西郴县带)广锐军都虞候,之前因买马之事与西夏军发生争执,最终演变成格斗。吴逵率军力战,连斩数名西夏将领,大获全胜,为连战皆败的宋军出了一口恶气。另一宋将王文谅听说后十分嫉妒,为了邀功,不但派兵抢夺吴逵斩获的西夏军首级,还诬蔑吴逵煽动士兵造反。宜抚司不辨真伪,竟然将吴逵逮捕关进监狱,如此做法,自然令那些随吴逵奋勇杀敌的将士寒心。更令人惊讶的是,边帅韩绛到了庆州后,听说煽动士兵造反后,不分青红皂白,立即要斩杀吴逵。吴逵部下群情激愤,准备杀死韩绛。这时候,庆州知州王广渊出面劝解。这王广渊是个典型的文人官员,对军事一窍不通,因王安石变法所引起的党争被排斥出朝廷,才当上了边关大将。史载其人“小有才而善附会,所辟置类非其人”(《宋史·卷三百二十九·王广渊》),意思是说没什么太大的本事,却善于趋炎附势,所推荐任用的将佐不是贵族子弟,便是胥史之辈,要不就是与其亲厚之人,连宋神宗都说他是个“误朝廷事”的二流子。不过这王广渊口才甚好,在他的劝阻下,韩绛暂时放过了吴逵,但仍然将其关进监狱,严加看守。

  就在西夏军队猛烈进攻罗兀城时、韩绛派庆州军出击之前,广锐军两指挥大约一千人决定发动兵变,拥戴吴逵,士兵们事先约定以拍手为号。当天晚上,广锐士兵救出了吴逵,并开始大肆劫掠,叛军人数很快增加到两千余人。庆州知州王广渊闻讯后急忙召集五营士兵共二千五百人阻挡叛兵。此时,叛兵已经占领攻占了庆州北城,王广渊亲自到北城劝降叛兵,许多士兵相信了王广渊的话,决定放下武器。吴逵自知事情闹大了,他本人已经是罪不可免,势单力孤下,只得率领三百名心腹逃离庆州城。而王广渊立即违背承诺,将没有跟随吴逵离开的叛兵全部杀死。吴逵是一员猛将,在边塞颇有威望,许多将士为他平白无故被诬陷而愤愤不平。庆州兵变发生后,柔远、三都(今甘肃华池县境)二寨的戍边士兵军准备起兵响应吴逵,但到达庆州时,才知道吴逵早已经逃离庆州。庆州知州王广渊再一次施展了滔滔雄辩的口才,出面说服了这些士兵,并出钱犒赏,让他们各自回到原来的防区。柔远、三都士兵还不知道就是眼前这个笑眯眯的王广渊,刚刚干出一件违背诺言的事,将所有参与庆州兵变且放下武器的人杀死在庆州城下。就在返回的途中,柔远、三都士兵被王广渊事先设下的伏兵全部杀死。

  庆州正忙于内讧,自然无法出军援助罗兀城。尤其可笑的是,就在罗兀城宋军顽强抵挡西夏大军的猛烈进攻之时,宋神宗的特派使者户部副使张景宪、李评正前往罗兀城,目的是要调查罗兀城的情况,由此决定要不要放弃罗兀城。张景宪、李评还没有到达,孤立无援的罗兀城已经陷落于西夏军之手。于是,连罗兀城影子都没有见到的张景宪、李评二人上书朝廷,断定罗兀城是无法守住的,因而宋神宗下诏放弃罗兀城。此时,为守卫罗兀城付出生命的宋军将士,鲜血还没有凝结干透。种谔与宋军将士之前的辛苦经营,也一时间付诸流水。

  正如前面所提过的,即使西夏能利用宋朝廷的种种弱点在军事上取得一时的胜利,但在国力上绝对无法与宋朝匹敌,只经济制裁一项,就足以扼制西夏的咽喉。梁太后再如何的疯狂,如何的穷兵黩武,也不得不承认眼前的事实:西夏已经是困境重重,财政拮据,兵员疲惫,政治也不稳定。于是在罗兀城之战后,宋夏重新开始了议和。

  之后,宋与西夏之间虽有小规模的冲突,但基本上没有大的战事发生,反而是宋军收复了名义上属于吐蕃的武胜城(今甘肃临洮)和河州(今甘肃东乡西南)地区后,与吐蕃频频交战,各有胜负,但在宋军的节节攻势下,河湟地区最终为宋军所占领,由此斩断了西夏军队进入中原地区的最重要的关口。

  西夏皇帝秉常正逐渐长大,他虽然生性软弱,但却本能地有着要主政的雄心,不甘心大权一直为母亲和舅舅所把持。宋熙宁九年(1076年),秉常年满十六岁,终于开始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梁太后与权臣梁乙埋手中。秉常对中原文化十分倾慕,尤其喜欢宋朝的礼节,因此常在西夏国行汉礼,汉人出身的梁太后非常讨厌儿子的做法。当时对梁太后姐弟把持朝政不满的党项贵族大有人在,在这些人的支持下,秉常决定在西夏复行“汉礼”,废除“蕃仪”,宋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正式下令付诸实施。梁太后极力反对,秉常却不加理睬,母子关系急剧恶化。

  此时,梁太后执掌朝政多年,颇有势力。西夏大将李清劝说秉常将黄河以南西夏境内的荒地归还宋朝,由此与宋朝结盟,以借助宋朝力量对付梁氏姐弟的势力。秉常采纳了李清的意见,并派他为秘密信使,出使宋朝。李清正要出发时,梁太后得到密报,迅速召集梁乙埋、幸臣罔萌讹等商议对策,随后由罔萌讹出面,邀请李清饮酒。李清还不知道他的使命已经泄漏,欣然赴宴,一到便被捕获杀死。梁太后随即发兵,将儿子秉常拘捕起来,关押在距兴庆府宫五里地外的西皇陵所在的水砦。此时,秉常亲政仅五年。

  囚禁皇帝是件大事,为了防止走漏风声,梁乙埋调兵遣将,控制住了河梁要道,以断绝兴庆府与外界的联系。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皇帝秉常被囚禁的消息最终还是传了出去,一时间举国震惊。党项皇族和一些部落首领纷纷召集人马,拥兵自卫,从此不听梁氏调遣。梁太后多次派人用银牌诏谕这些皇族和部落首领,晓以利害,但无人理睬,一时西夏混乱无比,四分五裂,大有内战之兆。

  西夏保泰监军司统军禹藏花麻(吐蕃族)一向对梁氏专权不满,得知秉常被囚禁后,立即写信送到宋朝熙州(今甘肃临洮),信中说:“夏国母子不协,杀其重臣,上下汹汹,若发兵来讨,请举族以应。”请求宋朝廷派大军征讨梁氏,他本人愿意率部策应。

  宋神宗得知消息后,下令保安军(今陕西志丹)等地方行政长官探明西夏国情况。保安军借口岁赐绢茶等问题给西夏写了一封信,称:“夏国世世称藩,朝廷时与岁赐。比年以来遵奉誓诏,谨修职贡,恩义甚至。今闻国主为强臣所制,不能专命国事,亦未能悬测存亡。今朝廷将差降赐生日及仲冬国信使入界,未审至时何人承受,及本国现今何人主领。请速具报,以须闻达。”梁太后无法作出答复,因此没有理睬。宋朝由此确认西夏内部确实发生了变故。

  宋朝上下对待如何应对西夏内乱意见不一。主战派鄜延路总管种谔认为“西夏内乱,宜兴师问罪,此千载一时之会”,更夸口说:“秉常乃三岁孺子不足为虑,我种谔完全可以拎着他的手臂带他来见陛下。”但知枢密院孙固、知谏院滕元发等人反对出兵,认为“举兵易,解祸难”,应该采取从政治上“分裂(西夏)其地”的策略。刚好此时,宋朝派往西夏的间谍送回来消息,说秉常已经被梁太后杀掉。大臣俞充对宋神宗说:“秉常为其母所杀,倘若梁氏拥立另一个皇帝,专门与宋朝作对,必然成为宋朝的巨大祸患。”宋神宗由此坚定了出兵西夏的决心。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战事,有近五十万的宋军受命出征,这似乎是一向软弱的宋朝廷所发出的强烈的“强兵”信号。

  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宋军兵分五路,李宪从熙河路出击,种谔率从鄜延路进发,高遵裕领兵从环庆路出发,刘昌祚从泾原路出发,王中正从河东路向西夏进攻。五路同时推进,在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灵州(今宁夏青铜峡东)会合,李宪为总统帅,负责调度五路军马。

  值得强调的是,这五名统帅中,李宪和王中正原本都是宋神宗身边的宦官,高遵裕则是外戚,都是皇帝的心腹之人,但却不知兵。而另外两名身经百战的统帅,刘昌祚受高遵裕节制,种谔受王中正节制。这样的作战安排,未免有些太把战争当儿戏了,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_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蔚作品集
管人三十六计包青天明宫奇案大唐游侠处世三十六计用人三十六计说话三十六计斧声烛影璇玑图宋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