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毛泽东品国学(超值金版)》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4章 毛泽东品读古典诗词(6)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毛泽东品国学(超值金版)》 作者:卢志丹

第34章 毛泽东品读古典诗词(6)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毛泽东还对“尘世难逢开口笑”作了解释,意思是人生的哲学,是斗争的哲学。后来他把这句诗化用在自己所填写的词《贺新郎·读史》中,“人世难逢开口笑”。

  1971年10月16日,毛泽东在和周恩来、叶剑英、熊向晖等人谈话时,说到了林彪,他连连地说:“我的‘亲密战友’啊!多‘亲密’啊!”接着念了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接着又说:

  三叉戟飞机摔在外蒙古,真是“折戟沉沙”呀!

  林彪一伙是乘坐三叉戟飞机掉在蒙古温都尔沙漠的,与杜牧诗句如此巧合,所以有此说。可见毛泽东对杜牧的诗妙手捡来,谈笑风生,皆是文章。

  杜牧懂得一些军事知识,还曾注释过《孙子兵法》,认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他有七绝《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项羽因为挫败就感到丢面子,不想卷土重来,流露出深深的遗憾。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谈了这首诗,以激励人们的斗志,他说:

  项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也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从前有个人做了一首诗,问他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去再召八千兵来打天下。我们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

  毛泽东赞同杜牧所说。后来他在读清人吴景旭《历代诗话》时,读到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的评语:“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毛泽东很不同意此说,挥笔批道:“此说亦迂。”

  毛泽东喜欢杜牧的诗,曾手书过杜牧七绝《边上闻笳》(三首)、《山行》、《遣怀》、《泊秦淮》、《赤壁》、《清明》、《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寄扬州韩绰判官》、《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等多首名作。

  “长于词赋,有许多独创”

  ——毛泽东品读苏轼诗词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创者。毛泽东的诗词欣赏趣味“偏于豪放”,自然非常喜爱苏轼的诗词。他高度评价苏轼,并学习、借鉴苏轼诗词,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发扬光大,提高到前无古人的境界。

  毛泽东圈画或手书过的苏轼诗有《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晓景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赠刘景文》5首;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洞仙歌·冰肌玉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江城子·别徐州》、《行香子·丹阳寄述古》、《昭君怨·送别》、《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满江红·东武南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醉翁操·琅然》、《哨遍·春词》、《点绛唇·庚午重九》、《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贺新郎·夏景》等16首。

  苏轼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杭州西湖秀美景色的名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毛泽东曾圈读此诗,并予以高度评价。

  据孙东升《毛泽东在杭州登山赋诗》一文说:毛泽东常常对身边工作人员称赞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认为“他把西湖之美写尽了,后人难以企及”。

  七绝《题西林壁》是苏轼哲理诗中的名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该诗以形象化的语言揭示深刻的哲理,有辩证思维,毛泽东十分喜欢,曾手书此诗。

  最引毛泽东瞩目的是苏轼的词作。

  1956年5月30日,毛泽东在南方各省作调查,从广州来到长沙。他要再次畅游湘江,为在武汉游长江作些准备。在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等的陪伴下,毛泽东登上湘江的一艘小汽轮。小汽轮划破江面,溅起一路水花,阳光谱成彩练,分外美观。毛泽东触景生情,吟诵出苏东坡《前赤壁赋》: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接着,毛泽东兴致盎然地评论道:

  苏东坡是宋代的大文豪,长于词赋,有许多独创,“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千古绝唱。然而此人政治上坎坷不平,宦海中升降沉浮,风云莫测。因此常寄诗清风明月、扁舟壶酒以消情。

  毛泽东还曾盛赞苏轼的词“气势磅礴,豪迈奔放,一扫晚唐五代词家柔靡纤弱的气息”,充分肯定苏轼词的巨大成就和在词史上的崇高地位。

  词在晚唐五代和北宋初年,题材很狭窄,大抵咏叹伤离送别、男女恋情之类。其间范仲淹、柳永作了一些开拓,稍有扩展。苏轼的300多首词大大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框,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把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举凡山川景物、纪游咏物、农舍风光及感旧怀古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从“樽前”、“花间”走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苏轼在词的内容上的开拓和革新,于婉约词派之外,别立豪放一宗,开南宋爱国词人的先河。胡寅在《酒边词序》里说他“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这是对苏轼词创作成就的切当评论。

  被毛泽东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最能代表苏轼词革新成果的名篇。这首词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和东吴年轻将领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意境豪放壮丽。苏轼写作此词时正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因而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消极苦闷思想;然而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壮情怀。全词充满了豪情激荡而又沉郁苍凉的气氛。

  毛泽东称赞苏轼的词“气势膀礴,豪迈奔放,一扫晚唐五代词之柔靡纤弱的气息”,这种豪放词风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毛泽东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形成了自身词作雄奇瑰丽的格调。毛泽东从苏轼词中学习、借鉴写作经验,在雄视千古的《沁园春·雪》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痕迹。

  这两首词都以重大社会历史为题材,展示词人的胸襟怀抱,视野开阔,景物壮丽,时空悠远,怀古抒情,慷慨豪放,形成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明显表现出毛泽东词对苏轼词总体风格的继承关系。

  两首词虽然所用词牌不同,但其章法十分相似。基本结构都是:写景—过渡句—怀古—抒情。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先描绘“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色,继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然后以“遥想”转入缅怀赞美周瑜这一历史人物,再以“故国神游”引发抒情作结。

  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先描绘“北国风光”的壮丽景色,继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然后以“惜”转入评论秦皇汉武等五位古代帝王,再以“俱往矣”引发抒情作结。

  两词这种章法结构的惊人相似,很难说是偶然的;即使不是毛泽东对苏轼词的有意仿效,至少也是苏轼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毛泽东所心领神受,在《沁园春·雪》的创作中油然地受其影响。

  然而,必须看到,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在其《沁园春·雪》中表现的思想境界、胸襟气度和豪放风格,远非古代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比拟。两首词的高下也是很明显的:

  其一,描写山川景物,毛泽东词比苏轼词更显阔大、雄伟、壮丽。苏轼词描写长江和赤壁古战场景物壮观、气势浩大,但终不如毛泽东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空间无比寥廓,气象雄伟非常。

  其二,毛泽东词评论历史人物比苏词更多,时间更为久远,立足点更高。苏词集中评论三国英雄人物周瑜,而毛泽东词评论上至秦皇、下至成吉思汗五位历史人物,涉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有影响的帝王。更重要的是两词作者对待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态度完全不同:苏轼词中,词人只能仰视、艳羡古代英雄而自惭形秽;毛泽东词中,词人对待古代英雄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俯视之,采取批判态度。

  其三,毛泽东词表现了更先进、更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苏轼词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结,格调转入低沉,思想消极,只能无可奈何地自解自慰。因此苏轼词的豪放,终究是有限的。毛泽东词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结,格调更为高昂,催人奋进,坚信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然胜过古人。这种豪放才是彻底的,气魄更大,所向披靡。

  毛泽东的豪放词风,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而又超越苏轼,高于苏轼,柳亚子评价他的《沁园春·雪》时说“黄州太守,犹输气概”。“黄州太守”即指苏轼;“犹输气概”是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气魄之大,乃不可及”,连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山鼻祖苏东坡,相比之下也要输几分。显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毛泽东诗词在语言上对苏轼诗词也多有吸收、借鉴,其中引用、化用苏轼诗句的例子有多处。

  毛泽东的《念奴娇·井冈山》中有“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句。“江山如画”,借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中的原句。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有“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句。“风雨送春归”化用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不如风雨卷春归”句。毛泽东作此词联想起苏轼词“不如风雨卷春归”句而写出“风雨送春归”。这种化用,看来轻巧自然,实则显示了毛泽东熔铸古人诗句入诗词的超凡功力。

  毛泽东的《贺新郎·别友》中有“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句。“过眼滔滔云共雾”,当是化用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诗“过眼荣枯电与风”句,因为两句句式明显相同。

  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中有“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句。“弯弓月”出自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句,是由“挽雕弓如满月”紧缩而来。

  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中有“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句。“把酒酹滔滔”化用苏轼《水调歌头》“把酒问青天”句。两句句式相同,“把酒”二字相同。作家碧野在《黄鹤楼头留诗篇》一文中曾论述此句说:“诗人借苏轼《水调歌头》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气概,抒怀吟咏‘把酒酹滔滔’的炽烈感情。但苏东坡端酒问青天,问的是明月,是对天上虚幻空灵的感觉;而诗人毛泽东端酒洒向大江,是心怀国家的命运和对人民幸福的追求。‘把酒酹滔滔’,虽是假托,但却万般真情。”

  “偏于豪放”

  ——毛泽东品读辛弃疾词

  作为现代最杰出词人的毛泽东,对词怀抱着“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欣赏兴趣,因此,他对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作特别偏爱,格外关注。

  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藏书中,他所阅读的历代词人作品中,圈画得最多的是辛弃疾的词,大约有98首。

  有一部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稼轩长短句》,共有四册,每册的封面上,毛泽东都用粗重的红铅笔画着读过的圈记。此外,在他经常翻阅的几部《词综》里,对辛弃疾词也是反复多次作了圈画。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军事家、政治家。早年参加过抗金义军,反遭朝廷“主降派”的打击,长期落职闲居,郁郁终生。在他临终前夕,他还让其家属将挂在壁上的宝剑拿给他,他看着剑,嘴里喊着“杀贼!杀贼”,抱恨离开了人世。

  辛弃疾南归四十多年,由于政治、军事才干无法施展,光复旧山河的理想未能实现,他不得不将全部精力和才情用于填词,借助词来发泄悲愤沉郁之情,这促使他成为南宋最杰出的词人。他一生给后人留下了620多首词作,是两宋词人中最多的。除词外,还留存了133首诗和17篇文。

  稼轩词不仅题材广泛,而且风格多样,豪放、绵丽、隽逸、沉郁兼而有之。不独以豪壮奔放见长,其妩媚清幽之处,亦远胜其他词人。

  辛弃疾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卓绝成就,是因为他具有敻异之才情与深厚之修养。词评家缪钺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评论:

  稼轩虽雄姿英发、虎视龙骧,而其内心则蕴含一种细美之情感,此其天禀特异之处。盖无细美之情感,则不能深得词体之妙;而无英发之雄姿,则又不能具碧海掣鲸之力量以开拓词之境域。二者相合,遂成奇迹。稼轩喜作壮词,而常能蕴含凄美之境者,其故在此。(《诗词散论》)

  鉴于辛弃疾在“壮词”创作中巨大而独到的成就,人们将他当作豪放词风的典型代表。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曾指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易安”即女词人李清照,“幼安”是辛弃疾的字。

  在毛泽东圈画过的98首稼轩词中,有5首是他手书过的(有的是凭记忆书写的)。这5首词是:《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摸鱼儿》(“望飞来半空鸥鹭”)、《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另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毛泽东多次圈划过这两首词,非常喜爱。

  曾任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曾告诉诗人臧克家说:毛主席某首诗的起头,是有意仿照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

  1957年3月,毛泽东在由南京飞往上海的途中,当飞机飞临镇江上空时,毛泽东书写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并向同行工作人员解释这首词的意义和所用典故。

  辛弃疾的词,有相当数量是抒发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怀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毛泽东对这类词也圈划了不少。如《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陈同父即陈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也是辛弃疾志同道合的密友。

  毛泽东对这首词,至少圈划了两遍以上。在一本《词综》中,他在这首词的天头上划着一个大圈,还在中间加了一点。

  毛泽东之所以酷爱辛弃疾其人及其词章,或许还因为辛弃疾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辛弃疾那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争生活以及“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坚定而远大的理想,无不引发毛泽东对自己战斗岁月的回顾,触动自己极大的诗兴。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落日寒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WwW/xiaoshuotxt.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卢志丹作品集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毛泽东品国学(超值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