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超级记忆力全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6章 学会学习,通过踏实的努力改善记忆力 (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超级记忆力全书》 作者:张铁成

第16章 学会学习,通过踏实的努力改善记忆力 (1)

  在西方,勤奋被称为“使成功降临到每个人身上的信使”。勤奋工作具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如果你觉得“一切都会顺理成章地得到”,那可真是天大的不幸。你应该尽快放弃这种错觉,一定要意识到只有勤勉地去做才能使你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在有助于成长的所有因素中,勤奋是最有效的。得体的方法能够让我们记得快、记得多、记得牢,但不能代替勤学苦练。肯下功夫自觉地在用和练中去改善记忆力,才能取得真正理想的效果。普通人的学习潜能几乎是无限的

  人的学习潜能的存在和人脑的生理机制有着紧密联系,科学家对大脑研究表明,人脑有巨大的潜力。正常人脑可贮存1000万亿信息单元,是人生用之不尽的。然而有迹象表明,人们只利用了其中的50%~30%的贮存。这对人来说是个极大的浪费。因此,开发利用新的贮存有着极其广泛的可能。

  有些学生常常因为记不住所学的知识,考试成绩不佳而烦恼,他们或者是怀疑自己的脑子生来就比别人笨;或者认为从小学到中学记的知识太多了,自己的脑子可能比别人小些、轻些,所以记忆力不佳。诚然,记忆是大脑的功能,不能说与大脑无关,但是从生理结构上找原因,说明记忆力的好坏,是不科学的。

  现代成年人脑平均重量1400克,有的人脑重量高于平均数,有的人脑重量低于平均数,但是这种轻重的差别,与记忆力的好坏并无必然的联系。有人对世界名人的脑重量做过调查,结论是:杰出人物的大脑未必重,普通人的大脑未必轻。

  着名作家屠格涅夫的脑重量2012克,法国着名作家法朗士的脑重量只有1017克,两人的脑重量几乎相差1000克,但却都是闻名于世的大作家。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脑重量只有1179克,还没有达到人的平均脑重量。

  近年来的心理学及教育实验对潜能的存在也提出了客观的证明。罗扎诺夫综合了生理学、心理学、医学、音乐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出一种利用音乐和调整呼吸节奏开发大脑学习能力的方法,与常规教法相比能使学生学到比以往多几倍的知识。这证明了学习的巨大潜力,只要人突破逻辑防线,可望有大的收效。

  另外,着名学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致力于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如果在早先与现在都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

  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了情绪、情感与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认为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作用只用“驱动”来描述是不够的,情感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即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增强、组织、选择式干扰、破坏等方面的作用。情绪对人的思维、记忆、想象、注意、感知有积极影响,否则就会造成认知的低效率。

  我国愉快教学理论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有效的释放,现代教学活动应是“乐教”与“乐学”的和谐共振。在良好的心境之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可看作是潜能存在的又一方面。

  行为主义研究中也发现“潜伏学习”的存在。他们强调学习强化后所获得的经验,如让白鼠随意在迷宫中行走,一般来说它学不到什么东西,然而随后进行强化训练,它行走的正确性提高得很快。这种无意的经验显然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少过目不忘的佳话:《晋书·符融传》记载,符融“耳闻则诵,过目不忘。”《宋史·刘恕传》记载,刘恕“书过目即成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在十岁时就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四种语言,在他的中学毕业证书上,关于德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学业成绩,评价是“非常好”,他几乎能够阅读欧洲所有国家的文字,能整段地背诵歌德、但丁和莎士比亚等名家的作品。

  有学者估计,一个人即使终生苦读,努力记忆,也未必能够利用记忆潜能的10%,其余的90%仍旧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任何都应该对进行大量的学习和提高记忆力充满信心。

  通过反复学习来克服遗忘

  人的头脑在记忆方面,既不像计算机那样忠实,也不像笔记本那样可靠,一个人对感知过的事物总是会忘记的。

  遗忘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科学实验表明,学习以后,所有的人都会出现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可见,问题不在于会不会忘记,而在于怎样和遗忘现象作斗争,使我们所学的知识能牢固地保存在头脑中,以便在应用时能随时取用。

  有的人总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太坏,学过的知识,到了该用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对学习的成功渐渐失去了信心。有的学生认为,学过的知识反正是要忘的,早记早忘,不如在考试前突击记忆。可是到了临考前,由于要记的内容实在太多了,一时又记不过来,心里很烦恼。还有的学生认为,理解了的知识自然就会记住,可事实上,明明理解了的知识,却也忘记了,到运用时不知所措。

  怎样才能使知识很好地保存在头脑中呢?有的学者认为,经过学习,知识在大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神经联系。这种联系,如果不通过反复的、有效的刺激来强化,那么,就会慢慢“消退”,表现为遗忘现象。而系统复习正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这种神经联系,以防止它的“消退”。

  在系统复习时,要重新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使这些知识在头脑中再一次出现。例如,要回忆每一个概念是怎么引出来的,概念又是怎么得出来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而复习一些原理公式时,要回忆这些原理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这些原理适用于什么范围,公式反映了哪些数量关系等等。这种回忆本身就起着强化记忆的作用,而回忆不出来的问题,又可以作为重点,再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些,无疑都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复习,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能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这种理解的加深又会大大促进记忆。因为,记忆的内容已是系统化的“知识之网”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这种内在的联系,像网络那样,把记忆的内容牢牢联络起来,结果就不容易再遗忘了。

  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研究时,教师让学生们记住112个单词,其中有动物的名字、服装的种类、运输的方式和职业的名称。第一组学生记忆时,把单词分成了这四类;第二组学生却任那些单词胡乱排列。结果,分类记忆的第一组学生始终比不分类的第二组学生多记二到三倍的单词。

  芝加哥大学教育和行为科学教授阿·塔贝索说:“想把所学的东西一股脑儿消化掉是困难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把新内容分成有意义的部分,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例如,我们要想按顺序记住美国前39位总统的名字,就要将他们进行分组,哪些是1812年战争以前在位的,哪些是1812年到南北战争期间任职的,哪些是从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执政的。通过将纷繁复杂的内容组成有逻辑联系的种类,你就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种储存信息的技巧。

  又如,学化学时,开始对质量百分比浓度、摩尔浓度和当量浓度究竟反映了哪些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总搞不清。到系统复习时,通过比较找到了这三种浓度之间的共同点,都是反映了溶质和溶液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同点在于,溶质和溶液的表示方法不同而已,有的用质量比,有的用摩尔数、当量数,有的用体积。再进而通过系统复习,找到了它们之间互相换算的途径,那么,这个浓度问题就变得很容易记了。

  再如,有的学生在学习生理卫生时,开始死记八大系统的名称,经过系统复习后,认识到了八大系统和细胞正常新陈代谢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找到了八大系统的内在联系,这时会格外好记,用不着再死记硬背了。

  如果一个学生能在预习、上课和课后复习的基础上,坚持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每个专题有复习,每门学科有总复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多次的系统复习,那么,不仅所学知识的质量会越来越高,而且会以少而精的形式牢固地贮存在头脑中,为独立地应用这些知识创造极好的条件。

  为什么优秀生面对问题会迅速地把有关知识从头脑中“提取”出来,把问题迅速解决呢?这是与他们坚持复习,尤其是坚持系统复习分不开的。

  融会贯通,注重知识的系统化

  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或者说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

  我们知道,任何学科的理论,都是由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所组成的知识系统。平时,通过分学科、分章、分节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概念和原理。

  这些概念和原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区别的,只有真正认识到这种联系和区别,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把这些概念和原理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就要依靠系统复习。

  如果把知识系统比喻为“知识大厦”,把概念、原理比喻为建筑的“原材料”,那么平时学习概念和原理的过程,就是准备“原材料”的过程,而系统复习就是利用这些“原材料”建造“知识大厦”的过程。

  建造“知识大厦”时,应当考虑各种“原材料”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这些“原材料”有机地组建起来,建成“知识大厦”。有经验的学生在进行系统复习时,经常会把学过的知识串一串,或者说把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实际上就是指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也可说是融会贯通的过程),或者说是组建“知识大厦”的过程。

  知识系统化的意义是什么呢?

  首先,知识的系统化,使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应有的位置上去。不通过系统复习,就很难达到这种从全局上把握具体概念和原理的境界,所学的知识就将是支离破碎的、孤立的或杂乱堆积式的。这种无序的知识结构,显然与它所反映的世界的本来面貌是不相符合的。

  其次,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系统化的知识,容量大,既好记又好用。经过系统复习,可能用几页纸就把一本书的要点整理出来了,而一个专题可能只需要一张图表就够了。经过系统复习后所产生的复习纲要、系统表、示意图、比较表等,往往集中反映了各种概念、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是知识的骨架,抓住了它,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三,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记忆。道理很简单,孤立的事物容易忘记,而联系着的事物就不容易忘记。新的概念、新的原理,一旦纳入了知识的系统之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时,就和旧知识建立了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旦建立,就难忘记,因为新知识和系统知识挂上了钩。

  在基本知识学习完一段时间之后,经过系统复习,再来回忆,在你的头脑中就好像出现了一张“知识网”,这张“网”,把知识的要点,各种现象,各个概念,以及原理之间的关系,清清楚楚地展现了出来。这时,你会感到知识的掌握比过去清楚多了,还会有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铁成作品集
超级记忆力全书玛雅千年预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