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富士康管理模式》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章 谁是富士康(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富士康管理模式》 作者:史末

第2章 谁是富士康(1)

  谁是富士康?

  它是现今世界上做大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被誉为“全球代工大王”,是电子代工行业中真正的NO.1。

  它在台湾被叫做鸿海集团。

  它的创建者和掌门人——郭台铭,是一个走在风口浪尖的人物。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曾这样评价过他:“几乎在世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郭台铭已经将他的公司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以及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生产商。”

  它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奇迹。

  1.“全球代工大王”

  富士康一路走来,让人们看到了一家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整个成长经历。其中有艰辛,有彷徨;有欢笑,有泪水;有失败,也有成功。

  2004年之前,提起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是伟创力或美商旭电,可是之后发生了改变。就在2004年,“全球代工大王”已经移位给了富士康。据外资机构当时的预估,2004年富士康每股纯收益上看9元,稳居台湾电子5强之冠。由此,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身价再度暴涨,由2003年的776亿元新台币增至787亿元新台币。虽然身价的增长令郭台铭感到兴奋,但他最自豪的是从这一年开始,富士康代替伟创力,成为全球头号EMS(电子代工)专业代工厂。

  其实,富士康与总部在美国的伟创力、美商旭电竞争了很多年。富士康最后赢得了巨人间的较量,说明其实力非常强大。富士康、伟创力、美商旭电在深圳都设有工厂,并且都在深圳宝安,是深圳有名的三巨头。但三巨头之一的美商旭电首先退出了“第一争夺战”。表现为,美商旭电2004年裁员人数已经达到员工总数的10%,已然露出颓势。

  相比于美商旭电,伟创力很早的时候就慑于富士康的追赶,积极对外强调自己在手机制造方面的优势,试图阻挡富士康的强势追赶。无可奈何的是,2004年伟创力还是失去了全球电子产品代工的第一把交椅,让位给了富士康。

  富士康一路疾走,无数的竞争对手被迫让路,但他们对富士康的态度却表现得很矛盾。一方面,他们乐于与富士康合作,敬佩其强大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对富士康的发展速度感到担忧,唯恐自己被其超越。

  先说说日本人眼中的富士康。

  日本企业是早年富士康的老师,但今天的富士康却成为了他们敬佩的对象。2006年7月31日出版的《日经电子》以《富士康,究竟是敌?是友?》作为封面文章,表露出日本企业对富士康的复杂心态。日本企业已经不可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2006年日本各家消费性电子厂商如任天堂与索尼,此前分别推出游戏机Wii与PS3展开正面对决,而Wii与PS3背后的代工厂,就富士康。也许当时很多人不知道富士康是谁,也不知道鸿海和富士康的关系,但就是这个不为人知的企业已经超过了日本人熟悉的夏普与三洋电机。以前日企的制造都是自己做,但是现在他们必须寻求与富士康的合作,因为离开富士康,他们的产品就缺少了竞争力。

  日本人对富士康又恨又怕,因为富士康的发展威胁到了日本的制造优势。富士康的人海战术,是日本不具备的优势。而且富士康的管销费用仅占营业额的4%,比日本企业的平均值22%低了许多。富士康的年增长率也大大地超过了很多日企,连索尼这样的老牌日企都感到了压力。

  再说说富士康的韩国对手。

  台湾和韩国同为亚洲四小龙。曾经一段时期,台湾超过了韩国,不过近几年韩国超过了台湾。但在企业方面,富士康却让台湾企业界扬眉吐气。2005年,美国《商业周刊》公布全球百强IT企业排行,其中由拉丁美洲重量级的电信业者AmericaMovil夺得冠军,排名第2至第5名的分别为富士康、LG、Google及三星。这表明,富士康营收超过了韩国LG和三星的表现,切切实实地为中国争了一口气。

  最后说说富士康在整个中国国内的位置。

  2004年,富士康的合并营收为5600亿元新台币,2005年比上年增长63%,即9128亿元新台币,约合2282亿元人民币,285亿美元。而当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联想夺得第一名,它在收购IBM后,销售收入为1082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富士康是联想规模的两倍多。华为被公认为中国大陆最成功的科技企业,并且华为和富士康也都是1998年开始在深圳设厂的。可是仅用2005的数据作为依据,华为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排名第5,年销售收入469亿元人民币,只是富士康规模的1\/5。

  200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企业1000强”中,富士康名列第3,紧跟在大庆油田和江苏省电力公司之后。2006年公布的2005年“中国企业1000强”,富士康没有参与评选。估计如果富士康参选应该会高居榜首,因为当年第一名宝钢集团销售收入1761亿元人民币,而富士康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并且每年富士都以超过30%的速度在增长。

  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富士康依然保持强劲发展、逆势成长,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3.9%,连续7年雄踞大陆出口200强榜首;跃居《财富》2009年全球企业500强第109位。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电子消费品制造企业,富士康的发展令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2.富士康究竟有多强?

  富士康的强大不但体现在那些财富榜单上,还体现在了它的工厂规模、员工数量、科技实力上。虽说厂房大、员工多不是衡量一家企业是否强大的标准,但对于代工企业而言,这说明了其接订单的能力,和制造能力。

  2006年4月27日,《深圳商报》一篇关于富士康的报道的标题是“一家企业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这家企业说的就是富士康的龙华工业基地。深圳龙华,过去是一个乡镇,现在叫办事处,但它的规模差不多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级别城市。而富士康则占据了龙华近一半的面积。

  富士康为苹果代工,于是英国《星期日邮报》将富士康的龙华基地称为“iPod之城”,并在报道中写道:“富士康深圳龙华工厂拥有20万名员工,这座‘iPod之城’的人数比英国纽卡斯尔的总人口还要多。”

  到了2007年初,富士康大陆员工达到45万人。而且除龙华之外,在深圳的西乡、黄田、观澜,富士康也有工厂。富士康在深圳的员工总数已经达到33万人。深圳之外的另一个富士康基地——昆山,也有6万人。近几年富士康分流到山东烟台、山西晋城、广东惠州等地的员工总数也已达到7万人。从2007年后,富士康开始实施海外扩张战略,在越南建了两个工厂,开工时,员工人数就达到了2万人。统计2007年,富士康在全球的员工总数已经达到了50万人左右。这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不相上下。

  除了员工数量,富士康的工厂规模也是无可比拟的。郭台铭自从决定布局大陆以后,就将富士康的根深深地扎在了大陆。随着富士康不断扩充与完善布局,创建了很多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大陆经济最活跃的华南、华东、华北等地区。其中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分别是:

  深圳龙华科技园:1996年6月6日启用。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准系统制造和系统组装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计算机、游戏机、服务器、主机版、网络配件、光通讯组件、液晶显示器、精密模具等的综合生产基地。

  江苏昆山生产基地:1995年启用。1998年起稳居全球个人电脑连接器第一大厂。

  杭州钱塘生产基地:2003年3月启用。融研发、设计与生产为一体的无线通讯产业基地。主要生产小灵通手机。

  北京科生产基地:2002年投入运营。集团全球天线通讯事业总部,有效整合集团华南、华东地区的零组件制造能力,向客户提供从关键零组件到系统组装的全方位制造与客户服务。

  山西太原生产基地:2004年5月首期工程启用。重点发展3C产品机构件、合金材料、精密模具、汽车零部件等产品。

  烟台生产基地:2004年开始进行投资设厂,现已建成山东半岛最大的3C科技产业基地。

  山西晋城工业园:由1994年创办的模具人才培训中心发展而来。集团模具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模具制造、3C产品机构件、光通讯元件生产基地。

  上海松江生产基地:集团大陆重要研发制造基地,核心业务是研制PC产品和网络产品的机构件、半导体设备等。

  自2005年以来,富士康又在武汉、淮安、天津、廊坊、辽宁、河北投巨资建设生产基地。其实这,也是富士康产业内迁的表现。另外,富士康在美国、捷克、芬兰、墨西哥、巴西等国家也建有上千人的工厂。所以说,将富士康称为“代工之王”一点也不为过,它的企业规模就能说明问题。

  员工人数,工厂规模可以证明富士康的强大,但这都不是富士康最令人畏惧的地方,只有它的科研能力才是其独步世界代工行业的致命武器。虽然中国已经代替日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彩色电视生产国,但留心的人会发现,数码相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这些办公自动化设备有97%以上由日本企业生产的。佳能、爱普生、施乐、奥林巴斯等企业也在中国深圳等地设有生产基地,但都是日本独资企业。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制造加工的精密度还不够,不能生产高精密度光电元器件。而富士康打破了日本在很多制造方面的垄断,富士康的模具精密度已经达到了顶级水平,因而从日本企业中抢走了很多的订单。例如,原来日本垄断的纳米级模具制造技术,如今已被富士康广泛应用在数码相机、打印机、手机、汽车、医疗设备、镜头镜片、滤波器等光机电一体化产品领域。

  有人说富士康赚的是工人的血汗钱,是一个没有科技含量的代工工厂,但事实上,科技才是富士康制胜的法宝。1995年,富士康的专利申请量为270件,专利核准量为160件。截至2006年9月30日,富士康全球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32400件,核准量17250件。不到11年间,专利申请量增长118倍,核准量增长108倍。这说明富士康强大的原因不仅仅是依靠大陆低成本的劳动力,而是靠着企业对科技的重视,靠企业自身高科技的提升能力。

  富士康不单单是“制造的富士康”,更是“科技的富士康”。

  3.7.5万元起家

  今天的富士康贵为“代工之王”,可是鲜少有人知道这个在世界代工领域闻名遐迩的企业当初只是一个靠7.5万元起家的小作坊工厂。人们都会好奇地问,从“作坊工厂”到“代工帝国”,富士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7.5万元可以用来干什么?在城市它买不了一间房子,也买不上一辆像样的汽车。有7.5万元存款的人在城市甚至算不上富裕一族。可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是不是有钱,而在于是不是同时具备有眼光和胆量。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就是用这区区7.5万元启动资金,逐渐打造出了现在的富士康,这个制造业的“航空母舰”。功成名就后的郭台铭总是说:“我当初创业的钱,还是我母亲标会来的。”

  说起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他的出身很一般,甚至还不如大多数的普通人。郭台铭祖籍山西晋城,父亲叫郭龄瑞,母亲初永真是山东蓬莱人。郭岭瑞16岁参加了抗日战争。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在军队当兵的郭龄瑞携家眷来到台湾。定居台湾后,郭龄瑞先后在基隆港务局、台北县警局及刑事警察局上班。他的一份微薄薪水是郭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1950年,郭台铭出生。之后他又有了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总是主动站出来为家里分担困难。郭台铭头脑聪明,而且很能吃苦,在兄弟姐妹中很有威信,在学校也是个孩子王。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上学期间,他会带着弟弟半工半读,更会利用寒暑假打工,赚取下学期的学费。从学校毕业后,他进入台湾的复兴航宇工作。

  1974年,郭台铭在部队义务服役期满。他不想穿着干净的职业装从事一点挑战都没有的工作,他想创业,寻找一个可以干一番事业的机会。这时,一个机遇降临在了他的头上。他打听到一个同学在外贸公司上班,刚好有一笔塑料零件订单,正在找公司承接。于是,郭台铭想抓住这个机会,干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由郭台铭牵头,又联络了几个同学,一个小公司就这样建立起来。郭台铭到台北建设部门登记注册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5万元人民币。这些钱都是大伙凑的,属于他那份2.5万元还是他的母亲标会得来的。虽然凑钱的经历不堪回首,但无论如何公司总算支了起来。不过,当时谁都没想到就是这个小小的公司,实际上只是一个小作坊式的工厂,竟然在若干年后成为了世界“代工之王”。

  公司成立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甚至在成立的第二年,与他合伙的一个朋友就决定撤资了。没办法,郭台铭只好向岳父借了17.5万元,硬撑着继续他的事业,公司也登记更名为“鸿海工业有限公司”。不知道当初撤资的那位朋友,看到今天的富士康会作何感想?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史末作品集
富士康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