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中国建筑史》在线阅读 > 正文 第七节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

第七节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t。xt-小.说。天/堂

  一建筑型类

  

  

  宋、辽、金已降,建筑实物之得保存至今者更多。以木构言,在唐代仅 得一例,而宋、辽、金遗物,曾经中国营造学社调查测绘者,则已将近四十 单位,在此三百二十年间,平均每二十年,已可得一例,亦可作时代特征之 型范矣。至于砖石塔幢,为数尤多。兹先按建筑物之型类略述之。

  城市设计后周世宗之筑大梁,实为帝王建都之具有远大眼光者。其所 注意之点,如“泥泞之患”,“火烛之忧”,“易生疫疾”,“寒温之苦”, 皆近代都市设计之主要问题。其街有定阔,两边五步内种树掘井,修盖凉棚, 皆为近代之方法。

  至于地方城市规模,则有江苏吴县苏州府文庙宋平江府图碑。宋绍定二 年(公元 1229 年)刻石。城大致作不规则长方形,城内另有子城,本南宋建 炎间所建皇宫,后即为平江府治。城内街衢大多正直,但因城内渠道纵横, 为其他城市所无,未足为一般之例范耳。

  平面布置,现存城市及建筑,已无完全保存宋代平面布置之原形者,幸 当时碑刻,尚可得窥其大略。

  (一)衙署平面平江府图中部之平江府治,为关于我国古代官署建筑

  不可多得之史料(第 105 图)。府治之外,周以城垣,称曰子城,唐时已有, 非创于宋。其南门偏东,西门偏北,而无东门北门,非我国之传统对称式样。 城内建筑虽因府门偏东,故不能采取对称方式,然其主要厅堂仍以府门为中 轴,其全部可分为六区:(甲)府门中轴线上各层设厅及小堂,并两翼廊屋, 为府治主体。(乙)其北宅堂,为郡守住宅。(丙)更北后园,有池亭之胜。

  (丁)设厅及小堂之东为掌户籍、赋税、仓库及州院庶务诸户厅府院。(戊)

  西侧南部为处理民刑政务之各厅司。(已)西侧北段则为军旅驻屯训练及制 造军器之所。其全体范围之广,包容之众,非明清官署所能睹也。

  (二)庙宇平面现存嵩山中岳庙,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及元刊

  《孔氏祖庭广记》所载宋阙里庙制图,金阙里庙制图(第 106 图),皆为关 于当时平面研究之罕贵资料。宋代曲阜文庙于每座主要楼殿两翼皆有廊庑, 并两翼廊庑合成庭院。故其平面为多进方形院庭合成。至金代各庭院,虽仍 周绕回廊为主要布置法,但大殿与其后寝殿之间,均联以主廊,使平面为“工” 字形。中岳庙之峻极殿与寝殿之间,阙里大成殿与郓国夫人殿之间,鲁国公 殿与鲁国太夫人殿之间,莫不如此,盖至金代已成为极通常之布置也。至于 庙坦四隅建角楼,亦为金代所常用。

  殿宇宋、辽、金木构,以佛殿为最多,均立于阶基之上,或单檐, 或重檐;或四阿,或九脊顶。其结构方法大致上承唐代,下迄元明。如榆次 永寿宫雨华宫,大同薄伽教藏,晋祠圣母庙正殿,皆此类也。

  楼阁现存楼阁有独乐寺观音阁及大同善化寺普贤阁,大小虽悬殊, 但其结构原则则大致相同,皆于下层斗拱之上立平坐,其上更立上层柱及枋 额斗拱椽檐等。木塔结构在原则上亦与此完全相同。

  厅堂营造法式所谓厅堂,乃指“厦两头”(歇山)或“不厦两头造”

  (悬山)而言。属于此式者,有大同海会殿及佛光寺文殊殿两例。大同善化 寺大雄宝殿东西两朵殿乃厅堂或廊屋之不施斗拱者。

  

  大门大门与殿宇厅堂之别,仅在中柱之施用。中柱在门平面之纵中 线上,为安门扇之用。独乐寺山门及善化寺山门皆为此型实例。

  

  碑亭曲阜文庙金明昌间碑亭,重檐九脊顶,为国内最古碑亭实例。

  佛塔宋、辽、金佛塔计有下列六型:

  (一)木塔,唯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一孤例。在结构原则上,与独乐寺观 音阁大致相同。其柱之分配,为内外二周,其上安平坐,以承上层构架,五 层相叠,至顶层覆以八角攒尖顶。正定天宁寺塔则下半为砖,上半为木。

  (二)模仿多层木构之砖塔,其蓝本即为佛宫寺释迦塔之类。因地域之 不同,又可分为二支型。(甲)宋型:如苏州双塔,虎丘塔,杭州六和塔之 类,每间比例较狭,角柱之间立槏柱以安门窗,多作壶门。与塔身比,斗拱 比例颇大。檐部多用菱角牙子叠涩为檐。(乙)辽型:如易县千佛塔,涿县 南北二塔,辽宁白塔子塔。柱颇高,每间颇广阔,斗拱比例较小于宋型而模 仿忠实过之。门均为圆券门,与宋型迥异其趣。

  (三)模仿多层木构之石塔,如灵隐寺双石塔及闸口白塔,模仿至为忠 实,但塔身小,实为一种雕刻品,在功用上实同经幢。至如泉州开元寺双塔 则为正式建筑。其仿木亦唯肖逼真,但省去平坐,为木构中所少见耳。

  (四)单层多檐塔,亦可分为二型:(甲)仿木斗拱出檐型,第一层斗

  拱檐以上各层均砌斗拱,上出椽檐多层,如普寿寺塔,北京天宁寺塔,云居 寺南塔,均属此型。(乙)叠涩出檐型,其第一层檐仍用斗拱,但第二层以 上均叠涩出檐,如易县圣塔院塔,涞水县西冈塔,大名城大小两塔,辽阳白 塔,均属此型。

  (五)窣堵坡顶塔,塔之下段与他型无大区别,多三层,其上塔顶硕大,

  如窣堵坡,河北房山云居寺北塔,蓟县白塔,易县双塔庵西塔,邢台天宁寺 塔,皆属此型。此型之原始,或因建塔未完,经费不足,故潦草作大刹顶以 了事,遂形成此式,亦极可能,但其顶部是否后世加建,尚极可疑。

  (六)铁塔,其性质近于经幢,径仅一米余,比例瘦而高。铁质易锈,

  今保存最佳者,唯当阳玉泉寺铁塔。 墓塔,宋、辽、金墓塔大致仍遵唐之旧,以方形单层,单檐或多檐者为

  多,如登封少林寺宋宣和三年(公元 1121 年),普通禅师塔,及金正隆二年

  (公元 1157 年)之西堂老师塔是。又有六角或方形,多层叠涩檐者,如少林 寺大定十九年(公元 1179 年)之海公塔是。此外如金贞佑三年(公元 1215 年)之衍公长老窣堵坡,则仅为不规则椭圆球形墓表,不足称为塔也。

  

  

  墓室,经着者测绘者仅四川宜宾一孤例。 桥,赵县小石桥为年代准确之金代桥。但桥形制殊特,不可以为当时一

  般造桥方法之典范也。

  二细节分析

  

  

  阶基及踏道宋代木构皆有阶基,然莫不屡经后世修砌,其能确实保存 外表原形者,恐无一实例,仅得知其高广之大致耳。济源济渎庙渊德殿遗基, 恐亦非原形矣。营造法式对于阶基之尺寸,无比例之规定。宋辽木构之阶基, 或甚低偏,如正定摩尼殿(第 51 图),榆次永寿寺(第 45 图),独乐寺观

  

  音阁山门(第 39、43 图)等均是。然有承以崇伟之阶基者,如大同华严寺大 雄宝殿及薄伽教藏(第 60 图),善化寺大雄宝殿(第 61 图)皆此类也。赵 宋诸塔,阶基均矮,辽金诸塔,则多高基,而尤以辽金式单层多檐塔(第 93 图),对于阶基最为注重,其最下层土衬及方涩之上,先为须弥座一层,其 上更立平坐斗拱,平坐之上绕以勾栏,更上为仰莲座以承塔身。须弥座及平 坐束腰壶门之内大多饰以狮子;勾栏均为斗子蜀柱,以华版以勾片为最通常 图案,亦有用其他类似万字之华纹者,勾栏每间之内,巡杖以下,盆唇以上, 作类似地霞之花版以托巡杖,亦为辽塔常见之例。至如金建白马寺塔,其塔 身以上虽富于唐代作风,然其下高基,则辽金之特征也。

  阶基前之踏道,宋代乃有设东西二阶者,渊德殿阶基为现存东西阶之唯 一实例。此外如金中岳庙图,其峻极殿亦画东西阶,足证此式当时尚极普遍。

  《营造法式》踏道之制,两侧三角形内多作逐层减退之池槽,名曰象眼,嵩 山少林寺初祖庵踏道(第 68 图)即作此式。

  平坐及勾栏平坐实例木构者见于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大同普贤 阁等处。其平坐柱均将下端叉于下层斗拱之上,其上施阑额,普拍枋为其必 有之一部。砖塔上所砌平坐,仅皆砌其外表,平坐斗拱均只出杪,不用昂, 法式所举缠柱造,左右各出附角斗一枚,别出铺作一缝,及用上昂之制,均 未见于实例。

  平坐之上多施勾栏,唐以前之斗子蜀柱钩片华版之制,已不为唯一图案。

  独乐寺观音阁勾栏仍用此制。应县木塔平坐勾栏亦用斗子蜀柱,但华版无华

  (第 63、65 图)。其扶梯勾栏则不用华版而用卧棂。至如大同薄伽教藏内壁 藏,则华版花纹有几何图案多种,辽金塔坐勾栏上最普遍之样式,于巡杖盆 唇之间安斗子地霞,则为前所未见。赵县小石桥明刻勾栏,尚存此式焉。

  柱及柱础法式造柱之制,有梭柱直柱之别,其梭柱将柱之上三分之一

  卷杀,如欧洲古典式柱之 Entasis,柱头紧杀如覆盆样。现存木构,其用木 柱者,以直柱为多,但柱头均略有卷杀。石柱遗例不多,初祖庵所用八角柱 上径较下径微收,但无卷杀,柱面刻各种花纹。苏州双塔寺大殿残石柱,虽 有卷杀,但残破难加细测。长清灵岩寺大雄宝殿,其柱有显着之卷杀,但柱 头不“紧杀如覆盆”;柱身断面作十余凹入瓣,上下为槽,与希腊陶立克式 柱极相似。唯灵隐寺双塔及闸口白塔,则柱身之下三分之二大体垂直,上段 有显着之卷杀,与法式梭柱之规定,大致相符。

  至于用柱之制,法式规定有角柱平柱加高之升起,及柱首微侧向内之侧

  脚两法,几为宋代不易之定则。 河北山西境内宋辽金柱础,以平础不出覆盆为最多;但如佛光寺文殊殿

  内柱,则用莲瓣覆盆,故亦非绝不用者。长清灵岩寺大殿柱础则覆盆雕山水 龙纹。江南柱几无不用覆盆,其上且加櫍,如苏州双塔寺大殿址柱础,覆盆 雕卷草花纹,其上并櫍同雕出。吴县甪直保圣寺大殿遗址柱础多枚,雕饰精 美,宋代柱础之佳例也。

  《营造法式》造柱础之制,规定础方为柱径之倍,覆盆高为础方十分之 一,盆唇厚为覆盆高十分之一。现存诸例大致与此相符。至于仰覆莲花柱础, 则尚未见实例也。

  门窗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之门,为可贵之遗物(第 73 图)。其装 门之法,先按门之高宽安门额及门颊,其内饰以壶门牙子,两侧施腰串,装 余塞板,额上安格子窗,门扇每扇具门钉七列,每列各九枚,佛光寺文殊殿

  

  则于门之两侧及门额以上均安板。额上用门簪两枚以安鸡栖木,其门簪扁而 长与法式规定之方形门簪用四枚者迥异其趣。其版门门钉,则仅四行,行各 七钉而已。

  江南诸塔表面模仿木构形者,其门多不发券而叠涩作成壶门牙子形(第

  85 图),较辽塔之作圆券者调和(第 95 图)。至于塔身砌作假门者,或作 版门,或作格扇。宋辽门簪均二枚,至金代遗例,已增至四枚。

  与地栿相交以承门轴之门砖石,则为砖塔假门所必有,而木构实例反多 不用者。

  窗之实例以直棂窗为最多,但亦有用菱形或方格者。法式所见各式图样, 尚未见之实例也。

  斗拱之结构与权衡至宋代而发达至于成熟,其各件之部位大小已高度 标准化,但其组成又极富变化。按《营造法式》之规定,材分八等,各有定 度;“各以材高发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以六分为契,斗拱各件之比例, 均以此材契分为度量单位。其各拱及斗之规定长度,及出跳长度,直至清代 尚未改变焉(第 3、189 图)。

  就实例言,其在燕云边壤者,尚多存唐风,如独乐寺观音阁(第 39 图), 应县木塔(第 63 图),奉国寺大殿等,其斗拱与柱高之比例,均甚高大;斗 拱之高,竟及柱高之半。至宋初实例,如榆次永寿寺雨华宫(第 45 图),晋 祠大殿(第 55 图)等,则在斫割卷杀方面较为柔和,比例则略见减缩。北宋 之末,如初祖庵(第 68 图)及法式之标准样式,则斗拱之高仅及柱之七分之 二,在比例上更见缩小。至于南宋及金,如苏州三清殿(第 76 图),大同善 化寺三圣殿及山门(第 70—72 图)等,斗拱比例更小,在此三百年间,即此 一端已可略窥其大致。

  

  

  在铺作之组成方面,因出杪出昂,单拱重拱,计心偷心,而有各种不同 之变化。实物所见,有下列诸种:

  (一)单杪下附半拱见于大同海会殿及应县木塔顶层(第 63 图)。

  (二)双杪单拱偷心独乐寺山门(第 44 图)双杪重拱计心,大同薄伽教 藏(第 60 图),宝坻三大士殿(第 59 图)等。

  (三)三杪重拱计心应县木塔平坐。

  (四)三杪单拱计心正定转轮藏殿平坐(第 54 图)。

  (五)单昂 苏州三清殿下檐。

  (六)单杪单昂偷心榆次永寿寺(第 45 图)。

  (七)单杪单昂偷心昂形耍头 正定摩尼殿,转轮藏殿(第 50、54 图)。

  (八)双杪双昂重拱偷心独乐寺观音阁及应县木塔。

  (九)双杪三昂重拱计心正定转轮藏殿转轮藏(小木作)。

  (十)转角铺作附角斗加铺作一缝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第 62 图), 华严寺大雄宝殿(第 73 图)。

  (十一)内槽斗拱用上昂苏州三清殿。

  (十二)双杪或三杪与斜华拱相交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及三圣殿;华严 寺大雄宝殿。

  (十三)内槽转角铺作,拱自柱出,不用栌斗 苏州三清殿。

  (十四)补间铺作之下施矮柱,其下或更施驼峰 大同薄伽教藏,蓟县独 乐寺山门,宝坻三大士殿等。

  

  

  至于斗拱之各部,其为宋代所初见,或为后世所无或异其形制者,有下

  列诸项:

  (一)斜拱即上文(十二)所述。

  (二)下昂,其后尾挑起,以承下平榑,或压于栿下。为一种杠杆作用, 如永寿寺(第 47 图)初祖庵(第 69 图)等。明清以后,昂尾即失去其机能, 成为一种虚饰。

  (三)昂形耍头与令拱相交,在通常耍头位置,其前作昂嘴形,后尾挑 起为杠杆,其功用与昂无异,正定转轮藏殿,晋祠大殿及献殿均为此例。

  (四)华头子,自斗口出以承昂之两卷瓣,明清以后即不见。

  (五)替木在令拱之上以承榑接缝处,亦明清以后所无。 斗拱各部之卷杀,宋代较唐代为柔和。唐代直线斜杀之批竹昂,在时期

  上唯宋初,在地域仅晋冀北部见之。天圣间建之晋祠大殿献殿及约略与之同 时之龙兴寺转轮藏殿,昂嘴虽直杀,但更削两侧如琴面。北宋中叶以后昂嘴

  ■入如弧线,乃成惯例。斗拱最上层伸出之耍头,后世多作蚂蚱头形者,在 宋代遗例中,或直斫,或斜杀如批竹昂,或作霸王拳,或作翼形,或作夔龙 头等等,颇富于变化。至于拱头卷杀,分瓣已成定则,则瓣数未必尽同法式 所规定耳。

  模仿木构之砖塔,在斗拱之仿砌上,较之唐代更进一步。唐代砖塔仅作

  把头绞项作(即一斗三升),但宋代砖塔则砌砖出跳,至二跳三跳不等。其 在辽金地域以内者,斜拱且已成为常见部分。然因材料之限制,下昂终未见 以砖砌制者也。至于杭州灵隐寺及闸口之石塔,以材料为石质,乃能镌出昂 嘴形,模仿木构形制,更为逼真(第 81 图)。

  

  构架就柱梁之分配着眼,《营造法式》规定及实物所见均极富变化。

  (一)外檐柱多分间周列,其侧脚及角柱之生起,凡此期实物,无不见 之,内柱则视情形之不同,可以酌情撤减。其内柱全数按缝排列,一柱不减, 如苏州三清殿者,在宋代较大殿堂中,至为罕见。至若佛光寺文殊殿,济源 奉仙观大殿及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将内柱减少至无可再减,而以特殊巧技之 梁架解决其因而产生之困难,亦特殊之罕例也。

  (二)在梁架之施用上,多视殿屋之深,依其椽数及柱之分配,定其梁

  之长短及配合法。除实物中所见特殊实例,如善化寺大雄宝殿之以前后二栿 之一部分相叠(第 62 图),以及前条所举数例外,法式图样即有侧样二十余 种,其变化几无穷尽也。

  (三)梁栿有明栿与草栿之别,若有平棋,则屋盖之重由草栿承托如独 乐寺观音阁(第 42 图);若“彻上露明造”,则用明栿负重,如宝坻三大士 殿(第 59 图),独乐寺山门(第 43 图),永寿寺雨华宫(第 47 图)等等。 明栿又有月梁与直梁之别,直梁较为普通,月梁见于善化寺山门(第 73 图), 较之佛光寺大殿之唐例(第 20 图),及清式之规定,均略为低偏,其梁底■ 起亦较甚。在年代虽与法式相近,但在形制上则反与唐例相似,梁横断面高 宽之比例,在宋初近于二与一,至宋中叶,则近三与二,至明清乃成五与四 或六与五之比矣。

  (四)宋代平梁之上,皆立侏儒柱以承脊榑,但两侧仍挟以叉手,以与 唐代之有叉手而无侏儒柱,及明清之有侏儒柱而无叉手,诸实例相较,其演

  

  变程序固甚显然。

  (五)举折之制,法式看详谓:“今采举屋制度,以前后橑檐枋心相去 远近分为四分,自橑檐枋背上至脊榑背上,四分中举起一分”;其卷五本文 则改定为三分中举起一分(第 3 图),今就实物比较,宋初及辽以近于四分 举一者为多,如永寿寺雨华宫,大同薄伽教藏海会殿等是,至北宋末及南宋 金则近于三分举一,如善化寺山门及三圣殿是也。

  (六)阑额普拍枋。普拍枋虽已见于唐初,然至北宋末,尚有省而不用 者,如初祖庵是也。其用普拍枋者,则早者扁而宽,如薄伽教藏,与阑额在 断面上作 T 字形,其后渐加厚,如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及山门,普拍枋阑额所 出无几。至明清则普拍枋竟狭于阑额矣。

  (七)宋代各榑缝下,均施襻间一材或二三材,所以辅榑之不足。襻间 与榑之间,更施斗拱以相支撑联络,其制见于法式及实物。实物之中最特殊 者,莫如佛光寺文殊殿所见,其榑下以内额承托次间梁缝,因而构成类似 Truss 之构架,为仅见之孤例(第 48、49 图)。

  平棊、平暗及斗八藻井。平暗作正方格,唐末宋初者格甚小,如佛光寺 大殿及独乐寺观音阁。平棋作长方形,如大同薄伽教藏。斗八藻井施之于平 棋或平暗之内,其下或饰以斗拱,如应县净土寺大殿,或无斗拱,如观音阁, 薄伽教藏,应县木塔皆是也。

  

  

  角梁及檐椽角梁两重已成定则,宋代大角梁为一直料,下端作蝉肚或 卷瓣。子角梁折起,其梁头斜杀。檐椽及飞椽亦不杀檐椽而杀飞檐。但卷杀 子角梁及飞椽之制,明清宫式已不用矣。砖塔檐部,无斗拱者完全叠涩出檐, 如宜宾白塔及洛阳白马寺塔;有斗拱者或作木檐形,如易县千佛塔、涿县普 寿寺塔等;多见于北方,为辽金特征:有在斗拱之上砌菱角牙子及版檐榑, 与叠涩檐约略相同者,如苏州虎丘塔及双塔是,多见于江南。然亦有出木檐 者,如苏州瑞光寺塔及正定天宁寺木塔,其配合法实无定则也。

  扶梯独乐寺观音阁及佛宫寺木塔均保存原有扶梯,观音阁曾略经后

  世修改,而木塔梯则尚完全保存原状。其梯之结构,以两颊夹安踏板及促版, 梯之斜度大致为四十五度,颊上安斗子蜀柱勾栏不施华版,而用卧棂一条。 其制度与法式所定者大致相同:但法式勾栏已加高,卧棂之数亦用至三条之 多,不若古式之妥稳淳朴也。

  屋顶四阿顶为宋代最尊贵之屋顶,法式亦称吴殿,即清所称庑殿是

  也。法式谓“八椽五间至十椽七间,并两头增出脊榑各三尺”,使垂脊近顶 处向外弯曲,即清式推山之制之滥觞也。但宋辽诸例,如三大士殿及大同华 严寺善化寺正殿等,皆无推山。九脊殿位次于四阿一等,盖为“不厦两头” 与四阿联合而成者,清式称之曰歇山,其两头梁架露明,自外可见,搏风板 下且饰以悬鱼惹草等,不若清式之掩以山花版。观音阁,薄伽教藏,晋祠献 殿皆其实例也。“不厦两头”在清式称为悬山或挑山。于两山墙之外出际。 如大同海会殿及佛光寺文殊殿是也。正定摩尼殿身重檐歇山顶,而于四面另 加歇山顶抱厦,为后世所少见。

  瓦及瓦饰《营造法式》瓦作有筒瓦,瓪瓦之别;筒瓦施之于殿阁,厅 堂,亭榭等;瓪瓦施之于厅堂及常行屋舍。更视屋之大小等第,分瓦之大小 为若干种。其屋脊由瓪瓦多层叠砌而成,以屋之大小定层数之多寡。其脊之 两端施鸱尾。垂脊之上用兽头,蹲兽,傧伽等。各等所用大小与件数,制度

  

  均甚严密。唯现存实物,无全部保存原状者。独乐寺山门鸱尾,其尾卷起向 内,外缘作鳍形,为鸱尾最古实例。薄伽教藏内壁藏上木雕鸱尾与独乐寺山 门鸱尾完全相同,足证为当时样式。但薄伽教藏殿及华严寺大雄宝殿,宝坻 三大士殿,则鸱尾之轮廊成为约略上小下大之长方形,疑为宋中叶以后或金 代样式,永寿寺雨华宫鸱尾略似此式而曲线较多,恐已非原物;但其脊之构 造,以瓦叠成,则仍宋代方法也。

  

  

  雕饰瓦饰本亦为雕饰之一种。除瓦饰外,宋代之建筑雕饰,可分为 雕刻与彩画两类。

  (一)雕刻 柱础雕饰实例最多。其华纹或作莲瓣,或作龙凤云水纹,如 甪直保圣寺,苏州双塔寺,长清灵岩寺所见。石柱雕饰:有作卷草纹者,如 苏州双塔寺大殿遗址所见;有作佛道像者,如少林寺初祖庵石柱。至如墙脚 须弥座雕饰,见于初祖庵及六和塔。佛像及经幢须弥座,饰以间柱,壶门内 浮雕飞仙乐伎等,如正定龙兴寺大悲阁像座及赵县幢须弥座,皆此式之翘楚 也。

  (二)彩画 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甚为谨严,图样亦极多。其基本方法, 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其色之深浅,则用退晕之法,至清代尚沿用之法也。 其图案虽已高度程式化,但不若清式之近于几何形。民国十四年本《营造法 式》彩画图样着色颇多错误之处,不足为例,尚有待于改正再版。至于实例, 唯义县奉国寺,大同薄伽教藏尚略存原形,但多已湮退变色,或经后世重描, 已非当时予人之印象矣。

wwW、xiaoshuotxt.net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梁思成作品集
中国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