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5章 曾国藩的立身处世绝学(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 作者:安忆

第15章 曾国藩的立身处世绝学(4)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这似乎每个人都知道,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做事做人力求十全十美,结果弄得自己身心俱疲,还因为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而生出了许多的怨恨,导致自己心情不解,严重者还会心里失衡。

  曾国藩被后人称之为圣人,可见其修养之高。但是,就连他也明白追求十全十美是不现实的。

  曾国藩在年轻时就意识到自己的长相和性格上都存在缺憾:三角眼、个子不高、性格内向、不太合群。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或抱怨,相反,他认为长相不出众反而可以让自己避开众人的关注,静下心来韬光养晦;性格内向恰恰是沉稳的体现,遇事处变不惊,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曾国藩不仅对缺憾不以为意,甚至还主动求阙,他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之所以这样命名,在《曾国藩文集》中有他的这样一段解释,他说:

  国藩读《易》至《临》,而喟然叹曰:刚浸而长矣。至于八月有凶,消亦不久也。可畏也哉!天地之气,阳至矣,则退而生阴。阴至矣,则进而生阳。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

  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是故体安车驾,则金舆骢衡,不足与乘;目辨五色,则黼黻文章,不足于服。由是八音繁会,不足于耳;庶羞珍膳,不足于味。穷巷瓮牗之夫,骤膺金紫,物以移其体,习以荡其志。向所谓搤捥而不得者,渐乃厌鄙而不屑御。旁观者以为固然,不足訾议。故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彼为象箸,必为玉杯。”渐积之势然也。而好奇之士,巧取曲营,不逐众之所争,独汲汲于所谓名者。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贵富以饱其欲,或声誉以厌其情。其于志盈一也。夫名者,先王所以驱一世于轨物也。中人以下,蹈道不实,于是爵禄以显驭之,名以阴驱之。使之践其迹,不必明其意、若君子人者,深知乎道德之意,方惧名之既加,则得于内者日浮,将耻之矣。而浅者哗然骛之,不亦悲乎!

  国藩不肖,备员东宫之末,世之所谓清秩。家承余荫,自王父母以下,并康强安顺。孟子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抑又过之。《洪范》曰:“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不协于极,不罹于咎,女则锡之福。”若国藩者,无为无猷而多惧于咎,而或锡之福,所谓不称其服者欤?于是名其所居曰“求阙斋”。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嗜,皆使留其缺陷。礼主减而乐主盈,乐不可极,以礼节之,庶以制吾性焉,防吾淫焉。若夫令闻广誉,尤造物所靳予者,实至而归之,所取已贪矣,况以无实者攘之乎?行非圣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无所矜饰于其间也。吾亦将守吾阙者焉。

  此文记述了作者书斋命名的用意,同时,也是一篇精彩的哲理性论文。文章先从读《易》生发感慨,说明阴阳相生、一损一益,是自然规律,可以说是从高处立论。继而指出“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并逐层举例说明人在体、目、耳、口等方面的“嗜欲”不厌,以及在追逐名利方面的不知满足。最后点出“名其所居曰求阙斋”的用意,正是为了“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嗜,皆使留其缺陷”;为了“制吾性,防吾淫”。此文反映了作者在自己人生道德修养方面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追求。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大儒。他并不是不爱花好月圆,而是他洞悉了“花无百日香,人无百日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规律,不再强求花开不败,月圆不缺。所以,他知道花开月圆是短暂的偶然,而花不开月不圆才是常态。他曾说:“天有孤虚,地阙东南,天地都有不足,何况人?故人有所缺憾才是真实的。日月都不能追求圆满,何况人?故人应当有所欠缺才好。”

  的确,世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也正因为世人都追求圆满完整,从而难免存在着怨愤之心、忌妒之心。追求完美纵然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向往,但在现实生活中,过于苛求的习惯常常会使人陷入被动的局面。追求完美的人极易愤怒,跟别人一起做事时,如果对方不根据他的要求来做,他也会觉得如坐针毡,因此很难与别人融洽相处;追求完美的人在与人合作时会百般挑剔,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挫伤他人的积极性;追求完美的人总会有高不可攀的目标,曲高和寡,难以获得别人的支持,自己也会因此陷入孤独的境地;追求完美的人在某些事情未完成时,还会产生相当强烈的焦虑感,一旦达不到,就深深自责,痛悔不已,无法自拔……追求完美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生活负责,殊不知,完美就如同一个陷阱,是一种主观臆想的无底洞,它没有标准,无法丈量,只会让人徒增烦恼。因此,追求完美大可不必。

  人生在世不可能处处圆满,不是这里有不足就是那里有欠缺。所以,不必费尽心机去追求完满。有些事情本来就不可能如人意的。抱残守缺,不失为一种处世方法,对待任何事,都不可求全责备。

  杭州灵隐寺有一副对联作得妙:“一生哪有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这两句话道出了人生的大道理:人在一生中遇到的不如意之事很多,若是凡事都追求十全十美无异于自找麻烦,反而不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欣赏不完美中的美。

  一日一心得

  对于生活中的诸多缺憾,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完美,则是一种妄念,太过强求反而会丧失生命的本真。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味地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离生活越来越远;事事物物过于追求完美,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能屈能伸则为大丈夫

  曾国藩语录: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我们常说“能屈能伸则为大丈夫”。一个一味强进的人并不是一个强者,因为一遇到比他更强的,他就马上会被“折断”;一个一味软弱、畏缩不前的人以为不出头就不会遇到危险了,而事实上他的这种选择并不能保全自己,因为软弱者抵抗危险的能力更差,更容易被压垮。这就是“太刚则易脆,太柔则无力”的道理。事实证明,只有那些知道什么时候该强,什么时候该弱的人才能顺应环境,活出精彩来。

  曾国藩说:“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他认为:“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确乎不拔。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为强御之意。进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退让;开家创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退让;出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退让。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则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退让之意,则断不能久。”

  曾国藩自幼便受到祖父“做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的训导,因此,曾国藩认为“倔强”二字不可少,功业文章都必须有这两个字贯穿其中,否则会一事无成。他早年在京城做官时,甘愿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争斗,就具备了挺然而立不畏强敌的精神,他也因此处处受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遭遇了诸多曲折磨难。他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过刚则易折,易折则无法达到自强的目的。他在秉承祖训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达到自立自强的目的。

  庄子在《山木》篇中讲到了东海有一个名叫“意怠”的鸟,这种鸟非常柔弱,总是挤在鸟群中苟生,飞行时它既不敢飞行在鸟队的前边,也不敢飞到鸟队的后边;吃食的时候也不争先,只拣其他鸟吃剩的残食。所以,它既不受鸟群以外的伤害,也不引起鸟群以内的排斥,终日优哉优哉,远离祸患。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柔,并不是卑弱和不刚,而是一种魅力,一种处世的方法。曾国藩对此的理解是:“《扬雄传》云:‘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龙蛇者,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孙,即屈也。此诗畏高行之见伤,必言孙以自屈,龙蛇之道也。”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有一天他把弟子众人叫到床边,他张开口用手指一指口里面,然后问弟子们看到了什么?在场的众弟子没有一个能答得上。于是老子就对他们说:“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意思是:牙齿须硬但它寿命不长;舌头须软,但生命力更强。虽然舌头的生命力比牙齿的更强,但是我们显然不能只要舌头而不要牙齿。同样的道理,水很刚硬,可以滴穿石头,同时水很柔软,你用什么形状的容器来装它,它就呈现怎样的状态和形状;水很刚硬,它能渗透、浸润很多东西、很多地方,但水很柔软,它遇到阻碍就会马上转向,从来不会去“硬”来。

  咸丰七年(1857)在家守制时,曾国藩经过一年深刻的反省,通过读《老子》、《庄子》等经典著作,深刻认识到了能伸能屈、刚柔并济才是做成大事的最好办法。于是,此后他身体力行这一处世方法。

  他带兵打仗,不求胜心切、调兵遣将血拼一番,他十分注重战势的发展,打太极拳、搞持久战。他说,天道忌巧,只有一步步扎扎实实把基础打好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他在《有恒箴》中说道:“困心横滤,正是磨难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决。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江所唾骂;已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这种打碎牙齿和血吞的做法,就是一种委曲求全,就是一种“屈”,一种“柔”,但得到的则是“伸”,是“刚”。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人格上的自立自强。有了人格上的自立自强,然后以柔制刚,以柔克刚,便会产生特殊的效果。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常见:

  一次,宋太祖赵匡胤正手持弹弓在后苑打鸟。忽传报一位大臣有急事求见。赵匡胤一听说有急事不敢稍有怠慢,立即召见大臣听奏,然而听奏后却认为事情不大,便斥责奏臣说: “这算什么急事?”奏臣对皇上的态度不满,随口说道:“这总比打鸟的事急吧!” 赵匡胤恼羞成怒拿起斧柄向这位大臣的嘴上抡去,大臣的牙齿当即被打掉两颗,他不卑不亢地拣起被打落的牙齿。赵匡胤更火了:“难道你还想保存这两颗牙齿找我算后账吗?”

  大臣说:“我怎敢与您论是非呢?这事史官自然会记的。”赵匡胤听了猛惊,连忙笑容满面的好言安慰,还送给这位大臣许多金帛。

  很显然,和皇帝相比,这位大臣无论是在权势上还是地位上都是弱者,无法与至高无上的皇位抗衡,但他采用了柔弱的态度,却寓于道理上、人格上的刚强,征服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达到了自己在人格上不畏强暴,据理而争,自立自强的目的。

  曾国藩为人处事,极推崇刚柔相济,他认为天地之道应刚柔相济,不可有所偏废。刚,不是指暴虐,而是强矫;柔,不是卑弱,而是谦逊退让。人不能只具备“骨架”,还要具备“血肉”,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才会具有光彩照人的生命旅程。“柔”,就是一个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

  一日一心得

  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争,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退,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刚柔并用。片面地依靠“刚”而忽略“柔”,或片面地依靠“柔”而忽略“刚”都将导致失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安忆作品集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