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1.勤能补拙,有心无难事

  李嘉诚语:只有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

  别人做8小时,我就做16小时,开始别无他法,只能以勤补拙。

  李嘉诚是从一个打工仔开始创业的。他懂得如何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与自己同心协力,办好企业。他始终信奉“勤能补拙”。虽然身为老板,仍是当初做推销员时的那种老作风,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记得父亲多次讲述过的《伤仲永》的故事,他时刻铭记在心。这是一个不努力的天才最终沦为常人的故事。何况他认为自己并不聪明,所以更要加倍勤勉。

  他最初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

  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由于交通不便,等他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

  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他的性情,是那种温和沉稳、不急不躁之人,但走起路来却快步如风。他的时间太紧了,又要省的士费,又要讲究效率,只好疾步如飞,这都是让环境给逼出来的。

  中午时,李嘉诚急匆匆地赶回筲箕湾。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大家都是蹲在地上,或七零八落找地方坐。

  当然,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太久。当长江厂刚一盈利时,李嘉诚就抽出钱来,尽量改善伙食质量和就餐条件--以稳定员工队伍。

  在商业社会,要稳定人心,你是不能只顾自己赚钱,而让工人吃大苦、受大累的。“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始终信奉一个“诚”字。

  创业初期的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塑胶杂志时,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商机。他发现这份杂志上登载的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机器,可以造出质量优良而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

  李嘉诚立即着手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查,他发现全香港还没有这种机器。

  人无我有的意识立刻占据了李嘉诚的头脑,他决定以最快的速度与这个外国厂家联系购买。然而,这种机器需要预先订购,而向外国订购,不仅订货周期长,而且价钱又十分昂贵。

  可这种机器的潜在效益实在令李嘉诚欲罢不能。于是,他果断地决定自己动手研制这种机器。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研究,反复试制,李嘉诚竟然真的造出了这种机器,投入使用后,运行效果良好,很快便生产出了新产品。

  “靠这部机器,在最短的时间内,令我至少赚了几万元。”李嘉诚日后回忆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嘉诚那种捕捉市场信息的敏锐目光和抢占市场的超前意识。

  另外,李嘉诚这种敢于尝试的决心也值得钦佩。一点研制经验都没有的他,竟然造出了机器。

  这在常人看来简直是奇迹。其实,常人之所以觉得这也难,那也难,是因为没有去尝试,一旦投入心力去尝试,也许就会发现事情比自己想像的要简单得多。

  创业之初,资金有限。李嘉诚采用自力更生的方法,自行研究、自行制造,终于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效益,为刚刚创办的长江塑胶厂注入了资金,也注入了活力。

  当时,外国的最新塑胶杂志,在香港看的人并不多。但李嘉诚已有了深厚的英语功底,边学边看。他认为,一个人凭自己的经验得出了结论当然是好,但这就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如果能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

  当然,创业之初,最值得信赖的是自己的勤奋,因为这时候,除了依靠自己外,没有多少人可以依靠。当时,初创的长江厂,各种杂事千头万绪。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初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持。

  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李嘉诚曾做过塑胶公司的总经理,但两者毕竟有很大的区别。他当总经理时,那个塑胶公司的产销已步入正轨,而他现在是白手起家,完全从零做起。李嘉诚是以小学生的态度来做这一切的。

  尽管如此忙碌,李嘉诚依然不忘业余自学。李嘉诚的心中有危机感: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如果不尽快补充新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抛弃。李嘉诚既要忙厂里的事务,又要抽时间学习新知识,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为节省时间,李嘉诚吃在厂里,住在厂里,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和弟妹。待到厂子规模稍大一点之后,他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那里既是长江厂的写字间,又是成品仓库,还是他的栖身之处。那时的李嘉诚,心里只剩下厂子了,早已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

  李嘉诚就这样勤力而为,事必躬亲,不仅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也使他对全厂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管理十分细致。此外,做老板的这般拼命,也给全厂员工起到了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

  样品生产出来后,李嘉诚亲自出马推销,这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效果也很明显。随着第一批产品顺利地销出去,一批又一批订单纷至沓来。

  显然,李嘉诚身兼数职的做法只适合于企业的初创阶段,那时,一切都没有头绪,需要老板事必躬亲,做救火队员。

  然而,一旦企业规模稍有扩大,这种方式就不适应了,它不仅会使老板疲于奔命,时时出现疏漏,更容易使下属产生依赖心理,缺乏责任心和进取心。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觉得自己实在顾不过来了,便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开始实行层级管理。同时,又招聘了更多的工人。由于大批订单不断的涌来,许多新招来的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单独上岗,并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生产,昼夜不停出货。李嘉诚没想到投产后会这么顺利,简直就是一帆风顺。

  感悟:

  李嘉诚的发迹经过,就是一个青年奋斗成功的典型励志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和勤俭好学加上刻苦耐劳的精神,创立了自己的事业基础。

  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重要因素。李嘉诚追求理想、勤力而为的精神对今天有志于独立创业的青年们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2.为获得知识不惜一切艰难

  李嘉诚语: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被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别的旧教材。我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

  下一个世纪(21世纪)的企业家将和我完全不同,因为新世纪企业家的成功取决于科技和知识,而不是钱。

  少年辍学的李嘉诚比别人更能体会到学习机会的难得,而大多数人有着良好学习条件却不知道珍惜,这或许就是他们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吧。环境迫使李嘉诚早熟,年少的他靠茶楼的微薄薪水,过早地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但是,他意识到没有知识,只是靠给人送茶水,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他处处留心,抢时间学知识,做人处事俨然是一个成年人。

  他首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近期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成中学课程。

  那时的李嘉诚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每天工作都在15小时以上。回家后,还要就着油灯苦读到深夜。有时经常会忘了时间,以至于想到要睡觉时,已到了上班的时间。

  生活的艰辛使李嘉诚的意志逐渐坚强起来,尤其在学知识方面,他更是有着顽强的毅力。他咬紧牙关,坚持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尽管李嘉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却为无钱买教材而发愁。李嘉诚自小心性高傲,他不愿受人施舍,更不愿欠下人情。因此,他没有考虑去借。

  然而,他工资微薄,不仅要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还要保证弟弟、妹妹的学费。他希望弟弟妹妹不要像自己这样因生活所迫过早地辍学打工,而能够一帆风顺地读完应读的学业。那么,他哪来的钱买书呢?李嘉诚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他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将用过的教材当垃圾扔掉,而有些颇有心计的学生却将旧教材出卖换钱。这样虽然所得甚微,但毕竟换了钱。

  他猜测:既然有人收购旧书,就会有专做旧书生意的书店。然后他开始注意留心考察,结果很容易便证实了他的推断。

  李嘉诚于是到折旧书店廉价买些旧教材,一次只买一两种。学完之后,又拿到那个旧书店去卖,然后再将卖旧书的钱买回“新”的旧书。就这样,李嘉诚不仅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真可谓一举两得。

  1999年,李嘉诚再次回忆起这段日子时说:“那时候,人家是求学,而我是抢学。”

  从这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少年李嘉诚已有了一些商业头脑。这可以说是李嘉诚平生的第一次生意经,此时,他仅仅14岁。

  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勤奋。虽然在艰辛的环境下,李嘉诚仍能积极“抢学”,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十分难能可贵。与那些有充分的学习条件和充足的学习时间、却不思进取的人相比,确可显示他的与众不同。

  李嘉诚学历不高,但学识很高,从这里可找到答案。

  李嘉诚在茶楼熬过了最艰辛的一年,由于他的真诚敬业,再加上做事肯用心,老板不断给他加工钱。他开始能够像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薪水也早已超过了一些正式堂倌所能拿到的限额。

  李嘉诚从心里感激茶楼老板,是老板帮他实现了养家糊口、供养弟妹求学的愿望,并给予了他极好的人生锻炼机会。

  当然,李嘉诚的志向绝不是做一个小伙计。他觉得茶楼工作做得再好,终究难有出头之日。他渴望从事新的技术职业,尤其是跟复杂的钟表打交道的行当。于是,他便想去舅父的中南公司。

  为了去舅父的公司,李嘉诚犹豫了好些天。李嘉诚迈向社会之初,曾忤逆了舅父的一番好意,现在又想回头,他恐怕舅父怪罪。经过一番思考,李嘉诚逐渐认识到自己似乎不应再有太多的顾虑,自己经过了一番社会闯荡,经过了磨炼,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进舅父的公司,不应算是接受恩赐,而是为舅父做事。况且大丈夫能屈能伸,即使受一点小小的委屈,又有何妨?

  舅父没有让他失望,同意他进入中南钟表公司上班。

  李嘉诚进入舅父的公司后,舅父并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外甥,便特别照顾他。李嘉诚依然从学徒干起,刚开始还不能接触钟表活,只能做做扫地、煲茶、倒水、跑腿的杂事。

  李嘉诚在茶楼里已受过极严格的训练,对这些事自然是驾轻就熟,胜任愉快。

  最初,许多职员并不知道李嘉诚就是老板的外甥。他们常在庄静庵面前夸奖李嘉诚,说他“别看他年龄小,真是又伶俐又勤快”,“甚至看别人的脸色,就知道别人想做什么,他就会主动帮忙”。察颜观色的本事是他在茶馆练就的一门绝技,已高出一般人甚多,怪不得连这些成年人也得佩服他。

  李嘉诚进入中南公司的目的,就是想掌握一门技术,学会装配修理钟表。为了尽快学到技术,他便利用打杂的空隙,跟师傅偷偷学艺。由于李嘉诚勤劳诚恳,深得师傅的喜爱,他便乐意传给李嘉诚一些技术。他心灵手巧,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掌握了各种型号钟表的装配及修理技术。

  对于李嘉诚的不断长进,其舅父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却从不当面夸他半句。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黑暗的日占时代结束,但香港的殖民地位依然不变,又恢复了英国的统治。

  战前,香港人口163万,日占时期锐减为60万。英国接管香港时,大批房屋遭到破坏,有17万人无家可归。战时逃出香港避难的人,以每月10万人的数量回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匮乏,严重制约着香港经济的发展。港英政府决心采取一切措施以恢复香港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庄静庵预见到香港经济将有超常的发展,于是着手扩大公司规模,调整人事。李嘉诚被调往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

  李嘉诚在茶楼,已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在钟表店当学徒时,又学过装配修理的手艺,已对各类钟表了如指掌。因而,他很快就掌握了钟表的销售技巧,做得十分出色。

  店里的职员们,谁都觉得这位年纪最小的高升店员了不起。学师才几个月,对钟表却如此熟悉,像吃过钟表饭多年的人。大家都认为李嘉诚会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也能做一个出色的钟表商,但谁都没想到他后来会有那么辉煌的成就。

  在中南钟表公司,李嘉诚从一个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慢慢地升为公司属下的高升街钟表店店员。他年少位卑,但生活的境遇使他骨子里有股不屈的傲气,他渴望出人头地,渴望像舅父、像茶楼里遇到的那些大老板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一旦有了目标,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实现它。他把工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学习上。李嘉诚利用自己所学,时刻关注着钟表业的市场信息。经过半年的观察分析,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钟表业现状和未来的成熟看法。

  1946年上半年,香港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很快便恢复到了战前最好年景--1939年同期的水平。再加上港英政府实行更为开明的政策,战时遭破坏的工厂商行都恢复了生产营业,市景日益繁荣,香港人口激增到100多万。

  中南钟表公司的业务也借着这股繁荣的大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重新建立了东南亚的销售网络,港内港外的经销形势蒸蒸日上,营业额呈几何级数递增。庄静庵决心抓住大好时机拓展事业,再筹划办一家钟表装配工厂,然后将中南公司的业务逐步扩展为以自产钟表为主,建立香港的钟表基地。

  李嘉诚也看好中南的前景,他更为香港经济的迅速繁荣而兴奋不已。李嘉诚站在维多利亚港湾边,眺望着尖沙咀五彩缤纷的灯光,陷入了沉思--今后的路该怎样走?

  一条路,就是在舅父羽翼下谋求发展。中南公司,已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巨擘,留在中南公司里,自然会收入稳定,生活安逸;而另一条路则要艰辛得多,而且充满风险,那就是再一次到社会上闯荡。

  李嘉诚选择了后者,他喜欢做充满挑战的事。他认为,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缚自己,贪图安逸会磨去自己的斗志。要趁现在年轻,多学一些谋生的本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以实现自己做大事的愿望。

  17岁的李嘉诚已学会独立思考。舅父待他不薄,是李家的恩人。现在舅父很欣赏他的才干,希望他好好干下去。虽说他心念已定,却不知如何向舅父开口。

  于是,李嘉诚便请五金厂的某老板向庄静庵转达自己的意思。

  庄静庵找李嘉诚诚恳地谈了一次,他发现这位外甥确实是长大了,他的思维已经很成熟了。

  于是,庄静庵开始设身处地地站在李嘉诚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当年,庄静庵也是一步步由打工仔变成老板的。李嘉诚虽然眼下还不能独立开业,但他迟早会踏上这一步的。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吕叔春作品集
晋商:中国第一商帮的经营之道马云是这样创业的为人处世方与圆李嘉诚一生三论:论谋事·论经商·论做人做生意要会算计说话滴水不漏的九大隐规则教育从赞美开始:孩子,你最棒!聪明孩子都在玩的数学游戏遇险自救全攻略女人,挣钱才是真漂亮透过举止看人性快捷记忆法唐骏传奇晋商告诉孩子,你要有点心计做人要有心机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