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犹太商人的智慧》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1章 犹太商人的心态 (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犹太商人的智慧》 作者:顾骏

第31章 犹太商人的心态 (3)

  罗斯柴尔德家族遍布西欧各国,这种分布既使这个家族较易获得情报资讯,也使各种资讯具有了特别重大的价值:在一地已经过时了的消息,在另一地可能仍具有巨大的价值。为此,罗斯柴尔德家族特地组织了一个专为其家族服务的资讯快速传递网,在交通和通讯尚未像今日这般便利快捷的时代,这个快件传递网还着实发挥过一阵子作用。有一次,某位罗斯柴尔德为了获取资讯,甚至亲临火线并当了一回快件传递员。

  19世纪初,拿破仑法国和欧洲联军正苦苦鏖战,战局变化不定、扑朔迷离,谁胜谁负,一时很难判断。后来,联军统帅英国惠灵顿将军在比利时发起了新的攻势,一开始打得十分糟糕,为此,欧洲证券市场上的英国股票疲软得很。

  这时,伦敦的纳坦·罗斯柴尔德为了了解战局走向,专程渡过英吉利海峡,来到法国打探战况。当战事终于发生逆转,法军已成败势之时,纳坦·罗斯柴尔德就在滑铁卢战地上。纳坦一获悉确切消息,立即动身,赶在政府急件传递员之前几个小时,回到伦敦。罗斯柴尔德家族靠资讯之便而占了先手,他们动用大笔资金,乘英国股票尚未上涨之际,大批吃进。短短几小时后,随着政府消息的公布,股价直线上升,转眼之间,罗斯柴尔德发了一笔大财。

  这则轶事属于金融界的传说,但人们,包括犹太商人自己,也把这种捕捉资讯提前决策的金融技巧归之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显然只能看作大家对犹太商人在资讯方面的“精明之处”的认可。

  如果说,上述事例中罗斯柴尔德家族是靠先于别人获得资讯,而抓住机遇的话,那么近一个世纪后,另一个犹太大商人则完全依靠对别人“不起作用”的资讯而出奇制胜。

  美国著名的犹太实业家,同时又被誉为政治家和哲人的伯纳德·巴鲁克(1870-1965)于30岁之前已经由经营实业而成为百万富翁。他在1916年时被威尔逊总统任命为“国防委员会”顾问,还有“原材料、矿物和金属管理委员会”主席,以后又担任“军火工业委员会主席”。1946年,巴鲁克担任了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代表,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计划——“巴鲁克计划”,即建立一个国际权威机构,以控制原子能的使用和检查所有的原子能设施。无论生前死后,巴鲁克都受到普遍的尊重。

  创业伊始,巴鲁克也颇为不易。但就是靠他作为犹太人所具有的那种对资讯的敏感,使他一夜之间发了大财。

  巴鲁克28岁那年的7月3日晚上,他正和父母一起待在家里,忽然,广播里传来消息,西班牙舰队在圣地亚哥被美国海军消灭,这意味着美西战争即将结束。

  这天正好是星期天,第二天是星期一,按照常例,美国的证券交易所在星期一都是关门的,但伦敦的交易所则照常营业。巴鲁克立刻意识到,如果他能在黎明前赶到自己的办公室,那么就能发一笔大财。

  当时是1898年,小汽车尚未问世,而火车在夜间又停止运行。在这种旁人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巴鲁克却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赶到火车站,租了一列专车。星光下,火车风驰电掣而去,巴鲁克终于在黎明前赶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在其他投资者尚未“醒”来之前,做成了几笔大交易,他成功了。

  巴鲁克同纳坦·罗斯柴尔德不一样,他利用的并不是“独家消息”,而是公开的新闻。所以,同其他投资者相比,他在获得资讯的时间上并不占先手,但在如何从这一新闻中解析出对自己有用的资讯,据此做出决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上,巴鲁克确确实实地占了先手,巴鲁克在不无得意地回忆自己多次使用类似手法都大获成功时,将这种金融技巧的创制权归之于罗斯柴尔德家族,但显然,在对资讯的“理性算计”中,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正因为犹太商人重视资讯的收集和利用,反过来,他们必然会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资讯不被对手获取。旧上海最大的犹太富商沙逊家族早期主要从事鸦片买卖。当时,上海经营鸦片的外商不止沙逊洋行一家,不少公司先于沙逊投入这一行。但沙逊家族利用其本源在印度这个鸦片产地,在产供销上占了优势,最后成为输华最大鸦片商。在这个过程中,沙逊由于同印度孟买和香港通讯往来多而便利,掌握行情及时,占了不少便宜,人家未跌,他可以先跌,人家未涨,他可以先涨,甚至吃进。所以,他非常重视这条资讯生命线,来往通讯全部使用自行编制的密电码,确保他收集的商情仅为他一家所用。这种做法现在可能已不太稀奇,但在当时却是独此一家,让人大开眼界。

  .乐观的风险意识

  犹太商人历来负有投机家的盛名。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投机”这个词都不明不白地带有某种贬低色彩。现在不同了,经济学家们给“投机”换上了一个恰如其分的雅称,名之为“风险管理”。这个名称一改,犹太商人也由原来的“投机家”变成了“风险管理者”。

  确实,犹太商人长时期不是做生意在“管理风险”,就是他们的生存本身也需要有很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犹太商人不能干坐着等“驱逐令”之类的厄运到来,也不能毫无准备的到时候措手不及。在每次“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他们都需要准确把握“山雨”到底会不会来,来了有多大。这种事关生存的大技巧一旦形成,用到生意场上就游刃有余。有不少时候,犹太商人却靠准确地投这种“风险”之机而得以发迹。这里,我们又要谈到上海犹太富商哈同,因为他的两次“风险管理”确实很见水准,也很有效果。

  哈同是靠经营“两土”起家的,这“两土”一为土地,一为烟土。土地和烟土在旧上海是两样利润丰厚的大宗商品,烟土的利润正常情况下为30%左右,而上海的土地则利润更高,从1865年到1933年,平均上涨2570倍。不过,当时上海外商做这两宗生意的多的是,而像哈同这样由一文不名的穷小子而成百万富翁的,即使在精明的上海犹太人中也仅此一个,这不能不归之于他的善于投机。

  哈同从进入沙逊洋行供职,手头略有结余之时起,就放起高利贷来。以后职位高了,薪水也高了,加上高利贷利滚利,手头资金多了之后便开始涉足房地产。

  1883年,中法战争全面爆发,法国军队分海、陆两路进攻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租界,特别是法国租界内的外国侨民,非常恐慌,纷纷外逃。

  老沙逊洋行的老板,面对这样一片混乱状况,也慌了手脚,在外逃与滞留之间犹豫不决,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哈同这时已担任该洋行的地产部主管之职,见此便向老板献策。

  哈同提出,紧张局势不会持续多长时间,上海的市面很快就会重新繁荣,现在人心不定,地价暴跌,倒反是低价购进地皮的大好机会,所以,他劝老板大批购买地皮,多造房屋。

  老板将信将疑,但还是接受了哈同的意见,照此办理。中外商人见老沙逊洋行这番举动,也渐渐定下心来。不久,中法战争结束,法国殖民势力进一步渗入中国领土,这不仅使原来迁出租界的人流返了回来,而且浙江、福建等地又有许多人移居上海,进入租界。这样一来,房地产价格连连猛涨,老沙逊洋行仅这段时间里的房地产获利就高达500多万两银元。而哈同自己也通过这期间低价购进的地产价格猛涨,而一下子成了百万富翁。

  1908年,哈同的鸦片生意也临到了这样的一次投机机会。该年1月1日,英国政府同意与清政府的外务部订立一项试办禁烟的协约,规定“印度鸦片输入中国额,以最近五年(1901—1905)平均额51000箱为准。自光绪三十四年起(1908年),每年递减十分之一,以十年绝灭。”同时,清政府在国内厉行禁令,上海道台贴出布告,要求城厢烟馆,无论大小,在六个月内闭歇。还照会各租界领事,要求协同查禁关闭租界内的烟馆。一时间禁烟声浪迭起,清政府似乎动起真格的了。

  在这样的形势下,上海的一些鸦片商深恐累及自己其他生意,纷纷抛出鸦片,鸦片的大盘价格一下子跌了十几道。

  但这时的哈同却无视禁令,不仅将自己的100多箱(约1万多斤)鸦片压住不放,还将客户存放在他银行中的100多万两银子全部用来收购低价鸦片。

  没有多久,清政府的禁烟令在列强的干扰下,实际成为了一纸空文,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有头无尾,不了了之。原先纷纷打烊的烟馆,又像雨后蘑菇一样到处出现,而这时市场上的鸦片奇缺,急不可耐的烟民纷纷涌进租界来过一过瘾。租界内的鸦片需要量急剧增加,价格随行就市,一路疯涨,最行俏的印度烟土的价格几乎同黄金相等。

  仅仅这一次,哈同在烟土上就取得了几百万两银子的暴利。

  哈同的这两次投机,主要靠的是他灵敏的政治嗅觉。他知道在当时国际政治格局下,清政府不可能真有多大的作为,所以才敢于在别人看来不好的形势下,他坚持看好,并乘机低价购进,结果他成功了。

  除此之外,也许同犹太商人经商时的积极乐观态度也有很大关系。犹太民族历经劫难,但在看待事物的发展趋势时,却常抱乐观的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事实是,无论经商还是做什么,乐观者总要多点机会,投中的次数也更多一些。

  .生意就是生意

  犹太商人善于投机或者说敢于投机,这同他们对钱的“准神圣”态度有很大关系。在生意场上,犹太商人眼里看到的,只有商品,而商品只有一个属性,那就是能生钱,除此之外,其他人为附加的属性,在作为商品的物品上,都是不存在的,犹太商人没有让商品具有过多的象征意义的习惯。

  正由于这一点,犹太商人做生意时经营范围可以大大超出一般商人的范围。比如一般企业家对自己创立的公司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终身厮守,而子女继承之后,带上了一层祖宗崇拜的神圣色彩。但对犹太商人来说,出售自己的公司如家常便饭,只要能赚钱就行。因为在他们看来,创立公司本身就为赚钱,现在趁公司正在赚钱之际,把它卖了赚更大的钱,是完全顺理成章的。在本书中,可以找到许多这方面的实例。

  同样的道理,犹太商人在投机时,对于所借助的东西,也从不抱有什么神圣感。只要有利于赚钱,且不违反法律(这是对钱的“准神圣性”的唯一限定),拿来用了就是,完全不必考虑过多。因此,犹太商人可以在别人看起来无可借助的条件下,也顺顺当当地投机成功。

  大家知道,钻石从开采到磨制到贸易到零售,差不多都控制在犹太商人手中,而仿钻石饰品生产并非一个犹太商人集中的行业,可奥地利的戴涅尔·施华洛世奇公司的销售权却完全掌握在一个犹太商人罗恩斯坦手中,戴涅尔·施华洛世奇公司还得向他支付10%的销售酬金。这一格局是罗恩斯坦在施华洛世奇家族危难之际,投机促成的。

  施华洛世奇家族是奥地利的一个世家望族,世世代代从事仿钻石饰品的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地利被盟军占领,施华洛世奇公司差点被法军当局没收,理由是在大战中,该公司曾接受纳粹德国的订单,为德军生产了望远镜等军用物资。

  罗恩斯坦当时是个美国人,正在奥地利,得知此事后,立即前去同施华洛世奇家族谈判。罗恩斯坦主动提出,他可以去同法军交涉,设法不使公司被法军没收;但条件是,如果交涉成功,施华洛世奇家族必须将公司的销售权让与他,且在他有生之年,他可以从销售总额中提取10%做报酬。

  罗恩斯坦的条件无疑是十分苛刻的,但他所能提供的帮助,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施华洛世奇家族权衡下来,别无他法,只好接受了这一条律。

  罗恩斯坦这里谈判一结束,订好协定,马上又去法军司令部,向法军指挥官郑重申述:

  “我是美国人罗恩斯坦。从即日起,施华洛世奇公司已成为我的公司,因而,该公司现在属于美国的财产,所以我拒绝法军的没收。”

  法军一听施华洛世奇公司已经成了美国人的公司,顿时哑口无言,只好同意罗恩斯坦的要求,放弃没收的打算。

  此后,罗恩斯坦不费分文地设立了施华洛世奇公司的销售代理公司,这家代理公司就其实质而言,不过就是开发票而已,以便确保10%的销售额能成为罗恩斯坦的利润。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顾骏作品集
犹太商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