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毛泽东思想概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7章 独立自主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毛泽东思想概论》 作者:史向军

第27章 独立自主

  在独立自主这个命题里,“立”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独立”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独立的,“主”是指事物发展的主导作用,“自主”是说事物自己内部的矛盾性主导着事物的运动。作为一条政治原则,所谓独立自主,最根本的是说,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要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都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一、立足本国实际,走自己的道路

  独立自主,就是要共产党领导人民从本国实际出发,根据各自国家的特点,选择自己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共产党人要善于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是无产阶级领导革命事业的战略问题。无产阶级的事业是国际的事业,应该相互支援,但是,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总是在本国范围之内进行的,因此,主要应该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立足于自力更生。所以我们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将我们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好。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既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又是伟大的国际主义者,他们根据中国实际和特点灵活地运用马列主义理论,逐步创造性地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尽可能地争取外援的革命和建设方针。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革命,革命后要进行建设,显然有其极大的特殊性,绝对没有现成的模式和道路模仿和照搬。在中国革命前进过程中,党内曾出现过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前者犯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把主导权让给敌人,导致革命的失败。在此关键时刻为挽救革命,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开辟了一条“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即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独特的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其后,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拒绝了解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致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总结了党内这些错误倾向,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深刻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英明论断。开始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其后,毛泽东在总结这个思想形成的过程时指出:“中国这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认识的。共产国际的这些同志就不了解或者说不很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民族、中国革命。对于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我们自己在很长时间内都认识不清楚,何况外国同志呢?”

  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自己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拯救了党,挽救了军队,挽救了革命,成为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从此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内正确领导。之后,经过延安整风运动,进一步解决了党内教条主义错误。独立自主这个基本点,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一起,成为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和毛泽东坚持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的决策,解决了游击战争的地位问题、游击战和正规战配合、建立根据地、游击战的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指明了抗日战争发展的正确道路,同时毛泽东也出色地坚持和运用了独立自主原则解决了统一战线问题,使其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遵循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根据本民族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决定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同进行革命一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毛泽东继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建设我们的新中国。把这一原则贯彻到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中,运用到外交关系中,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历来强调,我们的方针是放到自力更生的基点上,要充分相信和依靠本国四万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他深刻地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的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关系

  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自力更生为主就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只有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才能保证独立自主原则的贯彻执行。坚持自力更生为主,还是依靠外援,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方针。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始终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用自己奋斗到底的大无畏的决心和气概,充分相信全国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国际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变成了国际性的事业,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就必须互相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同样也是国际事业一部分,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争取最广泛的国际援助,特别需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经验和先进东西。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和行为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教导我们自力更生基础上学习外国的长处,是为了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立民族风格的东西,我们学习和研究外国现代化的经验,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我们既要反对奴隶思想,又要反对教条主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又是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我们必须同情和支持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毛泽东特别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可以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及其国与国、党与党的关系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经过长期实践,中国共产党逐步地形成了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同时尽最大可能的争取外援的方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建国以前和建国以后,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没有动摇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决心,没有在任何外来的压力面前屈服,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本质特征。也就是,中国事情要按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根本立足点。

  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

  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表明,独立自主离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就不可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抛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也不可能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探索前进的道路,依靠广大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

  再细一点讲,独立自主原则的坚持,是以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只有坚持把我们的一切方针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才敢于同任何外来的压力作坚决而不妥协的斗争,才能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坚定不移地走适合于自己国家实际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要做到把一切工作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立足于本国实际,制定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立足于自己组织的力量,充分相信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确信只要真正依靠人民就能克服任何艰难险阻,争取最后胜利。这就说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为前提的,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这就是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毛泽东思想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最能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性和生命力的东西,不懂得它们就不能说懂得了毛泽东思想;背离了它们,也就背离了毛泽东思想,所以它们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4.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辩证统一关系?

  阅读文献:

  1.《反对本本主义》,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改造我们的学习》、《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史向军作品集
毛泽东思想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