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明三百年(上)》在线阅读 > 正文 第70章 国政乱宫闱乱 (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大明三百年(上)》 作者:兰泊宁

第70章 国政乱宫闱乱 (2)

  而哈铭早仗刀赶来,推开袁彬,和那个番儿交起手手。袁彬被砍去一支左臂,痛得几乎昏倒,可他仍咬紧牙关去夺来了一把铜锤狠命地来保护英宗突围。因为这时敌兵已愈来愈厚,并且是只往黄罗伞盖下围来,敌兵部首知道黄罗伞盖下穿黄袍戴金冠的必是明朝皇帝,于是就指挥着兵士狠围猛冲,到底在兵将折伤垂尽时,英宗被擒获了。

  就这样,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就轻轻松松地演绎出来,英宗做梦没想他的皇位就将这样不保了。

  听说了英宗被掳,郕王、于谦等都吃惊非浅,胡太后和钱皇后以及球妃、瑞妃、慧妃、钱贵人、马贵人等的痛哭终日,让整个皇宫顿时笼罩在一片惨悲之声中。这时接到了从怀来县来的奏报,说瓦刺部乜先有牒文,愿送还英宗,但需金珠万万两作为交换。于是胡太后、钱皇后并六宫嫔妃等把宫中所有金银珠宝玉器文绮都搜括起来,装了十二大车,派使臣赴乜先的营里。

  谁知乜先接到了金宝名马却仍羁住英宗不放。这时京中人心惶惶,朝野惴惴不安。胡太后命郕王祁钰辅政太子见深,每日临朝议政,令于谦为兵部尚书,缮修兵甲,固守京城,于谦临危受命而义不容辞。

  这天郕王朱祁钰驾临午门,这时廷臣们交章追劾王振,言王振倾危宗社,罪应灭族,以安定人心。一时哭声震天。郕王却沉吟不语,犹豫未能决,指挥马顺于是就在大殿上喝叱群臣:“王振已死,还说他干什么?”这语气恼了给事中王竤,他越班向前,一把抓住马顺的头发,怒目相对地说:“你以前仗着王振倚势作威,如今还敢来多嘴!?”马顺不服,也揪住王竤,你一拳,我一脚,两人就当殿斗殴起来。

  早让王振害苦了的六部九卿都气得发竖冠冲,顿时一拥上前,象笏并上,马顺虽是武夫出身,到底寡不敌众,王直的一笏正击在马顺的额上,随着额角的击碎,眼珠子也突了出来。众官乘势一把拖倒他,又一阵的乱踢乱打,马顺被当场活活打死在奉天殿上。

  杨善又倡议乘势捕逐逆党,一呼百即和,一见到王振私党,就不论内监还是相卿,都扭住就打。顿时奉天殿上人声鼎沸,秩序大乱。郕王吓得忙躲入谨身殿内,外面众官乌乱得不成体统,连奉天殿的御案也推翻了。

  闹了一阵子,众官又要求郕王下谕,将王振灭族籍家,郕王吓得不敢出声,根本无法镇住场面,又要抽身躲开,还是兵部尚书于谦在大乱无纲中,排众而出,抢前一步扶住了郕王,请他马上降旨,从众所请。于是郕王才下令中官金英传旨都御史陈镒,着锦衣尉籍逮王振阖门老幼,及王振同党,立即正法。

  于是没用多一会儿,就已把王振家族和王振义子王山和由那个风流小妾而化身成的儿媳妇马氏等一百三十余口,并中官王永、毛顺等全家都一并绑出市曹斩首,而晦气的毛、王两中官早已被众人当场就拖出门外,乱殴击毙。彼时王山是被反缚跪于庭中,众官百姓都向他切齿唾骂,而那个风流小妾此时也早没有了任何的风流手段害人本事。

  借助于特务机构而大肆勒索,占尽了全国的良田美地,所以陈镒在抄王振家时,吃惊地发现这个最大的特务头子司礼监王振其实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富翁。本来在查抄之前,陈镒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可到亲眼目睹抄没的王振家产时,他还是大大地吃惊了,共计抄没王振家产得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座,珊瑚树六七尺者有二十余株,其他珍玩无算。可谓是珠玉际天,黄金满地。

  监国的郕王乘英宗皇帝被掳之乱际,如愿地当了皇帝。他的纪妃一看美如洛水神仙的琼妃得宠就急忙巴结,而桓妃瞧不出风头,为了一句话触怒琼妃,结果被贬入了景寒宫而死……

  纪妃整天帮着琼妃算计汪皇后,因为琼妃一心想着中宫的位置。汪后的幼弟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但汪后依然不与计较,直到景帝要废英宗的太子朱见深,她再三苦谏,结果被景帝废去了她的皇后大位……

  经过一再地赔款和众朝臣的议和主张,使得已被景帝称为上皇的英宗得以还都。还国后,景帝借口上皇与一个土妓的风流案,将他幽禁在南宫里,长达八年。武清侯石亨等投机取巧,弄了一出复辟闹剧,让他们从此成为权臣,并且冤杀了忠臣于谦……

  病卧宫中的景帝在事变后死了,死得不明不白,他可怜的妃嫔们都被活活地殉了葬。幸而太子朱见深的保全,让汪后得以幸免……

  英宗驾崩后,继统的是十七岁的宪宗皇帝。年轻的他居然宠幸上一个四十多岁的美丽宫女万贞儿,万贞儿媚术极高,不久就得了专宠……

  一个外地的穷秀才吴纫西被英宗的韩妃娘娘指使人设骗局弄进深宫。这件不耻之事败露后,吴纫西被秘密处死,韩妃却一点不后悔也不羞愧,她的想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黯然泪下胡笳音呜呜

  郕王虽然临危而乱,但觑大位空虚想篡袭的胆子却很是不小。他在和中官金英等密议后,着锦衣尉岳谦赶往怀来,只说是探望英宗,回来时就带来一道真实度着实令人可疑的英宗命郕王朱祁玉嗣位的旨意,众朝臣乐得做个人情,也纷纷上章劝进,郕王再三推辞,佯装得比真的还要逼真,于是廷臣又复议合辞劝进,都说什么御驾北狩蒙尘,皇太子年幼,当此忧患危难之际,断不可不立长君,否则宗社难安。

  郕王犹再三推辞,于是群臣又入奏胡太后,胡太后只得含着泪下谕,命郕王正位。郕王这才受命,择吉日于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九月,登殿继大统,他这就是景帝。在百官的三呼叩贺,景帝想自禁狂喜却难以自胜。景帝当然得改年号,以次年的公元1450年为景泰元年。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他的王妃汪氏为皇后,尊胡太后为上圣皇太后,晋钱皇后为圣皇后,追谥与其有母子之情的孙贵妃为皇太后。

  这个时候瓦刺部的乜先挟持着那位奇货可居的英宗到了大同,大勒大索金银。广宁伯刘安搜括自己的全部家资和部下众官所有的金银,一并车载送入乜先的军中,自然乜先得了财宝后就又拥着上皇英宗北去,长驱紫荆关,因为他想趁着内乱驱走景帝、定都燕京。

  乜先也果然如愿地又借着送上皇还京的名义,骗开了紫荆关大门,大兵直驱北京。经过良乡将至卢沟桥的时候,与已升为大都督的于谦相遇。

  乜先兵进紫荆关的警报让景帝慌了手脚,忙命于谦总制天下兵马率师御寇。于谦又奏请赦免因不能取悦王振而获罪的都指挥石亨、总兵官杨洪,景帝哪会不准奏。远在大同的石亨、杨洪一出狱就召集部下劲兵,星夜来援京师。

  几经交战也不分胜败,于谦先与张軏、张輗两将定妥了密计,然后声泪俱下地慷慨誓师,将士个个激奋得勇于一死战乜先,再交手时,于谦方面军果然神勇难当,而张軏、张輗又从两边杀出,乜先大败而逃时又逢着杨洪、石亨的兵马自大同杀到,三路大兵杀得乜先连夜逃出紫荆关,却仍拥着上皇一起匆匆出逃塞外。

  就这样经过于谦在京郊大胜瓦刺军后,大明的江山总算是又得以维持住了统治。景帝一见乱事已平,马上就开筵庆功,同时大封功臣,当然首推却强敌的于谦为第一功臣,加两级,晋少保衔。杨洪、石亨晋伯爵,张祐、张輗封子爵,士兵也各有犒劳。

  而上皇英宗被掳出塞,住在瓦刺部首领伯颜的营中,虽蒙竭力优遇,可上皇总是不能习惯。因为塞北的习俗,无论是官是民,都住在牛皮帐蓬里的,帐外便畜养着牛羊马匹,在文明国度里安乐尊荣惯了的英宗如何能住舒服了,且饮食都是牛酪马乳羊羔兽肉,骚膻腥杂味烈烈刺鼻,如何能下咽?不过是实在饿得没法,才勉强拿些马乳充饥。再加上英宗上皇又时时想念六宫后妃,于是天天嗟叹下泪。幸而有校尉袁彬、蒙古侍监哈铭两个人不离左右地保护着且又百般地慰劝着,并陪伴着上皇游览塞外名胜,如苏武庙和李陵碑、昭君庙,上皇游玩塞外风景时倒也稍舒忧肠,然每到了晚上,听那呜呜胡笳音,不禁又黯然下泪。

  鼗鼓胡笳声中的英宗身陷沙漠,想往昔的轻歌曼舞群臣献殷勤,而眼下凄凉无边,情何以堪,寸心早揉碎。英宗从小虽然顽皮不愿读书,却也熟悉很多的关于塞外风光的诗词,什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什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什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塞外的广袤雄奇曾使他在梦寐之中心想往之。然而当他的车驾真的行走在这塞外的时候,心里剩下的却只有悲哀、懊悔和失望,虽然那个时候他还是黄罗伞盖下的万乘之尊的皇帝陛下。

  当初从镶金饰绣的皇驾圣车里望出去,塞外是如此的荒凉,一条条崎岖的道路无边无际地伸向远方,四周一望,茫茫然千里,渺无人烟。而现在,正当晚秋初冬之时,四面枯草凋零,一片萧瑟,而这一年的秋,雨特别多,风特别寒,天也特别冷。已为阶下囚的英宗朱祁镇在被迫开始的另一种人生里,塞外景色在他的眼中格外的荒漠凄凉,而他的心情比这塞外景色还要荒漠凄凉,在这里,他再也不能颐指气使,更不会一呼百诺,没有了嫔妃佳丽温柔乡里的销魂夜,更不见了笙歌曼舞的快乐长昼事,也不再是红墙绿瓦,更不是山珍海味,是的,那些都在他的大明国都、在他的皇宫里。现在的这里是塞外,这里有的只是风、沙、霜、雪和茫茫大漠。夜晚,帐篷里烧着的牛羊干粪,臭味刺鼻,外面则雨雪霏霏,寒气逼人。枯坐灯下,那份凄苦,那份孤寂,令他不由生出李后主“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感叹。

  这时,英宗的性命也是在死亡边缘上走钢丝,杀机时时暗藏。尽管伯颜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恭送他回京。不过谁知道一向言而无信的乜先会不会一不如意就改变了主意,这样的事,是作为皇帝的他经常有的。还有,就算乜先真的送他回去,那又如何呢?新皇已即位,乜先屡次遣使议和,均被拒绝,是的,大明国已经不需要他了,他现在不是大明国人人围着转的中心了,而是一个多余的人了,对于大明国而言,尽管他现在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牵挂着大明国,但大明国呢,可能已经把他忘记了。每念及此,英宗都不觉悲从中来,不能断绝。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兰泊宁作品集
大明三百年(上)大唐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