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读三国》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章 攻读篇(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读三国》 作者:孙宝义

第4章 攻读篇(4)

  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指出从古以来创造新思想新学派的都是学问不多的青年人,他举了很多古今中外有所作为的青年人,其中一个就是王弼。他说:“王弼注《老子》的时候,不过十七十八岁,因用脑过度早死,死时才二十几岁。”同年5月8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大第二次代表会议上,就《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为题,谈了很多古今中外青少年大有作为的例子,其中介绍了王弼。他说:“晋朝的王弼,做《庄子》和《易经》的注解,他18岁就是哲学家,他的哥哥是王肃。他死的时候才24岁。”在此前后,毛泽东在读《初唐四杰集》时,在眉批中提及古今一批有作为的青少年,把王弼与唐朝的王勃、汉朝的贾谊并提。他说,王勃“以一个28岁的人,写了十八卷诗文作品,与王弼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几,王弼死时24岁”。

  1940年10月,毛泽东、朱德接见选送到苏联学习航空机务工程归国的王弼,并就组建工程学校的问题作了指示。毛泽东说:“热心发展航空事业意见是好的,但要有决心和耐心。”谈论之中,毛泽东详细询问了王弼的姓名和在苏联的学习情况,然后风趣地说:“我国历史上也有个王弼,和你同名同姓,他是个文人,你是个武将。你这学武的要争取胜过学文的。”中国历史上的王弼是三国时期的玄学家,好说儒道,辞才逸辩,毛泽东很爱读他的作品,可惜英年早逝。现在身边又来了一个叫王弼的人,毛泽东自然印象深刻,故有此言。

  毛泽东对王弼年纪轻轻,就有深邃的学问印象很深,所以遇到重名的王弼时,便用三国时期的王弼鼓励他要学文,“你这学武的要争取胜过学文的”,表达了他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

  名医华佗

  “三国时有个名医叫华佗,给曹操治过病。他学老虎、学熊、学猴子、学鹿、学飞鸟的动作,编了‘五禽戏’。”

  毛泽东读书很讲究应用。他读《三国志·华佗传》相当认真、仔细。他对《华佗传》记载的华佗养生之道很是欣赏。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散步时,向他的保健医生讲述:“三国时有个名医叫华佗,给曹操治过病。他学老虎、学熊、学猴子、学鹿、学飞鸟的动作,编了‘五禽戏’,这你应该知道吧?我看不错,是很好的健身运动。这都是仿生运动。人们有很多运动都是从动物那里学来的,其实也是动物学动物。中国有螳螂拳、猴拳,你游泳的那蛙式不就是从青蛙那里学来的吗?”也许是模仿“五禽戏”,毛泽东根据自身特点,自己编了一套自由体操:他缓缓地向前走,深呼吸,摇头,扭颈,有时屈伸肘腕关节,双肩前后交替转动,同时腰部旋转扭动。他常在独自散步又无旁人时练习,以活络全身关节,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华佗教人健身祛病,行五禽之戏,这又是医学上最先进和积极的主张。近代医学发展到今日,才有保健祛病的流行,却不知在一千七百年前,我国的神医华佗早就提倡了。他这五禽之戏,是要人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来做有系统的运动,以证明户枢不蠹的原理。这五种禽兽是虎、鹿、熊、猿、鸟,因为虎之步、鹿之跳、熊之摆、猿之腾、鸟之飞,都寓有一种运动的原理,人类仿之而做规律运动,采其一种,出汗为止,日日行之,可以延年益寿。这运动,在我国一直尚有流传。华佗传给他的徒弟广陵(扬州)吴普,行之有恒,吴普寿届九十余,尚耳聪目明,齿牙完利。

  1934年秋,毛泽东在江西于都突然病倒,持续高烧,病情严重。当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的紧急关头,毛泽东肩负调查突围路线的重任。谢觉哉、张闻天急电召傅连暲赶赴于都。经傅连暲详细了解病情,确诊为恶性疟疾,随即千方百计抢救治疗,使毛泽东得以迅速痊愈。事后毛泽东半开玩笑地对身边的同志说:“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个医生叫华佗吗?”接着,他讲了华佗的故事,讲完了又说:“我们现在也有华佗,傅医生就是华佗。”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医学家谈得较多的是华佗。华佗是东汉末期的名医,麻醉术的发明者,尤擅长于外科手术。毛泽东认为《三国志》里记载的华佗确有其人,而且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药学家,经常免费给穷苦人民治病。

  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读《人民日报》关于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的报道后,浮想联翩,写了《七律·送瘟神》,诗中有“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句。在该诗后记中又说,对消灭血吸虫,近一二年干劲渐高,“然而今之华佗们在早几年大多数信心不足,因而有了希望”。后记中所提的“华佗们”就是指广大医疗工作者了。他对根治血吸虫病的现代“华佗”们,大加赞扬。

  诸葛亮的羽毛扇

  诸葛亮不管春夏秋冬,不分天热天冷,在家在外,手里都拿着一把鹅毛羽扇。

  在武汉军区举办的一次晚会上,着名相声演员连阔成演出了《歪批三国》,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插科打诨,引人入胜。他谈到《三国演义》中有三件怪事,其中一件是诸葛亮不管春夏秋冬,不分天热天冷,在家在外,手里都拿着一把鹅毛羽扇。然后引出诸葛亮和黄承彦女儿的恋爱故事。描写他们两人都是军事政治全才,上精天文,下通地理,古今战史、奇门遁甲、经史子集、三教九流,无所不精,说是黄氏女把这渊博的学问,都写在这羽扇上,因此诸葛亮爱不释手,一遇到疑难,只要翻扇一看,一切精确答案都马上找到,所以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都是这位黄氏女贤内助的功劳。大家一听,都知道是编的,但编得入情入理,引人入胜,因此都感到津津有味。诸葛亮手拿羽扇这是千千万万人都看到的,但都没想到为什么。经相声演员点出,都不禁哑然失笑。

  1958年9月21日,毛泽东由南京赴杭州、上海途中,同行的有民主人士张治中和公安部长罗瑞卿。据张治中日记:在去杭州的火车上,我和罗部长到毛主席的车厢去,毛主席手上拿着一本《三国志》在看。毛主席说:“《三国志》不错,看起来很有意思。”我想起在武汉某次晚会听到的相声《歪批三国》,就从这里打开话匣子。毛主席想起也就大笑:

  “编相声的人对《三国演义》是相当的熟。他们说《三国演义》中三件奇怪的事,指出诸葛亮一年四季不管冷热,手上都拿把羽毛扇,真好笑。”

  毛泽东又津津乐道地说:“看来,这些演员对《三国演义》是读透了的,所以能够娓娓而谈,惟妙惟肖,情节曲折,群众喜怒哀乐随之。”

  《歪批三国》虽然是相声演员编的,毛泽东却对诸葛亮羽毛扇的民间传说不仅提出了疑问,而且对黄氏女贤内助的功劳加以褒扬。诸葛亮羽毛扇成了知识分子智慧的代称。每每想起诸葛亮,就会很自然想起那把很有传奇色彩的羽毛扇。

  指点迷津

  “士别三日,应当刮目相看了。”

  1958年9月,毛泽东到安徽视察工作,同行的有民主人士张治中和当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在火车上,毛泽东读《三国志》里的《吕蒙传》。闲谈中,毛泽东同他们说起吕蒙发愤读书的故事:吕蒙从小参军,虽然骁勇有胆略,但没有文化,当了带兵官后禀报军情时只能心记口述,很感苦恼。孙权劝他读书,他说戎马倥偬没时间。孙权便以自己为例,说明只要有决心,时间不是主要的问题。吕蒙听从了,刻苦自学,数年之后,判若两人。后来,鲁肃再见到他时,发现吕蒙已文武兼备,及至在如何对待蜀国大将关云长的问题上,吕蒙向鲁肃献了“三策”,鲁肃惊讶地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我以为你只会打仗,想不到你“学识英博”,如今己不再是“吴下阿蒙”了。吕蒙当了东吴的统帅,打了许多胜仗,还使关羽败走麦城。说到这里,毛泽东建议军队中行伍出身的高级军官,“不可不读《吕蒙传》”。还对罗瑞卿说:公安干警应成为有文有武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毛泽东经常引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教育并鼓励干部不断学习进取。l958年7月,在湖南省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周世钊当选为副省长。受任这样一个新职,使他感到十分突然。周世钊思绪万千,担心挑不起这副担子,于是就求助毛泽东,陈述自己的心事,希望能辞脱这个职务。

  周世钊的信发出才8天,10月25日,毛泽东就写来了复信,鼓励他任好新职。毛泽东在信中写到:

  赐书收到,10月17日的,读了高兴。受任新职,不要拈轻怕重,而要拈重鄙轻。古人有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二者不可得而兼。我看你这个人是可以兼的。年年月月日日时时感觉自己能力不行,实则是因为一不甚认识自己;二不甚理解客观事物——那些留学生们,大教授们,人事纠纷,复杂心理,看不起你,口中不说,目笑存之,如此等类。这些社会常态,几乎人人要经历的。此外,自己缺乏从政经验,临事而惧,陈力而后就列,这是好的。这些都是实事,可以理解的。我认为聪明、老实二义,足以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这点似乎同你谈过。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总是比较能够做好事情的。你的勇气,看来比过去大有增加。士别三日,应当刮目相看了。我又讲了这一大篇,无非加一点油,添一点醋而已。周世钊接到这封信后,很有感慨地说,毛泽东的忠告给了他精神上极大的鼓舞,工作上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周世钊在湖南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任上,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毛泽东引用《三国志》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句话,目的是教育大家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迎难而上,在认真读书学习中,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才干,与时俱进地增长聪明才智。

  观花鼓戏“三国的孙权置宁国县,宋祖又改为宁国府,是吗?”

  1958年9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在视察安庆、舒城、合肥后,来到芜湖。

  晚八时,毛泽东在省地市及公安部负责人陪同下,来到剧场。毛泽东是从剧场左侧边门进入会场的。当这位身材高大、神采奕奕的领袖步入会场时,场内响起雷鸣般掌声,毛泽东频频挥手,向欢迎他的人群还礼、致意。

  剧场台前,安放着两排沙发,毛泽东、省地市及公安部负责人在第一排就座,第二排是保卫人员和毛泽东的随行人员,再后面是地市部门的科局长们。晚会即将开演时,不知谁提议,要文化部门负责人坐到毛泽东和省委负责人背后,以备提问。毛泽东问:“这叫什么戏?在哪些地方流传?”负责人答:“原叫‘宁国花鼓戏’,现叫‘皖南花鼓戏’,在宁国、宣城几个县流行。”毛泽东稍停顿一下说:“宁国、宣城,汉代叫宛陵吧!”毛泽东又说:

  “是的,”“三国的孙权置宁国县,宋祖又改为宁国府,是吗?”“是的,主席。”又过了一会,毛泽东自言自语说:“这里也有个‘宁国府’?”说着他淡淡一笑。大家都默默听着,拿不准毛泽东的疑问是否是联想到《红楼梦》中“宁国府”说的,故无人直接回答……在一个多小时的晚会中,毛泽东讲话很少,声音也很低,抽烟也很少,仅抽两支中华烟。偶尔和坐在他左边的省委负责同志说几句湖南话,他用疑问的口气问省委负责:“亩产一万多斤,有这么多(高)?”省委负责人没有正面回答,只说“再核实一下”。毛泽东此后就很少讲话,但有时放下手里的香烟,为演“打补钉”的演员耿心月,演“扫花堂”的吕凌香两位青年演员的认真表演,轻轻地鼓掌,并说:“湖南有个花鼓戏,皖南也有个花鼓戏,看来这戏,离不开鼓呀!”说得身旁的人笑起来。

  南阳考书记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哪里人呀?你知道吗?”

  1958年秋,毛泽东在河南过郑州,走新乡,到了襄城县,便有心要到离襄城300华里的南阳看一看。

  十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时,毛泽东于1948年11月5日亲自写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曾指出:“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借以说明南阳的战略位置。

  南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其中名胜古迹闻名遐迩。

  武侯祠在南阳西卧龙岗,相传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曾躬耕于此。唐宋时即建祠,元大德年间重修。清康熙时,南阳郡守曾在祠内发现前人题咏“卧龙岗十景”的石刻,曾依石刻修建有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三顾茅庐、小虹桥、抱膝石、躬耕亭、古柏亭、梁文岩、诸葛井,与武侯祠的小门、大殿、清风楼、三顾堂、关张殿、石牌坊相衬构成壮观的古建筑群。祠内碑刻还有岳飞书写的《出师表》。

  这天上午,风和日丽。毛泽东安排出时间要接见南阳来的书记。毛泽东很热情,握着他的手向他问好。对方也激动不已。

  大家落座。书记便要开始按事先准备的材料,从头至尾汇报一遍。说完之后,他等着毛泽东向他提一些问题。

  毛泽东不慌不忙点燃一枝烟,吸一口,笑笑开口说:“你们南阳,旧称宛城,是个古老的市镇,藏龙卧虎的地方哩!南阳有个卧龙岗,据说诸葛亮曾在那儿隐居过。诸葛亮,能人啊!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哪里人呀?你知道吗?”

W W W.XIAO 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孙宝义作品集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读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