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宋江山》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1章 龙虎散,风云灭——宋与元(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宋江山》 作者:吴蔚

第51章 龙虎散,风云灭——宋与元(5)

  但蒙古并未就此罢休。绍定四年(1231年)五月,蒙古右路军统帅拖雷派使者速不罕自凤翔入四川,到兴元(今陕西汉中)直接与宋四川制置使桂如渊谈判,欲假道兴元以趋河南邓州。宋军统制官张宣以诈降为诱饵,将速不罕杀死在青野原。拖雷以此为借口,以武力威胁,向宋四川制置司发出最后通牒。桂如渊畏惧蒙军,以不得破坏宋蒙和议为由,下令诸将不得擅自出兵,并命令兴元府做好犒劳蒙军的准备。拖雷则趁机率蒙军强行闯入大散关,攻破凤州(陕西凤县东北)、屠洋州(今陕西洋县),进围兴元(今陕西汉中),然后分兵一支西攻沔州(今陕西略阳),拆屋为筏,沿嘉陵江而下,抄掠至西水县(今四川南部县西)而还。之后攻破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自金州(今陕西安康)东向,渡汉水东去,抵达河南邓州(今河南邓县),最终以武力完成了假道汉中的计划。蒙军随后直趋河南,攻陷金黄河以北的军事重镇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金国已经是岌岌可危。

  就在蒙军假道汉中的这一年,南宋京师临安某一夜发生大火。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冯棚不指挥部下救火,而是率卫兵专门赶去相府保护史弥远,结果导致大火蔓延,太庙、三省、六部、御史台、秘书省、玉牒所等重要场所和朝政核心部门所在地俱被大火吞没。南宋著名诗人洪咨夔写了一首诗讥讽此事道:“殿前将军猛如虎,救得汾阳令公府,九庙神灵飞上天,可怜九庙成焦土。”

  洪咨夔,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人(今浙江临安)。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进士。嘉定中,崔与之主管淮东安抚司事,筹划边防。当时正值金人南侵,扬州形势十分危急,洪咨夔献策:“远斥堠、精间探、简士马,张外郡声援而大开城门,晏然如平时。”崔与之依计而行。金人得知扬州防备严密,不攻而遁。洪咨夔正直敢言,因触犯权臣史弥远,被劾落职,居家七年,潜心读书。后来得到宋理宗赏识,称他“鲠亮忠悫,有助新政”,召其复职,但因为为人鲠直,仍然为权臣所抑,以至“十年不调”。洪咨夔博学善文,尤专经学、诗词,他的七言绝句《直玉堂作》入选《千家诗》。《千家诗》为旧时流行的启蒙读物,精选唐宋各名家诗篇,但所谓“千家”,实际上不过数十家,诗仅百数十首,因此能够入选其中,着实不易,为名篇中之精选。洪咨夔的《直玉堂作》诗曰:“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墀月浸紫薇花。”描写的是诗人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出入禁宫,奉敕为皇帝起草文稿,浓墨淋漓,润泽于黄麻之纸,待制命写成,已是鸡鸣五更,但天色未明,唯见一墀月色,清清冷冷,移动紫薇花影。

  金哀宗完颜守绪即位后,立即改变对夏、宋的政策,与西夏恢复了友好关系,停止了对南宋的战争,集中力量抗击蒙古。他主动出兵,收复了被蒙古占领的平阳、太原等山西重镇,一度改善了西北战局。但此时金国大势已去,已经是强弩之末,金哀宗始终无力回天,号令只局限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小小一隅,之前横扫北宋江山的金军已经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话。绍定六年(1233年),也就是南宋权臣史弥远死的这年,蒙古大举进攻开封,金哀宗弃军逃跑到归德(今河南商丘南)一带。皇帝都逃跑了,开封城内人心浮动,金将崔立发生政变,向蒙古投降。当时,金国著名文人元好问也在开封,由此做了蒙古人的俘虏。

  之前,蒙古军有“凡攻城不降,矢石一发即屠之”的制度,意思是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时,只要城池守军有一丝一毫的抵抗,城破后蒙古军必然屠城。蒙古大臣耶律楚材力劝蒙古大汗窝阔台(蒙古第二代大汗,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台所生第三子)废除破城后屠城的旧制,说:“得地而无民,地有何用?若人民被屠,工匠、赋税从何而来?”窝阔台点头称是,下令除了金朝皇族外,其余一概勿杀。从蒙古军进入开封开始,蒙古野蛮的“屠城”制度才被废除。当时,因为逃避战乱在开封的人达一百四十万户,均因为耶律楚材的积极建议而得以保全。

  耶律楚材对蒙古贡献很大。最初蒙古国没有税制,蒙古军队获取财物的主要途径是抢掠,凡战争中俘掠所得,均按等级分配,没有参战留守营帐的也有一份,称为俵分。对投降或已征服的地区,多分封给诸王、贵族,分赐给大臣和归降的将领,只规定他们履行贡献、从征、赡军等义务,并无额定的赋税。诸王、贵族和大臣则随意向辖区人民“要索”钱物,每至一地还要强逼当地送礼物,称“人事”,或称“撒花”。人事所得均归入私人腰包。由于没有固定的税收,在成吉思汗的时代,美其名曰富甲天下,但仓廪府库经常没有粟帛积蓄。进入中原汉地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蒙古人还是老方法,只会肆意抢掠、索要,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对汉地人民实行稳定的剥削。好笑的是,还有些贵族妄想把草原的一套办法搬到中原来,大规模地圈占农田,作为牧马的草地。窝阔台即汗位当年,大臣别迭就提出:“汉人没有什么用处,不如把他们都杀掉,让田野草木茂盛,改为牧场。”耶律楚材当即反驳说:“陛下即将南伐,南征正需要军费物资。如果均定中原赋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军用,怎么能说汉人无用?”窝阔台对耶律楚材的话将信将疑,但由于利益巨大,最终采纳了耶律楚材的建议。于是,耶律楚材开始制定税制:蒙古人按马牛羊计算交纳赋税,民户有马牛羊一百头,抽取一头,称为抽分法;河北汉人以户计出赋调,由耶律楚材主持;西域人以丁计算赋税,由牙老瓦赤主持。宋绍定四年(1231年)秋,诸路课税使将征收的银币和仓廪物料的文簿呈交给窝阔台,数字完全如耶律楚材之前所说。窝阔台大喜过望,对耶律楚材未曾离开自己而征收到如此多钱谷的才能非常佩服,当日任命他为必阉赤(即书史,管文书者),主管汉地民事,称中书令。从此,农业生产受到保护,赋税制度亦得建立。

  金哀宗则在蒙古的军事压力下,继续向南逃亡,到达蔡州(今河南汝南)一带。蒙古最初曾倍受金人压迫,与金国有不共戴天之仇,因急于灭金,便派使者王楫到南宋的襄阳(今湖北襄樊),要求南宋出兵夹攻金国。而南宋皇帝宋理宗虽然已经当了十年皇帝,但在这之前,朝政全部被权相史弥远控制。他刚刚亲政伊始,便遇到了对蒙是战是和的重大决策。当时南宋朝臣多无远见,也想借蒙古之力灭掉金国,竟然同意了蒙古要求南宋出兵援助的要求。宋蒙两国就此签订了军事同盟,核心内容大概包括:蒙古同意,灭金以后淮河以南的土地归南宋所有;南宋则为蒙古军供应粮秣;南宋与蒙古仍以淮河为界。

  盟约签订后,南宋名将孟珙、江海即刻率军二万,自襄阳北上,攻占了金的唐、邓二州。

  绍定六年(1233年)九月,蒙古军筑起长垒,对金哀宗所在的蔡州实行重重围困,这也是金军的最后据点。金军多次企图突围,但没有成功。蒙古军主帅塔察儿为了速战速决,要求南宋大将孟珙派兵合围。孟珙运粮三十万石,赴蔡州供应蒙古军。金军在金将完颜仲德的指挥下坚守城池,多次击退宋、蒙联军进攻。

  转眼已经是深秋季节。宋蒙联军在蔡州城外大肆砍伐树木,用来制造攻城的云梯等武器,砍伐呼喝声传数里,蔡州城内人心浮动,惊惧异常。金哀宗感到穷途末路,绝望至极。金臣完颜阿虎带献计,建议重新结好南宋,向南宋乞粮求和,即使不能延缓腹背受敌,也可以离间宋蒙之间的关系。于是,金哀宗给南宋朝廷写信,在信中明确提到宋与金其实是唇亡齿寒,希望宋能与金联合。南宋朝廷见金灭国在即,拒绝了金的乞和求粮。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蔡州断粮,金兵已经是山穷水尽,金哀宗便正式禅位于完颜承麟。完颜承麟是完颜宗室的后代,相貌出众,身材魁伟,有将略,善骑射,在战乱颠沛流离的金国末世显露头角,深为金哀宗赏识。此时,宋军挖开潭水入汝水,再以薪填潭中,攻破蔡州西城。金哀宗禅让礼毕时,宋军已经占领了南城。金哀宗举火自焚,一百多名金军将士投汝水而死。新即位的末代皇帝完颜承麟在位不到半天,便在乱军中被杀,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金国当年残酷奴役蒙古,甚至无缘无故地大肆屠杀蒙古族族人,以达到“减丁”的目的,因此蒙古尤其痛恨金国,完颜皇家宗室被蒙古军全部杀死,一个不留。金国就此灭亡,共立国一百二十年。

  宋将孟珙将部分烧焦的金哀宗骨骼带回临安,宋理宗命以此来祭皇家祖庙,表示百年前的“靖康耻”终于得雪。实际上,他没有想到,金国灭亡,南宋也进入到灭亡的阶段。

  金国参知政事(副宰相)张天纲也被俘虏到临安。临安知府薛琼意存嘲讽,故意问张天纲道:“你有什么脸面到此?”张天纲回答说:“国家兴亡,何代无有?我金国之亡,比你们二帝(指宋徽宗、宋钦宗)怎么样?”薛琼恼羞成怒,却无话可说。次日,薛琼将张天纲的话上奏宋理宗,本意是促使宋理宗将张天纲处死。不料宋理宗却极感好奇,特意召见张天纲,问道:“张天纲真不畏死吗?”张天纲回答说:“死有什么可怕的,大丈夫只是担心死得不合乎节义。”于是力求一死。宋理宗却很欣赏他的骨气,没有杀他,只将他关押起来。张天纲后来经历不见记载,大概最终死于狱中。

  宋蒙联合灭金后,蒙古不践前约,没有归还河南地区,南宋仅取得了河南陈(今河南淮阳)、蔡东南地。负责淮东防线的宋将赵范、赵葵主张趁蒙古大军退归河北后、中原局势未定之机“西守潼关、北依黄河”,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

  从战略上来看,赵范兄弟“据关守河”的建议并没有错。蒙古野心勃勃,金国灭亡后,蒙古已经成为南宋从所未有的强敌,宋蒙一战只是早晚之事。而之前金国与蒙古长期对峙,“据(潼)关守(黄)河”是其根本。若是南宋能够收回河南之地,确实能够取得更多与日益强大的蒙古周旋的资本。不过,当这一策略拿到朝堂上来讨论的时候,却因为党争而完全变了味道。

  当时,南宋群臣以参知政事(副宰相)乔行简、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史弥远之侄)、枢密院副都承吴渊和淮西总领吴潜为首,群起反对“据关守河”的提议,只有新上任的宰相郑清之竭力赞成。于是,对蒙古的和战定策成为宋理宗亲政后朝中不同党派角逐的焦点。

  郑清之,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号晚安,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定十年(1210年)进士。曾参与丞相史弥远废太子赵竑事件,有拥立宋理宗之功,并长期担任宋理宗的老师,君臣关系亲密。郑清之与赵范、赵葵兄弟也有师生之谊,他新拜相后,急欲有所作为,当然极力赞同赵范、赵葵兄弟的建议。但朝中群臣认为中原地区久经战乱,已经是残破不堪的局面,无力负担宋军北征的粮草;而且南宋军队缺少骑兵,机动灵活性不够,无法守御漫长的黄河防线;且宋军出战,势必惹怒蒙古,造成蒙古向南宋开战的借口。尤其是乔行简忙着与郑清之争权,更是强烈反对北伐,极力强调国困民穷、军力衰弱、河南残破的现状。不过宋理宗刚刚亲政不久,也跟他的老师郑清之一样,希图有所作为,改变昔日平庸天子的形象,于是亲自决策,要倾尽南宋兵力,收复丧失一百多年的河南失地,尤其是要夺回位于河南巩县的北宋皇帝祖陵之地。

  南宋联蒙灭金四个月后,宋理宗下诏支持赵范、赵葵兄弟“踞关守河”的建议。虽然此次北伐取得了帝国皇帝宋理宗和宰相郑清之的支持,而实际执掌国防大权的乔行简、史嵩之等人都反对出征,在财政、后勤等方面并未给予前方将帅以全面配合。战争一触即发,而南宋朝臣们却照旧沉溺在党派之争中,宋军战败的命运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初二,庐州(今安徽合肥)知府全子才率一万淮西兵为先锋,奉命从庐州出发,北渡淮河。七月初二,全子才大军抵达开封城东。开封城内的官员大都为原金国大臣,投降蒙古后重新接受了蒙古的任命。这些人大多并非真心归降,不过为情势所迫,见到宋军兵临城下,立即决定倒戈相向。官员李伯渊等人伺机暗杀了蒙古所立的开封留守崔立等人,打开城门,迎接宋军入城。

  战局开端都很顺利,然而,问题很快出现了,而且是祸起萧墙——主和派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拒绝为前方军队征运粮饷。宋理宗多次催促史嵩之发粮,甚至以兵部尚书的位置相诱,可史嵩之就是置之不理。宋理宗无奈之下,只得下令从两淮转运粮食。可是千里迢迢,远水难以解近渴,全子才部一路收复的城池早被蒙古人掳掠一空,都是空城,根本无法从当地百姓那里募集到宋军所需的粮饷,很快就陷入了粮草不济的局面,无法继续向洛阳、潼关进军,不得不就地停留在开封。

  半个月后,淮东制置使赵葵率兵五万自滁州(今安徽滁县)取泅州(今江苏盱眙北),抵达开封与全子才会合。一见面,赵葵就质问全子才为何迟疑不进,全子才回答说:“粮饷未集,无法进兵。”赵葵这才知道形势危急。

  而另一路大军赵范部原来部署于黄州、光州一带,按计划应该进兵陈、蔡,但他却突然莫名其妙地一改初衷,临时反对出师,没有从东线出兵牵制蒙古军。四川制帅赵彦呐也听从史嵩之的建议,公然拒绝宰相郑清之出师策应入洛之师的命令,导致西线蒙古军毫无顾忌。在这样的状况下,赵葵、全子才既无粮草,又无后援,实际上已经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蒙古军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大举南下,并挖开黄河南部的寸金堤(今河南开封县以北),水淹河南,以阻止宋军西进及来自两淮的粮饷供运。

  赵葵焦急之下,为求速战速决,不顾军粮匮乏,督促部队西进。他派宋将范用吉、樊辛、张迪为一路,以徐敏子为监军,领兵一万三千人,带上仅够吃五天的口粮,从西面快速向洛阳推进。洛阳民众打开城门,迎接宋军进城。宋军进城后才发现整个洛阳城只剩下人口三百余户,几乎是一座空城。

  第二天,负责接应徐敏子军的宋将杨谊率军一万五千人到达洛阳,在东南龙门遭到了蒙古骁将刘亨安的伏击。这是宋军北伐以来首次与蒙古军队正面交锋,也是第一次领略到蒙古铁骑的厉害。南宋大臣彭大雅、徐霆曾先后出使蒙古,曾在《黑鞑事略》一书中记载了蒙古骑兵的行军阵势和作战方法:“其阵利野战,不见利不进。动静之间知敌强弱,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摧坚陷阵,全借前锋……故其驰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电逝。”(《黑鞑事略》)而宋军只有步兵,根本无法抵抗纵横驰骋的蒙古骑兵,杨谊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就连已经进入洛阳的徐敏子等军也闻之而丧胆。

  数天后,蒙古大军前锋到达洛阳城下。而洛阳城中的宋军断粮已经有好几天了,宋监军徐敏子见势不妙,主动放弃洛阳,东渡洛水还师。半路上,宋军再次遭遇蒙古军,宋军的步兵与蒙古骑兵一交战,便立即一败涂地。樊辛、张迪等主将均力战而死,徐敏子也身中流矢,受了重伤,最后仅带三百余人靠步行从小路突围。驻守开封的赵葵、全子才见大势已去,担心孤掌难鸣,主动从开封撤退。

  此次出师,南宋先是收复开封府、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即历史上所谓的“端平入洛”,但这些城池实际上都已经被蒙古军搜刮一空。尤其是当蒙古军反攻的时候,宋军因为缺粮已久立即溃败,前后共丧失十余万人,南宋朝廷轰轰烈烈收复“三京”的计划不到三个月即以失败告终。

  可笑的是,宋军败退后不久,蒙古军也是因为缺粮退回河北,由此可见史嵩之拒绝为宋军运粮是多么严重的战略失误。北伐失败后,郑清之与赵范、赵葵将战败责任推向主和派将领史嵩之等人。宋理宗下诏追究责任时则各打了五十大板:“赵葵与全子才各削一秩,余将亦贬秩有差。郑清之力辞执政,优诏慰留。史嵩之亦上疏求去,嵩之不肯转饷,罪尤甚于清之,准令免职。”

  之后宋理宗也派遣了使者向蒙古谢罪,以求缓和。同年冬天,蒙古派使者王□出使南宋,表面是责问南宋违约攻蒙一事,其实是借机要挟南宋如同之前臣服金国那样,称臣纳岁。尽管宋理宗接见了王□,但双方并未达成协议,蒙古正好抓住南宋“肇始祸端”的把柄,大举兴师问罪。从此,南宋与蒙古之间开始了正面冲突。

  4.钓鱼城

  四川合州(今四川合川)有座钓鱼山,山脉雄奇壮丽,山形突兀,峰危壑险,海拔将近四百米。山南、北、西三面环水,是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的汇流口,地势十分险要。宋人李开曾描绘说:“环山出云,架天为梁,渺三江之合流,瞰万井之耕桑,浩烟海之眯目,恍尘宇之多乡。”正是这样一座山清水秀的山峦,在南宋末年成为了宋蒙反复争夺的战场,血雨腥风中,埋葬了双方无数将士的生命,因而被形象地称为“绞肉机”。

  事情还要从蒙古开始南下攻打南宋说起。尽管宋军在收复“三京”的战斗中大败于蒙军,但蒙古对南宋的最初作战并不顺利,主要是蒙古骑兵长于陆地野战而短于水战,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众多,蒙古军难以发挥骑兵优势。加上当时南宋最优秀最杰出的将领如孟珙、赵葵、杜杲等人,均在这一地区主持防御,蒙古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经过反复考虑,蒙古大汗窝阔台最后决定对南宋采取迂回包抄的策略,先进攻远离南宋政治中心的四川,然后顺长江顺流东下,直捣临安(今浙江杭州),灭亡南宋。在这样的情况下,四川在宋蒙战争中首先沦为战区。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大将阔端(窝阔台次子)率军进取四川,控制了秦巩地区。次年,对川蜀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从大散关南下,破武仙关(今陕西汉中北)、占领兴元(今汉中),企图沿金牛道进入四川。宋四川制帅赵彦呐调蜀边精锐曹友闻军到大安(今陕西宁强)堵截蒙军。曹友闻认为大安无险可守,引兵上鸡冠隘(今陕西勉县西南),决定以蒙军入蜀必经的咽喉阳平关为战场,与蒙军决战。九月,蒙军万余人抵阳平关,达海率千人前来搏战,曹友闻从蒙军后方攻击,关内宋军也乘机出堡,夹击蒙军。蒙古巩昌便宜总帅汪世显部在大安击败宋军后,与达海合兵,蒙军力量大增,夹击隘堡,宋军不能支。宋军主帅赵彦呐忌曹友闻忠勇,竟不派兵救援。曹友闻战死在阳平关下,全军覆没。曹友闻兵败身死后,宋军纷纷内逃,蜀门洞开,蒙军由此打开了入蜀大门,得以长驱而入。十月,蒙军攻占利州(今四川广元),取剑门关,兵分数路向成都挺进。十月下旬,攻克成都。不久,阔端率主力北还,只留少部分人马抄掠蜀境。四川府州残破十之七八,仅夔州一路及泸州、果州、合州(钓鱼城)数州幸免。次年,蒙军全部退出蜀境,宋军渐次收复诸州。

  开辟了四川战场后,蒙古大汗窝阔台决意再进攻吐蕃,为蒙军东进四川建取一块基地,这也是他迂回包抄南宋策略的一部分。这一策略十分高明。当时的吐蕃正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教派众多,没有统一的首领,相对而言,以喇嘛教萨斯迦派首领萨斯迦班智达最有影响力。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大将阔端率军进入吐蕃地区,开始了蒙古经营吐蕃之策略。后来因为蒙古大汗窝阔台意外病死,蒙古军才撤离了这一地区。四年后,阔端卷土重来,给萨斯迦班智达写信,邀请他前往凉州。萨斯迦班智达遂代表吐蕃,在凉州与阔瑞达成协议:吐蕃愿意接受蒙古统治,同时,蒙古尊重并保持吐蕃各教派首领的权利。在萨斯迦派的带动下,吐蕃诸部大多归附蒙古,蒙古最终通过萨斯迦班智达确立了对吐蕃的领导权。从此,吐蕃开始归属蒙古。后来,忽必烈奉命出征大理国,途中曾在六盘山(今甘肃固原县东南)驻军,萨斯迦班智达特意派侄子八思巴赶来拜见,八思巴以精通佛法讨得了忽必烈的喜欢。后来他登上大汗宝座后,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玉印在当时为职权的象征),负责统领天下释教。至今,西藏日喀则德钦颇章宫还保存有八思巴拜见忽必烈的壁画,成为这一段历史的生动记录。

  蒙古自大汗窝阔台死后,内部陷入汗位之争,无暇全力南顾,暂时放松了对南宋的进攻,南宋因此有了喘息的机会。由于吐蕃归附蒙古,立即凸显了四川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尤其宋蒙在四川争战多年,蒙古势力早已经进入四川,蜀道天险也沦入了蒙军之手,南宋朝廷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四川重新部署防御,以固守长江上游、屏蔽下游,扭转了自蒙宋开战以来的颓势。当时南宋声望最隆的名将当属孟珙,在荆襄(今湖北襄樊一带)和四川战区的抗蒙战争中,成果卓著。然而,宋理宗当时需要孟珙主持荆襄战区防务,经过慎重考虑,宋理宗破格提拔了余玠。余玠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入蜀主持工作。

  余玠,字义夫,号樵隐,蕲州(今湖北蕲春南)人,幼时家贫,先后就读于沧浪书院、白鹿书院。后来因斗殴杀死卖茶翁,无处容身,便干脆投笔从戎,投奔到名将赵葵(时任淮东制置使)麾下,作词毛遂自荐,担任幕僚,后因功累累擢升,成长为一代名将。由于在两淮战区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余玠得到了宋理宗的接见。当时,余玠很慷慨地说:“事无大小,须是务实。”宋理宗由此对他刮目相看,并寄予厚望。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蔚作品集
处世三十六计管人三十六计说话三十六计包青天璇玑图大唐游侠用人三十六计宋江山斧声烛影明宫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