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出征日志》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章 “神六”,进入太空的新阶梯(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出征日志》 作者:吴川生

第5章 “神六”,进入太空的新阶梯(3)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十分精细、奇妙的。就其成分来说,其中60%是水,也就是说,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身体中30公斤是水,其中18公斤左右贮留在细胞内,称之为细胞内液,其余12公斤是细胞外液。它们中的一部分如血液、淋巴液在人体中循环,滋养保护着全身组织;另一部分则贮留在细胞间隙中,作为细胞生活的环境,称为组织液。正常情况下,人体每日摄入的水分和排出的水分几乎相等,这就是生理学上所说的水的平衡。人体内水和其中离子(电解质)的平衡是维持生命、各种组织脏器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它们的调节功能是十分精细的,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这些调节功能立刻起作用,出现代偿性反应。如果代偿性反应失效的话,水和电解质平衡发生紊乱,人正常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在航天飞行后的体检中发现,绝大多数航天员的体重减轻2~3公斤。航天医学研究证明,体重减轻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水分的丧失,其次是肌肉萎缩。航天员进入失重环境后,人体水分便迅速丧失,1~2天内可达1.0~1.4升,然后稳定在已降低的水平上。许多航天员进入太空后感到口渴减少,不想喝水,同时感到尿频、尿多,老想上厕所。一方面水的摄入量减少,另一方面排尿增多,体内的水分也就丧失了。人体水的丧失可以造成航天员立位耐力下降,加上失重引起的心血管调节功能失调,因此可以经常见到国外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站立困难,躺着被人抬出舱的情景。

  失重时人体生理系统变化的症状和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导致系统功能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即体液头向分布、运动减退和感觉传入冲动的改变。

  体液头向分布。在地球上生活的人,受地心引力的作用,体内的液体是有重量的。在人体血管中存在流体静压的作用,因此人在站立时头部血压低,下身血压高,于是造成大约500毫升血液滞留在下肢静脉中。失重时,流体静压消失,身体各部位的压力相同,滞留在下身血管内的血液迅速地向头部胸部转移。体液头向分布引起一系列主客观症状和生理系统的变化。航天员一进入轨道飞行,立即感到血液涌向头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头胀、头晕、鼻堵等感觉,并出现鼻咽部及面部水肿,皱纹消失,眼睑变厚,颈和颞部静脉扩张,球结膜充血,下肢皮肤皱缩等症状。有人在电视里看见杨利伟在太空面部变胖,脸色泛红,还以为他“吃”胖了,实际上是体液头向分布而带来的头部肿胀。体液头向转移对生理系统的影响改变了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状态和血管内压力,引起组织器官结构、代谢和功能的变化。

  运动减退。人在地球上,无论行走、站立、工作都要克服地心引力的作用,长期进化形成了一套适应重力的、发达的肌肉和骨骼系统。失重时重力消失,运动和维持体位在一定状态,不需要对抗重力做功,肌肉和骨骼的作用降低,长时间的影响将出现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它不仅使人的工作能力和运动耐力下降,而且对心血管等其他生理系统也有影响。

  感觉传入冲动改变。人在地球上逐步产生了适应重力环境的、具有各种功能结构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不断地发出冲动或信号到达中枢,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系列适应地球环境的调节机制。航天飞行中,由于重力消失,一些与重力刺激有关的感受器,如前庭感受器(耳石和半规管)、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和心肺压力感受器)、触压觉感受器、肌肉与肌腱感受器等的传入冲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势必导致原来长期形成的,存储于各级神经中枢内的感觉——调节模式紊乱,同时它也会更新原来存储的信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重新调整和生理系统的改变,以适应新的失重环境。

  航天需要健康的心理

  许多人都梦想着遨游太空,在那里俯瞰美丽的地球,遥望无边的星际,体验漂浮的感觉。

  殊不知,在这些令人神往的天穹乐趣后面,总是伴随着恐惧、孤独、烦躁、厌倦等阴影,人需要坚强的意志、优秀的心理素质的支撑。航天员是所有人群中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最优秀的人群,即使这样的人群,面临轰鸣的发射、寂静的太空、狭小的座舱、长时间的飞行,也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将直接影响航天飞行任务的质量,也会影响航天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

  飞船或航天飞机是靠火箭推入太空的,火箭这个庞然大物的任何闪失,都将会给航天发射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航天员面对火箭发射首先要战胜恐惧心理,这就需要有坚定的信心。

  这种信心来自于他们对事业的追求,来自对火箭、飞船质量及安全可靠性的认同,也来自对全体工程人员的信任。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地球时解体爆炸,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当得知这一消息后,中国航天员们表示:“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人类征服太空的决心,为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我们早已把生命安危置之度外,纵然有再大的风险,我们也义无反顾。”这种崇高的理想追求是战胜心理恐惧,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2003年10月,杨利伟出征前告诉自己的父母:“爸、妈,我乘坐的‘神舟’飞船和发射的火箭的质量是最好的,请你们放心。”正是有了对飞船、火箭安全可靠性的认同,他信心百倍,表现出优秀的心理素质。人们还记得在任务准备阶段最后关闭舱门的那一刻,他那句“馆长,明天见”的轻松话语;在下达“10、9、8、7……”火箭发射倒计时口令时,他那从容的军礼;飞船环球飞行时,他准确无误的操作以及从太空传回的坚定有力的报告声……这一切使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振奋和骄傲!然而航天事业毕竟是高风险事业,在国外的发射场,人们也见到这样的情景:有的航天员身穿航天服进舱前还要上厕所;有的面对遥远的家乡合拢双手默默祷告……也许这是一种释放紧张情绪的方式,但它说明,面对重大的航天发射,每位航天员都需要有战胜恐惧的心理支持。

  杨利伟是这样描述他刚进入太空时的感受的:“船箭分离不久,舱内的各种软管便轻轻漂浮起来,舱内的灰尘也慢慢浮起,不一会儿就被风机净化干净。我感到自己明显地轻了,身边的记事本和笔也浮在空中,我知道,自己来到太空了。每当飞船进入通信段时,我就把身子束缚在座椅上,好让地面的工作人员看见我。对话结束后,我就解开束缚带做各种漂浮动作,一会儿游向舷窗,看看我们美丽的家园;一会儿又游向舱壁,稍一用劲又反弹回来,做任何事情都显得那么轻松,那么自在……”

  然而,总处在与世隔离的太空、密闭狭小的座舱、充满噪声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固定的工作模式,加之与地面有限的联系以及失重所造成的不适感,久而久之,无论谁的心理都可能发生变化。国外有的航天员彻夜不眠,思念家人、朋友和地面的生活、工作;有的时常厌倦工作,抱怨实验太复杂,想把实验装置扔出窗外;有的产生一种“消失”恐惧感,感觉自己站在高层建筑的阳台上,自己不动,地球和其他星球都在运动,产生对高空的恐惧;还有的乘员之间互不协调,甚至与地面工作人员发生对抗,乃至不得不停下工作来处理人际关系等等。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与地面是不同的,人在太空中的味觉会发生变化,吃任何食物都感到淡而无味,脱水食品吃久了令人倒胃口。在太空中,人的视觉也发生变化,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也有昼夜,但与地球昼夜节律不同,24小时中飞船上有16个昼夜,每90分钟也是昼长夜短。由于太空中没有大气层吸收阳光,光的强度要比地面高25%,非常刺眼;而到夜晚,因为光的散射,又变得漆黑一团。航天员的视觉对比敏感度会随着飞行圈数的增多而下降,在飞行4~5天时最为明显。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失重状态下,人体下肢的液体涌向头部,使头部肿胀,很不舒服,如果发生空间运动病,就更是雪上加霜。这些环境的变化、生活的变化、身体的变化,都会直接导致情绪的变化,使航天员出现心理障碍。

  嫦娥奔月,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浪漫梦想,表达了祖先们渴望了解太空的愿望。“神舟”

  飞船在太空的远行,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对太空不懈的追求,代表了作为一个大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发展实力,使中国人赢得了民族尊严。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位航天员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在浩瀚的太空飞行了5天的时间,居住在密闭狭小的航天器里,他们的生活远远不同于早已熟悉的地球生活,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川生作品集
出征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