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8章 后记何时忘却三国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作者:易中天

第18章 后记何时忘却三国

  有朋友说:很期待你的中华史《三国纪》这一卷。

  哦,是吗?

  他很期望,我很惆怅。

  三国,不该这样被人瞩目。

  事实上,这段历史并不重要。它不但比不上之前的启废禅让、西周封建、秦并天下和独尊儒术,也比不上之后的五胡乱华,更不敢望百家争鸣之项背。

  然而三国在海峡两岸和亚洲地区的知名度,却远远高于其他历史时期。当然,大多数人知道的故事是《三国演义》讲述的,很少有人去读陈寿的《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中国如此,日本、韩国和越南也一样。

  其实《三国演义》面世之初并无人问津,知识分子更是嗤之以鼻。直到清代的毛声山、毛宗岗父子增删改写点评之后,才风行天下。所以《三国演义》的成败得失,不能只算在罗贯中的账上,还要加上毛氏父子一份。

  那么,毛氏父子给了什么“添加剂”?

  这是只能由版本学家和文学史家回答的,但他俩的点评则多少透露出一点蛛丝马迹。比如典韦在征张绣的战争中阵亡,曹操是哭了的;赤壁战败之后,曹操也说过“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的话,还失声痛哭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1

  但,也仅此而已。

  毛批本《三国演义》却大肆渲染,做足了文章:哭典韦是当着将士们的面,哭郭嘉则是当着谋士们的面。于是毛氏父子点评说:哭典韦是为了感动众将士,哭郭嘉是为了羞愧众谋士,前一哭胜过了赏,后一哭胜过了打。

  接下来,他们不无嘲讽地说:原来奸雄的眼泪既可当钱使,又能当棍子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请问,这还是历史吗?

  当然不是,但可看,好看,让人想看。

  好看之于文学作品是必需的,因此不必那么在意历史的真实性,可以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假乱真。比如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真,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是假,《三国演义》则照单全收。

  于是毛氏父子点评说:前者表现了诸葛亮的小心,后者表现了他的大胆。但,如果他不是小心于平日,就绝不敢大胆于一时,司马懿也不会坚信不疑上当受骗。

  因此毛氏父子得出结论:只有小心人不做大胆事,也只有小心人能做大胆事。

  这就很有些哲理。

  诸如此类的点睛之笔时有所见。比如他们说:忠厚人乖觉,极乖觉处正是极忠厚处;老实人使心,极使心处正是极老实处。又比如:英雄所自负者,义耳;奸雄所自负者,智耳。这就不但有人生哲理,还有价值取向。

  可惜这些精彩都建立于一个前提上:三国是一部忠义与奸邪的斗争史。为了战胜奸邪,忠义只好以恶抗恶。这种对抗,说得好听叫斗智斗勇,说得难听就叫勾心斗角。

  勾心斗角贯穿了《三国演义》的始终,尤其是在赤壁之战的前后。原本都是正人君子的周瑜和诸葛亮,也都变成了心怀鬼胎的卑鄙小人,一个“妒忌阴险”,另一个“奸刁险诈”,全无惺惺相惜、光明磊落可言。2

  然而大家都说好看。

  这可真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所谓“三国热”表现出的国民心态,甚至大中华文化圈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心理,不可疑吗?3

  实际上,《三国演义》历久不衰,吸引人们百看不厌的只有八个字:心机,算计,权术,谋略。它们可以用于战场、官场、商场甚至情场,谁不想要?

  打出“重读经典”的旗号,不必吧?

  就连作者和不少读者以为是“正能量”的忠义,也很可疑。什么是忠?臣忠于君,子忠于父,妻忠于夫。但,君要忠于臣吗?父要忠于子吗?夫要忠于妻吗?不用。请大家想想,这难道不是“不平等关系”?

  义也大成问题。道义,正义,仁义,情义,信义,哪个才是真义或大义?当这些“义”发生矛盾冲突时,又该如之何?谁都没有解释,谁都说不清楚,也只能相机行事或者自作主张,你说我不仁,我说你不义。

  忠义,变成了整人的武器。

  这并不奇怪。事实上,这种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很有问题。忠是单方面的人身依附,义是多角度的任意解释。忠是不变的,义是多变的。结果,要么信口雌黄,周公恐惧流言日;要么弄虚作假,王莽谦恭未篡时。

  其实一切政治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利益之争。争利而言义,只能是吹牛撒谎装模作样。这就是“伪善”。做假做出一套方法和技巧,则是“权谋”。不搞权谋也不行。因为大家都打道德牌,都要占领道德制高点,都要指责对方“不义”。这就只能搞阴谋,不能搞阳谋。

  显然,权谋是因为伪善,伪善是因为忠义。被高高举起的那面“道德的旗帜”,其实是罪魁祸首。

  这就是《三国演义》的“性之病”。4

  也就是说,毛批本《三国演义》的问题,还不在于给历史“整容”,更在于“变性”。整容是可以的,变性是不可以的,除非明确表示你说的不是历史,读者也不把那小说当历史看。可惜,这一点从来就没人说清楚。

  那么,三国这段历史的本性是什么?

  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蜀汉和孙吴的权力斗争。后来三分归一统,不过是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指出这走向,并找出它背后的深刻意义和支配力量,才是历史学的任务。

  因此在本书中,并没有多少剑拔弩张和老谋深算。本书不是《三国演义》,而是《三国纪》。你也许看不到某些特别想看的东西,只有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朋友,你会失望吗?

  1.见《三国志》之《典韦传》、《郭嘉传》,及裴松之注引《傅子》。

  2.见胡适《〈三国志演义〉序》。

  3.见鲁迅《随感录三十九》。

  4.详请参看拙撰《〈三国演义〉的“性之病”》一文,原载2010年7月22日《南方周末》。

  1.三种形象的说法是朱维铮先生提出的。

  2.三种意见的说法是钱穆先生提出的。

  3.见《三国志·关羽传》。

  4.请参看胡适《〈三国志演义〉序》。

  5.请参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6.见《三国志·陆逊传》及裴松之注引《吴录》。

  7.见《三国志·邓芝传》。

  8.以上见《三国志·吴主传》。

  9.见《三国志·邓芝传》。

  10.见《三国志·吴主传》。

  11.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12.见《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

  13.以下涉及刘备事,无另注者均见《三国志·先主传》。

  14.见《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

  15.见《三国志》之《鲁肃传》、《吕蒙传》。

  16.据说当时曹丕眺望长江说:“彼有人焉,未可图也。”见《三国志·吴主传》。

  17.见《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18.见《三国志·简雍传》。

  19.见《三国志·黄权传》。

  20.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所谓“五虎上将”其实只有这四人。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张飞为桓侯,马超为威侯,黄忠为刚侯,也没有赵云。后来由于姜维等人打抱不平,赵云才在第二年被追谥为顺平侯。

  21.请参看田余庆先生《孙吴建国的道路》一文。

  2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诸葛亮《后出师表》。此文正史不载,文集不录,学者多疑为伪作,但仍可代表诸葛亮的思想。

  23.范文澜《中国通史》说,曹操在北方,诸葛亮在蜀国,都“革去了一些东汉的恶政”。田余庆《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一文则说,曹操“去浮华、清吏治、抑豪强”,与袁绍形成鲜明的对比,只有诸葛亮“可以同他比拟”。这实在是史家之笃论。

  24.建安八年,曹操因战马踏进麦田,便割下头发以示受罚,事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25.见《三国志》之《法正传》、《彭羕传》。

  26.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评语称:“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则称:“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27.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引《袁子》。

  28.见《三国志·蒋琬传》。

  29.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称为“张道陵的徒弟,吕洞宾的师兄”,是曹聚仁先生的说法,见曹聚仁《〈三国演义〉史事的真实性》。

  30.见《三国志·吕布传》、《后汉书·边让传》、《资治通鉴》卷六十一。

  31.陈宫为曹操谋得兖州牧一事,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世语》。

  32.见《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典略》。

  33.见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易中天作品集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帝国的终结智慧的星空: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汉代风云人物费城风云成都方式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及其启示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易中天品三国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易中天中华史:祖先易中天中华史:国家帝国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