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低调做人的哲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2章 谦和立世益处多:学会低调处事(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作者:段欣宸

第12章 谦和立世益处多:学会低调处事(1)

  不争者胜天下

  中国的大智者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遍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

  这可是一个充满大智慧的做人与做事的哲学。

  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做人哲学的人如凤毛麟角。

  当然,也有深谙此术并获得成功的人。

  三国时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华,文名满天下,很受曹操器重。于是曹操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

  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贾诩说:“愿您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深以为然。

  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做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肃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相反,大家倒觉得曹植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的。最终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位。

  其实刚开始时,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他想拼死一争,却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胜数极微。一时竟束手无策。但他毕竟是个聪明人,经贾诩的点化,脑瓜顿时开窍: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与其争不赢,不如不争,我只需恪守太子的本分,让对方一个人尽情去表演吧,公道自在人心!最后,这场兄弟夺嗣之争,以不争者胜而告终。

  曹丕以不争而保住太子之位,而东汉的冯异则以不争而被封侯。

  西汉末年,冯异全力辅佐刘秀打天下。一次,刘秀被河北王郎围困时,不少人背离他去,而冯异却更加恭维刘秀,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找来的豆粥、麦饭进献给饥困之中的刘秀。河北之乱平定后,刘秀对部下论功行赏,众将纷纷邀功请赏,冯异却独自坐在大树底下,只字不提饥中进奉食物之事,也不报请杀敌军功。人们见他谦逊礼让,就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绰号。尔后,冯异又屡立赫赫战功,但凡议功论赏,他都退居廷外,不让刘秀为难。

  公元26年,冯异大败赤眉军,歼敌八万,使对方主力丧失殆尽,刘秀驰传玺书,要论功行赏,“以答大勋”,冯异没有因此居功自傲,反而马不停蹄地进军关中,讨平陈仓、箕谷等地乱事。嫉妒他的人诬告他,刘秀不为所惑,反而将他提升为征西大将军,领北地太守,封阳夏侯,并在冯异班师回朝时,当着公卿大臣的面赐他以珠宝钱财,又讲述当年豆粥、麦饭之恩,令那些为与冯异争功而进谗言者羞愧得无地自容。

  另有一民间故事也可做“不争者胜天下”的佐证。

  江南有一个大家族,老爷子年轻时家里有钱,风流成性,养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堆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当家人只能有一个,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当家人让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当好。最后,老爷子将当家人的大权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以上故事都证明了同一道理:不争者胜天下,这一哲学也许更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社会。

  勇于承认和面对自己的错误

  当你做错事时就勇敢的认错,不要为此做些无谓的辩解。“失败乃兵家常事”,这根本就不足为奇。而且,当你勇于承认时,你往往会得到更多实质性的好处。

  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对于错误,人们通常会有两种观点和做法:一种是知错认错,知错改错;一种是极力掩盖,强词夺理。

  人们都喜欢第一种人,然而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属于第二种,这大概是因为,大多数人在犯了错以后都有蒙混过关的想法,谁也不愿自讨苦吃,能不揭的盖就不揭,能不看的瑕疵就假装看不见。每个人都要面子,脸上的那张面皮需要小心翼翼地维护,而认错,无异于撕下自己的脸面,许多人都没有这种勇气。因此,承认错误,勇于改过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值得推崇和夸耀的品质。

  有一则寓言讲述了一个自作聪明的典型:

  一棵长得非常高大的数,它非常欣赏自己伟岸的身躯,并引以为傲。

  一天,一只啄木鸟停在树上,它发现在树干里有许多小虫,便用长喙在树干上啄了一个洞,准备把小虫吃掉。

  大树非常生气,它不能容忍美丽的枝干被啄出一个个的洞,便开口责骂啄木鸟,并把它赶走了。于是,小虫便在树干里长大并生出了更多的小虫,它们不断地啃噬着树干,逐渐把它吃空了。终于有一天,一阵强风刮过,大树便被拦腰折断了。

  生活中的批评就像故事中的啄木鸟一样,它会给你除去身上的“小虫”,这似乎会使我们感到非常的不愉快,但这些不快却会成为对我们最大的帮助。

  孔子曾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认为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和月食。他有过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这是一则不变的真理,敢于认错的人值得人们尊敬,因为有勇气认错,才有勇气改错,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从古至今,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这一信条至今仍不过时。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需要承认错误并且敢于改错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在改变中完善自己。

  慧慧和小玉是在法语班相识的好朋友,某日两人聊天说起各自的工作,其中长得很漂亮的小玉在一个英国人家做陪护,主要工作是照顾一个老太太的日常起居。

  小玉说,“那东家是个英国老夫人,经常指责我这里做得不对,那里做得不好。我跟她聊天,她又说我的英语发音不准。真是烦透了,我听说以前有好几个人都被她气走了。”

  慧慧刚好想找一份能常练习英语的工作,她问小玉,“那你是不是不愿意再做下去了?如果你辞职,能否把照顾那位老夫人的工作让给我。”

  小玉一听,非常高兴,她正为签了一年的合同而感到后悔,刚好慧慧能代她受气,于是,便把慧慧介绍给了老夫人。

  小玉还预言,不出一个月你会为自己的选择后悔的。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慧慧只用了短短一个月就和老夫人相处得非常好了。半年后,小玉还从其他同学那里得知,慧慧准备到英国去深造,而且是那位老夫人帮她联系的。

  小玉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问慧慧,究竟是如何打动老人的心的?慧慧说:“老夫人出身贵族,对许多事情的要求都严格得近乎苛刻,刚开始和她相处时,她经常挑剔我这里不对,那里不对。譬如我走路时不应该左右摇晃,那样显得不够稳重,坐下时不能太重,那样不够淑女,说话时要看着别人的眼睛否则不礼貌。我记得有一次,我帮她取甜点用手直接拿给她的,她还说我不讲卫生,没有规矩。那时我真的想辞职不干了。但事后,我觉得,用手直接取食物给她,的确不太妥当。我又回想起她对我的很多指责其实都还是有些道理的,有时候我觉得委屈只是因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后来我就按照她的指示去做,慢慢地,竟然获得了她的表扬,有一次我还听到她和女儿打电话时夸奖我‘她的神态很安静,气质很优雅,英语口语也进步得很快,真是个迷人的姑娘’。当时我忽然意识到,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我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优雅的人了。”

  慧慧顿了顿,又接着说:“现在,她批评我的次数越来越少,表扬我的次数越来越多,我非常感谢她纠正了很多我平时没有意识到的坏习惯,我不再认为她是挑剔,反倒觉得她是一位非常严格的生活导师。”

  正如慧慧所说,老夫人的刻薄如果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就是严格。可能许多年轻人都不能适应那种事事挑剔的老板或客户,但反过来想想,他们的挑剔正是因为你本身犯了错误。人们不愿意接受自己错了的事实就总是把责任推给对方,其实换个角度想想,承认自己的缺点,寻求改变,完善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呢?

  美国罗伦治医院负责人史提芬医生说:“谦虚接受人家的批评,好好反省,努力改进,消除恶习与弱点,是每个人应该学习的功课。”如果你总是觉得听到人家指出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耻辱,令你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终而恼羞成怒则对个人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以下则有一些建议,或能助你克服惧怕批评这种心理上的障碍,慢慢懂得从批评中吸取教训。

  (1)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所以你不必介怀人家的批评。你的弱点,无损你的价值,无须一概以敌视的态度对待意见与你相左的人。

  (2)如果别人对你的工作表现,颇有微言。你要知道人家是针对事情发出意见,而不是故意与你作对。

  (3)千万别把“我的工作不被接受”,解释为“我不被接受”。

  (4)听到人家对你的批评后,暂且不要马上反唇相讥。你应回去好好想一想,看看对方是否真的恶意中伤,抑或只是说出真相。

  (5)假若你对于人家的批评半信半疑,不妨多跟几个朋友倾谈,客观听取别人的意见,你会对自己有更深刻的了解。

  (6)如果你觉得人家误解了你,你不必与对方发生争执,只须把你的意见说出来,保持心平气和,批评便再也不能影响你了。

  功成不居,谦退而低调

  《老子》中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原意为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糟粕之处。事实上,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名利已有,见好就收。

  在生活中,有的人帮别人成就了事业,有的人帮别人成就了美名,有的人帮别人多赚了很多的钱,有的人帮别人解决了麻烦纠纷……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帮忙者”截然不同的两种形象:有的人因为有功劳而“居功自傲”,有的人却“功成不居”。这两种人的结局也是大相径庭的:“居功自傲”的人因为自己过大的功劳而身败名裂,甚至丢了性命;“功成不居”的人则因为自己的“谦退低调”而受人尊敬,安享一生。春秋战国时期文种的悲剧下场就是前者的代表,而范蠡却是后者的楷模。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主要谋士,越王即位的第三年,就想兴师伐吴。此时吴国刚刚战胜了楚国,势强气盛,而越国明显处于劣势,范蠡坚决反对。但是越王勾践不听范蠡的告诫,兴兵伐吴,结果遭受了会稽之耻,国破身危。越王于是向范蠡问计。范蠡就告诉越王勾践:“首先要保住越国不被吞并,为此,只能屈从于吴国,奉送珍宝美女。如果吴王不答应,那只好由陛下去做吴王的奴仆了。”越王勾践这次听从了范蠡的建议,在范蠡的陪同下,到吴国做了奴隶,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三年之后被吴王放回。范蠡又告诉勾践说:“现在还不是报仇的时候,应该休养生息,积聚国力。”

  二十年后,越国战胜吴国。而帮助越王成功的就是范蠡和文仲。范蠡不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而且是一个理智的智者。范蠡被任命为大将军后,自忖:长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机的根源。勾践这个人臣下虽然可以与他分担劳苦,但是不能与他共享成果。于是他便装上珍宝珠玉,与家人泛舟五湖,不辞而别。后隐居海滨,经商致富。

  范蠡引退,致信给文种,信中说:“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文种没有听。后来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9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3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6条在你那里,你用这6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自杀身亡。

  同样是功臣,却是不同的结果。我们暂且不论君王对待功臣的做法是对是错,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说,面对功劳,范蠡知道功成不居、谦退自抑的低调之道,而文种则没有把握住这个适当的“度”。

  与范蠡同样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还有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他是刘邦的重要谋臣,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汉高祖刘邦获得天下之后,张良便毅然光荣隐退。他向刘邦请求:“我是你成为帝王的军师,蒙恩拜领万户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务至此已经完成。从今以后,我要舍弃功业,回到故乡。”刘邦应允了他的请求,所以,张良才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张良的“功成不居”也达到了“明哲保身”的目的。比起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张良的请辞告退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此外,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深谙此道,他后来位高权重,唯一担心的是功高震主,倘若他欲壑难填,那就只有奔着皇位去了。但他把握好了一个“度”字,及时隐退从而保全了后半生的富贵。

  曾国藩终生对此抱着足够的警惕和畏惧。他强调要有敬畏之心,就是提醒自己要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态度。这一点,对于充满风险的封建官场来说,自然是更为重要的。如果说他事业的成功是得益于“倔强”这两个字,那么他能平平安安地全身而退,则是得益于他谦退自抑的低调之道。

  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引用了老子曾经说过的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以及“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其用意正是告诫九弟,在任何时候,把握这个“度”字都很重要。“居功自傲”千万要不得。他曾非常感慨地说:“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是栽在这件事上的。而我们指挥用兵的人,最应当小心骄傲带给我们的晦气。在做人的道理上,也是骄傲误事最多。总结历史上失败者的教训,可以让我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避免失败。”

  低调处世哲学提倡做人既不锋芒毕露,也不卑微猥琐,关键是在进与退之间选择一种适当的、中和的处世之道。

  刘睦是东汉明帝的堂侄,自幼好学上进,喜好结交有学问的名儒,长大后被封为北海敬王,忠孝仁慈,礼贤下士,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年岁末,刘睦派一名官员去都城洛阳朝贺。临行前,他问这位官员:“如果皇上问起我现在的情况,你想怎样回答呢?”官员不假思索地说:“您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是百姓的再生父母,下员虽然愚鲁,但此区区小事定能向皇上禀报清楚。”

  刘睦听后,连连摇头:“你若这样说,就把我给害了!”见官员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刘睦又接着说:“你见到皇上之后,就说我自承袭王爵以来,意志衰退,行动懒散,每日只知吃喝玩乐,对正业毫不用心。”

  刘睦善于守拙,不想让皇上知道他是一个精明的人。因为在当时凡有志向的皇室成员,都容易受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刘睦故做糊涂人,实在是低调保身的妙计。

w w w/xiao shu Otx t.NetT 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段欣宸作品集
低调做人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