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1章 魏晋南北朝(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 作者:马伯庸

第11章 魏晋南北朝(3)

  关于晋朝的德性,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且说建兴年间,晋愍帝司马邺在位,江南地区突然流传开了一首童谣:“訇如白坑破,合集持作甒。扬州破换败,吴兴覆瓿甊。”这里所说的“坑”,不是土坑、泥坑,而是指一种陶制容器,它的口是用金属籀起来的,所以属“金”,白坑白坑,又是“白”颜色,所以据说就是指“金德尚白”的西晋司马氏。童谣的基本意思是说,“訇”的一声,这个“白坑”(也就是西晋司马家)要完蛋啦,大家只好把碎片拼起来做个甒(一种有盖的酒器),在扬州重新使用,在吴兴(属于扬州)这个地方,用来盖着瓿甊(小瓶子)。

  果然到了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大将刘曜攻陷长安,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白坑破”;随即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在扬州建立起了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破败换”。

  从来谶谣这种花活儿,最常见的一个种类就是童谣。一方面,这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啊,有心人编个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瞎话,最容易教会小孩子,小孩子既然搞不懂内容,也就会无所畏惧地到处传唱,你根本找不到源头。另一方面,理由还是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大人们都认为从小孩子嘴里说出来的某些话是真正代表了天意。咱们就以这首“白坑破”的童谣来说吧,五言四句,还押韵,确实很上口,小孩子肯定喜欢到处念叨。

  更重要的是,这首童谣神神叨叨,似是而非,在刘曜没杀进长安之前,就算有人猜到“白坑破”是指西晋灭亡,也猜不到“扬州”“吴兴”会发生什么事儿。而要把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往语焉不详的谶谣上附会,脑袋会转弯的人,谁都能干,也就是谎圆得靠谱不靠谱而已。君不见,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伪造和解释《推背图》之类的怪书,说唐朝人就已经预见到日寇侵华了。

  西晋亡了,接下来的历史,可就麻烦大了,以往虽然五德说法很多,旧派、新派互相攻讦,可基本上都是一朝一代交替着来,还算勉强有个谱儿。可从西晋灭亡开始,这谱子就彻底乱了套,因为“五胡乱华”开启了史称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那时候南北对立,诸国蜂起,华夏大乱,大家人手一“德”,互相生又互相克,真是混乱到姥姥家了。

  “五胡乱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灭亡了西晋,把司马氏和中原大族赶去了长江以南。在中原折腾的少数民族兄弟们先后宣称自己是继承了西晋的正统,该按着五德继续排行;而在江南的东晋以及随后的宋、齐、梁、陈四朝则认为自己才是华夏正根儿,最有资格参与五德循环,北边那些蛮子都是僭越,是伪朝。结果五德学说的链条到这里就一分为二,形成一南一北两条分支,双方谁也不服谁,倒也煞是热闹。

  且让咱们先从北边儿说起吧。

  三家抢水德

  东晋十六国,北边儿第一位玩德性的,乃是汉皇帝——大单于刘渊。

  怎么皇帝还加单于的号呢?原来这位刘渊不是汉人,而是匈奴贵族,他老爹名叫刘豹,是南匈奴的左贤王,刘姓是当初汉朝给的赐姓。公元304年,西晋这儿正轰轰烈烈地“八王之乱”呢,刘渊就以帮助其中一王——成都王司马颖——夺取政权为名起兵,自称大单于。单于是匈奴首领之号,本来搁中原就等同于皇帝,但自从匈奴被汉军打残,部分西迁、部分内附以后,单于就降格成中原王朝的藩王了,而既然是藩王,总得立个国号吧。

  立什么国号才好呢?刘渊一琢磨,汉、匈两家打高祖刘邦开始就时不时地和亲哪,有不少汉室公主都嫁到北方来做匈奴单于的阏氏,一代代传到今天,估计大多数匈奴贵族的血管里都掺了汉血了。再加上我是根红苗正的匈奴王族,我又姓刘,那肯定得算是汉室宗亲哪。于是他就拿着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说事儿,宣布国号为汉,而他自己,匈奴称号是大单于,中原称号就是汉王。

  汉王刘渊就这么着掺和进了“八王之乱”,可是没隔多久,他名义上的主子司马颖就挂掉了。刘渊立刻把脸一翻,不再承认西晋的中央政权,而公开掀起了反旗,说是咱要复兴大汉天下,就跟外甥要给舅舅报仇一样。刘渊登基称帝,还很有幽默感地追尊蜀汉那位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主,摆明了要继承蜀汉的火德。只可惜他终究出身少数民族,政权核心层全是匈奴人,脑袋上大单于的帽子也舍不得摘掉,于是这复兴汉室的口号就彻底变成了个冷笑话,根本没人搭理。

  其后刘渊驾崩,其子刘聪继位,派堂哥刘曜攻破长安城,拿下了晋愍帝司马邺,灭了西晋。不久后刘聪也挂了,其子刘粲被大将靳准所杀,刘曜就趁机在司空呼延晏等人的拥戴下自称皇帝,然后发兵灭掉了靳准。呼延晏提醒刘曜说:“晋朝是金德,咱们取代了晋朝,按照五德相生的说法,金生水,应该是水德。可汉本来是火德,对应不起来。不如把国号改成赵吧,赵氏出自天水,正应合了水德。”

  刘曜闻言连连点头,他想到自己叔叔、堂弟白打了那么多年汉家旗号,可是中原士人不说箪食壶浆来迎王师吧,反倒是抵抗的抵抗,逃跑的逃跑,可见这谎撒得太大,压根儿蒙不了人。算了,咱不装了,什么复兴不复兴的,咱这是初兴,是新王朝,才不是什么前代王朝的延续。于是刘曜下诏,改国号为赵,定为水德,水德尚黑,所以服色、旗帜,全都改成黑的。当然啦,他顺道就抛弃了刘邦等伪造的祖宗,正式尊奉跟刘邦同一时期的匈奴大单于冒顿为祖。

  刘曜定德性为水德,这没什么,可是改国号为赵,这事儿干得就有点儿太轻率了。为什么呢?因为“赵”这个字已经有人用啦,而且还就是他手底下人。且说刘渊曾经亲手提拔起来一员大将,名叫石勒,是羯族人,多年征战,名声很响,兵力雄厚。刘曜打靳准的时候,也写信让石勒出兵,为此封了他一个赵公的爵号。你说古往今来,哪有王朝和王朝属下藩王用同一个名字的道理呢?

  当然啦,皇帝想要的字眼儿,臣子就该双手奉上,刘曜当了赵皇帝,给石勒换个封号也就得了。可是刘曜压根没理会这茬儿,等石勒派人去献上靳准首级求奖赏的时候,他干脆加封石勒当赵王,给的礼仪待遇,就跟当年曹操辅佐汉献帝的时候一模一样。你说学谁不好,去学汉献帝,下场注定了不会美妙。果然,没多久两人就闹崩了,石勒撇着嘴发狠话:“什么赵王、赵帝,我自己去拿,哪儿用得着你封!”于是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赵王。

  就这么着,北方同时出现了两个打着“赵”字旗号的政权,为了加以区分,史称刘曜的赵为“前赵”,石勒的赵为“后赵”。

  在“二赵”混战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档子事儿。荏平的县令师欢打到一只黑兔,献给了石勒。石勒身边一个叫程遐的马屁精立刻开始颂圣,说这兔子是黑色的,黑乃水德之象,预示着您将取代晋朝的金德而兴。石勒听了特别高兴,立刻宣布改元“太和”,以纪念此事。

  公元328年,石勒在战场上大获全胜,俘虏了刘曜,第二年又俘虏前赵太子刘熙,正式灭亡前赵。刘曜还想石勒做曹操呢,结果石勒是曹操、曹丕爷儿俩二合一,用大赵天王玩儿了个过渡以后,直接就登上了皇帝宝座。到这时候,石勒又突然想起了黑兔这件事儿,恰好侍中任播也上书说:“那个刘曜的‘赵’来路不正,不该算在五德之内。我们‘石赵’才该是继承了晋朝正统的水德哪。”两件事联系到一起,于是后赵就也应了水德,尚黑——这跟当年刘邦指汉为水德,张苍立马附议的故事真是同出一脉的师兄弟。

  后赵日子并不长久,摊上一个超级变态的石虎为君,很快就陷入宫廷斗争之中,先被冉闵把石氏皇族杀得七七八八,然后末代皇帝石祗起兵讨伐不成,被自己的部将害死,水德的后赵就此完蛋。这个时候,黄河流域并立着三家主要势力,一是冉闵开创的冉魏,二是氐族苻氏,三是鲜卑族慕容氏。四川本来在刘渊时期还有一个李特、李雄的成汉政权,不过他们没“德”过什么东西,后来被东晋权臣桓温给灭了,不提也罢。

  公元352年,鲜卑将领慕容恪灭掉了冉魏,燕主慕容儁觉得自己太了不起了,于是称帝,建立燕国,史称前燕。

  既然称帝,就得找找自己的德性是什么。别看前燕自家是鲜卑族政权,可还真瞧不起其他少数民族,很多大臣都觉得这前赵、后赵的都是蛮夷,不能算在五德循环之内。当年张苍把秦朝踢开,让汉朝直接克了周的德性,定为水德,后来刘歆也把秦朝踢开,让汉朝直接从周的德性里生出来,定为火德,前燕大臣们也打算如法炮制。于是他们研究来研究去,最后决定让前燕直接继承晋朝的正统,晋为金德,那么前燕该是水德——转了一圈,还是抄袭前、后赵那一套,这怎么能服人呢?反对的声音是一浪更比一浪高。

  读书人啰啰唆唆的,而且都很顽固,商量了很长时间也没个准谱。慕容儁本人学问不高,搞不明白,于是就从龙城召来了一个明白人韩恒拿主意。韩恒字景山,博览经书,也算是当时的大儒了,他老实不客气地就推翻了水德,说:“前、后两家赵国占据中原,那不是他们力量强大,而是上天所授予的。上天授予他们德性,如今咱们却人为地加以剥夺,肯定不合适。我琢磨着吧,咱们大燕是在东方发迹的,按八卦来说就是震卦的方位,而四像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所以震方又是青龙——正巧,咱大燕正位后不久,就有青龙出现在都城。青色乃是木德之色,所以大燕该是木德。”

  其他人一琢磨,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而且后赵是水德,五行相生水生木,燕即木德也不吃亏。最初慕容儁不太乐意,大概是嫌这个木德不如水德好听,后来群臣都纷纷表示赞同,慕容儁知道自己水平不高,不好跟那票学问人拧着来,也就只好下诏公告。从此前燕就确定下来是木德了,尚青色。

  ——大家伙儿终于跳出争抢水德的这个怪圈了。

  链子断掉了

  五德学说从秦代到前燕为止,不管是中原汉人政权,还是内迁的少数民族政权,一直都被各家皇室所迷信,虽然其间颇有种种争议产生,但从汉至前燕(秦朝可悲地被抛弃了),五德循环,贯彻始终,都有本可据,有案可查。可是接下去的前秦,这一条链子却意外地中断了。前秦定过德性吗?究竟是什么德?没人真能搞得清楚。

  这个前秦本是氐族建立的政权,开国君主名叫苻洪,刘曜改国号为赵以后,封他做了氐王,石勒灭前赵,苻洪就名义上归顺了石勒。公元349年,暴君石虎驾崩,后赵大乱,苻洪干脆脱离后赵管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苻洪死后,苻健继位,趁着冉闵正杀石家人呢,他领兵攻进了长安城,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号大秦——史称前秦。

  苻健以后,完蛋,帝位落到了他儿子苻生手里,这家伙论起贪残暴虐来,跟石虎有得一拼,可是论起文韬武略,却比二把刀的石虎都要差出十里地去,前秦要是让他治理到死,结果不会比后赵强太多。好在苻生欺负人欺负得实在太过分,连老实人都看不下去了,他的堂弟苻坚悍然发动宫廷政变,取了他的狗命,自己登上天王宝座。

  本来风雨飘摇的前秦,苻坚一上台就瞬间改观,这位“大秦天王”对内修政安民,对外整兵经武,短短数年间就灭掉了前燕、前凉、代国,几乎统一北方,一时间极有霸王气象。按说这时候的前秦,比前面几个短命王朝势力都强,疆域都广,而且苻天王有学问,兴儒学,早就该有人站出来商量德性归属了,可是偏就这么怪,有关前秦的德性,任何史书上都没有提到过,苻坚本人貌似也从来没有表过态。

  有一种说法认为,苻坚并不迷信,所以他对这类学说是持反对态度的,在他执政期间,老庄之学、谶纬之学,都被严令禁止,所以“五德”自然也在禁止之列。不过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苻坚虽然禁那些玩意儿,但这是出于宰相王猛的授意,他本人未必有那么明智。

  王猛字景略,本来是个汉族穷书生,说有本事吧,他是真有本事,说没地位吧,他也真没地位。公元354年那时候,中原是乱成了一锅粥,东晋权臣桓温趁机领兵北伐,屡败前秦军(此时苻坚的伯父苻健在位),一直杀到灞上,逼近了长安。王猛就跑去拜见桓温,据说他一边抓身上的虱子一边纵论天下大势,那么牛气冲天的桓温竟然听入了迷,没有嫌他脏。可是等到桓温邀请王猛跟自己南下的时候,王猛却不干了,他心说你要能在中原站稳脚跟,我当然可以辅佐你,可你要是回了南边儿去,南边儿都是豪门世家当权,我一个贫寒的穷书生根本出不了头,去干吗啊?

  所以王猛就留在了北边儿,后来辅佐苻坚,苻坚一会儿把他称作是自己的诸葛亮,一会儿又夸他是子产、管仲一类的贤人,那真是信任得不得了。后来王猛做到前秦朝的宰相,总揽朝纲,有个叫樊世的氐族元老看不过眼,就骂他:“我们跟着先帝出生入死,都不能参与机要,你没有尺寸之功,有什么资格管理朝政?难道说我们种好了庄稼,你倒跑来收粮食吗?”王猛冷笑一声,回复说:“不光是你种我收,我还要你们做熟了米饭端到我手上来呢。”气得樊世当场捋袖子就要揍王猛,结果苻坚听说了这件事,反倒找个借口把樊世给宰了。

  苻坚信任王猛,王猛倒也不负所托,前秦的瞬间崛起,功劳有一大半都要归之于王猛,而且王猛还在公元370年领兵攻入邺城,灭掉了前燕——他不但能治国,还更能打仗。

  话题扯远了,且说王猛活着的时候,苻坚基本上对他是言听计从,所以说王猛不喜欢五德之类的迷信,苻坚当然也就不会搞——可这并不代表苻坚骨子里没有迷信和迷糊的素质。

  举例来说,新平王苻雕有一次给苻坚献了符谶,王猛说这小子妖言惑众,砍了吧,苻坚一向是王猛说啥他就做啥,所以当即下旨,处死苻雕。可是苻雕临刑前上了一篇文章,在文章里引经据典一通神侃,把苻坚给侃晕乎了,但碍于王猛在旁边,苻坚也不好再说什么。结果等王猛一死,苻坚就立刻追授苻雕为光禄大夫了。后来苻坚临死前,姚苌问他要玉玺,他瞪着眼睛怒骂:“你丫一个小羌崽子也敢逼我,你算什么东西!根本连一点图纬符命的凭据都没有,还想要玉玺登基?”说明他内心还是信这套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前秦应为木德,因为苻氏最早的时候是姓蒲,后来苻洪听过一句谶言“草付应王”,恰好他孙子苻坚背后还生着胎记,瞧上去正像“草付”二字,于是改姓为苻。草属木,那么由此推之,前秦该算是木德。这个说法得到了后秦开国君主姚苌的支持,所以他杀了苻坚抢了玉玺以后,就自说自话说自己以火德取代了木德。

  还有第三种说法,出自北魏,说前秦继承前燕正统,以木生火,应该是火德才对——可是当时北方各国并立,前燕怎么就正统了呢?没有人知道。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马伯庸作品集
她死在QQ上笔灵1·生事如转蓬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三国机密(上)龙难日笔灵3·沉忧乱纵横三国机密(上):龙难日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风起陇西古董局中局笔灵2·万事皆波澜三国配角演义笔灵4·苍穹浩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