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杰出人士常用的成功方法》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5章 融会贯通躬亲实践 (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杰出人士常用的成功方法》 作者:宿春礼

第35章 融会贯通躬亲实践 (1)

  第6章第四节融会贯通躬亲实践 (1)

  活学活用汲取新知

  如果在读书时能慎读精思,融会贯通,去粗取精,举一反三,就是将书读活了。这样就能将书本中的死知识,变成自己脑子里活的智慧。正如叶圣陶先生诗中所说: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

  泥砂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读书是接受前人的知识;实践,可吸取鲜活的知识,并能将书本知识化为改造世界的能力。

  可有时却相反,因此有的人却成了书的奴隶,这不能不令人痛惜。不顾实际、死啃书本的人,甘做书奴,他读书越多,就会变得越痴呆,使他深受书之害。因此,要善于驾驭书本,居高临下地读,而不要将自己埋进书本之中,被书淹没。

  你应占有书本,而不能为书本所左右、被它占有。有书就要去读,达到为我所用。有了书而不去阅读,就是莫大的悲哀。国外的两则事例能醒人耳目:

  法国有一个藏书狂,名曰安利?鲁拉尔。他买起书来,总是一马车一马车地往家拉。好书越来越多,他常考虑购房存书,总共买了5栋房舍用来藏书。这么多书他自己根本看不完,但也绝不借阅给他人!他去世后,后人将其所藏之书廉价出卖,使得巴黎旧书市场价格一落千丈。

  另一位悲剧制造者,是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位银行家,名叫古拉皮纳。他总是将自己最贵重的书藏得很好,秘不示人,并全部运至里斯本市郊的一个小村子里,并盖了个书库珍藏。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放在里斯本家中呢?他答道,“朋友来访难免会借阅,大都一去无回,即使不借走,就这么翻阅,日久也会把书翻坏的。”古拉皮纳将书藏于效外的“深闺”,自己也从不去阅读。这样,郊外的书库自然成了“书坟”,而主人则是名副其实的“守墓人”。

  将书当“花瓶”的,不仅外国有,中国也并不少见。有一位小姐,出门必带一本精心挑选的书。不少朋友对她投以钦羡的眼光,赞她“藏书可观,好学不倦”。可她的答语却十分惊人:“才不呢!我带着书是给人看的。我每天拿着不同的书在手里,走在大街上,为的是调配衣服的色彩。”珍贵的书,只是用作装潢门面,委实太可惜了。

  是的,书如果用做装饰,那就与书的本来用途背道而驰了。但如果只是死读书也同样是有害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要努力创造条件“行万里路”。多跑,多看,多调查研究,这就会扩大生存空间,了解丰富多彩的“外面的世界”。视野的扩大、实践知识的增加,两个领域的互补,必能激活思维,必有利于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读万卷书”同“行万里路”有机结合起来,是成功的法则。

  其实,对读书的理解程度,与读书人基础文化的高低,实践知识的积累多少,经历、见识的深浅极有关系。清文学家张潮说得十分形象:“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因此,我们既要在书斋中攻读,也要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读活书,读自然之“书”、社会之“书”、生活之“书”,并将这些书与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它能教化人、激发人、启迪人、鼓舞人。任何创造者都是大自然的热爱者。要尽情地投身自然的怀抱,乐于接受大自然的馈赠。大自然的沐浴最能焕发人的情感,调动人的精神。作家徐志摩曾深情赞颂大自然的恩泽:“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气息里寻得?”“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针。”

  读活书还表现在不放弃任何时机,及时将各种知识库存起来。多备几种套路,必有用处。

  一个人要放开自己的手脚,伸长自己的触须,要对什么都有新鲜感,随时随地接受新的知识。在未知世界面前,要做个有心人。要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每一种能力的培养,哪怕是不起眼的雕虫小技,你若眼疾手快,学到了它,也许哪一年哪一天就能用得上。

  处处留心皆学问。一个人有了对新事物的热情,时时做一个有心人,就会比一般人接受到更多的知识,开发出较一般人更强的能力。

  书,是时间的凝聚,是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智者经验的沉淀。多少人以最美的语言深情讴歌书籍这一圣物、精灵。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在诗中云:“布衣暖,菜羹香,诗书兴味长”,讲出了书中滋味。我们若终生与好书为伴,着迷似地汲取书中美味,就能将自己演化成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一个自身得到完善发展的人。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文凭不等于能力

  家长望子成龙的首要目标,就是让孩子上重点中学,然后考上一所好大学。这个目标被社会、学校、家庭树立得很高,很神圣,所以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就显得区别很大,似乎有天壤之别。对于孩子、父母、老师等相关的人来说,由此造成的压力、紧张、担心、困惑,便无时不有。因为大家都把那个学历看得很重。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体制的改革外,人的观念的转变也必不可少。很多时候,在人才的评价上面有一种“唯学历”的现象:有的单位规定,有博士学位的才能评正教授;有的地方靠大学文凭可以工人转干部;提拔领导也要挂靠到某一级的学历上,致使许多人想出各种办法忙于搞学历。于是出了许多的“博士”、“硕士”,可是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却很可怜。无形中“博士”、“硕士”被贬值了,感觉人人都有的学位里面掺着“水分”。

  因为社会上视学历的高低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于是,就有人买卖假文凭。有人看到,就在距离北京大学仅百米之遥的地方,有人卖“北大文凭”。还有的学校以办什么“班”的名义,变相出售“文凭”。这种违法的事情为什么可以暗中存在?无非是有人想投机取巧,花钱买个“文凭”去混世。就像《围城》里的方鸿渐买假文凭为了“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虚、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不过是一张纸,别为一张纸不择手段。其实自己的能耐就是最好的“文凭”。能耐,包括学校学的知识,这是能;还有在实践中磨炼出的才能,这是耐。从能到耐,从知识到才能,中间还有一段距离。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的:“学而不行,可无忧与?”学习而无实践,能没有忧患吗?中国的传统是非常注重“身体力行”的,即亲身体验,努力去做。也就是强调,一个人在实践中的经历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愿意招聘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相对学校出来的硕士生、博士生就要打个问号,究竟如何?这种趋势必定在选择人才时,会发展到国外那种观念:既看你的学历,也看你的经历,两者同样重要。

  成功者未必都有很高的学历,但成功者必然都有深刻的经历。正如孔子所说:“凡智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

  上海的一位下岗女工庄卫红,没有文凭,但成为了一个杰出人才。

  只有初中文化的庄卫红从搪瓷厂下岗时,才25岁。她想不通,为什么一下子从抱着铁饭碗的国有企业职工降到没有饭碗的下岗待业人员?渐渐地,她的心态平衡了,知道再也不能靠在国有企业身上了,必须到改革的大潮中去拼搏,到市场经济中去挣饭吃。

  1996年,庄卫红利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竖起了一块“净菜社”的牌子。白天她与下岗的丈夫一道跑客户、搞订购,晚上择菜、洗菜、配菜,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她选择的是最不起眼的最不被人看得起的活:“这些家务事是我最会干的,干起来得心应手。如果干白领什么的,可能干不了。”其实,她正在创建上海第一家净菜社,在中国算个新行业。

w w w. xiaos huotxt .netT 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宿春礼作品集
随机应变的口才艺术杰出人士常用的成功方法每天一个惊悚故事千古谚语大观卡耐基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销售口才的锤炼销售人脉的累积每天一个推理故事开启中学生智慧的100个哲理故事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