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心灵盛宴》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3章 友爱情感(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心灵盛宴》 作者:汤勇

第23章 友爱情感(3)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没有概念,没有定义,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感觉到幸福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一种心境,它没有条件,没有前提,是与拥有的物质完全无关的一种心境。一个人只有拥有一种平和的心境,便懂得了幸福的真谛。总以为幸福很远很大,很复杂很难求,事实上,它很近很小,很单纯很熟悉。农民披星戴月,日夜劳作,想到今年的好收成,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带有泥土味的笑容是一种幸福;工人守着机床单调乏味地工作,一月到头,手里哗哗地数着工资是一种幸福;把风筝放上蓝天,把希望放飞未来的少年是一种幸福;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茶泡得浓浓酽酽的晚年是一种幸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美妙境界是一种幸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绵绵情意也是一种幸福。总以为幸福是名满天下,富甲一方;是名车佳人,灯红酒绿;是离家的“机票”,移民的“绿卡”;是远渡重洋,周游世界。其实,幸福与这些根本没有任何联系。就幸福而言,粗茶淡饭和锦衣玉食没有多少区别,达官贵人的显赫和荣华,平民百姓自然不敢奢望,平民百姓的闲适和自在,达官贵人也可望而不可即。要知道,当人们张罗着一座宫殿、一座城池作为献给拿破仑之子的新年礼物时,其子却只想要一双农民穿的木屐,穿上它,与那些赤足在污泥中嬉戏的顽童一道玩耍。要知道,有很多人活得风光而奢侈,却一点都没有领会幸福的意义。有的人一生平淡,却有着最真实的幸福。

  幸福不可追逐。幸福很懂得人的心理,它总是喜欢潜伏起来,让你看不见,摸不着。

  假若你一味地追逐,它会毫不留情地离你而去。当你舒心坦然,不为所追的时候,它才轻轻地叩开你的心扉,露出害羞的面孔。当你大声呼唤“我要幸福”的时候,请你轻声点,别把幸福吓跑了。

  幸福无须等待。幸福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幸福就在我们的心里,就在我们身边。那些对无处不在的幸福熟视无睹的人,那些把幸福一味地寄托在遥远未来的人,那些把幸福作为一种最终目标追求的人,是永远得不到幸福的。

  幸福不要贪婪。获得幸福,知足是一种廉价的方式。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即使拥有显赫的地位、无穷的财富,却始终得不到幸福感。而知足者,却能在极简单的物质条件中,得到满足快乐。只要你拔去生命中欲望的樊篱,拥有一种平静淡泊的心境,幸福就自然跟在你身后了。幸福在于付出。

  幸福不仅来自获得,更在于给予。有爱心、有善行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多行善事,广种福田,懂得付出,是获得幸福的不尽源泉。幸福各不相同。

  遨游书海是读书人的幸福;商海沉浮是生意人的幸福;白头偕老是有情人的幸福;救死扶伤是白衣天使的幸福;战死疆场、为国捐躯是忠心报国者的幸福;看着孩子天天长大、渐渐出息是天下为父为母者的幸福。让我们好好地品味生活,享受幸福吧,愿天下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幸福,都能生活在幸福的时光里。

  生活的内涵

  梭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曾搞了这么一个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为了便于不同语种的人识别和点击,他们在题目的下面贴了16面国旗。到梭罗逝世纪念日这天,有92.3%的人点击了“否”。

  这一结果出来后,非常出乎主办者的预料。

  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没有像他的大部分同学那样,去经商发财或走向政界成为明星,而是选择了瓦尔登湖。他在那儿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版商赏识他。他写作,静思,直到得肺病在康科德死去。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世界上竟有那么多的人认为他的生活并不糟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认同并羡慕梭罗呢?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梭罗博物馆在网上首先访问了一位商人。商人答:“我从小就喜欢印象派大师高更的绘画,我的愿望就是做一位画家,可是为了挣钱,我却成了一位画商,现在我天天都有一种走错路的感觉。梭罗不一样,他喜爱大自然,他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大自然,他应该是幸福的。”后来,他们又访问了其他一些人,其中的一位是这样给博物馆留言的:“别说梭罗的生活,就是凡·高的生活,也比我现在的生活值得羡慕,因为他们没有违背上帝的旨意,他们都活在自己该活的领域,都做着自己天性中该做的事,他们是自己真正的主宰,而我却在为了过上某种更富裕的生活,在烦躁和不情愿中日复一日地忙碌。”

  梭罗虽然没有财富,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但他选择了自然,选择了宁静,选择了他喜欢做的事,他的生活是美好的,也是最好的,他的人生是精彩的,也是成功的。现实中的很多人,他们利欲熏心,不择手段,求荣卖友,出卖人格,经过全力拼杀,或许达到了目的,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财富,谋得了日思夜想的职位,求得了一般人所无法企及的生活水平,但他们却以牺牲丰富、有趣、充实的生活为代价,以出卖做人最起码的水准、最起码的人格为条件,他们所领略的是生活的单调乏味,赢来的是冷眼相看,他们最终成了生活的奴隶和俘虏。这种人能叫成功吗?正如哲人所说,他们只能是“享有快乐的猪”。现实中却也有很多人,他们把美和爱全部倾注于生活,把善良敦厚的品质与平静豁达的胸怀熔铸于生活,他们在物质上也许十分贫乏,或者一无所有,但他们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是充实的。他们也许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历尽了人间的喜怒哀乐,忍受了难耐的寂寞与无聊,正由于此,他们才真正懂得生活的内涵,才更加珍惜生活的时光,他们也才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满足与美好。人最难做到的就是减少或忽略无法满足的各种欲望,殊不知,过高的欲望往往会成为生活的包袱和累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我们将来有望实现的一切,停止我们应有的发展,松懈我们应有的追求,而是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选择我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品味属于自己的那份生活的闲适与宁静。

  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应该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不甘于平庸活着的努力。有人说:“生与死之间有一段距离,这便是人生;如何走过这段距离,这叫做生活。”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应该是一种宁静。只要生活中有了宁静,人生就多了一首清纯的诗,就多了一首悦耳的歌,就多了一幅绮丽的画,人生也就多了一种享受,就多了一种美丽,就多了一种希望。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应该是一种过程。梭罗选择瓦尔登湖,搭建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他便感受到了一种生活不可缺失的过程美。一些人错失眼前的生活,一味地追忆过去,猜度未来,这种人是品味不到生活过程的甜蜜美好的。要记住,有一种生活,只要适合自己,只要有自己喜欢的内容,就是最好的生活。

  赞美的魔棒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着父亲的朋友能帮助他,给他谋一份好的差事。父亲的朋友问:“精通数学吗?”这位青年摇头。“历史、地理怎样?”青年再摇头。“那法律呢?”青年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此时,这位青年似乎觉得自己毫无用处,一切都不行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油然而生,他不好意思再面对父亲的朋友,于是拿出一张纸条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地址,便转身出门。父亲的朋友叫住了他,用鼓励的眼光对他说:“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啊!你应该大有出息,不能只停留在找一份糊口的工作。”就这样一句赞美的话,却给这位青年以莫大的鼓舞,此后,他发奋努力,笔耕不辍,写出了流芳百世的经典名著。

  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在山东西南部有一个村子叫姜村,这个小小的村子每年都要考上很多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姜村也因此而出名。在惊叹姜村这一奇迹之余,很多人都在猜测,是该村的地形好,还是该村的水土宜?是该村重视教育,还是孩子争气?后来人们才知道个中原委。原来“文革”中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被下放到姜村,他经常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赞美学生,预测学生的未来。教育家说将来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便对数学更加刻苦,说将来会当作家的孩子,便对语文学习更加卖力,就这样,这些孩子在教育家的赞美下,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后来这位教育家回城了,他将这一方法传授给村里学校的接任老师,接任老师一任一任地用预测的方法赞美着学生,并且坚守着教育家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任何人。

  赞美是发自内心深处对他人的欣赏,是对他人关爱的表示和体现,是人际关系中一种良好的互动过程;赞美是对付出的一份报酬,是影响他人的一种魔力;赞美如温煦的阳光,一句鼓励的话语,一片赞美的掌声,都会使一颗疲惫的心灵感受到一股阳光般的温暖;赞美如加糖的良药,一丝赞美的眼神,一个赞美的手势,都能去除对方心灵的痛疾,愈合对方心灵的创伤和悔恨。人人都渴望赞美。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平凡的人,还是伟大的人。人生离不开赞美。如果人的一生缺少了赞美,一定是思想结冰、语言长刺、灵魂扭曲、人性变态,到处将是充满伤害,弥漫指责,牢骚遍布,抱怨充天。赞美的力量巨大。赞美能激起他人的士气,增添他人的信心,鼓舞他人的斗志。有时一句赞美的话,便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赞美需真诚。真诚的赞美是取得他人信任的推进器,而虚情假意,言不由衷的赞美则只能带来厌恶。赞美需适度。赞美要把握度,不得过头。如果言过其实,就变成了虚伪,不仅得不到别人的信任,还会让人感到有拍马屁、阿谀奉承之嫌。古人有语:“誉人之言太滥不可。”赞美需注意方式。在人多的场合赞美他人,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顾及全面,不要夸大其词,厚此薄彼,如果因赞美而使人成为众矢之的,这就失去了赞美的意义,达不到赞美的效果。赞美,还需懂点儿艺术。要想矫正一个人的缺点,不妨反过来赞美对方的优点,只要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某一优点,他就一定会全心全力地维护这份荣誉,并努力改正其他方面的不足,生怕辜负了自己和别人。莎士比亚曾说:“夸奖他事实上并不拥有的美德。”赞美有如此巨大的魔力,我们应设法用好这根魔棒。

  带上快乐出发

www.lzuowen.comT:xt.小``说".天 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汤勇作品集
心灵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