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低调做人的哲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7章 莫在人前出风头:做个举止低调的人(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作者:段欣宸

第17章 莫在人前出风头:做个举止低调的人(2)

  不一会儿,政治家的秘书将两杯咖啡摆在桌子上,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突然大叫道:“啊!好烫!”随之,咖啡杯滚落在地。等秘书将残渣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拿起一根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记者看到后,忙提醒道:“先生,你把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后,连忙改正,不料又将烟灰缸打翻在地。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趾高气扬的政治家竟然出了这么多洋相,让记者十分意外。不知不觉地,记者对政治家产生了一种同情。其实,这也正是政治家想要的结果,这整个过程也都是他一手安排好的。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当那些杰出的权威人物的弱点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原来对其所抱有的那种恐惧感很快就会消失,相反,还会对对方产生一种亲近感。

  示弱是收而不是放,是守而不是攻,因此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说,为人处世中,懂得示弱是人际交往中掌握主动权的“灵丹妙药”,也是谦逊为人、低调处世的制胜法宝。

  因此说,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若想要让别人对你有一种亲近感,你就需要很巧妙且不露痕迹地在别人面前暴露出自己一些缺点,以表明自己并非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换而言之,与其逞一时之快而破坏了原本融洽的人际关系,为未来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倒不如主动示己之短,补人之长。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自身的素质和宽容的心态,同时也能成全别人的自尊,可谓是于人于己皆有利。

  宁拜人为师,勿好为人师

  在生活中,喜欢当别人的老师是人的通病。有知识的人,所谓才子,更喜欢这样。喜欢对人品头论足,喜欢对人指指点点,喜欢揭人的短处,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就是在身份悬殊的情况下,场合不适的情况下,人也敢僭上冒犯他人。

  除了知识分子、才子如此,寻常百姓也不例外。稍有这样表现自己的地方,便会大加夸张,毫不放过。如,我们老爱抓住别人的口误,大肆张扬;在书中发现了一两个印刷错别字,也会十分自豪地把它们标示出来,以显示我们的才学。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地方,我们也许一窍不通,毫无知识,可是我们对之却能安之若素,不至脸红。独独对我们能够发现的他人一点瑕疵,肆意批评。这种难以律己,好为人师的德性十分不好。既容易开罪于人,又学不到任何东西。

  从人的心性上来看,人都自视甚高。据此可以说,没有人喜欢你当他们的先生。你硬要当他们的先生,只会让人生厌,别无他益。但是我们却天生喜欢让自己尴尬,喜欢扮着先生的面孔吓唬他人、教育他人,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为什么没有人喜欢的事,我们却偏要做呢?为什么我们自己也不喜欢的事,却要强加于人呢?老祖宗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作我们的座右铭。

  春秋时代,孔子曾周游列国。传说有一天他从卫国到陈国去,途中经过一片桑林,看到采桑女们正在采桑。孔子吟咏道:“南枝窈窕北枝长”,正想继续吟下去,想不到其中一个采桑女文思敏捷,拾取孔子原韵,接口吟道:“夫子游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过,折回问我采桑娘。”孔子讨了个没趣,来不及思索采桑女续诗的含义,就掩面离去。

  孔子到了陈国,被大夫发兵围困,并出难题,责令他穿九曲珠,才放他行。孔子不会穿,这时才想起采桑女所吟的诗,急忙派学生颜回和子贡沿旧路返回,向采桑女请教。

  采桑女见颜回两人来到,没有马上出来相见。她吩咐家里的人一面推说自己不在家,一面拿出一只瓜送给二人考验他们。子贡是个聪明人,见了瓜就知道采桑女的意思,他说道:“瓜,子在内啊!想必是姑娘还在家中。”采桑女见到献瓜之意被解破,这才从里面走出来说:“穿九曲珠不难。只要用涂有蜂蜜的丝线绑住蚂蚁,就可以穿过。要是蚂蚁不肯从九曲珠穿过去,再用烟来熏它,一定能穿过。”

  颜回二人立即赶回陈国。孔子按照采桑女的话去做,果然穿过了九曲珠,解了重围。

  可见是人都有无知的时候,不是凡事都能知晓的。孔夫子这样的大圣人尚且有被难倒的时候,更何况一般人呢。圣人之所以受人尊重被人敬仰,更重要的是他自知,为人谦虚。

  虽然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却没有参透这句话的含义。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把自己禁锢起来,如同井底之蛙而不自知,对于比自己有智慧的人加以否决,加以批判,因为无知而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为心胸狭窄而继续停滞不前。这种人永远都不会有所成就的。只有去肯定别人,接受强者,向强者学习才能有所进步。谦虚,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纽约有一位年轻的律师,他参加过一个重要案子的辩护,这个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提醒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律师连想都没想,直接反驳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这位律师后来说:“当时,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我是对的,他错了,我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他却没有因此而高兴。他表面上显出很赞赏的样子,但可看得出,当时他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我这边,但我却犯了一个大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的错误,无意中即树立了一个对自己有成见的‘冤家’。”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委婉一些呢?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是错误的话,你这样说效果一定会更好:“唔,我倒有另一个想法,但也许不对,我常常弄错。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得到纠正。”这将会收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什么场合,试问,谁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呢?

  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好为人师”显然不是件好事。这里的“好为人师”指的不是“喜欢当老师”,而是指喜欢指点、纠正别人。

  有一种人喜欢在工作上指出别人的错误,大肆表白和显示自己的意见,也喜欢在言语上指正别人的缺点,例如交友方式啦、衣服发型啦、教育子女的方法啦……

  也许这种人有的纯粹是一片善心,对旁人的错误无法袖手旁观;但有的则自以为是,认为别人的观念有问题,只有他的观念才是对的。为人师,并没有错。好为人师就是一种不自量力的行为,是不谦虚的表现。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孩子则说:“他说的不对。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轮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孩子也有自己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

  两个小孩的话都有自己的道理,连博学多识的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人没有无所不知的,因此才应该抱取谦虚的态度治学求问。好为人师就犯了治学的大忌。如果你的观点和理论是不正确的,那么授给别人谬误知识的罪责应当由谁来承担呢?为师的肯定难逃其责。孔子之所以被人尊为圣人,不仅是他确实博学多识,更因为他谦虚求学,不知为不知。如果明明不知道却不懂装懂并教授他人,那么这个老师是很没有道德的。

  隐藏实力,后发致胜

  做人要含蓄,不要锋芒太露。锋芒除了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同时还容易伤害别人,容易刺激别人的嫉妒心理,从而伤害到自己。

  唯有韬光养晦,收敛锋芒,隐藏行迹,才能使对方被假象所迷惑,而不被对手注意自己的存在,以免遭不测。

  曾国藩对“藏锋”有过精辟论述:“言多招祸,行多有辱;傲者人之殃,慕者退邪兵;为君藏锋,可以及远;为臣藏锋,可以及大;讷于言,慎于行,乃吉凶安危之关,成败存亡之键也!”

  事实上,锋芒外露,于交友、处世都不利。自恃满腹经纶,在人前口若悬河,人们难免将你视为狂妄自大之徒,当面对你“洗耳恭听”,转身却对你嗤之以鼻。在工作中要学会“夹起尾巴做人”,时时谦虚,事事谨慎,才能获得人脉与人缘。

  正所谓:灵芝与众草为伍,不闻其香而益香,凤凰偕群鸟并飞,不见其高而益高。善藏者,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小范毕业于上海某大学金融专业,毕业之后到一家国营大型企业担任销售助理一职,试用期6个月。

  小范和这家国有企业签订了试用期合同,销售助理这个职位让他觉得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业务方面,小范完成得十分出色,一次业务谈判连老总都对他刮目相看。但令人意外的是,6个月试用期结束时,公司人事部门却委婉地告诉他:“‘五一’长假结束后,你不用来公司报到了。”

  “现在想想,可能是我工作表现太好了,有些人际关系的问题没有注意,反而丢了工作。”丢掉工作后的小范向朋友说起这件事时只能这样苦笑。

  当时,通过层层面试进入单位,小范自然想好好表现。但是过犹不及,事后才知道,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能力没有任何疑义,但是对于他的综合表现给予了四个字——“锋芒太露”。过于希望崭露头角,不注意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前辈同事也不够尊重,这些都是小范的致命伤。更让领导和同事难以接受的是,对于他们的一些错误,以及单位某些制度上的不健全,小范都会毫无保留地提出,丝毫不注意情面。

  对于自己的意外出局,小范无奈地表示,可能自己对社会关系怎样处理还不是很明白,想把事情做好结果却适得其反。“就拿那次谈判来说,我确实完成得很出色,但是后来觉得有些越俎代庖了。其实我只不过是个销售助理,很多事情还是应该让销售经理来处理和决定,我当时没有意识到。后来老总表扬了我,反而让我们经理脸上难看了。”虽然满肚子委屈,但小范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这个事实。

  这样的事例在现代职场中并不稀奇,每个单位都会有,每个有才干的人也都会碰上,只是轻重有别,情节不同罢了。

  也许通过这件事会让他以后收敛一些自己的锋芒,毕竟,锋芒太露是会遭人嫉妒的。

  所以说,生活中要学会掩饰锋芒,低调做人,学会深沉,学会深藏不露。这样,人生的道路才会少一些嫉妒的目光,少一些故意的陷害,才会多一些顺利,多一些和谐。

  实际上,在一个单位里,经过长时间的互动,个人与个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自然也会形成一个“生态圈”。彼此共生共存,共享合法或不合法、合理或不合理的利益。他们安于这种环境,不想改变,也无力去改变,而谁想改变谁就会成为“公敌”。如果某个人的存在威胁到了他那些同事们的生存,那么受到威胁的人就会自发地“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利益,而保卫自己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那个危及自己利益的人赶走。

  我们不怕别人看不起,不怕别人发难,也不怕别人不合作,我们需要具备的是:正派的作风、稳健务实的工作态度,外加细心的观察和超人的忍耐。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不需要时刻在别人面前炫耀;一个人的伶俐口齿也不是表现在挖苦别人方面。要知道,笑到最后的才是最美的。“后起之秀”“后来居上”就是最好的例子。过分地暴露自己的优点同样也是暴露自己的弱点。强调后发制人并不是等到最后的爆发,强调的是审时度势,伺机而动。

  后发制人要等到什么时候?又怎么去制人?

  在这里,首先明确一下,“制人”不是要控制别人,而是用后发来发展自己。同时后发制人也不是放到最后来表现自己,而是先做好铺垫和准备。用16个字来概括就是“先入为主,积蓄潜能;厚积薄发,后发制人。”

  有一位撑杆跳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他每次只把自己的成绩提高一点点,这样他总是可以打破自己的纪录,虽然这些成绩他可以一次来做到。其实只要有了实力,何必一次做到头,令以后自己再没有奇迹可言呢?

  另外,后发制人还可以借此来摸清彼情,以此掌握更大的主动权。让对方尽情发言,等他把话讲完了,他的心理状态也就一清二楚了。这样,就为后发的进攻提供了可靠保障。

  再则,由于先发者往往是在对对方的情况不十分摸底的情况下,以己所想而为之,所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后发者则可从对方的破绽中找出准确的反驳点。

  身处激烈竞争中的人们,要想不被竞争对手淘汰出局,要想稳操胜券,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就学学此招吧:隐藏实力,隐而不发,示之以弱,故意让对手认为不具威胁而轻视,等到其大意起来,弱气尽露时,则一战而定!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要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这样所有人的情形就都真实地呈现在自己眼前了。”

  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即位伊始,便受到内外的瞩目,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两代国王都很有作为。楚国上下希望他能继承父、祖遗志,开疆拓土,使楚国更加强盛;而邻近的小国则是战战兢兢,危不自安,甚至连中原的大国秦、晋也都密切注意楚国的动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即位后,根本不理国政,每日里不是在宫中听音乐、饮美酒,与妃妾们寻欢作乐,就是率领卫士于深山大泽打猎,一副标准的荒淫无度的形象。

  楚国的大臣们自然不甘心楚国前两代国王的奋斗成果就此毁灭,纷纷入宫劝谏,楚庄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后来听得烦了,干脆在王宫外立一道牌子,上写:敢入谏者死。严令之下,楚国的大臣们大概觉得还是保命要紧,真的没人敢再劝谏了。

  楚庄王日以继夜,荒淫不已,一连持续了三年。国王不理朝政,下面自然乱作一团:权臣们借机结党争权,谄谀小人们则逢迎拍马,捞取官职,贪官们更是浑水摸鱼,中饱私囊。楚国的政治一下子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而忠臣贤良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了。

  楚国的大夫伍举实在忍不住了。他决定入宫进谏。不过他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头往刀刃上撞,于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他入宫见到楚庄王时,楚庄王正左搂郑姬,右拥越女,一边喝着美酒,一边听乐师们奏乐。见到伍举,楚庄王问道:“大夫是想喝美酒,还是要听音乐?”伍举笑道:“臣既不想喝酒,也不想听音乐,而是听人们说大王智慧过人,所以想请大王猜个谜语。”

  楚庄王知道伍举是要借机进谏,但既然伍举没明说,自己也不点破。伍举便说道:“在楚国的一座高山上,停落一只大鸟,它羽毛五彩缤纷,异常华丽,可是三年来它既不鸣叫,也不飞走,臣实在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楚庄王沉思片刻,说道:“这不是一只平凡的鸟,它三年不鸣,是在积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飞,是等待看清方向。这只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你去吧。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段欣宸作品集
低调做人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