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出征日志》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章 “神六”,进入太空的新阶梯(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出征日志》 作者:吴川生

第3章 “神六”,进入太空的新阶梯(1)

  “神舟”六号任务不是“神舟”五号任务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质的提

  ——陈炳德外电评述“神六”成功升空

  法新社:中国航天,日趋成熟

  经过5天成功飞行后,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17日凌晨安全返回地面,这是中国致力于成为全球太空大国的最新篇章。表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已趋于成熟。“神舟”五号2003年10月的历史性飞行,使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在2003年的处女航中,孤身一人的航天员杨利伟从没离开过返回舱座位,也没有脱下自己的航天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神舟”六号上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从返回舱进入了轨道舱,脱下臃肿的航天服,穿上了能够方便他们活动的普通工作服。

  美联社:实况直播,凸显信心

  经过5天轨道飞行,两名中国航天员乘坐的太空舱17日黎明前在中国北部沙漠借助降落伞着陆。搜救人员乘坐直升机和汽车等开赴着陆点。电视直播画面显示,两名航天员出舱后走下舷梯,微笑着向欢呼的搜救人员挥手致意,并接受了献花。“神舟”六号比“神舟”五号飞行时间长得多,也更为复杂。在过去一个星期中,中国国家电视台对发射进行了实况直播,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展示了个人化和轻松愉快的航天员形象,这是信心的体现。

  路透社:中国以较少资金实施航天计划

  “神舟”六号在围绕地球飞行5天后于17日“回家”,中国涌动爱国主义热情。两名航天员报告说,他们平安着陆,身体良好。两名航天员共围绕地球完成了77圈飞行,他们在返回后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在聂海胜的家乡,喜悦的居民们放起烟火,以传统的舞狮相庆。

  中国宏伟的航天计划是利用相对较少的资金来实施的。据新华社报道,中国整个“神舟”

  项目耗资约23亿美元,而美国宇航局仅在2005年的预算就达到160亿美元。中国已利用其可靠性越来越高的“长征”系列火箭,将50多颗卫星送入轨道。

  德新社:中国圆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

  中国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17日凌晨以平安着陆结束。“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完成了一系列显然是成功的安全和后勤实验,包括在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转移、更换航天服以及在两个舱内运动。按照设计,这些实验将为未来雄心勃勃的太空行走、对接和太空实验室计划铺平道路。航天员们在太空期间,飞船轨道进行了至少两次调整。

  联合早报:“神五”质变,“神六”量变“神五”是中国航天业的转折点,首次载人进入太空,是质变;而“神六”更先进、难度更高、宇航员更多,却更多地被人们当作量变。“神五”到“神六”,名称虽只差一级,量变的却不仅仅一步。

  共同社:中国再次展示航天大国地位

  继“神舟”五号之后,中国再次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向世界展示了其航天大国的地位,发扬了国威,强化了凝聚力。

  2003年11月7日,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里,党和国家领导人同航天工作者代表及各界人士欢聚一堂,隆重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人们的脸上挂着喜悦的泪水,静静地听着胡锦涛总书记宏伟而响亮的声音:“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广大航天工作者是祖国和人民的功臣,同志们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创造的非凡业绩将彪炳史册。”

  听到这里,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豪感、一种热血沸腾的责任感在每个人心中升腾。是啊,多少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多少代前赴后继,默默奋斗,今天,终于看到了航天人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丰硕成果。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英雄,而“航天英雄”还是第一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新中国的成立,使每个中国人翻身作主、扬眉吐气;而今,中国的“神舟”飞船飞向了宇宙。

  一段时间里,“神舟”飞船、杨利伟成为了人们关心议论的热门话题,更有人把目光投向了“神舟”六号。

  “神六”任务同“神五”任务有什么不同?

  “神六”任务能上几个人,飞多长时间?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有什么突破……

  这一个个的问题,无不表达着人们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关注和企盼,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神舟”五号任务结束后,航天工作者们便立刻投入到“神六”任务的紧张工作中。工程全线的同志都在认真总结“神五”任务的工作经验,通过这样的“回头看”,肯定成绩,查找不足,以便在新的任务中精益求精,再上一层楼。飞船要一艘一艘地造,正像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仗要一次一次地打一样。“神舟”五号只能说明过去,如今一切都将从零开始,从头做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启动,已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这期间共发射了4艘无人飞船和1艘载人飞船。多次的试验,考察了工程的整体方案、各系统的接口关系以及各项复杂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支能攻关、打硬仗的科技人才队伍。他们中的许多人有了丰富的工程经验,熟悉了试验程序和工作环境,掌握了航天技术,担当起工程试验任务的重担。

  十年磨一剑。如今再从头干起,重新造船,有的人难免有重复的感觉,总想在新技术、新项目上大显身手,不愿做熟悉的、经历过的细小工作。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载人航天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来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历来是最基础、最前沿、最重要的工作。

  “‘神舟’六号任务绝不是‘神舟’五号任务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个质的提升。”

  2004年9月,刚刚接任工程总指挥的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陈炳德的一席话,言简意赅,精辟独到,切中要害,道出了“神六”任务的真谛。他多次语重心长地对工程人员说,不到总装不知道肩上担子的重量。自己有幸来总装工作,感到很荣光,更感到责任重大,压力巨大。“神六”任务是最具政治影响的国家级重大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锦涛总书记非常重视,全国人民高度关注,全世界也为之瞩目。“神六”任务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在难度上是一次空前的提高,在技术上是一个崭新的跨越。

  听到这些,工程技术人员的心情豁然开朗了。“神六”任务不同于“神五”任务,要做的工作,要做的事情更多、更复杂。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祖国的需要和伟大的事业中,才能焕发精神,有所作为,实现个人的价值。

  “神六”任务不是“神五”任务的简单重复,它的复杂性、先进性、艰巨性、挑战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简单概括地说,就是“一人变两人、一舱变两舱、一天变多天”。

  “神舟”五号任务中,杨利伟一人驾驶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

  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因为只有他一人飞行,因而他只能在返回舱工作,而没有到轨道舱。载人航天是一项复杂的高科技,自身也承载着多种任务,这些任务如果总是让一名航天员去完成,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的。实际上,目前的载人航天器上少则2~3人(如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多则6~7人同时飞行(如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美国的航天飞机),正在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同时可容纳8名航天员。“神六”任务肩负着光荣的使命,需要把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一人变两人,本身就是技术状态的重大变化。

  这诸多的“变”,涵盖了“神六”任务许多技术状态的改变,而这些技术状态的变化又反映了质的提升。

  这些变化,正如“神六”任务刚刚开始的时候,时任工程总指挥的李继耐部长指出的那样,“‘神舟’六号的系统更复杂,技术更先进,任务更艰巨,研制和试验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神六”的第一次

  ……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神舟”一号到四号是无人驾驶太空飞行试验,“神舟”五号是一人一天的太空飞行试验,“神舟”六号是两人多天的太空飞行试验,为未来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进入轨道舱。航天员首次往返轨道舱,进行了失重状态下的关闭返回舱门及检漏试验。“生命之门”连接返回舱与轨道舱,一旦两个舱室气压不同,舱门就无法开启,要么会被弹开,一旦撞到航天员身上可能造成伤害;同时,它的密封性至关重要,飞船返回前两舱分离,这个舱门必须严丝合缝地关闭,一旦舱门漏气,返回舱就会在几秒钟内变成真空,因此航天员进入轨道舱科学意义重大。

  ……第一次进行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科学试验。这次费俊龙、聂海胜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包括:实施对地观测、海洋污染监测、大气状况监测、植被状况监测以及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

  ……第一次在太空生活中的创新。航天员完成压力服穿脱试验,吃上热食和复水食品,在“太空马桶”解手,喝上采自地下1700米的矿泉水,自测血压,在睡袋里睡眠,拍摄到首次在轨干扰力试验。

  解读环控生保技术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面对“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这样举世瞩目、影响巨大的任务,成功才是硬道理。确保成功什么是重点环节,哪些是影响任务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技术状态如何,一直是工程指挥人员重点关注和考虑的问题。

  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已经适应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主要包括:大气压力、氧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大气的温湿度。

  在广袤的太空,没有人们所需要的大气环境。飞船在离地球300多公里的轨道上运行,没有气压,没有氧气,飞船绕地球一周要经历迎阳面150℃高温和背阴面-150℃严寒的考验。

  因此,载人航天首先要在航天器内创造一个密闭的、适合航天员生存的大气环境。没有这个环境,人一刻也不能生存,这就是载人航天需研制的一个重要系统——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简称环控生保系统)。

  环控生保系统是由环境控制、生命保障、应急生命保障、灭火与安全等部分组成的。

  环境控制系统主要指在航天器内创造一个适合航天员生存的大气环境。最合适的舱内大气环境是接近地球海平面上的大气环境。这就要求储存足够的氧气和氮气,保证补充航天员呼吸消耗的氧气,保持座舱大气总压;收集座舱内二氧化碳气体,净化座舱空气;进行座舱空气通风,控制座舱温度和湿度等等。

  生命保障系统即在座舱内创造航天员饮食、卫生起居的生活物质保障条件。它要求储存和供给满足航天员的生活饮用水和卫生用水;收集和处理空气中的冷凝水、卫生废水和大小便等废物;保证航天食品的储存和加热以及航天员休息、睡眠、文娱健身等项活动。

  应急生命保障系统指紧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应急措施。主要有电源应急,如座舱发生电源故障造成电力不足,要关掉一些与保证安全飞行无关的设备,以确保返回舱环控生保系统用电;温度应急指主冷源系统发生故障,造成座舱内气温升高、湿度增加时,使用备份的温湿度控制设备;压力应急指流星碰撞并击破舱体、破坏座舱的密闭性能或因设备故障使座舱压力下降时,采取的紧急供压、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措施等等。

  返回式卫星也有地面发射、在轨运行和调姿返回的过程,但它并不能载人,因为它不存在满足航天员在太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一旦有了环控生保系统技术,就能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目的。

  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一要有人,二要有航天飞行器。如果说航天员是载人飞船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的话,那么环控生保技术就是最具载人航天特色的一门技术。

  载人航天的环控生保技术远比地面使用的环控生保技术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在人类进入太空之前,航天大国已经开始用动物进行遨游太空的探索。利用动物进入太空无疑要证明两个问题:其一,人及动物能不能进入太空;其二,航天飞行器及人们所创造的大气环境能不能满足生命在太空的基本需求。太空飞行的第一个航天“使者”是一只名叫“莱伊卡”的爱斯基摩狗。它是在1957年11月3日“搭乘”苏联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的。它的环控生保系统是一个气密的、具有大气调节功能的动物舱,里面还带有食物和水。

  在轨道上飞行一周后,因携带的氧气用完,“莱伊卡”窒息而死。美国于1958年12月将一只名叫“哥多”的猴子放在“丘比特”导弹的头锥内,沿弹道轨道通过太空。它的环控生保系统是压缩空气,利用一块尿布作为废物处理系统,这是最原始的航天环控生保系统,既不供水也不供食。

  苏联在1961年4月12日,利用“东方”号飞船将加加林送入太空,飞行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实现了人类第一次载人航天的奇迹。此后,又发射了“上升”号和“联盟”号飞船,并发射了“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实现了载人航天器在太空长达15年飞行的夙愿,并创造了航天员在太空连续飞行437天18小时最长时间的记录。

  美国也先后发射了“水星”、“双子星座”和“阿波罗”三代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研制成功可以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已进行上百次飞行。

  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载人飞船到90年代发展起来的比较先进复杂的空间站和天地往返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直到目前正在组建的永久性国际空间站,载人航天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环控生保技术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前身——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已经开展飞船环控生保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70~80年代又进一步开展了这方面关键技术的预研。1990年,在返回式卫星上进行了哺乳类小动物(小白鼠)搭载实验,进行了生物搭载的有益尝试并对部分环控生保技术进行了考察,小白鼠在太空成活了5天10小时。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神舟”飞船的环控生保系统,并在无人飞船上进行了验证。当时,有的专家曾建议搭载动物对系统进行考察,但考虑动物搭载与真正意义上的载人还不能相比(一只猴子的耗氧量约相当于人的1\/6),也只能局部验证,最终采取了拟人载荷新技术(即用拟人代谢假人模拟等同于人的耗氧和产热量)进行验证,证明了环控生保系统所模拟的大气环境完全适应载人的需求,进而在“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载人的考验。这当中凝聚了几代环控生保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川生作品集
出征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