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3章 曾国藩的养生与养性绝学(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 作者:安忆

第33章 曾国藩的养生与养性绝学(2)

  “仁者”是“仁爱”、“仁厚”、“仁义”的人。“大德必得其寿”,说的是胸怀宽阔,充满爱心的人一般都长寿。

  仁者之所以能够长寿,就是因为他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万物生灵,也无愧于自己的良知,他的胸怀永远是坦荡无疚的。养生、健康、长寿,除了科学的营养与积极的锻炼及医疗保障外,加强修养,使自己成为志士仁人,始终处于最佳精神状态,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日一心得

  一个人如果按照君子或者仁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么他就可以做到内心平静、乐观无忧、与人和谐相处、没有愧疚心理、热爱自然,等等。总之,一个仁者,他的身心是被愉悦和美好包围的,没有任何负面的东西来刺激和损伤,这样的人自然是会长寿的。

  “四必”调养身心

  曾国藩语录:息必归海,视必垂帘,食必淡节,眠必虚恬。

  曾国藩为晚清权臣,一生体质弱。他早年读书又太过于清苦,常常感到“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在为官间隙,较多总结了养生之道。很多人都知道,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有病时慎吃药,无病时可偶服补剂调理。他还强调每天要做好两件事,即“起得早,勤洗足”。青年毛泽东在1917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他师法“曾文正(曾国藩)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

  其实在养生方面,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提到的是:养生六事必有常,“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用,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而他尤其提倡的是“视息眠食”,也就是“视必垂帘,息必归海,食必淡节,眠必虚恬”。归海,谓藏息于丹田气海也;垂帘,谓半视不全开,不若用也;虚恬,谓心虚而无营,肤虚而不滞也。谨此四字,虽无医药丹决,而足以却疾病矣。”

  曾国藩悟出了这一养生之道,具体来说:

  “息必归海”,是呼吸应当深沉,达到并藏于丹田,即气息要进入体内深处再呼出。这是历代养生家所注视的。

  “视必垂帘”,是练气功时眼睛不能睁开,也不能闭拢,只能处于“半视不全开”之中。而对于更广泛意义的养生来说,长时间地看书、观景物,必须不忘经常眨眨,让眼皮垂下,闭目养神。

  “食必淡节”,是进食一要淡,二要少。饮食要清淡,食量要节制,不要过快、过饱。古人言:“食淡精神爽”、“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食淡又少,保持腹中空虚,才能气在体内运行。我们现在提倡“吃饭要吃七八分饱”、“不要太油腻”、“吃饭要细嚼慢咽,不提倡狼吞虎咽”等现在养生常识都是相吻合的。

  “眠必虚恬”,是人在睡觉时,要让一切烦恼事丢之脑后,安安稳稳地睡觉。也就是心思应处于空虚状态,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如果心事重重,则转辗难眠,夜不成寐,必然损心劳血。

  曾国藩还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之说。多次强调,养生要在“眠、食”二字上下功夫。他认为:眠,不一定要睡得久,只要睡得香;吃,应少食多餐,“食之甘美,即胜于珍药也。”这除了他接受其先祖的教训外,也有他自己的经验。如他在同治二年(1863)四月初八日记中说:“余少时读书,见先君子于日入之后、灯上之前小睡片刻,夜即精神百倍。余近日亦思法之,日入后于竹床小睡,灯后治事,果觉清爽。余于起居饮食按时按刻,各有常度,一一皆法吾祖、吾父之所为,庶冀不坠家风。”

  起居饮食,既有规律,又有定时,这与现代的卫生学非常相符合,我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求精神上的愉悦,曾国藩之说,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佐证。

  一日一心得

  睡眠和饮食是养生的两大课题。中医养生名著之一《养生三要》里说:“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无际真人”。睡眠与健康是“终生伴侣”。一个人一生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枕头上度过的。如果不能很好地睡眠,那至少有1\/3的人生是虚度的。饮食是人体能量的来源,想要保持人体的正常、健康运转,那么在保证饮食的前提下,还要科学饮食。

  “君逸”和“臣劳”相结合

  曾国藩语录:“君逸臣劳”,唯有结为一体,方不失为完整的养生之道。

  春秋时期,有一天晋国派了一位使者到齐国。负责的官员问齐桓公:“要怎么款待使者?”齐桓公说:“问管仲。”又有一位官员向他请教其他政务,齐桓公又说:“问管仲。”

  宫中的小丑感到不解,笑着对齐桓公说:“如果什么事情都去问管仲就能解决的话,那做君主的不是会太享受了吗?”齐桓公回答说:“你这个小人物懂什么,居上位的人那么辛苦地寻找人才,就是希望得到人才而用之,自己也才可以享福。如果一个君主忘了善用人才,一个人拼命地工作,什么事都靠自己,好不容易发掘的人才,也就无事可做了。所以寡人发现管仲这个人才以后,把齐国交给他治理,也就用不着那么辛苦了。”不久以后,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事必躬亲并不表明君主精明强干,君逸臣劳才是聪明之君。精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尽量发挥臣下的作用,让臣下尽量把事情做好,而君主则坐收其利。

  韩非子基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提出了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理念。他指出,君主应虚静无为,不要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意图,这样,就不会受制于臣子;他将各种事情交代给臣子们去办,办得好,就给予奖励,办不好,则严加惩罚。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的良好局面。这是贤明君主的管理之道。

  由此可见,“君逸臣劳”是一种发挥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管理办法。而在曾国藩这里,他则提出了“君逸臣劳”相结合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山村。他自幼聪颖好学,只是他读书太过于清苦,常常感到“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这也成了一生都困扰他的痼疾。他也因此认识到了保健的重要性。他在致弟弟的信函中说:“吾人第一以保身为要。我所以无大志者,恐用心太过,足以疲神也。”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曾国藩大病一场,据其年谱载,他“病热危剧,几不救。”病愈后,他在给友人的诗中有“艰苦新尝识保身”之句。此后,逐渐形成了他的养生观。

  同治元年(1862)四月,曾国藩在一封书信中说:“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四字为要”。何谓“君逸臣劳”?他说:减少思虑,排除烦恼,二者都可以用来清心,也就是追求一种心理健康,这就是“君逸”,曾国藩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崇尚道家的养生思想,注重“静”、“节欲”,通过精神修炼达到养生的目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治心当以广大二字为药”;常常步行走动,动弹筋骨,便是“臣劳”。也就是说:养生的方法,不但在于多多从事活动,以增进身体的健康;更应当减少烦恼,以保持精神上的健康。这就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身心交养”。

  中医学认为,人身由“神”与“形”组成。所谓“形”,指人的整个形体而言,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而神,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整体生命活动现象;狭义是指中医学所谓“心”所主的神志,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性格、情感等活动。

  在传统养生学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则,这便是“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过去,我们的古人通过“全神”来“全形”,通过形神合养,使神旺形安。同样的理论也体现在现代医学中,真正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而是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同时存在。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健康的定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传统医学中,还有一个先后的问题,只有“全神”才能“全形”,“神旺”才“形安”,因此,中国养生学的锻炼方法像气功、太极拳都非常注重“神”的养护,将“意守”与呼吸、导引结合起来进行锻炼。所以说,“神”与“形”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养不好,另一个也养不好。

  形神共养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养生方法。《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能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并提出了外避邪气以养形、内养真气以充神的形神合养方法。

  一日一心得

  古人说:身要动,心要静。古人还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人最好的精神状态,并不是大喜,“喜伤心”,而是从容、安详。在这种精神状态下,身体的各种机能都会自动调节到一个最佳的状态。适当的运动是有益的,但是要掌握好一个“度”,这个“度”的标准就是孙思邈说的“常欲小劳,不能大疲”。“大疲”要坚决避免,小劳则不能断了。真正能活到高寿的人,都是比较勤快的人。

  早睡早起身体好

  曾国藩语录: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早起可以振刷精神。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安忆作品集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