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评论 > 《禅学指归》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8章 寻本溯源 (16)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禅学指归》 作者:胡适

第28章 寻本溯源 (16)

  当神会说法时,曾经有人问他:“菩提达摩是第一祖,由菩提传到慧能是第六祖;那么在印度又传了多少代呢?”关于这件事,现在文件中发现所谓二十八祖,固然是个笑话,就是神会的答复,也是一个大笑话。他说:“在印度传了八代。”传一千多年,只传八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不懂梵文,把菩提达摩和达摩多罗两个人弄成了一个人,所以说出八代。究竟有几代?说法不一。有说二十四代,有说二十五代,有说二十六代,有说二十七代,甚至有说五十一代的:这都是他们关起门捏造出来的祖宗。这些材料,都不可靠。我所以说这个故事,就是要说他的老师慧能。半夜得到的袈裟究竟是第几代传下的,这是一个不能解决、无法审问的千古疑案。

  最后,我们看一看,神会革命胜利成功的禅宗是什么?为什么要革新?为什么要革命?从我在巴黎发现的敦煌材料,和以后日本学者公布的材料【这两个材料比较起来,我的材料前面多,日本的材料后面多】看起来,我们知道神会的学说主张“顿悟”。“顿悟”,是一个宗教革命。藉个人的良知,可以毁掉种种繁琐仪式和学说,即所谓“迷即累劫,悟即须臾”。譬如“一缕一丝,其数无量;若合为绳,置于木上,利剑一斩,一时俱断”。人也是这样。“发菩萨心人,亦复如是。”一切入定出定的境界,都是繁于心。只要发愿心就可以“豁然晓悟,自见法性本来空寂。……恒沙妄念,一时顿尽”。

  神会学说的第二个主张是无念,“不作意即是无念。”一切“作意住心,取空,取净,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槃,并属虚妄。但莫作意,心自无物。”譬如商朝的傅说,和周朝的太公,一个是泥水匠,一个在水边钓鱼的人,一时机会来了,一个贫苦的人一跳而为政治上的重要人物,担负国家的重任:这叫做世间的不可思议事,出世的宗教也有不可思议事;所谓顿悟,就是一日豁然顿悟。中国有一句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用不着苦修!这是神会积极的思想。

  消极方面,神会是反对坐禅,反对修行的。他说,“一切出定入定的境界,不在坐禅。”“若有出定入定及一切境界,祸福善恶,皆不离妄心。”凡是存着修行成佛的思想,就是妄想。“众生若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神会的这种宗教革命思想,在当时所以能很快的成功,不是神会一个人打出来的,神会只是当时的“危险思想”的一部分。但神会的功劳特别大。因为神会是宗教家,同时又是政治家和财政家,可说是个革命家;他懂得用什么武器打击敌人,使他的宗教革命运动得到成功。

  总结一句话,禅宗革命是中国佛教内部的一种革命运动,代表着他的时代思潮,代表8世纪到9世纪这百多年来佛教思想慢慢演变为简单化中国化的一个革命思想。这种佛教革命的危险思想,最值得我们参考比较的,就是在《唐文粹》这部书中,有梁素《天台通义》的一篇文章,痛骂当时的危险思想;说这样便没有佛法,没有善,没有恶了。从这反对党的说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危险思想,的确是佛教中一种革命的思想。

  还有一种材料值得我们注意的。9世纪中叶【公元841年】,宗密和尚【一个很有学问的和尚】搜集了一百多家禅宗和尚《语录》。可惜这些材料大部分都散失了,只存留一篇序文,长达万字,讲到从8世纪到9世纪中的多少次佛教革命的危险思想。宗密把当时佛教宗派大别为禅门三宗。一是息妄修心宗,二是泯绝无寄宗,三是直显心性宗。二三两宗,都是革命的;其中包括社会许多人士,在宗密和尚的《禅源诸诠集都序》里,我们可以看出,除了神会以外,还有许多革命思想的宗派。现在佛教中,还有一部《圆觉经》。这部经大概是伪造品,是宗密自己作的。这只有一卷的经,他却作了很多的注解,叫做《圆觉经大疏钞》。这里面有很多禅宗历史的材料。

  刚才讲的是佛教内部的革命。最后要讲经过外面摧残的史实。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是摧残佛教最厉害的一年。唐朝学者——不很高明的思想家——韩愈在《原道》一文中,倡说“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口号,是公元824年的事情;经过21年,到武宗时竟实现。当时毁寺四千六百余区,毁招提兰若【私造寺】四万余区,迫令僧尼26万多人还俗。佛教经典石刻都被毁弃:这是历史上最可惜的文化毁坏。

  后来武宗死了,他的兄弟做皇帝,信仰佛教,却是没有办法恢复旧观,因为经过这样大的变化以后,寺院的几千万顷田产被没收,十多万男女奴隶被解放;要恢复堂皇的建筑,没有钱怎样能做到?在这个环境下,只有禅宗派不要建筑。在9世纪中叶,佛教出了两个了不得的和尚:南部湖南出了一位德山和尚,北方河北出了一位灵济和尚。我们看他的语录,充满了“呵佛骂祖”的气味。举例说:古时一位秀才到庙里去,和尚不大理会招待;府台大人到了,和尚却率领徒众欢迎。等到府台走了,这位秀才问他:佛教是讲平等的,为什么这样对我?和尚回答说:我们是禅门;招待就是不招待,不招待就是招待。这位秀才掴了他一掌。和尚问他,你怎么打人。他回答也是说:打了就是不打。从敦煌所保留的《语录》看来,才晓得真正呵佛骂祖时代,才知道以后的《禅宗语录》百分之九十九是假的。

  佛教极盛时期【公元700—850年】的革命运动,在中国思想史上、文化史上是很重要的。这不是偶然的。经过革命后,把佛教中国化、简单化后,才有中国的理学。

  佛教的革新,虽然改变了印度禅,可是仍然是佛教。韩退之在《原道》一千七百九十个字的文章中,提出大学、诚意、正心、修身,不是要每一个人作罗汉,不是讲出世的;他是有社会和政治的目标的。诚意、正心、修身,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做罗汉,不是出世的。这是中国与印度的不同。韩文公以后,程子、朱子的学说,都是要治国平天下。经过几百年佛教革命运动,中国古代的思想复活了,哲学思想也复兴了。这段故事,我个人觉得是一个新的看法。

  【载于台北《中央日报》1953年1月12日】

  6禅宗史的真历史与假历史

  假历史

  世尊在灵山会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不解,独大迦叶微笑。佛云,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叶了。

  大迦叶传阿难,以下递传,共廿八代,每一代只有一人。第廿八代菩提达摩东来,是为东土禅门初祖。【十一世纪的契嵩有《传法正宗记》,又有《传法正宗定祖图》【碛砂藏587,588,约、法】把廿八祖画出像来!】

  师子比丘以后的几代:

  宗密所记 《宝林传》

  【古本《坛经》】《传灯录》

  日本所传 契嵩所图

  -【23】师子 【7】婆须密

  -【24】舍那婆斯 【24】师子

  -【25】优婆崛 【25】婆舍斯多

  -【26】婆须密 【26】不如蜜多

  -【27】僧迦罗叉 【27】般若多罗

  -【28】菩提达摩 【28】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到广州,在梁武帝普通八年【527】【《传灯录》】。契嵩考定为普通元年【520】。北去至魏,行化九年而死。

  达摩带了传法袈裟东来。传于慧可,以下传授世次:

  达摩

  慧可

  僧璨

  道信

  弘忍

  慧能

  六代相传,皆“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

  第五代弘忍和尚,在蕲州黄梅双峰山行化时,有上座神秀“众所宗仰”。又有南方新州来的一个不识字的獦獠,姓卢,在碓房里作工。弘忍和尚要传法,命他的弟子各作一偈,表示各人的见解。神秀作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看了,不很欣赏。过了几天,那个不识字的卢行者也编了一首偈,请人写在壁上。其词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和尚看了大喜,后来在三更唤他去,秘密传授心法并传袈裟给他,叫他赶快南归。是为南宗的“六祖”。

  希运—

  怀让——道一——怀海 【黄药】

  【南丘】【马祖】【百丈】 灵祐—

  【沩】

  —【临济】义玄

  【宗】

  —慧寂

  【仰山】

  行思—希迁—— 口—口—

  【江西】【石头】口—口—

  —宣鉴 【云门宗】

  【德山】 玄沙宗

  —【洞山宗】 —【曹山宗】

  真历史

  全无一点经典上的根据。佛教内容有戒、定、慧三部分。其中“定”是禅定,来源甚古。

  印度人最缺乏历史观念,故佛教没有更传,更没有可信的吏传。印度记佛教宗派的史书,如《异部宗轮论》【《十八部论》】并无此说。

  中国有历史记载的习惯,故初期以后即有史籍可稽,如僧祐的《出三藏记集》,慧皎的《高僧传》,道宣的《续高僧传》,都没有佛法传授世系的话。

  八世纪的神会和尚始提出“菩提达摩复承谁后,又经几代?”他的答案是“西国以菩提达摩为第八代。”“据何得知?”“据《禅经序》中具明西国代教。”

  【《集刊》廿九本,P.849】

  八代说根据的《禅经》,是东晋末年庐山译出的《达摩多罗禅经》,他把Dharma trata译作Bodlndharma了!

  八代说显然是太少了。旧说佛生于周昭王时【前十一世纪】,到达摩东来【旧说在梁武帝时,527】,一千六百年中,岂止七八代?所以八世纪下半,起了许多说法。

  有廿三代说,廿四代说,廿八代说,廿九代说,五一代说。最后渐渐归到廿八代说。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胡适作品集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禅学指归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看破不说破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胡适说:读书与做人胡适说:哲学与理想胡适说:社会与文明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壹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贰胡适论人生:立场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胡适文集(选)自由人生胡适诗存白话文学史胡适留学日记中国古代哲学史习惯重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