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评论 > 《知道点中国文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一部分 鲲鹏展翅逍遥游———庄周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知道点中国文学》 作者:余秋雨

第一部分 鲲鹏展翅逍遥游———庄周

(《庄子》)这些故事所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
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
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一只白色的蝴蝶,自由而快乐地飞着……它流连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徘徊
于清澈湍急的小溪边,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明月清风,甘露醇浆。它从山谷
飞起,向远方游去,飞过一望无际的平原,飞过连绵起伏的高山。它欣赏着长河
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铁马秋风,杏花春雨。与落霞齐飞的孤骛是它的伙伴,
与长天一色的秋水是它的乐园。它扶摇直上,忘记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
摆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它不知飞到了何处,要去何方,只知道从从容容
地飞翔,安安静静地生活……
蝴蝶就是庄子。庄子名周。庄周不知道到底是他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
了庄周。他称之为“物化”(《庄子。齐物论》。以下只注篇名),可诗人却说
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在梦醒时分,他发现躺在床上的
依然是那具僵直的身体、自己的身体、没有翅膀的身体。
庄周是战国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战国中期,征战频繁、
王权更迭、生活无序,儒墨两家提出的社会理想在庄周看来都是各执一端、于世
无补。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周对社会和现实政治采取了逃避态度,他拒绝了高官
厚禄,把自己的目光由社会政治生活转向更为宽大的自然界领域。由现实生活转
向理想境界,提出了“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庄子。天
运》)等一系列科学宇宙论问题,渴望超越出现实的人生痛苦。庄周的思想独树
一帜,在老子以后的先秦道家各派中影响最大,后世往往以“老、庄”并称。《
庄子》一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庄周对时代与人生的解答。《汉书。艺文志》中记
载《庄子》有52篇。西晋郭象注释整理《庄子》,删定为33篇,分为内篇、外篇、
杂篇三部分,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庄子》一书。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经验世界为“物”,指有形、有声、有色
的具体事物;超经验世界为“道”,指无形无象、不可感觉而又有情有信、可传
可得的存在,是产生天地、鬼神与上帝的本根,它弥漫宇内、贯穿古今,无时无
刻不在。庄周认为,立足于“物”经验世界与立足于“道”的超经验世界的人,
其思想境界和认识结果是迥异的。前者只会从具体事物的一偏之见出发,发现事
物之间各有差异,世界充满矛盾,人生尽是痛苦。后者则能超越“物”的束缚,
发现各种事物、各种矛盾都处于不断转化之中,细小的草茎与粗大的屋柱,丑陋
的厉与美貌的西施,都可以通而为一,甚至事物的性质、差异都可以完全颠倒。
这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能给人无
限的满足,使人从生活的困顿、人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自由。
在涉及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问题的时候,《庄子》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可以分
为“小知”与“大知”。前者是指以“物”为认识对象的主体认识能力,即人们
通常的感觉经验和思维活动。后者是指以“道”为认识对象的主体认识能力,是
人们的直觉认识能力。通过“小知”而获得的关于“物”的知识,是通过“大知”
把握“道”的最大障碍。因此,以直觉方法“体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摒弃传
统认识原则和传统知识的过程。
《庄子》给人们指出了一条从现实生活的困顿中获得自由和解脱的道路。这
种对自由的祁向和对现实的超越,是庄周思想的精华,他给在现实生活中痛苦挣
扎的人们开辟了一片逍遥的精神家园,使人们的心灵有慰藉、养息、安顿之所。
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相比,庄子的精神是超然的、出世的,这两种人文精神在
历史发展中相互补充、各有所成,共同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文学成就最高的,其总体风格为“汪洋恣
肆”,其文章常常是突兀而起,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完全随着作者自己的意识
所及任意跳荡起落。句式或顺或倒,或长或短,辞汇丰富,描写细致极有独创性。
《庄子》散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丰富的想象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郭象在
《〈庄子〉序》中说:“观其书,超然自以为已当,经昆仑,涉太虚,而游恍惚
之庭矣。”庄子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应归因于他思想的自由、个体精神的解放和对
世界的独特认识。鲲鹏可谓大也,可是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哪怕是一小粒尘埃
却可从其中窥出世间大道,万事万物只是形体层面的差别,但是其理其道是一样
的,所以庄子的文思就可以在差别巨大的物象之间自由驰骋。
《庄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说明异常抽象的哲学
道理。《道德经》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天地的
大道、事物的本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是表达出来后,就不是原来的道和
本质了。因此道家有“言不尽意”的理论思想。同时有许多哲学命题按照常规话
语本来就很难表达出来,所以,《庄子》中很大篇幅都是用各种神话、寓言来隐
喻抽象的哲学道理,比如说《逍遥游》中的“无用之为大用”的道理: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
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
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所害。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通过一个故事和一株“毫无所用”的大椿树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
用之用”的道理阐发得淋漓尽致。
总之,《庄子》在许多方面深刻影响了后世,最主要的是浪漫主义的文学气
质,让后世许多大家争相效仿之,比如李白、苏轼等。《庄子》铺张扬厉的写法
对汉赋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此外,在《庄子》中首次出现了“小说”这个词,
它里面丰富的语言和神话故事也成为后世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余秋雨作品集
观众心理学我等不到了君子之道吾家小史摩挲大地中国之旅霜冷长河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寻觅中华笛声何处山居笔记借我一生余秋雨文集艺术创造论中国戏剧史知道点中国文学文明之旅行者无疆出走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