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书院制史略-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在线阅读-胡适
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0章 书院制史略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 作者:胡适

第30章 书院制史略

  我为何讲这个题目?因为古时的书院与现今教育界所倡的“道尔顿制”精神大概相同。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唯书院是赖。盖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所可惜的,就是光绪变政,把一千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要知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譬如南菁书院,他所出版的书籍,等于外国博士所做的论文。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所以我今日要讲这个书院的问题。本题计分两节:第一,书院的历史;第二,书院的精神。兹分别言之:

  一、书院的历史

  一、精舍与书院。书院在顶古的时候,无史可考;因古代的学校,都是私家设立,不甚出名。周朝学制,亦无书院的名称。战国时候,讲学风起,私家学校渐为人所器重。汉时私家传授之盛,为古所未有。观汉朝的国子监太学生,多至数万人,即可见学风之盛。六朝时候,除官学外,复有精舍。此精舍系由少数的贵族或士大夫在郊外建屋数椽,以备他们春夏射御,秋冬读书的处所。唯此精舍,仍由私家学塾蝉蜕而来,其教授方法,与佛家讲经相同。佛家讲经只许和尚沉思默想,倘和尚不明经理而欲请教于大和尚,此时大和尚就以杖叩和尚之头,在问者虽受重击,毫无怨言,仍俯首思索如故。有时思索不得,竟不远千里朝拜名山,俾一旦触机觉悟,此法系启发学者思想。不藉外界驱策而能自动学习;所以精舍也采取佛家方法。其后道家讲经,也和佛家相同。到唐明皇的时候,始有书院的名称。书院之有学校的价值,固自唐始,但至宋朝更进步了。

  二、宋代四大书院。书院名称,至宋朝时候才完全成立。当时最负盛名的书院,如石鼓、岳麓、应天、白鹿洞,世人称为四大书院。这些书院,都系私人集资建造,请一个学者来院主教,称他叫山长。书院大半在山水优秀的地方,院内广藏书籍,使学生自修时候,不致无参考书。此藏书之多,正所以引起学生自由研究的兴趣。此四大书院,不独藏书很多,并且请有学者在院内负指导责任。来兹学者,如有困难疑惑之处,即可向指导者请教;犹如今日道尔顿制的研究室。所以宋朝的书院,就是为学者自修的地方。

  三、宋代书院制度。宋代书院制度,很可研究。每一个书院,有山长一人,系学识丰富的人充任。书院里藏书极多,有所谓三舍制,就如湖南潭州书院,分县学、书院、精舍三种。在州府县学里读书,都是普通之才;优者升入书院。当时书院的程度,犹如今日大学本科,倘在书院里考得成绩很好,就升入精舍。此时犹如今日入大学研究院了。又当时又有所谓太学三舍制,就是在宋仁宗的时候,大兴学校,令天下皆设官学,自己复于京师设立太学。考他的组织方法,也有三种阶级,在州县学读书,称曰外舍,等于大学预科;经一种考试升入内舍,等于今日大学本科;再经严格的考试,就升入精舍,等于今日大学研究院。这种制度,已在浙江书院实行了。

  四、宋代讲学之风与书院。宋代讲学之盛,古所未有。当时所谓州学、县学、官学,只有其名,而无其实。此等学校,吾无以名之,只得叫它曰抽象的学校,大概一位老师就是一个学校,老师之责任,就在讲经。当时入官学者甚少,国子监大学生都可花钱捐得。然而尊崇一派奉为名师,日趋听讲者亦甚多。听讲时大半笔记,不用书籍,如《朱子语录》,即学生所做的笔记。教法亦大半采佛家问答领悟之法,至于讲学之风,迨南宋时可谓登峰造极。当时学生所最崇拜的,只有二人,因此分为两派:一派当推朱子,而另一则为陆象山派。朱陆既殁,其徒散居各处,亦复以讲学为号召,所以私立的书院,就从此增多了。

  五、会讲式的书院。会讲式的书院,起自明朝,如无锡东林书院,每月订有开会时间。开会之先,由书院散发请帖,开会时由山长主讲一段,讲毕,令学生自由讨论,各抒意见,互相切磋,终以茶点散会。

  六、考课式的书院。考课式的书院,亦起自明朝。此式定每月三、六、九日或朔、望两日,由山长出题,凡合于应试资格的人,即可往书院应试。书院并订津贴寒士膏火办法,供寒士生活之用。此等书院,仅在考试时非常忙碌,平时无须开门,考课者亦不必在场内,只要各抒谠论而已。

  七、清代的书院。清时学术思想,多不尊重理学一派,只孜孜研究考据实用的学问。学者贵能就性之所近,分门研究,研究所得,以笔记之。有时或做极长的卷折,以示造诣。所有书院,概系公立,山长由州府县官聘请富有学识者充之。山长薪水很大,书院经费,除山长薪水外,又有经临等费。学生除不收学费外,又有膏火津贴奖赏等。所以在学足供自给,安心读书,并可以膏火等费赡养家室,不致有家室之累。每一书院,藏书极多,学生可以自由搜求材料,并有学识丰富之山长,加以指导。其制度完备,为亘古所未有,而今则不复见了!

  二、书院的精神

  一、代表时代精神。一时代的精神,只有一时代的祠祀,可以代表。因某时之所尊奉者,列为祠祀,即可觇某时代民意的趋向。古时书院常设神祠祀,带有宗教的色彩,其为一千年来民意之所寄托,所以能代表各时代的精神。如宋朝书院,多崇拜张载、周濂溪、邵康节、程颐、程颢诸人,至南宋时就崇拜朱子,明时学者又改崇阳明,清时偏重汉学。而书院之祠祀,不外供许慎、郑玄的神像。由此以观,一时代精神,即于一时代书院所崇祀者足以代表了。

  二、讲学与议政。书院既为讲学的地方,但有时亦为议政的机关。因为古时没有正式代表民意的机关;有之,仅有书院可以代行职权了。汉朝的太学生,宋朝朱子一派的学者,其干涉国家政治之气焰,盛极一时;以致在宋朝时候,政府立党籍碑,禁朱子一派者应试,并不准起复为官。明朝太监专政,乃有无锡东林书院学者出而干涉,鼓吹建议,声势极张。此派在京师亦设有书院,如国家政令有不合意者,彼辈虽赴汤蹈火,尚仗义直言,以致为宵小所忌,多方倾害,死者亦多,政府并名之日东林党。然而前者死后者继,其制造舆论,干涉朝政,固不减于昔日,于此可知书院亦可代表古时候议政的精神,不仅为讲学之地了。

  三、自修与研究。书院之真正的精神唯自修与研究,书院里的学生,无一不有自由研究的态度,虽旧有山长,不过为学问上之顾问;至研究发明,仍视平日自修的程度如何。所以书院与今日教育界所倡道尔顿制的精神相同。在清朝时候,南菁、诂经、钟山、学海四书院的学者,往往不以题目甚小,即淡漠视之。所以限于一小题或一字义,竟终日孜孜,究其所以,参考书籍,不惮烦劳,其自修与研究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三、结论

  本题拟举二例,作为结论:一、譬如南菁书院,其山长黄梨洲先生,常以八字告诫学生,即“实事求是,莫作调人”。因为研究学问,遇困难处若以调人自居,则必不肯虚心研究,而近乎自暴自弃了。二、又如上海龙门书院,其屏壁即大书“读书先要会疑,学者须于无疑中寻找疑处,方为有得”,即可知古时候学者的精神,唯在刻苦研究与自由思索了。其意以学问有成,在乎自修,不在乎外界压迫。这种精神,我恐今日学校中多轻视之。又当声明者,即书院并不拒绝科学,如清代书院的课程,亦有天文、算学、地理、历史、声、光、化、电等科学。尤以清代学者如戴震、王念孙等都精通算学为证。惜乎光绪变政,将一千年来的书院制度,完全推翻,而以在德国已行一百余年之学校代替此制,诩为自新。使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吾以今日教育界提倡道尔顿制,注重自动的研究,与书院制不谋而合,不得不讲这书院制度的略史了。

w w w.x iao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胡适作品集
习惯重于方法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禅学指归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叁白话文学史胡适论人生:立场胡适说:社会与文明中国古代哲学史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壹人生大策略看破不说破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贰胡适日记:离开大陆这些年胡适留学日记胡适说:哲学与理想胡适说:读书与做人胡适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