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评论 > 《林语堂半半哲学全集珍藏版》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8章 一蓑烟雨:品读林语堂的豁达生活(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林语堂半半哲学全集珍藏版》 作者:华业

第18章 一蓑烟雨:品读林语堂的豁达生活(3)

  人生在世,虽不能说是个个都有伊尹、姜尚之才,也不敢说人人都能得陶朱、石恺之富。但所有的目标,都是愿意以自己的一切劳动、拼尽全力来追求幸福的生活。欢乐的人生,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人类文明的演进都是以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为目标的,虽然世间的痛苦从来也没有消除过。在这样的一个起点上,在这样一个目的基础上,我们的生活应该听其自然,让每个人充分地、自由地发挥他自己的自然能力,享受心灵的欢愉平静,无论你是美的还是丑的,是贫穷还是富贵,是五体健全还是四肢残缺。但是,对于人们来说,怎样才称得上是能追求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呢?

  林语堂对我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胸藏丘壑,城市不异于山林;兴寄烟霞,阁浮有如蓬岛”。只要心在,情寄山水,则无一处不是欣喜,无一处不是至上之乐,无一处不是潇洒自在了。哪管你身体是完整还是残缺呢?哪管你身处混沌官场还是看样子没什么大前途,又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娱乐场所呢?

  当公文轩见到右师时,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

  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却平静地回答:“天生的,不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副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予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是的,只要是天然的,我们就应该平静地接受它。就好像野鸡,在沼泽边生活的时候,要走上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是,这样的生活也比被人圈养在笼子里要好许多倍。野鸡生活在笼子里,虽然不必费力寻找食物,但是失去了自然的生活,即使精力旺盛,也不能谈到快乐。

  所以,一个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否完美。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多只是个人幸福的客观条件;一个不好的外部环境也不能成为个人不幸的理由。幸福首先取决于心灵的虚空澄明和良好的生活意识。只有这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在茫茫天地间找到自己快乐生活的理由。

  如果,一颗澄明的心灵会顺从自然赋予在人身上应有的变化实情,平静接受自然赋予在自己身上的规律。只有一条腿又怎么样,右师内心早以坦然接受。形体的残缺从来不影响精神的完全,真正的美在于神不在于形。所以,右师的精神是完整无缺的。《庄子》中,丑陋无比的卫人哀骀它之所以能够让男人亲近他,女人爱恋他,也是因其精神的力量,因其精神中有着能带给他人快乐、幸福的力量。

  但是,古往今来的芸芸众生总是看不破这形与神的关系。所以,经常陷入自悲自怜自叹之境,认为“悲苦之词易写,欢愉之词难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年纪轻轻就有弃世厌世之心境,悲苦的人生体验要远远胜过对欢愉的感受。

  16世纪的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哀叹:“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找不到一点意义。”一个人的生命变成了这样的过程:他们出生,他们受苦,然后他们死亡。生命的个体,俨然成了荒原上的流浪汉。

  仿佛是奉了什么旨意,现代人生活中的焦虑随处可见。尽管现代人表面上更倾向于自由选择,但实际上却受到很多的束缚和控制:各种各样的广告、各种各样的煽情剧、各种各样充斥于耳的流行歌曲……我们真的拥有着从来没有过的自由吗?现代社会的心理疾病较之以往既繁多又复杂。人类存在的最大悖论就是他不得不端起自己亲手酿造的苦酒,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中制造出来的。这杯苦酒就是他割舍不下的生活。

  但是,人生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我们真的愿意让自己的人生成为荒原吗?

  人生的苦难究竟是因为本性被压抑而不得抒发,还是因为本性被名利欲望所遮蔽而丧失呢?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是的,人生并不必然痛苦,至乐是可以获得的,就看你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在林语堂看来,从古至今能够仅为了心灵和自由而去过属于自己生活的第一人是陶渊明。他那时的住处,位于庐山之麓。当时庐山有一个闻名的禅宗,叫做白莲社,是由一位大学者所主持。这位学者想邀他入社,有一天便请他赴宴,请加入;他提出的条件是在席上可以喝酒。本来这种行为是违犯佛门戒条的,可是主人却答应他了。当他正要签名入社时,却又“攒眉而去”。

  他就是这样地过他的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简朴的乡间诗人,一个智慧而快乐的老人。在他那本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三四篇偶然冲动而写出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和遗留给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出一种造成那和谐生活的情感和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比他更卓越。

  这就是我们应该追随的生活。既然身在喧嚣,若你不能及时了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红尘俗世,那么终有一天,你所有的心性、精灵都会被其同化,跌落万劫不复的境地。如果以“看破浮生过半”的“半中岁月尽幽闭”的心情去对待,何处是高山幽谷,何处是大江小溪,何处是云舒风淡,都只是你阁楼中的半里乾坤了。

  在游戏中工作

  人们在乡村中劳苦工作,希望能够到都市去,在都市里赚足了钱,可以再回到乡村去隐居。

  ——林语堂《人类是唯一在工作的动物》

  几乎所有的人在学校的时候都纯洁得如一汪泉水,因为不知道工作是怎样一回事。在他们心目中,工作就是快活地忙碌,是和同事们下班后在一起用工作餐时的戏谑,是节假日大家一起去游山玩水的兴致,是没有功课、没有考试的全新无忧无虑境界的开始。工作并不是让人满心欢喜的。至少你会坚定地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薪水并不能持平,是“物不尽所值”而愤愤不平了。于是你想把自己“卖”

  出个更高的身价,于是工作起来就越是勤苦越是不自由,于是生活的所有空间和时间都被它压榨得干干净净了。

  林语堂曾幽默地说,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为工作而生存,或是为生存而工作。

  一种是早晨起来后,喝了些咖啡,丈夫出去到某地方,为家人去寻求面包,妻子便在家里不断地、拼命地把尘埃扫出去,使那一块小小的地方干净一些。下午四五点钟,她们跑到门边和邻居们谈谈天,吸了一些新鲜空气。到了晚上,他们又拖着疲乏的身体睡上床去。另一种,则是他们有着较“美术化”的房间和灯罩。

  房间里布置得较干净!房中稍有空处,但也仅是一些而已。租上七个房间的已算是奢侈生活,更不用说是自己拥有一套七个房间的公寓了!但是住在公寓里,也不一定会有更大的快乐,只不过是少受一些经济和债务的烦扰。可是情感上的纠纷、晚上不回家的丈夫或夫妻各自在晚上出去游乐放荡等类事件,却反而较多了。

  他们所需要的是娱乐。真是天晓得,他们要离开这些单调的墙壁和发光的地板去另找刺激!

  他们快乐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人是一种欲望的动物,不做梦是不可能的。但过于相信梦,就可能被梦境所骗,时过境迁之后,就会产生“世事一场春梦,人生几度秋凉”的失落。从而为自己曾经成了工作的动物或是放荡后余下的痛苦的躯体而感到恓惶了。

  所以,我们不如用比较现实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既不让你过得太痛苦,又不让你无节无度。这里有一个方法,信不信由你:以玩游戏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游戏比梦有价值,而且心情更好。为什么呢?人在梦中,有忧伤恐怖痴迷颠倒;在游戏中,虽然觉得紧张刺激,但是很过瘾。玩赢了,再来;玩输了,也可以再来。得失心会淡得多。得失心一淡,痛苦就少多了。

  任何一个工作场合和任何一个生活情景都可以是我们的舞台,我们在展示自己的同时,既可以愉悦自己,也可以给我们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在今天的一些大型乃至跨国公司,都越来越多的奉行游戏工作的原则。就是说,只要你能精力充沛地工作,想坐着就坐着,想躺着就躺着,没有人不允许你吃零食、看漫画,也没有人反对你穿溜冰鞋。总之,一切都为了一个目标:充分发挥你的潜力才智。

  以游戏的心情做事,可能不是人人都认同和提倡的。但是,它确实是营造快乐人生的秘诀。

  岁月在雕琢

  人非已老何以能够聪明。

  ——林语堂《乐享余年》

  中国大致算得上是尊老爱幼的国家了,并且这种尊崇是很博爱的,以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度。在一般人观念里,只怕从出生那刻起,就梦想着自己儿孙满堂,可以对其施加教训,多有威严啊!我们如了解中国人之如何珍视老年,便能明了为什么中国人都喜欢倚老卖老,自认为老。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为我们分析了中国人尊奉长者的原因。“第一,照中国的礼貌,只有长者有发言的权利,年轻的人只许静听。所以中国有‘少年用耳不用口’那句老话。凡有年龄较高的人在座时,年轻的人只许洗耳恭听。世人大都欢喜发言而受人听,因此,在中国必须到相当的年龄才有发言权利这件事,便使人期望早些达到老年,以便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多说几句话。这种生活程序之中,人人须循序而进,每个人都有同等达到老年的机会,而没有一个人能躐等超前。因此,当一个父亲教训他的儿子时,如若祖母走来插口,那做父亲的便须停口,谨敬恭听。这时他当然很羡慕那祖母的地位。年老的人能说:‘我所走过的桥比你所走过的街还要多。’因此,以经验而言,年轻的人在长者面前,没有发言的权利,只能洗耳恭听,这是很公允的。”

  “中国女郎达到22岁而尚未出嫁或定亲时,也常要感到一些恐惧。岁月很忍心地按部就班地消逝,一刻也不肯停留。女人常怕被岁月所遗弃,如在公园晚间园门关时不及出去而被关闭在里边一般。因此常有人说,女人一生中最长的一年是29岁,直可以延长到三四年之久而依然是29岁。但除了这种情形以外,隐瞒年龄便属毫无意思。在旁人的眼光中,人非已老何以能够聪明。年轻的人对于生命婚姻和真有价值的事物能知道些什么?”

  人的一生都是从孩童时期开始,然后走向终点。可是大多数人却很忌讳说自己已然老矣,花大价钱大力气让自己看起来依旧年富力强,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在很久之前先哲们就已然将人生分作三段来告诫世人。从出生到年老,中间不过是经过青年一段,最后你从初生时的混沌回到年老时的浑噩,正是从天真走向天真,并且人是越来越聪明,难道不好吗?其实走好人生的关键并不在你活了多久,而是看你活出了什么滋味,看你活出了什么故事吧。孔子也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人生三个阶段,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缺陷。所以,少勿所喜,老勿所悲,无论你走到哪一站,都有等待你去做,去戒的事情,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妙趣横生。

  青少年就如刚抽芽的嫩柳,对人生懵懂无知,他们在成长中虽拥有看似用不光的青春,却不知道养身之道,因此,他们成长关卡在于色即情与爱,最需师长父母的关怀。

  青壮年的成长关键在于无怨无悔,只为成立家庭,即使衣带渐宽、日形憔悴,亦甘之如饴;青壮年的成长关卡在于事业名利,只为建立事业,奔波劳累,亦在所不惜。

  所以,青壮年的学习关键在于不惑即不为名利所惑,要能把事业当志业、乐在工作;青壮年的学习关卡在于知天命即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能去除个人主义、成就团队力量,努力让自己不浮不躁。

  然而,看似蓬勃向上的青年,却少有老成的,他们无一例外的不是曾经轻狂过、放纵过,乃至让自己的人生沾上了污点。如此看来,青年时代也是烦恼的。

  但若是要做到无怨无悔,到老来怡然自得,关键还在于修身做人,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保持自己的高远志向,必须要抑制急躁的脾气、暴躁的性格。做事戒急躁,人一急躁则必然心浮,心浮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仔细研究和探讨事情发展的规律,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气躁心浮,办事不稳,差错自然会多。

  等到看遍了一路的风景后,人终于来到了老年。心境也由少年的放荡、青涩,壮年的璀璨成熟归于平淡,美好的“仗”已经打过,好汉不提当年勇;老年的你我终于明白了,舍得,能舍才能得,以回馈的心看清纷扰世事。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来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你告诉他这是老虎,他就不会管它叫猫。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重境界是对有了些阅历在胸的,成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内涵逐渐丰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

  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现代版的“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呢?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

  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真是得不偿失。

  然而,最后还是醒悟了,于是就如金秋结子般,光彩宽容地度过余生。他们不再追逐物欲,却有了一种与天地同齐,同寿的气度,这就是豁达,坚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试问此时,谁还敢来与之争衡?所以,少年做好少年应做的事,老年也可尽享老年的智慧,人人都没什么抱怨了。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华业作品集
林语堂半半哲学全集珍藏版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我不是教你做“坏”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