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评论 > 《菜根谭谋略全本》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5章 应酬篇 (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菜根谭谋略全本》 作者:洪应明

第15章 应酬篇 (3)

  在经过道路狭窄的地方时,要留出一点余地让别人能走得过去;在享受美味可口的食物的时候,要分一些给别人品尝。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取得快乐的最好方法。

  ■ 三

  人情①反复②,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③。

  迷津指点:

  ①

  人情:指人的情绪、欲望。

  ②

  反复:指变化不定。

  ③

  功:功德。

  古文译读:

  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因此,当我们到了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必须明白退一步的做人方法;当我们的事业一帆风顺、一路畅通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把好处让给他人三分的胸襟和美德,这样才能逢凶化吉,明哲保身。

  ■ 四

  争先①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②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迷津指点:

  ①

  争先:指好胜逞强。

  ②

  浓艳:此处指滋味浓烈。

  古文译读:

  与人争强好胜时就觉得道路很窄,假如能退后一步让人先走,自然觉得路面宽平很多;太过浓烈的味道容易使人腻味,是短暂的,假如能清淡一分,自然会觉得滋味历久弥香。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海格力斯的大英雄,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忽然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事。于是,海格力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个袋子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了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根木棒使劲地砸它,然而那东西越来越大,最后竟然把山路都堵死了。

  正在这时,智慧女神雅典娜出现了。她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了,赶快远离它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但是如果你侵犯了它,它就会迅速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犯海格力斯同样的错误,遇到矛盾和争执时,都不愿吃亏,据理力争,认为忍让就是“没面子”,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激化,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的确,在面对险恶的局势时,我们应该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知难而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需要提倡的,但空有傲骨,一味蛮干往往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因此,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并非消极退让。

  淮阴侯韩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韩信是古代一位叱咤风云的战将,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韩信早年忍受了不少奇耻大辱。

  韩信本是淮阴人,出身贫寒,既不能被推举做官吏,又不会从事生产或做生意赚钱,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韩信曾经多次投靠在邻乡的一个亭长家里求食,可是时间一长,亭长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时已经没饭吃了。韩信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从此便再也不去亭长家了。

  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饥肠辘辘的样子,知道他没有饭吃,便把自己带来的饭分给他吃。此后一连数十天都是如此,韩信非常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我将来一定加倍报答您!”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谁稀罕你的报答呢?一个堂堂男子汉却养不活自己,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

  当时,毫无作为的韩信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一次,一个年轻的屠夫轻蔑地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刀和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见韩信没有回答,那位屠夫又当众侮辱道:“怎么你不吭声呢?难道你不承认吗?那好,如果你不是胆小鬼,就刺我一刀;要是你不敢刺我,那就承认你是胆小鬼,从我的胯下爬过去吧!”韩信自知势单力薄,硬拼肯定吃亏。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

  后来,韩信追随刘邦,成为一名将军。他每战必胜,立下了赫赫战功,从此一举成名。

  垓下会战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到达封地,找到当年曾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太太,赏给黄金一千两作为报答。然后韩信又召来那位曾让他受到胯下之辱的屠户,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还任命他为楚国中尉,并对将领们说:“他是一个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真的不敢杀他吗?不是的。但我杀了他就不能成名,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所以我忍辱而达到了现在的境地。我真该谢谢他啊,他磨炼了我的意志!”

  俗话说“士可杀而不可辱”,可韩信为什么能够接受这样的奇耻大辱呢?不是因为他胆小怕死,而是因为韩信甘愿为自己的远大理想而牺牲眼前的荣辱,这就叫做忍辱负重。其实,忍让并不代表无能为力、懦弱可欺。相反,它是理智的,当双方矛盾激化时,我们如果硬碰,双方矛盾往往愈演愈烈,就算我们暂时占据上风,日后也难免会遭到对方的再度“围攻”。这时,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忍让,用宁静和平的心绪去感化他人的无情行为,用宽容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他人的悖理行为。正如《留侯论》所写道的:“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受到一点侮辱就拔刀子或者挥拳头,这不叫勇敢,而是鲁莽,这种人也难以成就大业。真正的大智大勇,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并不惊慌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这样的人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不会为眼前的一点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韩信不仅是个英雄,更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列子·黄帝第二》中有段对于为人处世精辟至妙的论述。列子意味深长地说:“天下有经常取胜的方法,有经常不能取胜的方法。经常取胜的方法是柔弱,经常不能取胜的方法是刚强。这两者容易明白而人们往往不知道。所以古人说:刚强,胜过不如自己的;柔弱,胜过比自己高明的。胜过不如自己的,假若遇到同自己相等的,那就危险了;胜于比自己高明的,就没有危险了。这样,要一生取胜,不必用语言和行动。要取胜天下,也不必用语言和行动。这叫做不取胜而自然取胜,不任事而自然任事。”因此,当我们身处博弈性质的交往中时,最好是不在被逼无奈的时候才服输称臣,而应该在即将遭遇恶战和需要付出沉重代价前就主动地退避三舍,而后再另寻获胜的机会,这才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人们似乎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同情弱者。因此,当我们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不但不会引起人们的戒心,而且还会赢得人们的同情,所以说示弱是比逞强更为实用的做人方法。

  当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他的一个把柄被竞争对手抓住:肯尼迪在学生时代,曾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对一个政治家而言,无疑是个致命伤,只要竞选对手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而他的政治生涯也可能因此夭折。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乎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向公众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过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

  在常人看来,肯尼迪这么做等于是放弃了所有的抵抗,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招颇具杀伤力的进攻。肯尼迪并没有因为过去的劣迹而受到丝毫伤害,相反,它还转化为肯尼迪的一个优点,从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持。

  不顾一切地争取不一定会得到,而暂时退却也不一定会失去。因为真正的智者在陷入困境时,往往是审时度势,以退为进。记住,示弱,是真正的强者才会玩的游戏。

  有一首形容农夫插秧的诗这样写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其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例子,如跳远时退几步再跳会跳得更远,射箭时先把弦向后拉再射会射得更远。“退”或许没有“进”来得刚强,可它也有自身的优点。尤其当我们处于被动的时候,退让可能比盲目进取,一味地硬冲硬打更为有效。

  乐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他出身于一个富有武学渊源的贵族家庭,深通“退一步,让三分”的处世道理。公元前284年,他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并统率燕、韩、楚、赵、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续攻下70多座城池,创下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场战争,史称五国伐齐之役,而乐毅的卓越军事天才在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当然,任何名将军事天才的施展都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在这方面,乐毅也不例外。他在伐齐之战的最后阶段就遇到了很大困难,五年征战虽然基本上平定了齐地,然而唯独有莒和即墨两城殊死坚守,久攻不下。在这种情况下,乐毅并没有采取强攻坚城的做法,而是改由政治“攻心”为主、军事围困为辅。为此,他把围城部队后撤到距两城九里的地方构筑营垒,规定燕军不抓捕从城中出逃的齐民。齐民难以维持生计,他便予以赈济。在当时的条件下,乐毅的这一方针对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争取莒、即墨两城守军放下武器,自行出降都是非常有利的。

  虽然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的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事实证明,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军事斗争中,进攻太急有可能激起敌人的疯狂反扑,而有意让敌方逃走,也可以达到削弱他们兵势的目的。紧紧地跟在敌人的后面,不要逼近他们,等到对方累得没有气力,斗志逐渐磨灭的时候,一举将其全歼,这样就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擒故纵,要想抓住敌人,不妨先放纵敌人。历史上康熙皇帝智斗鳌拜就是一个绝妙的事例。

  康熙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他在执政的 60 多年里,首先巩固了边疆,继而又治理内政,国家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此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成功帝王之一。

  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鳌拜作为辅政四大臣之一,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压人。在这种情况下,鳌拜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专横地把持着朝政,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在朝堂之上,鳌拜飞扬跋扈,常常当面顶撞小皇帝。朝贺新年时,鳌拜身穿黄袍,仅帽结与康熙不同。年幼的康熙十分清楚鳌拜的野心,但他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准备还不充分,因此索性不问政事,整天与一帮哥们儿“游戏”,以造成一种自己年幼无知的假象。

  有一次,鳌拜装病,康熙着便服同索额图一起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帝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伸手从炕上的被褥中摸出一把尖刀,但被索额图一把抓住。当时的局面很是尴尬而紧张,但康熙假装糊涂地说:“这没什么,我们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

  康熙虽然决意铲除鳌拜集团,但他知道鳌拜的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会打草惊蛇,酿成大变。于是康熙不露声色地挑选出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类似摔跤)为戏。一天鳌拜进宫奏事,康熙正在观看少年侍卫练武。康熙看见鳌拜来了,故意站起身走进场去和大家一起嬉戏。等到鳌拜走近,康熙摆摆手说:“今天玩得痛快,有事改天再说!”后来鳌拜看见皇帝玩的次数多了,以为皇帝年少好玩,不仅不以为然,反而暗暗高兴,觉得自己更有机会独断专行了。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洪应明作品集
菜根谭仙佛奇踪菜根谭谋略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