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评论 > 《每天学一点文学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9章 闪耀人生舞台的戏剧(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学一点文学常识》 作者:杨青芝

第9章 闪耀人生舞台的戏剧(2)

  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神秘气氛和震慑感的悲剧。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执行任务的牧羊人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的国王波吕波斯。

  俄狄浦斯长大后,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而他并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的亲生父母,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城附近时,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杀死了他们,其中一个老人正是他的亲生父亲。

  此时,忒拜城正遭受狮身人面鸟翼怪兽——斯芬克斯的威胁。斯芬克斯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提出一个谜语。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忒拜城的人们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为妻。俄狄浦斯说出谜底正是“人”。

  于是,斯芬克斯一头扎入大海。俄狄浦斯被忒拜城的民众拥戴为新国王,并娶王后为妻。至此,“杀父娶母”的神谕得以实现。

  俄狄浦斯能够回答出“斯芬克斯之谜”,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地认识“人”,没有认识自己,或者他不能把握自己,不能对抗命运。

  从层层解开真相的精巧结构和其深刻震撼人心的效果来说,索福克勒斯也不愧为“戏剧中的荷马”。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他所逃向的恰恰是命运所安排好了的。人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吗?那不过是宗教般的自慰,或者是表决心而已。

  人一直在努力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试图掌控命运。

  但是,人在自然面前是无力的,譬如一场地震让多少人的梦想灰飞烟灭。人也不能把握社会,不同的人意志和欲望的冲突是无法通过革命以及政法体制的完善来彻底解决的,只能说可以不断改善与进步。可是即便是在大同社会,即便经济科技高度发展,人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逃脱不了意外伤害。

  命运是抽象的,不是神谕,不是命中注定,神谕和中国的算命都是人试图把握“偶然性”的幻想。人永远不可预知未来,只能走好自己的路。

  伦理悲剧的源头

  杀父娶母无疑是最为惊心的悲剧,它让人类面临着最大的尴尬。当然,这是伦理恐惧的极端象征。伦理悲剧,最初的难题也许是父子的竞争,老人不甘心老去,而儿子经常没有一直等下去的耐心,所以,对于老人,儿子总是又尊重又轻慢的。于是人类要建立孝的伦理,甚至将其法制化。“娶母”和继承王位表征的是对父亲的彻底剥夺,杀父意味着父亲的彻底退场。但是,老人、老王,一切既得利益者,都会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压制后来人。这是永远的冲突。社会的发展以老人无可奈何的退场为代价。所以说,《俄狄浦斯王》揭示了人类永恒的意志与欲望冲突,这是无解的难题,没有最善的结果。

  有人觉得西方人比较豁达,老来无人问津也不觉得有什么。其实,西方人也不是不在乎,只是没办法而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的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中有一篇课文《礼物》,让我们来看一个西方老妇的感受:

  这天是老太太的生日。她一早就起床,等候邮件。她相信今天肯定会有什么东西寄来……

  她站在窗口张望着。邮差骑着自行车转过了拐角。她心跳加快了。楼下的小男孩给她拿来了信,其中一封是迈拉的。没有包裹。失望的痛楚攫住了老太太的心。也许是包裹太大了,待会儿会由包裹邮班送来,她一定要有耐心。她几乎是带着几分勉强拆开了信封,只见生日卡里夹着一张折叠起来的纸,卡上印有“生日快乐”字样,下面写着一句附言:拿这张支票给自己买样称心的东西吧——迈拉和哈罗德。

  支票像只断了翅膀的小鸟似的落到地板上。老太太慢慢地弯下腰,把支票从地上捡了起来。她的礼物,她的可爱的礼物!她用颤抖的手指把支票撕了个粉碎。

  看过这个故事,你还能说是西方老人豁达吗?无奈而已。是我们年轻人希望老人豁达,而当我们老的时候,后悔以前的不敬老行为也没有用了,我们没有资格也没有办法去劝导年轻人做得更好。

  伦理不一定总是体现为悲剧形式,但是《俄狄浦斯王》确实引起人对自身无穷无尽的反思。人类的伦理主题在变更,这个时代一般不会有这么重大而令人拍案惊奇的伦理事件,悲剧也被稀释为难为人觉察的痛苦,因此,我们的心灵变得麻木。亚里士多德说悲剧的作用是净化,就是让我们麻木的心灵更善感、更多一点愁,多一点对命运的敬畏。这就是《俄狄浦斯王》在人类心头挥之不去,在文学作品中不断继承或变形的原因吧。

  哈姆雷特为什么犹豫

  《哈姆雷特》是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谋害兄长,娶其嫂而继承王位。王子与父亲的幽魂对话,获知真相,但不敢相信,于是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的短剧,请叔父观赏,叔父当场色变,并设计谋害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劝告母后无效,又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并导致恋人自杀,无比痛苦。奥菲莉亚的哥哥雷奥提斯为复仇,与哈姆雷特决斗,并和克劳狄斯合谋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皇后误饮毒酒,雷奥提斯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前告知王子真相,王子用毒剑刺死叔父,自己也死去。

  既然是复仇,为何哈姆雷特如此犹豫,为何情节延宕如此之长?

  1.从故事本身说,哈姆雷特的母亲和叔父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大清楚的,是否合谋,或者是否父亲有过错,这些都是无法判断的。哈姆雷特必然回避这些想法,但是潜意识里不可能不想,所以处于两难境地。他的装疯,也有想疯的成分在里面吧。而他一步步了解真相,等到确认真相,他也未必有力量复仇,需要母亲的支持。事实上,如果没有真相,他和叔父也可以相安无事,他仍然可以继承王位。因此,恐怕他宁愿父亲不是被谋害。

  哈姆雷特的犹豫还体现了他的人格,比如不在叔父忏悔时杀他,是对神明的敬重,也体现了对母亲的爱和尊重。

  哈姆雷特复仇之难,处境之险,才显出他的孤独可怜,他的智慧与勇敢。

  2.从戏剧的要求说,必然尽可能延宕情节,加剧冲突,剧作家的才华也体现于此。应该说,《哈姆雷特》的结构还是基本合理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后是共同毁灭,达到冲突的高潮。

  3.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主要是贵族阶层看的,起码他心目中的主要观众是上流社会的人。这些有闲阶层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同时,对戏剧的语言以及知识、思想含量要求也比较高。因此,莎剧总是尽可能地增加作品的容量,甚至不惜延宕情节,以给主人公更多展示心灵的空间,也扩展剧本的社会背景,满足观众除了关注主体故事之外的更多心理需求。当然,莎士比亚本人也有这种才华。

  马克思对莎士比亚的评价之高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中国古代戏剧缺乏这种高度,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不要人为去拔高其思想意义,曾几何时,我们以反封建主题去拔高其意义,其实,这又算什么高度呢?

  世界性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上演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此后更是历演不衰,被改编成歌剧、舞剧、交响曲、芭蕾舞剧、音乐剧、电影及电视作品,影响遍及全球。

  死亡是爱情永恒的最高方式,因为死亡最能够证明爱的生死不渝。中国也有类似的悲剧,如梁祝的故事,但是并没有世界性的影响。其原因不一而足,但有这么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悲剧性的强度在于主人公目标阻力的强度,或者说造成悲剧的外力的不可抗性。梁祝的悲剧仅仅是父命难违,往大了说是封建礼教,但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会不顾及女儿的幸福,所以矛盾还是集中在父女矛盾上。而当人们的注意力在责怨其父时,却又发现她的父亲也怪可怜的,最后不知道该怨谁,有的改编作品就掂出那个倒霉的马文才来,丑化他然后归咎于他。祝英台或畏惧或怜惜老父亲而答应出嫁,可是她一逃了之,让父亲怎么办呢?

  简直就是因为怨恨父亲而利用父亲了,这难以让人接受。这样,悲剧归因不明确,就谈不上悲剧性的强度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悲剧根源非常明确,也可以理解。世仇,加上那时候决斗在欧洲成风,想制止也难,所以他们的爱情是非常非常难的。并且,即使不死,两人还是很难。因此,只有以死来消解两家仇恨,才可以彻底赢得爱的环境。这样呢,就成为一个悖论,悲剧性就更强了。

  2.就悲剧意义来说,梁祝仅仅讴歌爱情,别无意义,所谓批判封建礼教或父权很勉强,而且很过时。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宣扬了一种和解的宗教精神,并且,最美好的爱情因为仇怨而成为悲剧,这更强化了和解精神。即使在今天,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解也是重要的,所以,有些故事,就是写因为国家或阶级敌对而产生的爱情悲剧。

  3.就冲突来说,中国戏剧不大喜欢过于激烈的冲突。朱丽叶知道罗密欧杀死了自己的表兄,爱情的力量还是战胜了家族的对立。而祝英台和父亲都没有充分的冲突,不敢据理力争,而屈从的结果却是对父亲更大的伤害。不出嫁远比半路跳进坟里要好得多,她一死了之,她父亲和马家怎么办?中国戏剧家,欺负老百姓水平低,编故事很随意,观念又落后。莎士比亚却要认真得多。

  仅就上述原因,单从这两剧来说,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确实是世界性的。

  中国为何没有“福斯塔夫”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在《亨利四世》中,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他将太子带入平民生活,使得王子呈现出普通人的一面,将宫廷与民间沟通起来。莎士比亚通过他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被恩格斯赞誉为“福斯塔夫式背景”而极度推崇。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他更有许多搞笑的故事。肥胖的贪婪好色的爵士福斯塔夫在一个叫温莎的小镇,为自己的好色付出了代价。当福斯塔夫来到这个小镇的时候,他已经“穷得鞋子都没有了脚后跟啦”。两位当地有钱人的夫人福德大娘和培琪大娘,风流而热情,他误解她们的口气、姿势都是向他眉目传情和卖弄风骚,于是写情书给她们,希望建立特殊的关系并接管她们丈夫的钱财,福德大娘和培琪大娘接到信后便怒气冲冲商量着怎样报复福斯塔夫。福德大娘假意与福斯塔夫约会,让她的丈夫连醋坛子都打翻了,把整个大院弄得鸡犬不宁。福斯塔夫则在躲避娘们儿丈夫的过程中吃尽苦头,最后在篓子里被当做垃圾给抬了出去,像一个屠夫切下来的骨肉骨屑一样倒在泰晤士河里!福斯塔夫一面说“要是再上人家这样一次当,一定把脑髓敲出来涂上牛肉给狗吃”,一面禁不住风流娘们儿的诱惑和巧语继续上当,让人捧腹不止。

  中国古代戏剧,背景比较单纯,情节结构也比较单纯,有时过场非常仓促,需要观众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即便是《西厢记》这样的大戏,也仅仅是有强盗强抢崔莺莺,以表现张生的能耐——写信请做将军的友人解围。追求故事,追逐情节,那么工夫下在哪里呢?唱词和唱腔。中国戏曲,除了剧情,就是以唱词尤其是唱腔取胜,甚至胜于剧情。这样社会背景就无暇顾及了。

  当然,中国的剧作家们多是下等人,没有机会到处走,也是一个原因。西方戏剧,古希腊时期就盛行,能够得到官方或者王公贵族的支持,莎士比亚就是如此。这样,他就能够既熟悉宫廷又熟悉民间,写出背景如此绚烂的剧作。

  滑稽剧与严肃剧

  莫里哀(1622—1673)是世界戏剧史上与莎士比亚相映生辉的法国喜剧作家。一生有喜剧37部。《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太学堂》、《伪君子》、《唐璜》、《悭吝人》、《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等至今仍经常上演。剧本本身亦非常有趣。

  在西方,悲剧和喜剧作为两种体裁,分别是严肃剧和滑稽剧的意思,分别源出古希腊的酒神颂歌和滑稽戏,前者是写重大主题、重大人物、重大思想,后者是写普通人的弱点和可笑之处。如《伪君子》以教士为伪君子形象的代表,和中国小说中常以和尚为罪犯差不多。出家人要遵守清规戒律,但是人之本性使然,容易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所以常被拿来作为取笑对象。

  又如《悭吝人》,是根据古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改编的。

  《一坛黄金》写一个叫欧斯洛的老人意外得到了一坛黄金,终日惴惴不安,结果还是被别人偷走了。后来老人找回了金罐,将它送给女儿作为嫁妆后,才得安宁。剧本对老人爱财如命的心理作了细腻而深刻的描绘和揭露。莫里哀的《悭吝人》就是根据这个剧本改编的。主人公阿巴贡是个放高利贷的老鳏夫,认为“世上的东西,就数钱可贵”。他为了攒钱,省吃俭用,招待客人时往酒里掺水,自制日历,将吃斋的日子延长,还到自己的马棚里去偷马料,挨了车夫的打。他老怕别人算计他的钱,就把一万金币埋在花园里。他想娶年轻姑娘玛丽雅娜,但玛丽雅娜前来相亲时,却与阿巴贡的儿子克莱昂特到花园里去幽会了,原来他俩早已相爱。阿巴贡气得暴跳如雷。又发现埋在花园里的钱丢了,顿时痛不欲生。克莱昂特表示,若能得到玛丽雅娜,保证找到丢失的钱。阿巴贡一口答应。原来钱是乔装佣人的贵族青年法赖尔偷的,这时他也公开了他与阿巴贡女儿艾莉丝的恋情。两对年轻人喜结良缘。

  吝啬鬼有钱怕人知道本来已经是神经过敏了,但也怕儿女知道,连儿女都防,就是吝啬、多疑到极点了,因此成为讥笑对象。老人怕儿女不养,藏钱还可以理解。但《悭吝人》更进一步,将小气鬼写成了自私鬼,要女儿嫁给有钱的老头,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自己倒攒着钱要娶小媳妇,这就更加值得捉弄和惩罚,让他人财两空了。

  但是这显然不是社会现实,而是故意拿“吝啬”这种普通人都可能有的性格取笑,并且大肆夸张,供大家一乐,这就是滑稽剧。

  不过,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人们不再喜欢典雅的贵族做派与滑稽的民间作风泾渭分明,所以狄德罗和莱辛要求打破悲喜剧的概念。于是,作为体裁的悲喜剧基本退场了。在中国,悲喜剧则是“悲”和“喜”的意思,这和西方的两种体裁之义大相径庭。

  “伪君子”比贵族要可爱得多

  喜剧《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代表作,其主人公答尔丢夫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杨青芝作品集
每天学一点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