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迟到的文明》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1章 文化纠缠(1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迟到的文明》 作者:袁伟时

第21章 文化纠缠(11)

  5.袁教授对我们的民主自由还是抱乐观态度,我也有这样的认识。但我感到袁先生的回答与刚才提到的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是相冲突的。比如孔子像难道不是强化文化专制吗?从整体上使专制程度更严重吗?刚才举的一些例子,恐怕局限于生活安逸的角度,与自由不是很相关的。从这些现象恐怕我们还看不到那么好的光景。

  答:以孔子像为例,原意确是这样,但有多少人会把他当成皇帝拜?我相信很少。现在愿意骂的、愿意批评的声音照样能够发表出来。孔子基金会的一个刊物就这个问题采访了我,我说可以,但有个条件,不能改我一个字。他同意。结果真的按我的回答刊登了。现在网上批评这件事的人更多。这表明,多种声音压制不下去,只要有多种声音存在就有希望了。网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批评表明,自由度已经提高了。有些逆流,终有一天会克服的,所以我感到问题不会太大。当然这些是逆流,要有很多案例来教育官员和百姓,只要多数官员多数公民的认识提高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就会比较平稳。

  6.我自认为是一个非常坚决的自由主义者。在我有限的三十多年光景,自由主义的思想与周围文化是有矛盾的。读您的书看您的文章我有了好奇,您是怎么长成这个样子?我想知道,在您的读书治学过程,有没有一些波折,有没有一些经验和教训?最后我想说,您的存在是许多不能停止思考热爱思考的人感到有了希望,祝您永葆青春。

  答:我的成长没有什么特别的。有一条,我父母不管我,因为我离开家庭很早,十五岁多就独自来到广州读书,养成了读书习惯,慢慢就成长起来了。假如你们将来有了孩子,最重要的是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另外要帮助他们养成喜爱读书的习惯,实际上就是训练他们的思维。我想,人只要永远好奇,不断探索,慢慢就会寻找出自己的道路。

  主持人总结袁先生给我们做了一个发人深省、令人震动的学术演讲。他具体的学术观点,大家可以自己独立判断和分析。但我个人猜测,袁先生并不是在简单地反传统和反儒家。因为传统和儒家,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土壤就长什么庄稼,它就那样。但关键是我们今天怎么看传统的价值和作用,以及现代和今天的关系。其实争论主要在这里。因为你怎么看传统的价值和作用,又会左右你对传统的把握。今天你拿传统来干什么,何去何从。我想,袁先生他认为,无论传统文化和儒家理念有多少博大精深和精彩之处,都应该有利于中国走向现代和文明,这些东西我们今天可以弘扬,但我们要反独尊,反一元,反专制,反排他,反官方化,反意识形态。传统当中包括一些优秀的东西,都应该接受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正义、法治等等的清理。因为这是普世价值,不是西方的。袁先生认为不是中西之争,是古今之争。

  我们从袁先生的报告中,除了领略他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智慧、学识外,尤其要领略他的学术精神,他的勇气、骨气和正气,他的良知和公共精神、独立人格。具体观点你有你自己的判断。作为一个八十岁的老者,我们很惭愧,有时候我们可能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现在像袁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太少了,依附权势,依附利益,想做学术当官就麻烦,想多捞钱也可能丢掉学术,包括他的创新精神。我们真是感到比较惭愧,由此我想到什么是知识分子,不是知识多就是知识分子。

  最后我想还是用袁先生自己的话来做一个点缀。袁先生讲,“敢于正视现实的民族,应该坦然承认自己有哪些不足,不把应该集中于如何学习的精力浪费在要不要学习的争辩中,一个伟大民族的自尊心,应该显示在善于学习和善于创造上,这里决定性因素也是制度。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成了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因为它是中国已经建立的现代文化学术和教育制度的产物。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兼容并包,西方现代文化与国粹,世间各种学术和思想文化流派,各种学问与艺术,自由介绍,自由探讨,激烈争辩,以理服人,拒绝暴力干预,新的学科新艺术,思想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如繁星在天,异彩纷呈,这是思想解放的高峰,也是创造力高扬的年代,归根到底这是现代文化教育制度辉煌的里程碑。”最后一段,“自由的唯一边界,是不得侵犯他人的自由。以国家或其他集体、尊长的名义,吞食个人的自由,是中国极大的弊端,中世纪的西方同罹此病。这是古今之争,而非中西或东西之争”。

  最后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袁老。

  2011年4月14日

  新尊孔派兴起的背景及自由主义面临的学术挑战

  时间:2011年4月8日下午4:00-6:00

  地点:深圳华侨城·央校

  主持人(李校长):

  兄弟学校、央校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

  介绍袁伟时先生其实是多此一举的事。因为袁先生作为中国着名的历史学家,在我看来也是一位思想家,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这些年来,袁先生的思想深深滋养着我,滋养着我们央校,对央校文化的建设、我们思想的启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相信每一位聆听过先生教诲的老师乃至于学生,都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袁先生的报告、写作,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一种精神的食粮。今天袁先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很有争论性的话题,就是现在尘嚣甚上的尊孔的思潮和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相信每个人都有聆听的期待。在我看来,这不单是一个学术话题,还是一个我们在走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必须做出的抉择。有时我在想,现在这些崇尚读经的人,尊孔派,不知道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一个世纪前的那场新文化运动,那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启蒙,是不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一个历史的错误?我们应该回到尊孔时代去?

  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袁先生做报告。

  演讲部分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非常高兴再一次来到央校和大家交流。

  今天我要讲的,是最近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新尊孔派的兴起,以及它带来的挑战。

  为什么说有个新尊孔派?有新文化运动就有反动,有相反的主张,尊孔一点儿不奇怪。在中国不但19世纪前完全是尊孔的,到20世纪新文化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也不断有尊孔的势力,这是文化多元的一个表现。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表面看,出现了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但暗流依然存在。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多元文化的局面重新出现,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尊孔的声音就非常响亮了。那时候,一方面不断从港台引进新儒家的各种着作,介绍他们学术的成就;另一方面大陆本土也生长出一些学者提倡尊孔,而且提出一整套理论。比较突出的代表是原深圳市委党校的蒋庆老师,他直截了当提出要建立孔教,儒学要在国家政治生活里面发挥重要作用。现在看来,那是在改革开放后比较老一代的尊孔派。我所说的新尊孔派,是近年出现的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原来一些很有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突然之间态度非常鲜明地提倡孔学,而且建构出一套很完整的理论来支撑他的主张。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秋风,原名姚中秋。他是《中国新闻周刊》的评论员,媒体人,原来做一些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翻译工作,经常写时事评论。他的时评的态度非常鲜明,支持法治。很奇怪的是,这几年他非常热衷做尊崇孔子的吹鼓手。他说:孔子就是圣人,而且是自由的圣人;孔子创造了中国民间学术;孔子提倡的复辟,是复辟“契约社会”。他引用西方一些学者的话,试图说明中国的封建制是最好的制度,是最自由的制度。

  这提出了很多问题。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为什么这个时候会出现这样一套完整的主张?很值得我们思考。

  这样一个主张提出的时候,恰恰今年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它在长安街上的大门前出现一个孔子塑像。本来一个城市挑选历史人物塑像立在街头,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这个孔子像有它特别的地方。一个是地点特别:在天安门广场的组成部分、北京市最核心的位置出现。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这个塑像本身也很有意思,特别标明是九米五高,意味九五之尊,意思是这座孔子像是按照帝王的规格来塑造的。按照中国传统,皇帝是“九五之尊”。除皇帝以外,任何人都不能享有这样崇高的地位。在这个地方,由国家博物馆塑造这么一个塑像,当然不是随便某个民间机构、某个人做出的决定。我甚至认为不是国家博物馆本身能够决定的。

  这两者,一个那么系统的理论,一个出现那么特殊的塑像,究竟是什么意思?两者有什么关系?

  在我看来,首先这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新动向:要以儒学、孔子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改革开放以后,一个多元文化的局面已经出现。中国文化向何处去?假如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思想文化就应该是多元的并且是自由的。违背这个方向,又重新塑造一个代表大一统的、以儒家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格局,后果将会是很复杂的。

  对这个举措如何看?我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歪曲。孔子生活在东周——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的中国思想文化格局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在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孔子不过是众多学派之一。光突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那种繁荣景象,对那种多元、自由的局面视而不见,对中国古代历史不说无知,至少也是认识很不全面。为什么不能同时出现几个思想家?比如孔子曾请教过的老子,为什么不能同时出现在这个地方?老子年纪比孔子大,孔子三十四五岁曾亲自到洛阳虚心请教老子,而且老子对后世的中国知识阶层、士大夫阶层影响非常深远,一直到20世纪都影响不断。

  照陈寅恪教授的讲法,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老庄和佛学,儒家主要在制度方面起作用。为什么不体现这样的局面?还有墨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另外,按照帝王的风格塑造孔子,是对孔子的歪曲。孔子做过官,从51到54岁,从基层小官开始,后来任中都宰,通俗点说,是鲁国首府的府尹吧;最高做到鲁国(现在山东南部和江苏、河南一些地方)的大司寇(管治安的公安部长),还曾经代理宰相。独尊儒术以后,他被塑造为偶像,唐代被封为“文宣王”,后来逐步加码,在名字前面加上很多形容词。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认为孔子就是一个伟大的教师,不应该封王,于是将他的王位削掉,尊号改为“至圣先师”。是教师,但至高无上。这个封号一直沿用到清代。

  终其一生,孔子都是一个民间的教师和学者,他的建树是整理古代文献,以及创造了中国的伦理学、政治学,教育思想有很多建树。

  孔子这个人很有理想,不管这个理想是不是正确,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要塑孔子像,对21世纪的艺术家来说,如果对他的历史和思想有深切理解,把他塑造成一个为追求理想奋斗不懈的民间的思想家和教师,我想多数人会认为很高明,体现了孔子的风范。现在把孔子塑造成帝王之尊,显然歪曲了孔子的形象,往孔子脸上抹黑。这样的认知,还不如明代的嘉靖皇帝。

  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这个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我想这样一个文化现象,其实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滋生的民族主义思潮的一个新高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经济融入世界,采用了市场经济制度,发展非常迅速。这样的情况下,有人头脑发热,以为中国已经创造出一个新的经济制度,就是所谓“中国模式”,而且认为这个模式已经成为可以引领世界发展的一条道路。有些人还不满意叫中国模式,直接叫做“中国道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教授发表文章说,叫“中国模式”不恰当,应该叫“中国道路”,这个中国道路有世界意义,特别可以对发展中国家起到示范作用。有些所谓理论家提的观点更加突出,他们认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新的领头羊,他们说,帝国主义正在走入困境,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情况,有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陷入全面危机的阶段。未来帝国主义国家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会陷入更大危机,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将欣欣向荣。他们在这样的想象中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把民族主义思潮推到一个新的高峰。新的尊孔浪潮就是这种民族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面对这种现象,作为普通的中国人、普通的中国知识分子,还应进一步想:为什么中国一再出现严重的民族主义思潮?不但表现在内容上,还很有群众性。网上看看,民族主义思潮是非常泛滥的,一些小青年表现得尤其严重,而且标榜这就是爱国主义,似乎这样做有很高的道德意义,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假如反对他,就是不爱国,就全面失去了合理性。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进一步挖下去,这个现象所提出的问题,跟我们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状况有关系,跟中国人的思维弱点分不开,跟我们现在教育方面的弊端息息相关。

  为什么提得那么严重?具体说来,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从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个过程里,最大的障碍就是民族主义。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不需要学习外国人。有些知识阶层的代表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从抗敌的角度才认为要学西方。这样一个很低标准的主张,竟然在知识阶层中受到强烈的反对。广东顺德有个很有名的士绅叫梁廷枏,是当时士大夫的头,广东最有学问的人之一,他不是顽固派,曾写过一些介绍西方的着作,代表作《粤海关志》到现在还是很有学术价值的着作。

  但就是这个对西方比较了解的人,却不同意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向洋鬼子学习是不能接受的。不但他,江苏是文明开化比较早的地方,那里的国学大师俞樾也反对这个主张,更不用说当时的执政当局。为什么中国在19世纪不能像日本那样在经济方面发展起来?关键是手中有权的执政者不愿意向西方学习,或只学点皮毛,学技术,没有从制度上考虑。19世纪这样,到20世纪也是这样,只学一部分,不学思想文化,特别是制度上的民主和法治,不能学。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归根到底是因为不愿意政治民主化,不愿意保障公民的自由,更不用说清代了。所以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口号下抵抗现代文明,是近代以来妨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到了21世纪,我认为它仍然是用来抗拒现代文明的最大的盾牌。

  他们没有看到,现在的世界已经走到世界一体化的新阶段。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_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袁伟时作品集
迟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