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7章 曾国藩的造势选才绝学(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 作者:安忆

第27章 曾国藩的造势选才绝学(4)

  曾国藩很讲究修身养性,规定了“日课”,其中包括早上要早起,吃饭有定时,虽在战时也不例外,而且他规定,每顿饭必须等幕僚都到齐方才开始,差一个人也不能动筷子。

  李鸿章一开始还能坚持,但是有一天,他假称头疼,没有起床,想多睡一会儿。曾国藩派弁兵去请他吃早饭,他还是不肯起来。之后,曾国藩又接二连三地派人去催他。李鸿章没有料到这点小事竟让曾国藩动了肝火,慌忙披上衣服,匆匆赶到大营。他一入座,曾国藩才下令开饭。

  吃饭时,大家一言不发。饭后,曾国藩把筷子一扔,板起面孔对李鸿章一字一板地说:“少荃,你既然到了我的幕下,我告诉你一句话:我这里所崇尚的就是一个‘诚’字。”说完,拂袖而去。

  李鸿章从此之后,在曾国藩面前更加小心谨慎了。

  李鸿章素有文才,早在赴京途中,就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曾国藩就让他掌管文书事务,以后又让他帮着批阅下属公文,撰拟奏折、书牍。李鸿章将这些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甚为得体,深得曾国藩赏识。他当众夸奖李鸿章:“少荃天资聪明,文才出众,办理公牍事务最适合,所有文稿都超过了别人,将来一定大有作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许要超过我的,好自为之吧。”

  曾国藩也深知李才高气盛,还需再经一番磨砺。于是,他平时尽量让李鸿章参与核心机密的讨论,将其与胡林翼、李续宜等方面大员同等看待;当时,湘军幕府中有不少能言善辩之士,如李元度、左宗棠等,曾国藩经常有意无意让他们与李鸿章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至于曾国藩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前面讲到的早起是一例。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曾国藩就大谈“挺”经。如此苦心孤诣,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

  后来,曾国藩和李鸿章在李元度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使得李鸿章离开了祁门曾国藩的幕府,暂居南昌哥哥家中。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在江浙取得突破性进展,清廷的财赋重地岌岌可危,尤其是上海面临被太平军占领的威胁。从清廷到江浙的地方官绅,都向曾国藩发出派兵解援的吁请。曾国藩于是乘机写信给李鸿章,情辞恳切地请他回营相助。而李鸿章环顾左右,也确信当今可资“因依”而“赖以立功名”者只有曾国藩,因此捐弃前嫌,重新投身曾国藩幕府。于是,曾国藩排李鸿章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工作。

  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临行前,曾国藩嘱咐他先把兵练好,不要急于出战,吏治、洋务可以缓办。只有练就精兵,学会作战,才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否则将一事无成。针对李鸿章心高气盛、急躁、傲慢、任性这些致命弱点,曾国藩以“深沉”二字相劝,李续宜以“从容”二字规之,沈葆桢、李桓又以“勿急”相戒。李鸿章深受教益,他表示对于师友们的劝诫,“当奉为枕中秘”。

  李鸿章处处秉承曾国藩的旨意办事,在上海六个多月间,他写给曾国藩的信有44封之多。他把曾国藩比作佛祖释迦牟尼,而自己是佛门传徒习教之人,附以成名。他常事事请命、时时请命,有何创举总拜求曾国藩首肯,有何大政总拜求曾国藩主持。尤其是洋务大政,李鸿章推曾国藩领头,从而掀起极大的声势。曾国藩得虚誉分担风险,李鸿章则由此实力大增。

  从李鸿章的身上常常可以看见曾国藩的影子:曾国藩早就使用洋炮,李鸿章来到上海后更爱洋枪洋炮;曾国藩幕府中供养着“三圣七贤”十位名儒,李鸿章到上海后也很快和上海势力中的商绅打成一片;曾国藩处理军政大事虽然会咨询幕僚们,但最后的决定还是自己的主意,李鸿章在这方面青出于蓝,来上海后不容许他人与自己平起平坐。李鸿章有生之年感谢曾国藩的“积年训植”,他曾向部将刘秉璋说起曾国藩对自己的恩情:“我跟从的师辈多了,没有一位像这老翁善教的。他随时随地随事都有所指示。”李鸿章成名后朝野舆论也说他“果毅坚贞,克绍曾门衣钵”;他自己则说,别的弟子多不愿遵从师门成法,但“鸿章笃守”。他又说:“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而曾国藩的评价则是:“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曾国藩曾有一句座右铭,后为李鸿章所发扬光大:“禹墨为体,庄老为用。”既吃苦实干,又无欲无为。表面上看它很消极,其更深的含义是以实力对抗压力。曾国藩有过写一本《挺经》的想法,书虽未出,李鸿章已深谙内中之味。他曾对知己者说过:“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九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器重和赏识是尽人皆知的,对他寄望之厚、花费心血之大也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比。可以说,曾国藩把自己的全部政治观点和治国、治军的本领都传授给了这个得意门生。李鸿章也多次向人表示,不仅自己前半生功名事业出于老师的提携,即其办理外交的本领,亦全仗曾国藩“一言指示之力”。

  一日一心得

  要选对继承人,首先要会识人,从中找到那个最能继承事业的人;其次,要重在培养,可以全面地对继承人进行多方位的培养,使他真正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最后,不要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为你选的是继承人,所以你必须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管理人才两手都要硬

  曾国藩语录: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

  一个好的管理者,首先要能够管理好手下的人才,用他们所长,让他们发挥最大的作用。在曾国藩看来,“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广收就是广泛招揽人才;慎用就是仔细考察,通过多加培养和教育,合格了就加以重用;勤教,就是多教育培养人才;严绳就是培养、选拔时要有严格的标准。

  曾国藩是理学名儒,道德、纲纪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尤重。他说过:“德若水之源,水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因此,对那些缺德之人,曾国藩始终是非常警惕的。警惕并不是说不用他们,而是有针对性地使用。李鸿章有两大缺点,除了没有“恒”外,还很贪财,曾国藩深知这一点,因此在这方面,尽量满足他。对于钱财,曾国藩向来不看重,虽然贪财是无德的表现,但对于一个人才来说,这毕竟没有他能带兵打仗重要。

  还有一个人才是黄冕。这个人有大才干,但为官很贪。曾国藩不仅不说他,反而委他以筹办粮饷的重任,并经常保举他。

  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阿什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才,第一要做的就是了解下属。她在任用每一个部门经理前会对他们进行彻底的调查和了解,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委以不同的职务,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

  管理人才除了有严格的标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先了解人才,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有区别地管理人才。

  刘铭传生长在民风强悍的淮北平原,自小养成了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豪霸之气。后来自己聚众为王,拉起了一支队伍。李鸿章奉命招募淮军时,将他的队伍募入淮军,命名为“铭军”,并给“铭军”装备了洋枪洋炮等近代武装。这支队伍为李鸿章建立功业出了不少力,但对于刘铭传的倨傲狂妄,李鸿章也着实恼火。后来,曾国藩借用淮军剿捻,李鸿章就把“铭军”拨给了老师,希望曾国藩能够熏陶、管教他一下。

  在“剿捻”过程中,刘铭传军与另一悍将陈国瑞军发生了争斗。事情发生后,怎么处理曾国藩犯了难。不处理吧,于事不公,双方都不能平心静气,今后还会内讧;处理吧,这是李鸿章的属下,且刘铭传有勇有谋,又有洋枪洋炮,今后自己还要倚重他。于是,曾国藩想了个万全之策,就是对刘铭传进行了严厉斥责,嘴上说得狠,但对其过失不予追究,使他心生畏惧。这一招果然管用,不久,曾国藩就调“铭军”独自赴皖北去剿捻了。

  李鸿章很欣赏曾国藩处理刘铭传的办法,所以他照方抓药,在剿捻成功后,向清廷力保刘铭传的功绩,使刘铭传得以被委任为台湾道员。这个桀骜不驯的人,在中法战争中带领台湾军民奋起抵抗法军的进攻,使法军终未能攻下淡水,粉碎了法军占领台湾的梦想。

  1885年,清政府将台湾正式撤道改建成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第一任巡抚。

  刘铭传固然桀骜不驯,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只要驾驭得当,就可以让他多发挥打仗的才能,而少闹事了。

  在处理同一事件的另一个当事人陈国瑞时,曾国藩软硬兼施,成功收服了陈国瑞,使他死心塌地地跟着曾国藩拼杀疆场。

  陈国瑞没读过书,性格耿直、倔强和暴躁,但是打仗异常骁勇,不仅敢打仗会打仗,还能以少胜多,临阵决断又有谋略,还是性情中人,喜欢听人讲《孟子》,对那些名儒很尊重亲近,既不好色又不贪财。他十五岁时,在家乡湖北应城投了太平军,后来又投降清军,几经辗转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这样的人被比他更暴躁、更喜怒无常的僧格林沁收拾得服服帖帖,但是如今在曾国藩的手下,他的军士和刘铭传所统率的军士发生了械斗,曾国藩了解他的为人,处置吧,又可惜了;不处置吧,又是非太多。曾国藩知道只有让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后真正地使用他。

  于是,曾国藩拿定主意,先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继而历数他的劣迹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当他灰心丧气、准备打退堂鼓时,曾国藩话锋一转,又表扬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贪财等优点,告诉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以因莽撞毁了前程,使陈国瑞又振奋起来。紧接着,曾国藩坐到他面前,像平时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给他订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梗令这三条规矩,一番话说得陈国瑞口服心服,无言可辩,只得唯唯退出。而且在处理时公私分明,只参公罪,不计私恶,目的就是在成全他的一世英名。

  但是,陈国瑞脾性难改,一回营就照样不理睬曾国藩所下的命令。看到软的作用不大,曾国藩马上请到圣旨,撤去陈国瑞军务之职,剥去黄马褂,责令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告诉他再不听令就要撤职查办,发往军台效力。陈国瑞一想到那无酒无肉、无权无势的生活,立即表示听曾国藩的话,率领部队开往指定地点。

  曾国藩的软硬两手成功制住了刘铭传和陈国瑞这样的骁勇之士。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管理人才要准备好两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众所周知,曾国藩的湘军上到将领,下到士卒绝大多数都是由湖湘子弟组成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外省人,特别是一些外省将领,如鲍超。鲍超是四川人,又是行伍出身,大字不识几个。而曾国藩对读书人较为看重,像鲍超这样的文盲做将官的极少。然而,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对他另眼相看,相反一开始就信任他。鲍超手下全是湘勇,而且是他亲自在长沙招募而来的,并以他的名字号为霆字营。此人骁勇善战而且敢战,因此也屡建奇功,鲍超本人官也升得很快。

  在对待那些投降的太平军将士方面,曾国藩善于揣摩他们的心理,他总结一句话:宽在名利,严在礼义。这样驾驭降将,确实也收到了实效。韦志俊、程学启、李世忠等降将无不为之拼命效力。

  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能够统帅几十万将士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如果没有高人一筹的用人、驭人之术,又怎么能建立如此功名呢?

  一日一心得

  一个管理者最需要管理的就是手下的人才,能不能建功立业,做出成绩在于人才的劳动和付出,但是管理者的手段是不是高明决定着人才的付出程度。所以,一个好的管理者会根据不同人才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该软的时候软,该硬的时候硬,审时度势采取最恰当的手段,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赏罚分明,真心激励

  曾国藩语录:立法不难,行法为难。总须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

  在用人方面赏罚分明,这历来是领导者统领队伍,打造有战斗力的团队的不二法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治军赏罚分明的典型案例。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自然也是深谙其道的。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安忆作品集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