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在线阅读 > 正文 第60章 (五十九) 包拯包青天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作者:宿春礼

第60章 (五十九) 包拯包青天

  (五十九)包拯包青天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

  。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修水)任职。但包

  拯认

  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

  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

  ,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

  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

  ”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

  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任职端州(今广东肇庆)。端

  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

  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

  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他在天长县任知县期间,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

  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

  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

  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

  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不用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

  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

  ,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包拯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

  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

  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年)廿八月,他向仁宗上书《乞不用赃吏》,认为清

  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

  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年)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

  ,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查清楚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

  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

  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

  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

  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

  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

  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

  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

  他被

  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后来,宋仁宗想整顿开封的秩序,于是把包拯调

  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

  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

  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诈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

  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

  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的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

  道阻

  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

  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

  ,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

  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

  ,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

  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那权贵听了,知道没

  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

  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嘉佑元年(1056年)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

  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

  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

  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

  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待制”。开封府广

  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

  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

  。包拯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

  ,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就是说,包拯严厉

  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

  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牟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早在庐州家

  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

  了靠山。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这

  样,包青天的名声大振,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有一个官员,是少数民族,归顺了

  宋朝。这个官员对宋神宗说,我听说包拯是忠臣,我没有别的要求,请准许我改姓包。宋神

  宗同意了,将他改姓名为包顺。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

  ,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

  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

  。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之情。

HTTP://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宿春礼作品集
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千古谚语大观卡耐基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杰出人士常用的成功方法开启中学生智慧的100个哲理故事销售口才的锤炼随机应变的口才艺术每天一个推理故事每天一个惊悚故事销售人脉的累积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