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评论 >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0章 拼命辞官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作者:郦波

第50章 拼命辞官

  在晚清,当时天下盛传曾国藩是相面大师。为什么这个说法相当流行?一方面跟民俗喜欢夸大其事有关,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曾国藩自己的相面爱好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口实。

  曾国藩确实喜欢相面,或者他自己不称之为相面,他称之为“相人”,为此还专门写了本专著《冰鉴》,这下江湖上就更认定他是相面大师了。

  事实上曾国藩之所以这么喜欢相人,还写了本相人的专著,原因都在于他个人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那就是他自己在家书里说过的一句名言——

  “至用人一节,实为万事根本!”(《全集·家书》)

  就是说,想成事,想成就一番事业,作为一个领导人,用人问题,才是最大的根本问题。

  所以曾国藩说了:“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全集·家书》)

  你看,平常民俗里传说曾国藩只要看人一面,就能把一个人判断出八九不离十来,这个说法明显不正确。曾国藩自己说了嘛,“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对于准备要用的人,曾国藩不仅要亲加察看,还总想多见几次。那么在曾国藩用过的人才里,他亲加察看,又见了好多次才用的人有哪些呢?

  有一个最典型的人,也最能证明曾国藩这种用心鉴别人才的方法的确有效的案例,这就是曾国藩三顾茅庐力请彭玉麟。

  先说一下彭玉麟的历史地位,以便有个基本的印象。

  我们说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之首,那么还有哪些中兴名臣呢?

  一种说法是曾、胡、左、李,也就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和李鸿章。还有一种说法是曾、胡、左、彭,也就是把李鸿章换成彭玉麟。而且当时人还特别喜欢拿彭玉麟来跟李鸿章比较,当时民间有句俗语,叫“李鸿章拼命想做官,彭玉麟拼命想辞官!”

  说这话倒不是贬低李鸿章,因为官场拼命想做官的人多了去了,这话重点要说的是彭玉麟的拼命辞官,他的辞官经历可以说在清代官场上是绝无仅有的。

  彭玉麟一生总共辞过六次官。

  第一次是咸丰十一年,当时彭玉麟是以安徽布政使衔统领湘军水师,而水师又是湘军战胜太平军的关键,所以彭玉麟可以算是湘军最核心的将领,也是曾国藩心腹中的心腹。这时候,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立刻安排他的亲信任属下三个省的巡抚。因为曾国藩的推荐,朝廷就任命彭玉麟为安徽巡抚。

  要知道巡抚就相当于省长,是当时最关键的实职,曾国藩当年就因为要一个江西巡抚,跟咸丰皇帝斗了半天的气。现在一个安徽巡抚,那可是人人都巴望的好位置。

  但彭玉麟接到朝廷的任命之后,却一连三次请辞巡抚的高官,理由是自己熟悉军务不熟悉民政。结果在他的坚持之下,朝廷没办法,最终给了他一个兵部右侍郎的名誉官衔,还是按彭玉麟自己的意思,让他在前线作水师统领。

  第二次是在同治四年,这时候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已经被湘军扑灭了。慈禧主政,虽然对湘军很提防,但对湘军的彭玉麟,朝廷上下,人人都是交口称赞。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大家都知道彭玉麟是个“三不要”的英雄好汉。

  哪三不要呢?

  “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

  所以彭玉麟的名声那是好得不得了,所以朝廷这时候就给了彭玉麟一个人人都垂涎的肥缺——漕运总督。

  漕运主管的就是所有经水路送往北京的物资,那是当时最有油水的水上运输业。漕运总督主管苏、浙、赣、皖、湘、鄂、鲁、豫八省漕政,那真是叫肥得流油了。可彭玉麟接到任命,在天下人羡慕的眼神里,又多次谢绝任命,还是做他那个虚衔的兵部侍郎。

  第三次,同治七年,彭玉麟连他那个兵部侍郎的虚衔都不要了,说现在也不打仗了,我当年从军时,本来应该在家为母亲守丧的,才守了一年,因为天下大乱,所以出来从军报国,现在仗也打完了,我还有两年孝没守完呢,所以辞去一切官职,回家为母亲守孝去了。

  第四次,彭玉麟回家为母亲守孝四年之后,这一年同治帝准备大婚,朝廷要准备婚庆大典。这个大典的时候要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大臣当这个弹压大臣,也就是相当于江湖帮派里的执法长老一样,这种角色那一定得是功勋卓著且德高望重的人来当。这时候众望所归,朝廷就让彭玉麟重新出山,官复兵部侍郎兼同治帝大婚的弹压大臣。

  彭玉麟这下不好拒绝了,只好勉强出山来当这个弹压大臣。结果庆典一结束,他又立刻上疏请求辞去兵部侍郎和弹压大臣的职位。工作完成了嘛,既然工作完成了,那个虚名咱就不要了。

  这一下连慈禧都感动了,后来朝廷专门为彭玉麟设了一个长江巡阅使的职位,只说你原来是水师统领,每年只要巡视长江水师一次就行了,其他时间你也不用上班,你愿干嘛就干嘛去!

  彭玉麟一看这位置还不错,适合自己淡泊名利、闲云野鹤的生活,所以也就接受了。

  第五次,光绪七年,朝廷任命彭玉麟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两江总督那是仅次于直隶总督的关键职位,像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都任过这个位置,可见其重要。再加上南洋通商大臣更是晚清后期的要职,所以可见当时清政府对彭玉麟倚重到什么地步。但彭玉麟就是坚持不肯干,最后没办法,这个关键的位置最后给了左宗棠。左宗棠不拒绝,老实不客气地就接受了任命。

  前五次,都是高官厚禄,彭玉麟却根本不为所动,真正是体现了他“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三不要”本色。但最后一次就有些独特了,还是高官厚禄,彭玉麟却在要与不要上有了一次惊人的反复。

  光绪九年,这一年朝廷觉得彭玉麟出身行伍,是个军人,所以他推辞任命的时候总说自己是个军人,熟悉军务,不熟悉行政,所以再肥的缺,他也不要。既然这样,就给他任命一个适合军人去干的位置吧!什么位置呢?军人之首——兵部尚书。也就相当于国防部长。

  结果哪知道,彭玉麟还是不答应,前后数月之内,上了几篇辞职报告。这么拖了好几个月之后,别人都以为这一次还是跟以前一样,彭玉麟还是肯定不会接受这个兵部尚书的位置的。

  哪知道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几个月之后,朝廷突然接到了彭玉麟的报告,报告的意思很简单——兵部尚书的位置呢?没给别人吧?没给别人的话,赶快给我!

  怎么样?出人意料吧?从来不要官的彭玉麟居然伸手要起官来了!

  是他变了吗?还是他想通了?还是他“三不要”的令名晚节不保?

  都不是,他还是那个傲然独立、傲骨嶙峋、孤标傲世的彭玉麟,他之所以会有平生这唯一一次的伸手要官,是因为突然爆发了中法战争。

  军人都有一种信仰,大丈夫,保家卫国,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这样才是死得其所!彭玉麟是一个军人,这时候,他虽然已经是69岁的高龄,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要亲自领军前往抗击法军的前线。

  我们都知道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捷,大胜法军,书写了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少有的几次辉煌,那就是在彭玉麟的领导下完成的。

  本来,在彭玉麟的领导下,中法战争在广西一线节节胜利。可是李鸿章主政,朝廷怕打仗,一味主和。彭玉麟在前线屡次上疏,主张有“五可战,五不可和”,说有五个必须一战的理由,五个千万不可和谈的理由,可见其勇战之心、决战之志。可是腐败的清政府最后还是和谈了事,白白丧失了中法战争的大好局面。

  战后,彭玉麟彻底心灰意冷,上疏坚决要求辞职,这辈子就伸手要过一次的兵部尚书,最后还是坚决还给了清政府。他用他的一生印证了他的“三不要”的人生准则,也创造了一个中国历代官场上真正能做到不爱官、不爱钱的典范。

  不爱官,不爱钱,甚至不爱惜自己的性命,但爱民!爱国!这样的一个彭玉麟到底是怎么出现在晚清的历史上的呢?

  这就要说到曾国藩对彭玉麟的发现和培养,以及曾国藩独到的用人眼光和人才论的思想了。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郦波作品集
宋元明清那些爱五代前的那些爱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风雨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