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8章 人到无求品自高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 作者:张笑恒

第38章 人到无求品自高

  过分忧虑是一种慢性自杀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庄子·齐物论》

  南怀瑾先生认为“恐怖”就是“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如果我们检查自己的心理,就会发觉每天都在恐怖中,害怕自己钱掉了,害怕自己生病了,害怕自己没有事情做,害怕自己没有饭吃了,一天到晚都在伤脑筋,活着没有一天痛快过。心理状况开始心念一动起伏不定,稍稍有某一点小问题就会引起大烦恼,引出一大堆的是非利害。

  南怀瑾先生认为人的一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活在忧虑中的,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担心那个,心被恐惧所缠绕,难以解脱。庄子的哲学思想最讲究“逍遥”二字,忧虑会使人无法逍遥,因此为庄子所不取。在庄子看来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坚决摒除。

  忧虑是对未来的事情的过分紧张。人们很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怕明天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就不见了,忧虑就是这样产生的。人们的联想能力总是很强的,一个鸡蛋打破了能联想到失去了一个养鸡场,因而忧虑也很容易被无限制地放大。对一件事情忧虑得久了,就会联系到相关的事物。这样一来,忧虑的感觉就越来越强烈,最后导致食不知味,睡不安寝,自然会影响到健康。从心理的角度来说,人一旦忧虑,就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生活在忧虑中的人,心灵得不到解脱,就永远不会有快乐和幸福的感觉。

  春秋时期,楚平王想要废掉太子建。当时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镇守。楚平王担心伍奢不同意,从中作梗,于是就想把他除掉。楚平王派人将伍奢先叫回来,说太子建阴谋造反,伍奢是同谋。伍奢抵死不承认,被楚平王关进了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威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以便斩草除根。伍尚回到郢都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听到消息后,从楚国逃了出去,到了宋国,找到太子建。正巧宋国发生内乱,他只好跟着太子建去了郑国。郑国国君不愿意帮助太子建复仇,太子建勾结郑国大臣想要夺取郑国国君的位置,失败被杀。伍子胥只好投奔吴国。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楚国的各个城关都有伍子胥的画像。伍子胥出了郑国之后,东躲西藏,来到了吴楚交接的昭关。伍子胥发现昭关有他的画像,昭关的军士盘查过往行人非常仔细。伍子胥愁得一连几夜睡不着觉,居然把头发也愁得白了。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让人发愁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任何人也不可能做到漠不关心,忧虑是自然会出现的。然而,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把忧虑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过分忧虑。正常的忧虑可以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可以促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而过分的忧虑则于事无补,反而使自己惶惑不安,使得事情越来越糟。当我们习惯忧虑的时候,忧虑就成了“谋害”我们的“凶手”。长时期的忧虑会让我们变得失去信心,任何事情到了我们这里都变成了值得忧虑的事情。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变得杞人忧天。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就成了忧虑的一生,再也难以感知生命的意义,体悟生活的真谛。

  忧虑是一种心理状态,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因为我们总是被世间的俗物所羁绊。“贪、嗔、痴、爱、憎、欲”是忧虑的根源,只因我们看不破这些,才会事事忧虑,时时忧虑。我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心不可能完全剥离现实,但是也不能被现实所捆绑。让心游离于物外,自由地飞翔,我们就可以从忧虑中解脱出来。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大宗师》

  南怀瑾先生认为人活着的时候,把握现在的时间,现在就是价值,要回去的时候就回去,所以一切环境的变化身心的变化都没有关系,都是自然本来的变化。特别是人到了老年,孔子讲“人之老,戒之在得”。人老了思想抓得越紧,手抓得越紧,因为日暮途远,来日无多,太阳就要下山了,前途茫茫,所以都想把握住。那些平时不爱钱的人,老了特别爱钱,平时特别大方的,老了以后,儿子也是我的,孙子也是我的。这就是不懂这个生命了,不知道“处顺”。如果懂了这个道理,“哀乐不能入也”。所谓喜怒哀乐都没有什么,情绪都不动的,这个情绪不动不是灰心,是自然就空了。有什么喜欢的,也不是叫你不喜欢,高兴就笑一下,笑完了也就算了,要哭,哭完了也就算了,哀乐不入于心中。

  这里讲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很复杂,有太多的悲欢离合,是是非非,我们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件事,庄子告诉我们要“安时而处顺”,也就是顺其自然。庄子讲逍遥游,讲的是心而不是身。身在生活中,是不可能逍遥的,只有心才能超脱万物,纵横天下,逍遥宇内。那么如何才能身心脱离呢?那就是要顺其自然。人作为一种负重体很难做到逍遥宇内,唯有顺其自然,借助自然的力量才能起飞,就像庄子在逍遥游里说的一样,大鹏展翅九千里靠的是风的力量。

  庄子讲“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就是讲以顺其自然的方式接受生活,则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会影响心境的情绪都不能进入心中。这就像“沾衣十八跌”的功夫一样,任何外来的事物在沾身之前就会被甩出去。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做一个毫无感情的木头人,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毫无感觉,那就成了“活死人”了。我们所讲的顺其自然是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无论是令人高兴的,还是令人难过的,都不让他们干扰我们的内心。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情绪,该哭的时候就哭,该笑的时候就笑,但是哭完笑完就让它过去,我们全盘接受。

  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我们不能强行改变。任何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即使令我们痛苦难堪,我们一样还是要以平静的心态接受,千万不要因为难过而拨动心弦,试图去改变。其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无论怎样,只要我们能接受,它就不再是个问题,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影响。六祖慧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的心本来是纯净的,又何必沾惹尘世中的尘埃呢。一旦我们的心动了,沾染了尘埃,想要清除就不再那么容易。佛家讲“放下”是劝喻世人的,但是这并不容易做到。既然如此,干吗不自始至终都保持“空”的状态呢!

  酷暑时节,庙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小和尚看到后对师傅说:“赶紧撒草籽吧!好难看啊!”师傅说:“等天凉了吧,随时。”

  到了秋天,师傅买了草籽回来,让小和尚去撒,然而一阵秋风吹来,草籽被吹得四处乱飘。小和尚叫道:“不好了,草籽被风吹走了。”“没关系,吹走的都是空的,撒下也不能发芽。随性!”师傅说。

  突然飞过来很多鸟啄食草籽,小和尚又喊道:“草籽都被鸟吃光了。”“吃不完的,随遇!”

  半夜下了一场大雨,小和尚跑去对师傅说:“这下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全被水冲走了。”师傅说:“冲到哪里,就到哪里发芽,随缘!”

  一个月后,原本光秃秃的地面长满了嫩芽,连没有撒草籽的地方也是,师傅说:“随喜!”

  顺其自然是一种人生境界。能够顺其自然,循天道而行,必然能够超拔于万物,逍遥于人世间。佛家说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在佛家看来人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没有做到“空”。而“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万事随缘法而行,必然能够超脱尘世之苦,逍遥人世间。

  人到无求品自高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人有欲望是刚强不起来的,碰到你爱好的,就非投降不可。譬如说,这个人真好!真了不起!就是一点毛病,爱钱。既然他爱钱,你拿钱给他,他的了不起就变成起不了。你说这个人品德样样都好,就是有一个毛病爱读书,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么都不和他谈,专谈书,他就中计了。所以真正刚强的人是没有欲望的——无欲则刚。

  欲望是人最大的牵绊,无论是对名利等世俗的欲望,还是对诗书礼义等高雅的欲望都会对人形成羁绊。欲望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世俗的,还是高雅的欲望只要我们能够完全掌控住,都不会影响自己的作为,在道德上形成瑕疵。然而欲望一旦脱离了我们的掌控,就会使我们失去自由,不能逍遥人世间。

  如果我们能够掌控欲望,那么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物的影响,面对任何诱惑都能视而不见,这样依然能够潇洒生活。然而一旦反过来被欲望控制,则世间处处都是诱惑。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说,只要有人抓住了我们的欲望点,投我们所好,我们的行动自然会受别人控制,哪里还会有逍遥可言。堕入世俗之后,在世俗的熏陶之下,品格自然也就下降。看历史上那些高明的隐士,每天纵情于山水之间,任谁金山银山堆到面前都不为所动,然而一旦有人不辞劳苦,天天拜访,或者是与他们高谈论阔,谈天说地,斗酒弄诗,很快就会被他们引为知己。到最后“士为知己者死”,终身受人驱使。

  说到底,人有了欲望就会有所求,有所求就会受到牵绊,若是不能掌控住欲望,人生就会被束缚,就不会得到真正逍遥的生活。因此,有大智大勇并且追求逍遥生活的人都会消除自己的欲望。

  相传五千多年前,有一个旷世奇才,名叫许由。当时的执政者是尧,尧听说了他之后,就想禅位于他,许由遁隐于山林,避而不见。后来尧又想命他为九州州长,他跑到了颍川掬水洗耳表示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话。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介子推跟随公子重耳逃离晋国,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逃亡生涯。有一次重耳快要饿死了,介子推为了救他的命,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来一块肉煮汤给他吃。重耳知道后许诺说将来一定报答他。

  回到晋国的重耳,即位成了晋文公。当时周王室大乱,晋文公出兵勤王,没有对身边的功臣进行封赏。狐偃等人主动向晋文公请赏,介子推非常鄙夷这样的行为,他认为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

  介子推归隐绵山,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根本找不到人。晋文公寻人心切,就命令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有见到介子推。大火熄灭后,有人发现了介子推与他母亲的骸骨。

  欲望发乎人心,想要根除难之又难,非大圣大贤者难以做到。宋代程朱理学就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然而这一主张确实大违人的本性。欲望在常人身上是必然存在的,即使想通过修养来根除也是不容易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强行压制自己的欲望,但是也不能纵容欲望的膨胀,我们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使欲望始终不超越自己的自制力。这样我们的行为、行动依然可以不为外物所累,依然能够逍遥人世间。

www.xiaoshuotxt.net_T_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笑恒作品集
让你的心灵温馨过冬左手李彦宏右手马化腾你可以不生气俞敏洪的说话之道咖啡奶茶经济学会说一口漂亮话李嘉诚的24堂财富课哈佛逆商课——最有效的高AQ养成法则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话要这样说玩转职场你缺什么毕福剑的说话之道30岁前跟对人,30岁后做对事真希望这些事20几岁就知道为什么总是别人吃肉我喝汤窦文涛的说话之道马云的经商哲学厚灰学大智慧全集会说能做决定你的一生别太单纯,也别太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