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职场二规则》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章 学生心态和职场心态的对比(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职场二规则》 作者:黄晓阳

第5章 学生心态和职场心态的对比(2)

  第六节 对立关系还是协作关系

  社会很复杂,最复杂的是关系。

  一个人成功与否,与他处理关系的方法和态度,有着本质的联系。

  每一个进入职场的人,都清楚搞好关系的重要。这一点,不需要强调。但是,有些人能把关系搞好,有些人搞不好,原因在哪里?

  在于对关系的认识,仍然是一个心态问题。

  绝大多数人,抱持的是学生心态处理人际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人际关系是什么状态?是对立状态。

  学生面对的人际关系,比职场要单纯得多。单纯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方面,他们要处理的,只有两种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时隔多年,回过头去看,这两种关系,其实是人际间最简单的关系,不含任何功利性。因此,人们在心中存有很多这个时期的美好。

  这种认识,是学生心态发生改变以后的事,是一种更接近客观的认识。

  但是,当你还是学生的时候,你的心态影响了你的判断,得出了一种极其主观的结论。在学生们看来,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并不单纯,实际上,也确实有很多不单纯的成分。学生通常将这两类关系,处理成了对立关系。

  认定这种对立关系,其实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误读。

  造成误读的原因有很多。老师大权在握,集领导权、监督权和裁判权于一身。这种集权,使得师生之间,完全不存在任何性质的平等。老师的位置设置以及教育方法,实际上都在强化这种集权。这种集权,极其全面广泛地加强了早期父母教育给孩子造成的被统治心态。哪怕这种被统治行为很弱,可在孩子们的心理上,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因此,学生将师生关系理解成对立关系,是自然形成的,具有客观性。

  那么,学生与学生之关的关系,又是一种什么关系?

  仍然是对立关系。

  同学之间的关系,实际存在两种关系,一是普通同学之间的关系,二是和班干部之间的关系。

  同学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在学生的心里,同学是告密者,是学习成绩上的竞争者。所以,你不得不小心地防范身边的同学。

  同学是不是这种关系?不是。被绝大多数学生误读了。

  只有等你成年之后,你才会意识到,其实,同学关系,是人世中最单纯的一种关系,与利益没有丝毫关联。可是,你还是学生的时候,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你会误以为,所有的同学,全是你的竞争对手。所以,学生时代的同学关系,其实是人际间最复杂的一种关系,比你成年之后的社会关系,要复杂得多。

  我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当团支部组织委员。有一天中午,我睡完午觉回到教室,我的同学也是校团委副书记递给我一封信。这是一封告状信,一个女同学告另一个女同学的状,要阻止那个女同学入团。我看了那封信,没有一条原则性问题,全都是她们女生住在女生宿舍里的鸡毛蒜皮。这封信给我带来的震撼,不是内容的鸡毛蒜皮,而是贴了八分钱的邮票。

  八分钱邮票是什么概念?那时候,我只要花五分钱,就可以在学生食堂买到一个小白菜,这是我一餐的伙食。悲剧的是,我常常连五分钱的小白菜都买不起,只能吃白饭。这个女同学,却用不仅仅一个八分钱(后来我知道,他分别给校学生会、校团委等大约七八个部分写了同一封告状信,分别贴了八分钱的邮票。而当时本地邮资是四分钱)。

  我不知道这个同学几十年后会怎么看待自己当时的行为。但我要说,这就是典型的同学关系,一种想当然的对立关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学生时代,你有这种认识,那没有问题,因为你是孩子。可是,相当一人部分人,将这种认识带进了职场。认为职场中的同事关系,和你当学生时的同学关系是一样的,是竞争关系。

  如此一来,你就会一直错下去。

  2010年,我成立了黄晓阳工作室,有一批年轻人到我的工作来工作,写小说。我确定的选题中,就有一个关于职场的。也就是我在本文序言中所说,写职场,我有计划。我原想,将我对职场的理解,告诉工作室成员,由其成员写出一部小说,最终由我来修改。

  其中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写了一部职场小说,我进行修改的时候,遇到了巨大难题。我发现,她用典型的学生心态来推演职场,结果,职场所有关系,都是对立的。她所写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这个学生,和她的同事,是对立的,和她的主管,是对立的。而她的同事和主管,也是对立的,她的主管和老板,同样是对立的。

  我问:“你想过没有?职场会是这样的关系吗?如果一个普通员工和主管对立,主管还需要挖空心思,想诡计来整这么一个小兵吗?他会用最简单的方法,将这个小兵开除。同样,公司的老板,如果和主管对立,他会挖空心思和主管针锋相对,绞尽脑汁?不需要。他将这个主管炒了就完了。”

  这就是学生心态和职场心态的区别,是一种认识的区别。

  认定同学之间或者同事之间,是对立关系,还不是对你的人生最有害的。最有害的在于,这种认识会让你觉得,你的竞争对手,全都是告密者。由于这种心理基础,你会自然地将自己和整个职场,和所有的同事隔离开来。这种认识,会让你和职场格格不入,并且在今后的职场中,碰撞出一系列问题。

  其次,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关系,是同学和学生干部之间的关系。

  同学会以为,学生干部是领导,是老师的代言人。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生干部和老师是同一阵营,和自己是对立关系。站在学生干部的角度考虑,又是另一种情况。有些学生干部,不希望自己被划在同学的对立阵营,一味地取悦同学,甚至同学犯了错误,也替他隐瞒。一些学生干部,就像那种带小鸡的老母鸡,把手下的同学保护起来,悄悄地和老师对立。这种处理本身,就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是一种不健康不正确的心态。

  还有一类学生干部,一味地取悦老师,自己早已经站到了同学的对立位置,同学在心中将这部分学生干部,称为汉奸或者告密者。

  同学认定他是告密者,是这种错误的学生心态导致的双向性错误行为。对于向老师报告其他同学不当行为的班干部或者同学来说,他们错误地认为,向老师报告,是一种取悦老师的方式,是一种在老师面前获得加分的方式,把告密当成一种获取回报的手段。对于被告密的学生来说,同学以告密的方式获取利益回报,实际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显然,这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导致的错误认识。

  你不是要求职场公平公正吗?职场公平公正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信息的对称透明,不仅是同事间的信息对称透明,也是上下级之间的信息对称透明。下级向上级报告同事间的任何事,包括同事的某些不当行为,恰恰是这种信息对称透明的基础,是上级知情权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下级的一种正确履职行为。这种行为与道德无关,更不应该受到任何诘难。

  学生心态的错误的被广泛带进了职场,在几乎所有职场新人眼里,上司和同事,都是对立关系。这种错误的认识,还会被以各种形式扩大。比如一些文艺作品,在不断强调同事间的告密,同事之间处理关系的时候,也将这种告密看成最大伤害。

  因为都是这种心态,都痛恨告密者,职场就出现了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某位同事犯了错,大家都替他掩饰、包庇,甚至上司问起来,还替他找借口,然后和他私下沟通,共谋圆谎。这种方式,被错误地认定为职场保持良好同事关系的惟一方式。

  这不仅是职场认识的错误,甚至是法律认识的错误。

  从法律意义上说,你如果包庇犯错的同事朋友,你就是共犯,你就犯了包庇罪。

  同样的道理,在职场上,你如果隐瞒、包庇同事所犯的错误,虽然还达不到犯罪的程度,但你犯了错。

  造成这种错误心态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学生心态早已经形成,并且持续地影响着你的职场行为。另一方面,对职场行为的错误理解,强化了这种心态。

  对职场行为错误理解的根源,还在于为自己工作还是为别人工作,因此派生出另一个意义,替自己负责还是替别人负责。如果你认定是为自己工作,那么,你的所有一切行为,就要由你自己负责,不管是大错误还是小错误,都必须由你自己承担,都是你在职场应该付出的成本。

  有了这种心态,你就不会因为犯了一个错误被汇报给上司而恼怒。相反,你会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也能正确理解上级了解和掌握情况的渠道。

  有了正确的职场心态,你自然也不会将汇报某个同事的某个错误,当成一种告密,不会以此作为筹码,试图向上级获取报酬,仅仅只是认定自己在履行职责。有了这种心态,向上级反应某人的某个错误时,会抱持更加客观的态度。

  也就是说,诸如向上级反应某位同事的错误之类的事,是职场规则所致,是职场信息的重要流通渠道。如果没有这样的行为,职场信息就会出现阻塞,失去了透明,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更容易造成失衡,从而失去公平。

  可见,有关职场信息,你是向上报告,还是不报告,报告的时候,是持有一种告密心理,还是履责心理,恰恰体现了职场心态和学生心态的根本区别。

  显然,因为心态的不正确,使得职场关系极其复杂化了。对于这种复杂关系的处理,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尽可能简单化,而简单化的惟一路径,就是摆正职场心态,正确认识职场关系。

  职场关系是什么关系?是朋友关系,是相互协作关系。你所有的同事和上司,都是你出色完成任务的助手,区别只在于你怎样调动这些关系。

  有人肯定不赞同我这一说法。且不说你的主管不可能成为你的助手,你让公司总经理成为你的助手?你让你的董事长成为你的助手?这不是开国际玩笑?

  你之所以将职场关系认定为复杂,认定为对立,根本点在于,你认为你是在为老总或者老板工作,他们是你的领导。你们是处于对立地位。

  这是一种巨大的误解,你犯了一个方向性错误。

  你为谁在工作?我们前面说了,主观上,你是在为自己工作,客观上,你是在为公司的总体目标工作。

  就工作目标来说,你和总经理或者董事长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你工作的目标,是为了把业绩做好,你的老板和你一样,也是为了把业绩做好。

  在这个良好业绩的共同目标之下,你认为,你的老板不肯当你的助手吗?

  假设,你做了一个企划案,这个企划案能够给公司带来几百万甚至数千万的收益,而这个企划案最终被批准,也就是说,你的主管,你的总经理以及你的董事长,全部评估过这一方案,认定是可行的。此时,你的这些老板们,会当甩手掌柜?绝对不会,就算你不请他们,他们也一样会主动跑来替你站台,为你吃饭喝酒拉关系,跑来为你当助手。

  我曾经遇到过一件事,一名手下做了一个企划案,这个方案,需要请省委宣传部长,省文化厅长以及本单位的一号首长出面参加一个仪式。

  能不能请到这些人?或者说,我是否支持这样的方案?

  有一个前提,这个方案,一定要给单位带来与请宣传部长以及文化厅长相关的收益。如果你这个方案,既无法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又无法带来巨大的政治或者文化效益,宣传部长为什么要出席?

  不仅宣传部长不会出席,你出面去请宣传部长,人家会认定你这个人没有分寸感,没有概念,甚至连基本判断都没有。

  从此以后,你在这个人心目中,就失去了地位。

  同样是拿出一个方案,有人的方案,可以令公司总经理、董事长主动出来替他站台,也有的方案,连批准的可能都没有。这是因为职场关系的复杂?不是,是因为没有正确把握职场关系。

  这里存在一个分寸的拿捏问题,分寸十分微妙,需要大家好好去揣摩。

  除了上下级关系之外,职场之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关系,那就是同事关系。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我倒是想调动同事。可是,同事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怎么可能帮我?

  你认定同事之间,是绝对的对立关系,所以,人家不会帮你。

  实际上,同事之间,更多的是协作关系,是利益关系。如果你策划的协作方案,是利益均沾的方案,同事为什么不帮你?

  可见,处理好同事关系,最根本之处在于一个利字。学生心态对待利字,采取的是利己主义,职场心态也讲利,但已经不是绝对的利己,也不完全是利他,而是均利。

  你只要能处理好利益关系,就一定能够处理好同事关系。

  你只想着利用别人,自己得利,你的同事关系,肯定处理不好。

  相反,你如果能够更多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为别人的利益想一想,任何协作,都能替别人带来利益,谁不干?将心比心,你不干吗?

  你不干是傻瓜。

  综上所述,我希望大家明白的一个要点是,千万不要把同事看成对立的关系,应该努力去发展同事之间的协作。

  课后思考题:

  1.人们为什么觉得学生关系其实是最单纯的关系?而职场关系复杂无比?有没有一种可能,老年以后,会觉得当年的同事,其实比当年的同学,更单纯,更值得你珍惜?

  2.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当时觉得复杂无比的关系,甚至是一种类仇人关系,在后来,都会冰释?这是什么变化带来的结果?

  3.你是否常常考虑,以最简单的方法,处理职场关系?

  4.职场关系常常困扰你吗?找出十个困扰你的原因。

  第七节 平等竞争还是非平等竞争

  受现代民主宣传的影响,大家普遍重视平等的职场环境。

  然而,社会有绝对公平平等的职场环境吗?我告诉你,根本没有。公平平等的职场环境,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它根本不存在。

  我们暂且不说社会的结构设置,比如权力结构,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就算是你自己,到底持有学生心态还是职场心态,本身就决定了竞争不可能公平,更具体一些,个人能力的差别,也加剧了职场环境的不公平。

  你工作一天,创造的社会价值上千万,而我工作一天,创造的社会价值几乎是零。我和你讲平等?你抽我几个耳光的心都有。我是一个新人,什么工作经验都没有,你是一个工作经历数十年的人,我和你讲平等?你会觉得是滑天下大之稽。你父母辛勤工作了一辈子,而你,只不过大学才毕业,你和他们讲工资待遇公平试试,他们会呼天喊地,怎么生出了你这么个不懂事的东西。

  绝对的公平,破坏的是生存竞争规则。

  如果说社会竞争是必然的话,一个持有职场心态的人,和一个持有学生心态的人竞争,竞争主体已经有了天渊之别,即使竞争平台再怎么公平,竞争结果,也会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就是买土豆故事中,甲和乙的区别。

  这样的状态,怎么找绝对公平?

  人家去看市场的土豆行情,会把所有行情摸得一清二楚。你去只能盲人摸象。人家去采访,事前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工作,你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你凭什么和人家要求公平?

  你不配。

  换个角度说,人类进入了政府社会,也就进入了等级社会。政府管理,就是等级管理。人类社会只要有了等级,就不再存在公平。而我们不断宣传或者追求的公平,绝对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而是一种规则的公平。

  人类是否应该追求绝对意义上的公平社会?

  如果你问我,我的回答是否定的。绝对公平,意味着无序的竞争。规则公平,就是有序竞争。序,恰恰是这个社会等级,竞争却是分出上下高低。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绝对公平吗?没有。

  所以,你要求公平竞争,你本身必须具备提出这种要求的资格。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连和刘翔同场竞技的资格都没有,你会说,你和刘翔之间,进行了不公平的竞争吗?

  社会竞争就像体育比赛。团队之间的竞争,如同集体比赛项目,如篮球、足球,个人之间的竞争,如同单人项目,如拳击。

  你能要求拳击比赛绝对公平吗?九十公斤级和七十公斤级,怎么公平?专业队和业余队怎么公平?经过训练的人和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怎么公平?公平只存在于九十公斤级和九十公斤级竞争,七十公斤级和七十公斤级竞争,专业和专业竞争,业余和业余竞争。

  显然,这个公平,是规则的公平。

  当然,我能理解,你所说的不公平竞争,是你和同事之间。因为你认定,你和同事,是同一公斤级的,你们处于同一竞争线。

  正如那个买土豆的故事一样,乙认为他和甲是有公平竞争资格的,最终甲胜出了,他没有胜出,他不服,认定这是不公平竞争的结果。

  假如你是学生,你在学校,你的同学中,有一个人的父亲是大富豪,他为学校提供了上千万的经济资助。学校因此将所有一切资源向他倾斜,让他当班长,让他入团入党,安排专门的老师给他上小课。你认为这是不公平竞争的结果。

  在职场,你原本和其他同事处于同一起跑线,可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新人,这个新人,是副总的老婆,或者老总的弟弟,你的主管会将所有一切,向这个副总老婆或者老总弟弟倾斜,于是,你的心态失衡了,因为你感受到了职场的强烈不公平。

  这是不是不公平?我认为不是。

  你和那个买土豆的甲,不在同一重量级。你和副总的老婆或者老总的弟弟,同样不在同一竞争线上。甚至可以说,任何个体的人,和别人,都不在同一竞争线上。你们的心理准备不同。

  你如果拿你的弱势去和职场其他人的优势比拼公平职场环境,那不是别人傻,而是你傻。

  你应该和别人比拼的,是你自己的优势,是你的职业心态,是你的专业技能。

  某同学的爸爸很有钱,给学校捐了一大笔钱。可是,你的学习成绩,永远都在他之上,他和你之间,是什么样的竞争?学校为了培养优秀学生这个大家一致的利益,既会给富豪之子开小灶,也会给你这个优等生开小灶。

  公平竞争的环境,由你的个人实力决定了。

  同样,你的同事中,有副老总的老婆,老总的弟弟,你的主管,会不会向他们倾斜?一定会。这是社会的必然。这样的人,能为你的上司融洽职场关系提供帮助,甚至可能带来一定的职场利益。这种利益,既可能是你的上司本人的业绩体现,也可能是整个团队的业绩体现,你的上司,为什么不向他倾斜?

  你认定这种竞争不公平,并非你追求社会的绝对公平,而是你认定,你和他持有的竞争筹码不同。

  事实上,人和人之间,并没有绝对相同的竞争条件。

  你大学毕业,别人是研究生毕业,或者是高中生毕业,你们具有相同的竞争筹码吗?那个高中毕业的人,是否应该提出要求,这个职位这个级别,不能聘用高于高中学历的人,否则,就失去了公平竞争环境?

  这些表面的条件之外,还有更内在的条件,也就是我一直在谈的,你具有职场心态,而人家只有学生心态,你们之间,又哪能有相同的竞争筹码?没有这样的竞争筹码,你就认定,这个职场,是不公平竞争之所?

  再说得具体一些。

  你的同事中,出现了一个领导的弟弟或者亲戚,你认为失去了公平竞争环境。为什么这样认为?原因很简单,你把自己置于一个低等竞争的境地,你将自己置于和其他所有同事同一起跑线。

  你如果换一种心态呢?认定自己和别人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

  不错,人家有老总在上面撑着,在他的整个打分中,比你多了一个优势,得了一个高分。但在另外的方面呢?你的条件明显比别人落后,你为什么不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得分?却又一味地去比较别人哪方面比你强?

  可以设想,如果你的工作业绩一直非常优秀,远远超出了你的同事,超过出了你愤愤不平的那个官二代,愤愤不平的,就不是你,而是他。

  显然,强调绝对公平,其实是一种强烈嫉妒心的结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思想。

  嫉妒,是一种典型的学生心态,它不属于职场。

  课后思考题:

  1.仔细评估一下你身在的职场环境,你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了同事间的公平竞争?

  2.你认为职场竞争是公平的吗?为什么?你认为职场竞争是不公平的吗?为什么?

  3.请你从现实生活中找一找,哪一种情况,哪一种状态,是绝对公平的?

  4.你被提职加薪了,但和你一同进入职场各项条件和你相当的那位同事,却没有被提职加薪,你认为这公平吗?反之,和你一起入职的同事提职加薪了,你却没有,这公平吗?

  5.好好总结一下,你为什么会觉得,职场不存在公平竞争?有哪些属于不公平?

  第八节 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

  既然是人,就一定会犯错。

  正如社会总结的一句话,做多,就错多,做少,就一定会错少,你不做,表面上看,你不会犯错。

  真的不做就不会犯错吗?不做,就是最大一个错。

  成功与否的区别,并非你是否犯错。而在于你犯错的比例大小。

  成功者就不犯错吗?绝对不是。和常人相比,他们犯的错,可能会多得多。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做得更多,做多就错多。成功者之所以成为成功者,就在于他们做事时,正确和错误的比例,也就是犯错率,会比别人小得多。

  既然人人都会犯错,那么,对于犯错的态度,就是衡量职场心态和学生心态一个极其重要的标竿。

  对待错误,学生心态的特点是永远讳过于人,讳过于事,凡事找借口,找客观,推卸责任,只求过关,几乎从不从主观上找原因,从不主动认错并且承担错责。

  上课或者上班迟到了,什么原因?客观原因,路上堵车,或者生病了,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肯定客观原因一大堆。其实,主观原因只有一个,懒,不想早点起床。

  这一大特征,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在整个中国,极其普遍地存在着,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尤其突出的两个方面,一是在职场,一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男女朋友之间,夫妻之间。

  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做错了什么事,或者做了什么不当的事,需要向某一方交待,比如领导,或者丈夫或者妻子,你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深刻检讨,努力弥补,今后改过,而是想各种借口,以期过关。

  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这是不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

  是。几乎所有的人,知道自己犯了错,或者被人指出犯了错之后,第一个冒出的念头,不是自省,而是找一个什么借口,将这个错误推脱。

  过不过得了关?有时候能过关,有时候,你那种小聪明,遇到大智慧的时候,人家一眼就能拆穿。

  谎言毕竟是谎言,你编造谎言的时候,很可能在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知识缺失的地方,留下破绽。

  找借口的习惯,是小时候形成的,并不仅仅在学校,甚至在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中。孩子们往往认为,谎言或者借口,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什么?因为他常常用这一招对付父母或者班主任,并非所有的借口,都能被拆穿,许多时候,借口还真的很有用,至少让你暂时过关。

  于是,你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找借口比说真话管用。

  是不是真的管用?难说。你的班主任知道你是个爱找借口爱说谎的孩子,他可能批评过你,但你并没有认识到此事的重要性,依然故我。班主任甚至找你的家长谈过这件事,可是,你的家长并没有太当一回事。只不过是上学迟到了,他借口说路上堵车嘛,多大个事?犯得着上纲上线吗?

  如此一来,班主任不想多说了,只是在你的学期评语中加进一句话,要做个诚实的好学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不诚实,你喜欢说谎,你喜欢找借口。

  即使如此,对你会有重大影响吗?没有。无非是考虑班干部的时候,考虑三好生的时候,把你撇在外了。并不影响你毕业,也并不影响你考大学。

  就算你把这种习惯带进了职场,对你会有什么明显的影响?

  表面看来,不会,领导还不会像老师那样批评你,也不会因此请家长,更不会扣你的工资和奖金。

  但职场有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处罚:永远失去了领导的信任。

  你是因为做错了事,被领导不信任,只要你努力,下次不再出错,一段时间后,这种不佳印象,还可以扭转。如果是因为领导个人的原因,对你不信任,你还可以换个单位换个领导。但是,你如果是缺乏担当习惯性找借口而失去信任,你无论走到哪个地方,只要不改掉这个习惯,你就不可能得到信任。

  有人或许会说,如果我的能力特别强,很能干事,就只是爱找借口这样一点小毛病,领导也不信任我吗?

  老师讲究因材施教,领导呢?讲究人尽其才。你办事确实很有能力,领导会用你这个能力,甚至会不断地表扬你,让你对自己的这一能力充满自信,飘飘然。但是,遇到提拔的时候,领导绝对不会考虑你。

  不因为你做得不好,只因为你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

  有关这一点,职场和学校一样。你找借口,说谎,老师知道了,第一次批评,第二次批评,第三次,不批评了,请家长。请家长再没有用,老师不说了,只是记下了这件事,在学期评语上给你记一笔。

  职场上司呢?遇到你第一次找借口,有人可能批评一下,有人可能只是默默地记在心里,甚至都不会提醒你。若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借口,那么,在上司的心目中,你被打进了黑名单。

  有些人,怎么努力,都不能取悦于上司,他不知道,其实他早已经进了领导心中的黑名单。

  你品质坏吗?不坏,绝对是一个好孩子。可是,因为你有一个小毛病,爱讳过于人,于是,在别人眼里,你这个小毛病,被上升到品质的高度,你彻底完蛋了,你因此成了别人眼中的坏人。不仅仅是在职场同事眼中,在上司眼中,甚至在未来的妻子甚至丈夫心目中,这都是一个致命的污点。

  所以,职场心态,并非不能犯错误,而是犯了错误之后,主动承担。

  你一次又一次犯错误,每次犯了错误,你都找客观理由,那么,你在上司在同事心目中,就会不断减分。相反,每次犯了错误,你都能主动承担,你就可以在同事在领导心目中获得加分,你会被认为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前几天,看央视五套一个选足球宝贝的节目。开场舞之后,几个评委说,刚才,你们有人跳错了,哪些跳错了的,请举手。有人举手了,有人没有举手。没有举手的,或许有一种侥幸,以为评委没有看到。可是,第一个举手的,结果在第一轮就通过了。

  这个第一轮通过的人,是否真的表现非常好?我不知道。可我能肯定的是,所有评委,对于她的担当,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象,以及良好的评价。

  所以说,委过,你肯定会失去很多东西,担当,却会让你得到更多。

  课后思考题:

  1.哪怕是做错了事,在职场也可以获得加分。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2.深刻反思一下,你有找借口的习惯吗?这种习惯,是否已经影响到了你的职场信誉评分?

  3.如果你坚持不找借口,可又确实遇到某种不能直说的情况和局面,怎么办?

  4.既然职场一定要说真话,你又遇到《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孩子面临的难题,你应该怎么办?

  5.“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这句话很流行,而事实又证明,那些惯于说谎甚至是说大谎的人,恰恰成功了,怎么理解?

  第九节 喜欢表扬和正确对待批评

  谁都不希望挨批评,只想得表扬。

  在学校,学生被老师批评,往往比较和缓,到了职场,受批评时,可能非常严厉,有些领导,甚至拍桌子骂娘。脾气更坏的领导,还有人格污辱的,官场上甚至有抽耳光的。

  一个职场人士,如果受到了上司的表扬,肯定沾沾自喜,心花怒放。相反,若是被上司骂了,很可能难受好几天。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表扬而无法接受批评。却不知道,批评会让你冷静,让你反思,让你进步。表扬却会让你得意忘形,失去平和的心态。

  说到这一点,我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我读中学的时候,在一所乡下学校,那里的教学质量很差,基本是高中毕业教高中,初中毕业教初中。我的物理老师化学老师是同一个人,他是什么学历我不知道,他是右派身份。刚刚粉碎四人帮的时候,还没有到拨乱反正,右派还没有摘帽,但整个社会已经开始有些松动,很多以前的后派,开始安排工作。他也安排了工作,教我们的物理化学。他肚子里有怎样的货,我不知道,毕竟丢了二十多年,既没有从事教学工作,也没有摸过书本,所以,他站到讲台上,一开口就是错误。这些差错,既有他本身知识储备的原因,也有口误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

  有一次,我大胆地指出了他一个错误。他没有恼羞成怒,而是非常诚恳地对我大肆表扬了一番。

  今天想起来,他表扬我,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是班上的学习尖子,班长学习委员,我一肩挑了,物理化学和数学的课代表也是我。对于这样的学生,任何一所学校的任何一个老师,都是爱护有加的。所以,他对我,只能表扬,不能批评。

  其次,他不得不表扬。他如果装着没听见,或者听见了故意不理,在同学们心目中,他从此就再没有威信。我指出他的错误,实际上是给他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将他推到了完全没有退路的境地。

  那时候,我那里懂得分析这些?一心只想出风头。实际上,等于是我向他要了表扬。

  其三,他表扬我,也可以给其他同学树立一种榜样,让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为了得到表扬而去找老师的错误。

  虽然并没有同学找到其他的错误,但是,他必须这么做。

  这种表扬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今天回想起来,没有丝毫积极意义,只有消极意义。

  因为从那以后,我不再认真听他的课,根本不去考虑学习相关知识,只做一件事,找他的错误,并且立即提出来。

  结果,相同的事情,一再重复,我每次指出他的错误,都会迫使他停下讲课,将我大大地表扬一番,我也因此得到极大的满足。

  他这样做,实际更加助长了我的虚荣心。

  每次上他的课,我只做一件事,挑错。也几乎是每一堂课,我都能因此得到好几次口头表扬。

  事隔多年,中学时代的很多事,我都已经忘了,只有这件事,记得异常清楚,历历在目。我常常回想,从这件事中,我到底得到了什么?除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什么都得不到。

  如果把这种求表扬,或者说,为了得到表扬而做事的心态带进职场,那你一辈子会被这种心态害死。

  我们的职场之中,有没有这种求表扬的心态?

  不能说大量存在,但绝对不会没有。

  一些人自以为小聪明,只要领导来了,立即表现得异常积极,领导一旦看不出,就敷衍了事。

  这种心态如果成为习惯,你将会不断遇到职场挫折。

  为什么?因为你做的时候,以为领导只看到了你积极的那一面,没看到你消极的那一面。然而,你别高兴得太早。领导之所以是领导,他们就算没有洞若观火的能力,也一定会极其小心不被这种表面假象蒙骗。

  何况,对于一个职场经验极其丰富的高层人士来说,要看穿这种小把戏,并不是难事。

  所以,我需要告诫大家,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不是因为你有大聪明。大聪明是不会误一个人的,你是被你的小聪明误了。

  什么是小聪明?一句话,自以为聪明。

  反过来,身在职场,求表扬不是一件好事,受到批评,也不一定是件坏事。

  我告诉你们一个职场真谛,不要怕上司批评。如果上司批评,你就要好好思考,同时暗暗窃喜。如果上司骂你,你更应该暗自欢欣鼓舞。相反,上司表扬你的时候,你就需要好好反思,深刻检讨。

  有人认为这是职场潜规则,其实不是,这是显规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比如说吧,上司在大会上公开表扬某个人。张三这个人不错,做得如何如何好。

  张三因此暗暗得意。错了。上司表扬张三,确实因为张三做得还算不错,值得表扬。但是,坦率地说,也就是矮子里面拔长子而已,并没有到劳模的程度。若真的是一个劳模。上司就不是在大会上表扬,而是直接提你的级,加你的薪,评你为劳模,给你发奖金。

  既然张三还没有到劳模那个份,上司为什么还要表扬?

  原因可能很简单,除了激励张三,更有可能是敲击李四暗示王五。上司可能觉得李四王五做得不好,又不好直接批评,所以,用这种表扬他人的方式,旁敲侧击,敲山震虎,让李四王五感觉到自己存在的差距。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张三这方面做得好,别的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上司故意拿张三好的方面说事,是希望他在另外的某个方面有所改进。

  认真地分析下去,还有很多种可能。比如说,张三的直接上级赵六在打压张三,使得这个职场团队显得有些乱,领导有意公开挺张三,其实是在表达对某件事的明确态度。

  领导也在带团队,所有带团队的人都知道,要经常表扬别人,表扬是在为团队鼓劲。因此,有事没事,领导会表扬某个人,谁谁谁不错,谁谁谁哪件事做得好,我们这个团队,有哪些人非常出色,比如某某某某。领导不一定就真的觉得这些被表扬的人有多么的出色,只不过需要有这样的典型而已。

  还有一种可能,台上还坐着更大的领导呢,领导想通过这种表扬的方式,让大领导知道,我这个团队是如何工作的,某些人干得是多么出色。言外之意,这所有出色,都是我领导有方。

  如果分析领导公开表扬一个人的原因,可以写出一篇很长的文章,充满了政治智慧,却又与真正意义上的表扬,相距甚远。

  领导批评一个人,同样充满了政治智慧,充满了韵味。

  领导如果是在会议上公开批评,不论是大会还是小会,这种批评,就是真实的。真实到了上司已经忍无可忍的程度。所以,才会不考虑你的任何面子,任何心理接受能力,猛地批评你一通。

  若是单独的或者小范围的批评,里面的学问就大了。

  上司要批评你,他所批评的那件事,你毫无疑问是做错了。你需要反省,深思,改正。以后不能再犯,若是能够补救的,要尽快想办法补救。

  另一方面,说明上司在关注你,在关心你,在帮助你。上司和你很亲近。

  如果你无论做什么,对了,上司不表扬,错了,上司不批评。那我告诉你,你完了。在这个单位,你不会有很好的结果,就算在别的单位,恐怕也难有好的结果。一定是你的心态,你的思路出了问题。

  还有一种批评,职场人士一定要警惕,那就是上司借事说事地批评你。

  比如说,上司正谈到某个人,这个人如何如何好。突然话锋一转,借助这个人的好刺你一句。某某,这方面,你得向谁谁好好学一学。

  这种批评,必须高度重视,说明上司已经对你这方面不满了。

  如果你不小心改正,你在上司面前良好的印象,就将开始打折扣。

  为什么说这些是显规则而不是潜规则?因为这三种情形的任意一种情形,都是你的错,你受批评,在情理之中。上司无论用哪种方式批评你,都是对的,也是他的职责所在。至于他仔细考虑批评的方式,仅仅只是他的工作方法,或者说,他的政治智慧。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在顺境的时候,面对掌声光环,很容易得意忘形,而在平淡环境中,很容易麻木,失去锐气,意志消沉,随波逐流。相反,身处逆境,反倒斗志昂扬,激情满怀。从这种意义上说,身在职场的人,常常经受一点批评,并不是坏事,而是在进行人生理疗。

  批评是一剂良药,偶尔吃一吃,有益于健康。

  课后思考题:

  1.面对批评的态度,直接关系你的职场心态。请好好检视一下自己,理性地对待批评。

  2.细致地分析一下身边的职场现象,你是否发现,领导喜欢的人,都是那些经常受批评的人?而在你的眼里,这是一帮善阿谀奉承的人,对吗?

  3.在单位,你是否既不被批评,也不被表扬?若是,那你得小心了,你正在被边缘化。

  4.表扬或者批评员工,是职场管理的一门技术,你若是一个对自己有预期的人,请好好学一学这门技术,以便正确掌握。

  5.面对表扬或批评的时候,不妨站在批评者的角度想一想,若你是那个上司,面对相同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第十节 对待报酬的不同态度

  我们追求职场公平,还有一种具体表现,要求报酬的公平。

  从小,课本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多劳多得,按劳付酬。既然我付出了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天经地义,受法律保护。

  身在职场,别动不动拿法律的尺子衡量自己的行为。

  法律是底线,你如果是一个对自己有预期的人,就不应该向最低标准看齐,相反,你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行为标准。

  那么,对待报酬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是什么?要求付出和得到对等,就是向最低标准看齐,不计得失不计报酬,就是最高标准?

  我如果说是,肯定所有的人都不答应。

  人要生活,不可能不计报酬。

  社会现实摆在那里,房价那么高,物价一直在持续上涨,相反,工资上涨的水平,永远赶不上CPI。如果不计报酬,拿什么买房子,拿什么结婚成家?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追求所谓的职场成功,岂不是空中楼阁?

  如果更认真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你不是谈学生心态和职场心态吗?怎么谈到报酬上来了?学生学习,是没有报酬的。报酬是纯职场行为,与学生无关。

  真的无关吗?

  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其实也有报酬。

  只不过,这个报酬,不以现金方式兑付,因此不受你重视或者不被你认同。

  你完成作业,老师给你评分,这是报酬,你完成了期末学业,实现了升级,同样是报酬。你的成绩再好一些,担任学生干部,同样是报酬。你考上了初中,考是了重点高中,或者考上了大学,都是报酬。

  此外,你在学校积累的其他一些东西,比如三好学生证书,入团入党等,都属于报酬,都能为你的未来加分。

  很多同学认为入党是一个信仰问题,因此,对于学生阶段入党并不重视,甚至排斥。

  我告诉你,入党除了信仰之外,还是一种职场积累。你如果在大学阶段入党,远比你投入极大的精力,获得一个什么钢琴几级证书或者会计师证之类的东西,有份量得多。

  原因想明白了很简单。你获得一个会计师证,只说明你学过这个课程,学得怎么样,是否就能担任会计师工作?难说,还需要职场检验。相反,你如果在中学阶段或者大学阶段入党,却表明了你整个中学阶段或者大学阶段的学习状态和心态。你不仅获得了学习的报酬,同时,你还获得了状态认定。

  一张党员证,比十个专业证书都有用。

  正因为这种付出和报酬对等的心态,使得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时候,将报酬的多少,列为第一考量。

  也正因为这一普遍心态,所有的用人单位,去人才市场招人的时候,都必须列明报酬。

  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每一个人,去面试的时候,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不是升职的预期。升职这种事,不是即时的,甚至是不可预知的。所以,你不会关心。也不是平台的重要性,反正是要找一份职业,反正我对所有的平台都没有太深的了解。更不是行业的发展空间,社会有那么多行业,到底哪个行业好,哪个行业不好,我本人并没有直观的印象,所有概念,全部来源于社会的宣传。

  对于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其他的一切都是虚的,只有报酬才是最大的实惠。

  迫切希望就业的大学生,一定要讲报酬,那么入职以后呢?同样凡事讲报酬。

  绝大多数人心里有一个概念,你给我多少报酬,我做多少事。你想我加班?对不起,付加班工资。如果不付加班工资,虽然我表面上不说,心里是极端不满意的,某些私下的场合,发表一下愤怒,那是常见的事。

  最常见的职场行为是,你就给我这么点工资,所以,我只能干这么多事。

  但是,哪个人对于你所获得的报酬与付出之间,找到过一个量化标准?有的行业有,绝大多数行业没有。你在工厂工作,可以计件,那么,这是可以找到量化标准的。你推销产品,也可以找到量化标准。但是,你如果在办公室工作,这个量化标准怎么定?

  你拿到月薪三千元,你认为与你现在从事的工作对等了?可从事同样工作的人,若是在北上广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可能是五千的月薪,在一些县城,可能是一千五。

  哪怕我们不横向比较,我们在本单位找量化。

  你个人的业绩无法量化,但整体业绩,还是可以量化的。

  我在报社工作,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我们就以纸媒这个行业为例。

  在纸媒行业,有些职位,是可以量化的,有些不能。比如你从事广告工作,那么,你完成了多少广告额,到账务部门去算一算账,一清二楚。如果你从事的是编辑工作,怎么量化?

  不错,现在的报社,通常都是以记者的发稿量和编辑的编发量进行量化。

  实际上,这种量化并不精准。发稿量并不完全等于同发稿质量。更重要的,发一篇稿子等同于多少钱?没法对应。上面往往是计算好,今年在某几个部门支付多少绩效工资,然后按人头把这个总数下达。下面再估算一年大概需要发多少稿,得出一个概数,和总绩效工资数一起进行除法运算,得出每一分值多少钱。

  可见,你拿的那个绩效工资,与你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无关,而是整个报社所有人创造效益的平均值。

  你认为你获得的报酬少了?可老板不一定这么认为,他可能认为你获得的已经够多。

  你认为少了,是以什么为标准?以一个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为标准,以这个城市的平均生活消费为标准。

  老板却认为多给了你报酬,他以什么为标准?他以你的付出和收入为标准,以整个单位的收支水平和贡献值为标准。

  这里面,同样存在一个二八现象。

  一个单位百分之二十的人,完成百分之八十的收入,而百分之八十的人,完成百分之二十的收入。如果将总收入除去各项费用,得出一个百分比来发工资的话,百分之八十的人,每个月可能只能拿到一两千元甚至更少。他们获取的工资,显然不是按二八比例来分配,而是占了那百分之二十的人的便宜。

  在一个非计件量化的职场,百分之八十的人所拿的工资,远远超出了你的付出。也就是说,单位多给了你报酬。

  因此,作为普通的新员工或者年轻人,你执着于报酬,是没有理由的,是一种错误的心态。

  我们可以再想一想,你执着于报酬的多少,是不是把你自己划在了最低标准上?

  最低标准是什么标准?是保障百分之八十的标准。

  看吧,你把自己定位在八而不是二,从心态上,你已经站到了不成功者之列。

  谈了这么多,对待报酬方面正确的职场心态是什么?

  确实是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只讲付出。

  绝大多数职场人士算不过来一个账,认为我现在付出了,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我吃亏了。

  你真吃亏了吗?我告诉你,没有。

  首先不说我刚才算的账,你实际得到的报酬,已经超出了你的付出。就算你真的付出了很多,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么,你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业绩,一定会得到整个职场的认同。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要么,你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升职加薪,要么,你被别的同行挖走。

  大家都知道湖南卫视乃至整个湖南广电系统非常出名。湖南广电系统那些制片人主持人的报酬高不高?与职场的普通人士相比,与整个城市的平均收入相比,确实是非常高。假如说整个湖南的平均职场收入是三千的话,那么,湖南广电的制片人可能是这个平均水平的一二十倍,确实够高了。

  然而,仔细想一想,年薪五六十万或者更多一点,与他们给企业带来的利益相比呢?高不高?比如像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这类节目,每年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是几千万。制片人拿到的,可能只有几十万不到百万。

  而同行到湖南广电来挖人,开出的价码是多少?制片人有三百万,歌星有上千万的。

  既然有如此之大的差距,是否说明,湖南广电或者湖南卫视的报酬系统有问题?

  小问题肯定有,大问题没有。

  一个节目年收入几千万以及别人来挖你,出价几百万,是你真实贡献的证明吗?是,也不全是,或者说,更大部分不是。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平台带给你的积累。

  你积累了名气,积累了经验,本身就是回报。别人开高薪给你,实际是对你这些年积累的定位,或者说定价。

  换个角度想,那些挖人单位不是大傻,他们凭什么花几百万来挖你?当年,你还是一个职场新人,拿着简历四处找工作的时候,别说挖你,就算你去找他们求一个职位,他们都不愿干。

  只有一个原因,你在职场摸爬这么多年,你的平台,给了你丰厚的回报,让你积累了大量的无形资产,你的身价因为你的平台而不断累加。

  现在,大家可以算一笔账了。你每天计较于加一次班多拿一百块钱工资,那能是多少钱?就算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加班,一年下来,也是多收入三万左右。以这个标准计算,你加一辈子班,也难以拿到一百万的加班费。何况,你真的以这种方式加班,恐怕你工作不了三十年,十年二十年,就过劳死了。

  可见,计较这点加班工资,是小钱。

  再算一算,计较月薪是三千元还是四千元,意义大吗?

  每个月多了一千元,给你的心理满足感确实是巨大的。但是,一年下来,你多拿了多少?一万左右。一辈子下来,也就三十万左右吧。

  你如果把这种计较小钱的心劲用在工作上,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员工,那么,人家给你的年薪,很可能就是三十万甚至一百万。你一辈子计较得到的那点报酬,人家一年甚至不需要一年,就拿到了。

  可见,吃小亏,占的是大便宜。贪小便宜,最终吃的是大亏。

  课后思考题:

  1.身在职场,工资多少,是你的第一考虑因素吗?除了报酬之外,你还考虑一些什么?

  2.你考虑你的报酬水平较低的时候,是否想过,你的报酬与你的贡献相当吗?

  3.你是否认同吃小亏占大便宜,贪小便宜最终吃的是大亏的观点?对照一下你自己的想法,你认为自己应该进行一些什么样的调整?

  4.对你未来的收入水平,你有预期吗?有规划吗?你计划怎样达成你的预定目标?

  5.上司布置工作的时候,你是否常常考虑这些工作与报酬的对等?你是否因为想获得更多收入讨价还价甚至斤斤计较?

  6.你是否认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而磨洋工或者不肯全力投入地工作?

  7.你的收入状态,是否成为影响你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的最重要因素?

  第十一节 自我纠错还是依赖纠错机制

  前面已经说过,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出错在所难免。

  任何人都可能出错,从事的工作越多,出错的几率就越大。承担的责任越大,所犯的错误,也可能越大。

  为了避免和减少工作中出错,就需要一道程序,纠错。

  许多工作本身,已经设计了纠错机制,比如说,媒体行业的编辑程序,本身就含有纠错程序,而校对,原本就是为纠错而设置的。再比如生产产品的工厂,会设置质检科。

  然而,不可能在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岗位,均设置纠错程序,更多的时候,纠错需要自我完成。

  比如你每天要打扫办公室的卫生,职场怎么对这件事设置一个纠错机制?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需要你自己把握和评估。再比如让你写一个请假条,写一个年度总结报告,写一个文案,同样不可能设置纠错机制。

  对于这类工作,是否纠错,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纠错,既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心态问题。有关这件事,同样存在职场心态和学生心态的区别。

  学生心态是什么?

  学生做作业,想不想拿到100分?肯定想。可是,有几个学生,为了能够拿到100分,反复验算,反复校对的?做作业的时候,几乎没有学生还会再检查一遍,考试时做完答卷后检查一遍的学生有,但很少,检查两遍的就更少,检查三遍四遍的,几乎没有。

  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做完之后,看都不看,交上去了。

  结果,可能题目做错了,可能漏题了,也可能是别的错误。因为没有自我纠错而失去了得高分的机会。

  就算有的学生很听老师的话,做完考卷以后仔细检查一遍,可因为是被动而不是主动,所谓的仔细,其实并不仔细,只是例行程序。结果,大大的错摆在那里,愣是看不出来。

  也有的学生是因为心理的懒惰和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根本不会错,就算有错,也不是大错,不会影响得六十分。所以,根本不检查或者检查只是走过场。

  这种心态,几乎被所有人带到了职场。

  职场中,有几个人告诫自己,我就是最后一道关,凡是交到我手上的任务,务必要完成到最好,不给后续环节,任何纠错的机会?有,但是非常少。

  通常情况是,上面让你写一个方案,马虎的员工先放肆地玩,到了最后期限,不得不交的时候,挤出一点点时间,匆匆弄出来,然后交卷。认真一点的员工,会仔细考虑方案的创意,文案的谋篇布局,文字的准确表达等。方案写完后,也可能会看一遍。

  方案交上去后,暂且不论方案做得怎么样,领导拿起笔,给你改错别字,就改了一大堆。

  有的人会为此脸红,但有的人不会。

  有些人甚至会为此找借口。

  由于时间太紧张,我是加班加点赶出来的,所以没时间校对。

  这是最常见的借口之一。但领导会接受你这种借口吗?肯定不会。就算时间再紧张,你用来写这个方案的三天时间,睡了多少觉?只不过是校对而已,你少睡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可见,这不是事实,是借口。

  对方案的创意没底,现在只是一个初稿,之所以没有校对就拿出来,是想先征求一下领导的意见,然后再做修改。

  这也是最常见的借口。

  这样的借口,同样不会被领导接受。

  还有一种常见的借口:我犯点小错,是可以理解的,不犯错,怎么体现领导的高明?

  官场小说家最热衷于引用的一个桥段。职场之中,这样的领导有没有?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更多的却是,领导是真的比你高明,甚至高明得多。他如果不比你高明,那就应该是你当他的领导,而不是他当你的领导了。

  将工作错漏留给领导去帮你纠正,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

  因为领导不会就事论事地评估你的工作,而会因为你对这种细节的不注意,疏漏,评估你的工作态度,评估你的性格缺陷,从而得出一个对你的将来极其不利的结论。

  如果是你的直接上司,这个结论,还容易改变,毕竟你们每天都在一起工作,他有太多时间和机会观察你。如果是比你高几级的领导,几个月时间,你都只可能有一两次面见他的机会,你要扭转这个印象,难度之大,恐怕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一个小错误,很可能让领导对你得出一个结论,认定你是一个不拘小节、毛毛糙糙、丢三拉四、记东忘西、缺乏条理性、缺乏计划性、缺乏自省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的人,从而更进一步认定,你是一个有性格缺陷的人。可见,小事变成了大事,还是天大的事。

  如果大家多看官场小说的话,常常会看到类似情节,某一个高官对某一个人印象不好,为什么?因为某人做了一件小事,被高官认定此人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有问题。这么一个印象,彻底决定了此人的官场命运。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不仅官场常见,职场同样常见。

  性格决定命运嘛,不拘小节、毛毛糙糙、丢三拉四、记东忘西、缺乏条理性、缺乏计划性、缺乏自省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的人,是绝对不能重用的。

  真是如此,你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

  千万不要认为领导是小题大作,上纲上线。在这类小事情上面,确实以小见大。

  小事不注意,损失的,很可能是大节。

  领导观察考察一个员工,既看你每个月完成多少任务量,为企业创造多少经济效益,也看你为人处世的小细节。甚至恰恰是那些大多数人不以为意的小细节,才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同时也决定一个人的职场命运。

  我再举一个小例子。我所在的杂志社,曾经招聘一个发行员。试用期间,我带着他一起去郑州参加全国图书博览会。最后一天,下午没事,他单独上街购物,买了很多礼物,准备回家送给七大姑八大姨。东西买回来后,离上车的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他开始整理那些物品,一包一包地码,极其仔细,码好了再仔细观察,感觉不是太满意,又拿出来,重新再码。我在一旁急得要死,担心时间不够,催了一遍又一遍,他还是要紧不慢。最后终于出门,时间已经非常紧迫。谁知到了车站,下出租的时候,这位老兄又来一手,他掏钱给出租车司机,人家找回来的钱以及撕给他的车票,他要放进钱包中,就为了这件事,他将整个钱包,几乎重新整理了一遍,钞票和车票,百元钞和十元钞,都要分门别类地放好,一丝不乱,我在车外站着等了他一分多钟。

  按说,这个人做事,够仔细了吧。这股子劲头,如果放在工作上,会不会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然而,我们到达时是晚上,第二天是星期天,这一天自然是例行休息,星期一,他没有来上班。我问他为什么没来,他很坦然地说,补休一天。

  我明白了,他的仔细,只是对他的私事。对于公事,他是马虎的。你是可以补休一天,但是,你如果真是一个仔细的人,我们有那么长时间在一起,你该向我说一声吧?他竟然自己给了自己补休的机会。

  那时,我其实已经在心中给他打了分,不及格。

  果然,他只做了半个月,做不下去了,自行离去。离去的时候,竟然也没有向我说明,直接就不来了。

  这个人的仔细,如果是用在职场,他绝对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哪怕职场和私生活中,他都如此仔细,也行。而他把仔细用错了地方,只对自己仔细,不对工作仔细,那就错远了,其实也是对自己最大的不仔细。

  正确的职场心态是,把你当成职场的最后一道工序,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你提供给别人的,永远都是正品,而不是半成品。所有的纠错行为,都必须在你这道工序里完成,不留给下一道工序。

  或许有的朋友会想,这也太苛刻了吧,只不过是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而已。

  你也说了啊,人是难免犯错误的。既然如此,犯了这么一点点错误,为什么一定要苛责呢?

  确实,人难免犯错,尤其是小错,不应该太过计较。问题在于,这种小错,若是心态上面的,甚至是品行方面的,那就不是小错,而是大错,是不那么容易改正至少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改正的错。

  谈到这里,我想起我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

  我曾经任职的一家杂志,原套班子没有将这家杂志搞好,从编辑到发行,都是问题。上级最终下定决心,将整套班子全部撤换,由我担任总编辑,另配了一名发行经理。这位发行经理进来的条件是由他全权负责发行,我只是名义上的领导。他进来之后,立即将原有的两个发行人员清退,自己从外面招进来六七个人,组建了一个庞大的班子。

  尽管发行部我插不上手,但一个小小杂志社,要承担这么大一帮人的开销,对于这些人,我得心中有数,所以,我常常到发行部去走一走。有一次,我进入发行部时,见到一个女员工在打电话。我听了一下,是个私人电话,谈的是家长里短。我什么话都没说,干脆在她后面坐下来,听她打电话。

  我在她后面坐了约五十分钟,她的电话还没有完。我实在不可能等了,只好起身离开。事后,我跟发行经理说,这个人不能要。一个私人电话打一个小时,这种人,还可能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吗?

  发行经理说,我是让她来发展大客户的。她的老公很有关系,她可以利用这些关系多拉一些大客户。

  我事后了解,她的老公,和这位发行经理是好朋友。

  某个员工打了一个私人电话,事情很大吗?确实不大,批评教育一番,她可能就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对于这种小节过于苛刻,是不是太不宽容了?

  我认为不是。

  这名员工,显然不适合职场,任何一个单位,都不适合她,因为她脑中完全没有工作这样一个概念。

  名义上,我是她上司的上司,当着我的面,她大大方方地打私人电话,说明她心目中,根本没有职场结构这样的概念。

  就算她是新进职员,不了解我的职务,以为我只是不同部门的普通员工,对她不会有丝毫影响,也说明这个人脑中没有职场关系概念。

  更值得讨论的是这位发行经理。

  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窝粥。这名员工,就是职场的一粒老鼠屎,她的存在,会对其他员工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会使得整个团队,失去战斗力。

  一个优秀领导,在招人的时候,就应该对此进行考察,根本不让这样的人进入。既然已经进入,理智的做法,应该是立即清退。就算仁慈一点,较为妥善的做法,不是批评教育,而是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其他方面的能力。

  但是,发行经理的做法并非如此,第一时间,他是强调那个想当然的业务关系,是替自己错误地招进这个人找借口,说明他考虑问题不是从职场出发,而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他既没有底线,也没有条理,更没有原则。这种人,对于工作,绝对没有系统性思考,只是想到什么做什么,不具备带团队的能力。

  什么叫以小见大?这就是。

  在职场,最可怕的事,不是你犯错,而是你做的一件小事,让人家把你看了个底穿。

  什么事能将你完全看穿?不是错误本身,而是犯错误时,你所持的心态。

  课后思考题:

  1.你会常常对自己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拘小节吗?你会把不拘小节当成一种优点吗?

  2.你的同事犯了不拘小节的错误,你怎样对待?宽容,还是苛责?

  3.你的同事指出你工作中的小错误,你怎样对待?你的上司指出你工作中的小错误,你怎样对待?

  4.工作中,你如果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那你就得当心了。在你改正这一点之前,你不会得到重用。

  5.“错误可以被宽容,但导致错误的错误心态,不能被宽容。”对这句话,你应该怎么理解?

  第十二节 你是在奉献还是在被造就

  许多年轻人认为,我在这个单位工作,就是在为这个单位奉献。

  可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工作和奉献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说,并非你只要工作,就是在奉献,更大的可能,你是在享受别人劳动的成果,是在被培训,被造就。

  你如果能够冷静地想一想,你为单位工作,到底为单位奉献了什么?

  你可以说,我为单位奉献了青春。你也可以说,我为单位奉献了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和青春是一个概念。不错,你是奉献了时间,同时,你更应该认为,你浪费了时间。

  时间或者说青春,就是用来浪费的。

  就算你不在这个单位,你不做任何事,你的青春能像你的钱一样,不用就仍然存在那里吗?不会。

  时间或者青春是否被浪费,只在于你用这些时间,用你的青春做了什么,积累了什么。

  这段时间,有一部电影大受追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几乎所有人看了这部电影,都觉得感动,觉得找到了自己曾经逝去的感觉,就是自己逝去时光的写照。可是坦率地说,我看了,半点感觉都没有。

  你有感觉,是因为你曾经浪费过自己的青春,甚至挥霍你的青春。

  大家可以仔细回想一下,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人,是不是在挥霍青春?只有一个人不是,陈孝正。当然,作者或者导演对这个人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所以在最后把他写浪费了,或者说,他的大学时代,没有挥霍的青春,导演让他在后来的职场生涯挥霍了。此外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在挥霍青春。

  这里出现有趣的二八现象了。哪怕在学校,在大学时代,也存在二和八。

  这部电影,完全还可以有另一个片名:八们在挥霍青春。

  你为什么会因此而动情?因为你是八,哪怕你现在已经领悟了,已经成为二了,但是当时,你确实是八,这部电影演绎的,就是你当初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当年,你就是这么挥霍自己的青春,现在你仍然在如此挥霍,所以你找到了共鸣。你已经意识到,当年太过奢侈,浪费太多,所以,你同样找到共鸣。

  只有一种人找不到共鸣,就是当年并没有挥霍青春的人。

  我这样说,并非我当时就已经是二。我得承认,当年我也是八,甚至比大家更八。但有一点,我没有像电影中人一样挥霍青春,因为当年的我没有挥霍的资本,所以,我成了侥幸的例外。

  我之所以举这部电影为例,是因为我觉得,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好教材,甚至是一把尺子,每个人,都可以拿来量一量自己。

  如果这部电影让你感动,那么,你曾经是八。如果你对电影中表现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仍然肯定,那么,你现在仍然是八。这部电影如果引起你反思那些被挥霍的青春,说明你正走在变成二的路上。只有一种情况,你如果感叹,那时候,我是多么奢侈,多么挥霍,多么浪费啊,也就是说,你现在已经成为二了。

  回到奉献还是被造就这一主题。

  在一个单位,能够谈得上奉献的,永远只是处于顶层的那几个人,正是他们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正是这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企业的盈利前景和发展空间,使得身在这个企业中的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正是这少数的决策者,给整个企业的员工,奉献了一个光明的事业前景。

  显然,这些人并不是企业中二的全部,企业的二中,还有一批处于中层的骨干,这些人的绝大多数,是二或者走在成为二的路上。那么,这批人,是不是奉献者?

  也不是。未来可能是,至少目前还不是。

  他们是反哺者。或者就像按揭购房一样,他们是还贷者。他们支付的远远高于当初贷款数的利息,可以认为是对企业的贡献,但不是奉献。是为你曾经受到过的培训,支付相应的利息。

  此外的其他员工,其实只是一些带薪学习者,或者带薪实习者。

  理论上,学习或者实习,你应该付出薪酬,而实际情形,却是单位付给你报酬。只要你有点点会计方面的常识,你就应该知道,你不是在贡献,更不是在奉献,而是在大赚。

  企业或者说职场平台是水,你只不过是水面上的船。你这艘船所处的海拔能有多高,不决定于你本身的高度,这种高度,只是你和你身边人的比较,更取决于你所处平台的水位有多高。

  这就是水涨船高的道理,也是职业平台和个人成长前景之间的正确关系。

  正所谓山高人为峰。人为什么能成为峰?不是你有多高,是因为你脚下的山高。

  显而易见,是水造就了船,是山造就了人。如果你认为是船造就了水,是人造就了山,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前面我讲到湖南卫视某制片人的例子,我再讲一个知名主持人的例子。

  我写《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时,采访过几个著名主持人,其中一位主持人对我说,湖南卫视这个平台非常好,我是不会放弃的。我为什么要放弃?相对于湖南卫视,我只是水面上的一艘船。因为水平面高,我这艘船才会高。个人就算再有能力,水平面太低,也难有成就。作为个人,你说你有水平?世界上有水平的人很多,全国有几十个省级卫视,每家卫视都有好多主持人,他们有没有水平?一样有水平,他们为什么没有在全国火起来?平台低了(大意)。

  这一席话,对我的震撼很大。

  今天,《非诚勿扰》这个节目非常火。这个节目造就了两个非常火的主持人,孟非和乐嘉。不错,乐嘉似乎此前就已经火了,他写了一本与色彩有关的书,让更多人认识了他。但是,如果没有《非诚勿扰》这个节目,他能火到这种程度?肯定不能。他做《非诚勿扰》,不知多少人追着看他,后来,他去央视做另一档节目,还有多少人追?少多了。若是再过几年,人们就将他彻底地遗忘了。

  一方面,孟非和乐嘉,确实为平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平台成全了他们,造就了他们。

  那些制片人,那些主持人,人家愿意出几百万年薪来挖。那些超男快女,人家愿意出千万的高价来挖,是因为你天生就值这个价?错了,是平台造就了你。

  到了新的单位,你可能造就平台,奉献平台,但在原单位,你不是,你只是在享受别人创业的成果,只是经历你的原始积累和被培训。

  对于那些已经进入二之列的成功人士来说,都是在被造就,何况那些离成功还十分遥远的八们?

  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职场给予你的任何实惠,你就不应该心安理得,不应该斤斤计较,而应该诚惶诚恐,而应该充满感恩。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了这样的认识,你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方向感。

  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你永远不明白你的动力之源在哪里。

  到底是你在奉献职场,还是职场在培训和造就你,不同的认识,会将你导向不同的人生方向,也能够让你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课后思考题:

  1.你认为你是在被企业造就,还是你成就了企业的辉煌?请详细列出,你对企业做了哪些贡献?

  2.职业组织的培训,你都认真参加,并且仔细领会吗?一般不参加?因为你觉得那些全都是老生常谈,没什么意思?

  3.企业培训中的老生常谈,你和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照过没有?有哪些是你已经明白并且做到的,有哪些是你虽然明白,却没有做到的?有哪些是你完全没有明白的?

  4.你考虑过,你其实已经挥霍了太多时间吗?假若一生是一,那么,已经被你挥霍的时间,占到了几分之九?

  5.你是否抱怨,你为企业做了那么多,企业不仅不认同你的奉献,还常常克扣你?

  小结

  本部分至此结束,主要内容,是解释学生心态和职场心态两个相对的概念,同时对一些不同职场现象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两种心态进行比较。

  比较部分,我列出了十二种现象。事实上,可供比较的,显然不止这十二种,还可以举出更多。我认为,继续罗列下去的意义,已经不是太大,而且,很细致地罗列下去,会和后半部分的重复很多。如此一来,后半部分,就没有写的必要。

  问题在于,后半部分的内容极其重要,更具有可操作性,甚至可以说,后半部分的内容,是一把职场之尺,每一位职场人士,都可以拿这把尺子来量一量自己,找差距,找误读,找方向。

  所以,前半部分,只好结束。

  读者如果有兴趣,自己可以续写前半部分,找出更多学生心态和职场心态的不同进行比较。

  我相信,做这件事很有趣,对于职场生涯,也很有意义。

  大家不妨一试。

txT小说天-堂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黄晓阳作品集
梁朝伟画传职场二规则阳谋高手爱情万岁(下)高手过招幕僚二号首长爱情万岁(上)京西胭脂铺二号首长2决战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