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在线阅读 > 正文 第80章 通货紧缩和亚洲危机(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 作者:康拉德·赛茨

第80章 通货紧缩和亚洲危机(1)

  第三十章 通货紧缩和亚洲危机

  (1997~1999)

  邓的南巡——繁荣处在萎缩中

  1992年,邓小平以其“南巡”掀起了继1989~1990年萎缩之后的这场巨大的经济繁荣发展。现实的经济增长率迅速在1992年到升达14.2%,并且在1993和1994年分别保持在两位数:13.5%和12.6%。这种繁荣主要是由在工业设备以及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所带来的,这两个领域的投资增长率在1992年约为44%,在1993年约为62%。资源使用的剧增也使得价格猛涨。1994年零售价指数上涨21.7%,而服务行业的消费价格指数大约上涨了24.1%。这场繁荣由此也导致了高通货膨胀。当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即刻对银行贷款紧急刹车。1996年底,中国庆祝这场“富有成效的软着陆”。朱在不扼杀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终于把零售价格的通货膨胀压低到了6.1%,而经济增长率仍然保持在9.6%的高水平。这也就像以往那种规则的摇摆于繁荣和萎缩之间的涡轮一样。

  可是,在此究竟还是出现了新的情况:着陆尚未完结。通货膨胀仍然在继续。1997年11月,通货膨胀冲破了基准线,并转入通货紧缩;零售价指数在1998年下降了大约2.6%。通货紧缩持续了三年,直到2001年末局势仍未明朗,所面临的问题究竟是否解决了?由于通货紧缩也使得经济增长持续滑坡,经济实际增长在1999年只有7.1%。

  名义上的经济增长率在1998和1999年应该是各自水平的4.5%,而其中的2%是“人为”的通过政府的凯恩斯主义赤字型经济支出形成的。人们习惯于引用官方报道的经济增长数字,尽管这个数字在这几年似乎特别得高,但是常常以在名义上经济增长数中减去1.5%的方法来处理这个数字。

  邓的南下-繁荣(1992~1995)完全与日本的平成景气或者说泡沫经济(1986~1989)相似。像平成景气一样,南下繁荣是通过剧烈投资所形成的;也像它一样,在房地产和工业产品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过剩,同时留下了许多高债务的企业以及成堆的银行无法收回的难题贷款。作为中国高速发展标志的、为世界所共认的、上海浦东的摩天大楼,在1998~1999年也成为通货紧缩危机的标志。新建的商贸大楼和住宅大楼70%都空着,平方米租金跌到了低谷。

  无论是北京、深圳或者广州,所面临的情况与上海是大同小异,别无两样。为富人们修建的别墅山庄无人问津;高大、敞亮的豪华商店走马灯似的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按照邓的想法要建成第二个台湾的海南,在1998年时,沿着数公里长的海岸大街旁躺着的是一幢幢尚未完工的半成品楼,这些都是在朱镕基1994年控制贷款后,由于资金短缺而不得不停建的工程。房地产行业1998年时压在手中的滞销房地产的账面价值估计有9000亿人民币,相当于国民总产值的12%。除此之外,那些为了满足新增长的电子和通讯设施需求而建立的生产企业,其生产能力充其量只能使用50%,甚或更少,这是几乎所有这个领域的企业所面临的状况。对于棉纺织业、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自行车、摩托以及汽车等制造行业来说,市场上的价格战都震耳欲聋,这是被动的降价趋势,它同时也把企业赶上绝路。1998年3月,工业产品的库存量达到国民总产值的23%,其中许多根本就没法销售。

  如同10年前日本的情况一样,邓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头。这种模式行之有效的前提是,市场快速增长。在90年代初期,那曾经为毛所形成的贫困经济被战胜,商品的短缺为大量的生产所消除,卖方市场转换成了买方的市场。随着对外开放,尤其是随着进口以及外国投资从而也把一股巨大的外国竞争力带入中国市场。在这种从根本建构上全新的基础上,这种借助于超额投资所建立起来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房地产显得供太大于求了。许多商贸和民用住宅大楼都是在这种不良环境下或者是以不合理的方式建成的,其中有些恐怕根本就找不到买主或者租房人。同样的是,许多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的生产设备水平太老了,把它们作为废铁去卖还说得过去,因为它们在目前的条件下根本就没有竞争能力。在邓的局部市场经济的剧烈投资中,形成了一种“泡沫工业”,它们现在的生产能力远远低于自己的规模所应有的。

  1997~1998年亚洲经济风暴

  1997年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不得不放弃,它们抗争了6个月,想维持住泰铢对美元的兑换率,可是此刻不得不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第一天泰铢对美元的比率就下跌了15%,到年底下跌了近乎一半。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其他与美元挂钩的小老虎都面临危机,它们的货币随之几乎一个接一个地垮了下去。韩元与美元的兑换率在1997年初还是844:1,可是到了12月底就创造了下跌的记录,1891韩元兑换1美元。印度尼西亚的货币也同时被击垮,因为在1997年初2383个印尼兑换1个美金,但是到了来年的1月22日就变成了16000:1。唯有香港政府在10月23日面对港元所遇到的打击进行了一场戏剧性的保卫战,也就是采取了隔夜拆借利息折年利息300%的措施。港元的保卫战也就以高利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破产以及严重的经济萎缩的代价开始了。如同货币一样,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也崩溃了。最糟糕的是印度尼西亚,这场经济危机也致使苏哈托政府垮台。台湾显示出了其具有反击力,在这场危机中,其货币和经济增长也只是略微被削弱了一些。

  这场亚洲危机从核心上被解释为货币和经济危机,解释为由它们所导致的危机,起因于日本、欧洲以及美国银行突然把它们的资金从东亚诸国抽回去的动作。但是,这些解释仅仅是表面性的,问题是:这些银行为什么要撤回它们的资金?对此的回答只能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这几只小老虎经济增长策略的有效性已经结束了。这完全像日本不考虑利润和欠债而形成巨大的生产能力,目的是把产品投放到世界市场上去一样。这也像电子工业在日本形成主要的出口产品一样。早在1996年,也就是在亚洲危机爆发前一年,就有迹象表明,世界市场就已经无法承受东亚出口的洪流了。韩国的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31.5%下降到只有4.1%;所出口产品的数量尽管还在增加,但是出口的价格却迭下去了。譬如作为韩国当年出口产品的16兆的储存片,出口价格下跌了80%。那长期行之有效的日本增长模式,此时使这些经济发展的小老虎走到了尽头。

  祸不单行

  中国的通货紧缩也被绝大多数观察家看作为亚洲危机的组成部分。就两个危机所显示出来的许多类似性来说,这个看法不无道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危机是由外部点燃的,也就是由于撤回外国资金所拉响的,而中国则是由于通货紧缩。随着东亚和东南亚邻国货币在1998年疾速贬值及其国民经济严重衰退,就触及到了前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出口和外资流入,从而也给中国所面临的国内经济问题火上浇油。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康拉德·赛茨作品集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