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8章 历史典故(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 作者:张雷,宋烨

第18章 历史典故(1)

  勤政求才的典范——握发吐哺

  握发吐哺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简称。大意是洗一次头要三次绾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没有咽下的饭食,表示十分繁忙,以致没有时间把洗发、吃饭这样的事情顺利完成。此典故源于《韩诗外传》卷三,是周公告诫儿子勤于政务、礼贤下士所必须采取的诚恳态度。

  周公之子伯禽被分封到鲁国,临行之时,周公对儿子进行了一次语重心长的劝勉,其中就有关于如何勤政与礼贤下士的问题。周公说:“你到鲁国,千万不能因自己身居鲁国的要职,而有疏于政务与轻怠贤才的举动。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而又身居相位,我的地位足够显赫了吧,然而我依然也要勤于政务,礼贤下士。比如,在洗发时,一旦遇见亟须处理的事情,我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处理事务;而在吃饭的时候,一旦有人求见,我就要把含在嘴里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立即去接见那些前来求见的人。这样做,还唯恐失去天下的英才贤士呢!”伯禽遵循周公的教导,到鲁地之后兢兢业业,尊重贤才,把鲁国治理成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礼仪之邦,并在后来批判“三监之乱”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述解释是学术界最为流行的说法,但也有学者对这种流行的解释提出了质疑。近来,有学者为了给“三监之乱”平反,竟然把周公描绘成一个阴险、奸诈,怀有篡权野心的阴谋家,是最终导致“三监之乱”的罪魁祸首,所谓“三监”被描绘成为受害者,甚至也把周公“握发吐哺”的举动视为他为了达到自己阴险目的而伪装之举动。还有学者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招贤纳士之风气的角度出发,论证“握发吐哺”乃后人为了塑造周公的形象而故意编造出来的故事等。历史贵在真实,学者用确凿史料考辨历史真伪的态度是我们所提倡的。但其中也不乏有些学者为了一味追求新奇,故意推翻前人已取得共识的定论,这种治学方式是我们所应摒弃的。考辨这则历史典故的真伪,不是本文的重点,也不是短短的篇幅所能解决的问题。

  这则历史典故塑造了一位爱岗敬业、勤于政务、礼贤下士的政治家形象,它之所以能被后世所喜爱与传播,说明了民众对政治家的这种精神品质抱有很高的期望,同时也把是否具有这种高贵品格视为官员优劣的价值标尺之一。

  逆境中的心灵良药——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这则典故源自《战国策·韩策》。当时的纵横家苏秦在各国之间游走,传播自己的合纵策略。“宁为鸡口,毋为牛后”就是指苏秦在游说韩昭王接纳自己的策略时所说的话,意在提醒韩昭王,宁可待在小的地方拥有独立自主的地位,也不要到局面大的地方而任人支配。

  苏秦为赵国组织合纵联盟,游说韩王说:“韩国北面与巩地、洛邑、成皋这样坚固的边城为临,西面有宜阳、常阪这样险要的关塞,东面有宛地、穰地和洧水,南面有陉山,土地纵横千里,士兵几十万。普天之下的强弓劲弩,都是韩国的产物。韩国士兵举足踏地发射,连续发射多次也不停歇,远处的可射中胸膛,近处可射穿心脏。韩国士兵使用的剑和戟都出自冥山、棠溪、墨阳、合伯等地。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等宝剑,在陆地上都能砍杀牛马,在水里截击天鹅和大雁,面对敌人可击溃强敌。至于说铠甲、头盔、臂衣、扳指、系盾的丝带等,韩国更是无不具备。凭着韩国士兵的勇敢,穿上坚固的铠甲,脚踏强劲的弩弓,佩带锋利的宝剑,一个人抵挡上百人,不在话下。凭着韩国的强大和大王您的贤明,竟然想要投向西方服侍秦国,自称是秦国东方的属国,给秦王修筑行宫,接受封赏,必将使整个国家蒙受耻辱以致被天下人耻笑,所以希望大王您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苏秦接着分析说,“大王如果屈服于秦国,秦必然会索取宜阳、成皋等地。今年把土地献给它,它明年又会得寸进尺,会要求更多的土地。如果给它吧,又没有那么多的土地来满足它;不给吧,就会前功尽弃,以后遭受秦国侵害。况且大王的土地有穷尽,而秦国的贪欲却永无止境。拿着有限的土地去迎合那无止境的贪欲,这就是说自己去购买怨恨和灾祸啊,用不着交战就会丧失领土。我听俗语说:‘宁肯当鸡嘴,也不要做牛尾。’现在大王您如果投向西方,拱手屈服,像臣子一样服从秦国,这跟做牛尾又有什么区别呢?以大王您的贤能,又拥有这么强大的军队,却有做牛腚的丑名,我私下里为您感到惭愧。”韩王气得脸色大变,挥起胳膊,按住手中的宝剑,仰天叹息:“我就算是死了,也一定不屈服于秦国。现在多亏先生的教诲,我一定倾尽全部力量去抵抗秦国的侵略。”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这一极富哲理的观点能使身处逆境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心理的满足,有利于保持平和心态。现在有许多人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成功男人身后的伟大女性——牛衣对泣

  此则典故出自《汉书·王章传》,主要表述汉朝名臣王章,因家境贫寒,一度疾贫交加而对前途产生极度失望的情绪,其妻则激励王章要发奋努力,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王章经过艰苦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则典故原意指读书人困苦凄凉的遭遇,后比喻成功人士早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或夫妻共度穷困。

  王章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耿直之士,以敢于直言而闻名朝野。王章年轻时,家里十分贫穷,直至在长安求学,这种拮据的生活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只能和妻子一起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长期的困苦生活让王章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十分渺茫。据说,王章当时的家境都贫困到连御寒的被褥都没有的程度,只好用乱麻和草编织的像蓑衣一类的东西来代替被褥御寒。由于这些东西是当时人们用来给牛御寒用的,所以人们称它为“牛衣”。牛衣根本不可能达到很好的御寒效果。王章被冻得浑身发抖,加之极度失望的情绪让他以为自己快死了,他哭泣着对妻子说:“我得了如此重病,穷的连盖的被子都没有。看来上天要绝我,我不如就此死去,我们在此诀别吧!”妻子看到王章在困难面前的窝囊举动,十分恼火,怒气冲冲地斥责他说:“仲卿!那些在京师、朝廷中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他们的学问有几个能超过你呢?现在你是遇到了贫病交迫的困难,自己不去努力奋发,振作精神,反而哭泣哀叹,难道不令人鄙视与耻笑吗!”妻子的话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刺激,王章不禁暗自惭愧。病愈后,他发奋读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先后任谏大夫、左曹中郎将、司隶校尉、京兆尹等职。

  王章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朝野,他尽职尽责的行为也得到当时民众的认可。王章不顾妻女的劝告,坚决向成帝奏劾权奸王凤,建议用贤良之人代替他,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我们从中能得到两点启发:一是,当一个人遇见困难的时候,绝不可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要坚定信心,加倍奋斗;二是,王章的行为正代表了我国古代直臣们的高贵品格,在自己的利益与职责之间,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也是王章名扬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女人要远离政治的戒律——牝鸡司晨

  此则典故源自于《尚书·牧誓》中的“牝鸡无晨”、“牝鸡司晨,唯家之索”等语。

  商纣王是我国历史上出名的昏君,因贪婪、暴虐而被后人诟病。一次,纣王进攻苏国,掠得美女妲己,因妲己娇艳动人,纣王便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妲己有任何要求,商纣王都会想方设法予以满足。

  一次,妲己看到蚂蚁爬上铜火盆被烫死,感到特别好玩。于是要求商纣王铸造大型铜柱,把犯人放在加热的铜柱之上进行炮烙。为满足她的要求,纣王命人做了两根铜柱,等到把铜柱加热后,便把犯人绑在铜柱上,让妲己从中取乐。看到犯人在热铜柱上痛苦地哀求,妲己十分高兴,于是大笑,纣王也因博得美人一笑而格外得意。此后,纣王就滥用此刑罚来博取妲己的欢心。民众怨声载道。

  由于纣王的荒淫无道,招致国内奴隶反抗,贵族逃亡西周,再加上商对东夷的侵略战争消耗了国力,整个国家呈现出衰败的迹象。

  在不断满足妲己私欲的过程中,纣王越发荒淫无道,不仅不问政事,还更加残暴,使本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生活雪上加霜。周武王姬发看到纣王的暴虐,决心要灭掉纣王,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在牧野宣誓讨伐纣王的大会上,姬发慷慨激昂地说:

  “古人有训:早晨公鸡打鸣已经成为惯例,而母鸡一般不轻易打鸣。一旦母鸡在早晨打鸣,就预示着这家的经济生活遇到了极大的问题。而现在商纣王听信妲己这一妖女的谗言,残害忠良之士,抛弃了对祖先的忠诚与祭祀。商纣王不仅不遵循祖训,让女人远离政务,反而处处听信妖女谗言。纣王昏聩无知,只知道任用、提拔一些奸佞小人,让他们居于要职,纵容其残害百姓,在商的土地上为非作歹。现在我姬发,只有严肃地代表老天,对商纣王进行惩罚。”

  周武王乘纣王讨伐东夷之机,发动了讨伐商的战争。牧野一战,纣王的大批军队纷纷倒戈,纣王兵败最终自焚而死,商朝至此灭亡。

  由于姬发以及后人都认为导致纣王无道以及商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妲己,所以“牝鸡司晨”的故事被后人无限扩大。“牝鸡司晨,唯家之索”的本来意思就是正常的家庭都是公鸡早上打鸣,如果母鸡早晨也打鸣,那说明母鸡没人喂,饿的乱叫了,也说明这个家败落了。所以,妲己的故事并不是这个典故的起源,只不过这个词由于妲己而广为流传罢了。

  招贤纳才的智慧之举——千金买骨

  此典故出自刘向《战国策·燕策》。

  公元前314年,齐国乘邻国燕国发生内乱之机,举兵侵犯,侵占了燕国的许多领土。燕昭王即位以后,立志消除内乱,重新夺回被齐侵占的土地。为了重振燕国雄风,燕昭王决心广纳天下贤才。招贤令发出,应者寥寥,并没有多少名士投奔燕国,这令昭王很是失望。于是,燕昭王就向老臣郭隗请教使贤良之士投奔燕国的良方。为了表达对郭隗的敬重,燕昭王拜郭隗为师,为其修建了一座漂亮的宫殿,还为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才的地方。

  为了让燕昭王坚定求贤的决心,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不惜千金的高价求得一匹千里良驹,于是广派臣下各处寻找。

  遗憾的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竟没有一人买回君王渴望已久的千里马。这令国君十分失望。当时,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谋士自告奋勇,请求为君王去买千里马,并许诺自己能很快买回良马。国君对其并不抱太大希望,但为了得到宝马,还是同意此人尝试一下。这个人仅用数月,就打听到某地有一匹千里马,慌忙前去购买。可是,等他匆忙赶到这一家时,马已因病死去。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并献给国君。国君看此人竟然用高价买回一匹死马的骨头,盛怒之下,便准备对其进行严厉惩罚。此人连忙向国君解释说,购买死马的骨头有着深刻的用意,此举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良马,因为只有真心喜欢良马的人,才能不惜高价珍藏良马的尸骨。一旦国人都知道大王真心喜欢良马,他们才可能把心爱的良马献给大王。国君听后,感觉此人说话十分有理,就暂时赦免了他。果然,不久就有人送来了几匹君王渴望已久的千里马。

  郭隗以古代君王求千里马为例,希望燕昭王能从中得到启发。于是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到帮助恢复大燕的贤良之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大王求贤若渴的决心。大王不妨先任用一部分人才,让人们看到像我们这样才能不太出众的人都能在这里得到如此重用,一些贤良之士必然会为之所动,前来投奔。燕昭王认为郭隗的话十分有道理,并按照他的建议任用了一大批人才。此消息传出去不久,果然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

  在众多贤良之才的帮助下,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燕国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强国梦,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著书立说的至高境界——一字千金

  关于“一字千金”典故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秦相国吕不韦招揽三千门客撰写了一部篇幅达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的巨著,书名定为《吕氏春秋》。为了使《吕氏春秋》既能名扬千古又能垂范后世,达到与孔子《春秋》齐名的地步,首先就必须使该书字句精准。书成之后,吕不韦便命令把《吕氏春秋》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之上,让过往行人阅读,并发出布告说,如果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减少或者改动一个,使书的内容更为精彩,就会得到赏金千两。这便是“一字千金”的来源。

  吕不韦为何不惜重金来完善《吕氏春秋》,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匠心。

  吕不韦变卖家产,只身来到赵国,寻觅实现伟大抱负的机会。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经过苦苦寻觅,吕不韦终于完成了一次可谓名扬千古的政治投机。原来,当时秦国公子异人作为人质押在赵国,吕不韦认为异人有可能帮助自己实现计划,于是他不惜巨资,费尽周折把异人立为秦国国君。更令人叫绝的是,吕不韦还把已经怀有身孕的爱妾赵姬送给异人,后来赵姬生下一男孩,取名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有人戏言,吕不韦用政治投机先是获得了秦国,后来又获得了天下。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他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这场政治投机使吕不韦由一介普通商人摇身变成了权倾朝野的丞相。对吕不韦的发迹,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如何才能迅速提高声望呢?他一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便召集门客进行商议。在门客的建议下,吕不韦决定通过撰写《吕氏春秋》达到既提高影响力,又能名垂后世的目的。

  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已经渐渐忘却了吕不韦悬赏重金修改《吕氏春秋》的内在动机,反而是其重视书稿的完美精当的精神成为美谈。“一字千金”也被人们用来说明一个字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作者的本意,任何的增添或减少都会影响到文章的美感。

  知恩图报的典范——结草衔环

  此则历史典故主要源自两个历史故事。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雷,宋烨作品集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