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和而不同》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9章 协和万邦——理想的国际关系(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和而不同》 作者:王强

第19章 协和万邦——理想的国际关系(1)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古代的尧君继承了前代帝王的功业和美德,所以获得了“放勋”的美名。他恭敬、光辉、华美、高尚、从容不迫,他诚信恭敬,克己谦逊。他的英名如太阳普照四方。他以身作则,上可追配先帝,下可模范人民。他秉承传统,任贤用能,使宗族和谐融融。宗族既已款洽和睦,于是教化百姓。百姓因感化而文明,于是天下诸国,和谐相处,友善往来,四海升平。

  这段典则雅丽的文字出于《尚书》,是对中国上古圣君明主尧帝的歌颂,它决非极尽褒赞的溢美,而是蕴涵着中国圣王政治精神中,对文明政治、和平世界的极度渴求,以及魂牵梦萦般的向往。一、天下一家,走向大同向往和平和统一,是人类最美好的天性之一。

  《三国演义》以明代大才子杨慎的一首《西江月》开卷。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这是开场白,是对历史和往事泯却恩怨,拉开距离后的观察,是一种渗透着怡悦但又不无暗含淡微惆怅的欣赏。滔滔的岁月,犹如滔滔的江水,淘洗着时间,冲刷着江山,其间多少英雄风云叱咤,而今都淡入云烟。只有江上清风依旧,山间明月依然。

  大幕拉开了,昔日的英雄豪杰们开始亮相登场。

  一百二十回的叙述,就是九十六年的干戈纷攘。几番变幻,多少沉浮,最终沙场寂寂,尘埃落定,又由唐代诗杰刘禹锡的作品压卷。

  诗云:

  王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索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生几回伤往事,

  山形几度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

  古垒肃肃芦获秋。

  这是沉重的叩问和茫然的质疑:尽管天下注定会走向一统,世界的未来肯定是和平,但是为什么清平宁静总要在狂风骇浪中酝酿?万世太平为何总要由无穷干戈来催生?美丽的大地山川,经受了多少蹂躏涂炭!面对萧索荒寒,怎能不让人茫然无措,意绪萧然!

  乐观的人对于人类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因为他笃信人类有充分的能力调整自我;悲观的人在对人类未来的思索中却无比绝望,因为观察人类的历史,冲突扰攘无时不在,戕伐征战随处即有。

  战争是人类最野蛮的行为,但是战争却总是披着文明的圣洁面纱。

  其实战争根本不复杂,它的原始形态就是两人之间的争执,互不相让自然会由口沫横滅升级为大打出手。

  战争的诱发因素也是个人矛盾的放大,对个人而言,观念的冲突、门第的高下、信仰的抵触、利益的角逐、性格的差异都会导致争执;而对国家而言,宗教、种族、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不同是战争双方在战场会面的根本原因。同样的道理,两个有矛盾的人握手言和需要相互的尊重和宽容,如此才会有和谐的群体;两个国家化干戈为玉帛需要的也是捐弃偏见,相互认同,如此才会有宁静的地球。

  天下诸国,古人称为“万邦”,理想的国际关系应该是“和谐”,因此,中国先民们歌颂的圣王,也胸怀“协和万邦”的人类理想。

  二、诸教融洽一互相尊重信仰

  宗教是对人生痛苦的抚慰,是精神超越渴望的归宿。每一种能广泛传播的宗教,背后总会有一个温暖美好的彼岸世界,是它诱导着人们恪守教规,维护自己教门的严肃和纯洁。

  世界各主要宗教都有它普世的价值,有很多共同的观念,比如说慈悲、为善、和平、仁爱等等,在人类历史上都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体系完备,发达成熟的宗教,无不昭示着一种价值趋向,那就是人类最终的友好和团结,无不在弘扬一种克己忍耐的教门仪范。

  宗教精神和境界的静穆让人肃然起敬,正如人类的科学追求,是想让理性之光照彻黑暗世界一样,宗教也是在微茫短促的生命历程中,寻找着宁静和永恒。

  基督教倡导人们忍耐,耶稣在十字架上承受锥心痛苦的时候,依然在用自己的崇高行为宣讲基督教博大、深沉、普泛的怜悯。

  佛陀在修忍辱的时候,对冒犯和亵玩表现出了异常的宁静,这份安详透出佛教对众生发自内心的同情。

  被认为准宗教性质的儒家思想,笃信着人性本善这样的事实,因此把培养善根,作为一个完满的人发展的始基。

  其他宗教亦然,既然能够广泛传播,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就必然有其心灵启示和道德感召,必然寄托着远离尘嚣的渴望和超越。

  但是,一些教徒信众为什么会在维护教门的时候,表现出否定自己信仰的举动,为什么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颠覆着自己恪守奉行的光明正教呢?

  其实,这是因为,当这种信仰被野心家裹挟利用的时候,虔诚的信仰便会即刻转化为疯狂的行动。

  发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最初进入中国的时候,又是什么状况?

  首先是排山倒海般的排斥。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弃”而僧尼要断发修行。

  僧尼终身独修,不染俗情,无缘婚媾;而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儒家最重礼仪之防,行走坐立须规矩端方;而释家却破钵芒鞋,袒肩露背。

  佛家眼中众生平等,尊卑贵贱只需合掌施礼;而儒家则强调上下长幼,倡导三叩九拜。

  儒家拿出的最致命的武器是“夷夏之防”,因为自己是“土特产”,而佛教是“进口货”。两家判若冰炭,势同水火。

  道教倡导服食丹药,羽化成仙;而佛教执守诸行无常,寂灭涅。

  南齐有道士曾做《三破论》来对佛教进行批判诛伐:

  第一破曰:入国而破国者。诳言说伪,兴造无费,苦克百姓,使国空民穷,不助国,生人减损。况人不蚕而衣,不田而食,国灭人绝,由此为失。日用损费,无纤毫之益,五灾之害,不复过此。

  第二破曰: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异法,遗弃二亲,孝道顿绝。忧娱各异,歌哭不同。骨肉生仇,服属永弃。悖化犯顺,无昊天之报,五逆不孝,不复过此。第三破曰:入身而破身。人生之体,一有毁伤之疾,二有髡头之苦,三有不孝之逆,四有绝种之罪,五有亡体从诫,惟学不孝。

  其实,这依然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在说话。它无非是说,佛教兴建庙宇会消耗国家财富,僧尼不劳而食,过的是寄生生活,这样会导致国家灭亡;其二是说,佛教不提倡孝道,最终会导致骨肉离散,手足疏远,家庭关系会受到影响而最终分崩离析;其三说的是佛教断发修行是对肉体的戕残,显然是对孝道的蔑弃悖反,最终造成对肉体的毁弃。

  本土的道教感到外来的佛教威胁到其固有地位后,出台了很有意味的一部“经典”,那就是《老子化胡经》,该书说:史书记载,老子骑青牛出关西去,莫知所终,殊不知他是去西方施行教化去了,因为西方世界依然处在蒙昧的黑暗之中,佛祖释迦牟尼就是他的弟子。

  佛家说,情况其实恰好相反,老子修行一生,不得其道,后来感受到佛教的博大精深,便产生了西行求法的想法,他骑牛出关,西向而去,目的地正是神圣的天竺。

  这些都是限于言论的唇舌之争,是教派间人士的相互攻讦而已,但到后来,却出现了官方对佛教的压制和打击,尽管原因很多,但就其实质和根本来看,无非因为佛教是舶来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之难”。

  “三武”是指北魏的太武帝、北周的周武帝和唐朝的唐武宗,“一宗”是指后周的周世宗。他们下令拆毁佛寺,捣毁佛像,焚烧经卷,禁止大众出家,强令僧尼还俗,造成了佛教传播历史上空前的阻力和障碍,佛门称之为“法难”。

  但是,作为国外传入的佛教,最终还是确定了在中国的正统地位,并且让原始佛教精深渊奥的教义,真正得以实现。

  这一方面得益于一些大德高僧和虔诚信徒的努力,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宽宏博大、海纳百川的品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便有宽容理性的声音,他们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阐发儒、释、道三教之间在教理追求上的共通之处,并倡导人们捐弃俗见,相互容纳。

  首先出现的是牟子,尽管他站在佛教的立场上说话,但是他却有精深的儒学修养,对道教的理解也极其深透,所以,他的名著《理惑论》是对儒、释、道三教驾轻就熟的对照,是对三教光明教义的互证,他的着眼点是三者在教义上的相通和暗合之处,至于三者在枝节上的差异,则给予了保留。

  牟子的智慧中透出的是博大和宽容,正是这种求同存异的思想,为佛教在中国的顺利传播辟出了一条生路,同时,也为儒家大师们对佛教的研究和吸收,并最终使佛教彻底的本土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东晋时期,精通佛法、儒学,造诣精湛的高僧慧远曾写过《沙门不敬王者论》,用非常高明卓越的方式驳斥了三教冲突的说法,他关注的焦点依然是三者最终追求的相通之处,他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这是说,三教之间尽管有所不同,比如三者的起源,三者教义的入手之处等等,但是,它们之间在终极追求上不但不相冲突,反而可以相互证明,无不指向一个光明的结果,无不是在为人类终极的幸福和心灵永恒的宁静,做着最大的努力。甚至,慧远还指出,佛教的创始者佛陀跟儒家尊崇的明君尧帝,以及儒门的圣人孔子地位相当,他们的理想追求毫无格不谐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它很快适应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土壤,在异质的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本土的其他思想、宗教、信仰采取一种包容、调和的姿态,因此获得了在中国的和平发展。佛教一方面不断给中国输入新的文化滋养,又从中国文化当中接受很多有益成分,而不断地改造自己,即所谓“中国化”。结果,最终在中国扎根立足,跟儒、道两者鼎足而三,并且最终脱颖而出,超过本土化的宗教一道教,丰富了中国文化,显出了卓越非凡的智慧。佛教在中国能够立足并最终兴盛,其中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精神,也在强化着本土文化中相同的价值取向与信仰追求,使得中华文明的这一精神得到了更加醒目的凸显,海纳百川更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种品质。

  此后,理学的繁荣,心学的兴起,是三教在精神上彻底打破藩篱,获得沟通的成果。

  作为当代的中国人,尽管都知道佛教源于南亚次大陆,但是,没有一个人不认为佛教属于中国,没有哪个人会否认佛教对中华文明的补充和点化,尽管三代以来经过诸子后,中华文明业已成熟和发达。

  佛教在中国大放光彩,在跟本土宗教由斗争走向宽容的过程中,不但求得了一荣俱荣,和平共处的局面,也诠释着佛教“自利利他”的救世情怀。

  佛教的成功也是中华民族本土文明的骄傲和光荣,它敞开胸怀,接纳“异端”,改易自我,走向新生。

  佛教传入中国,又是人类智慧的一个集中体现,它在历史悠久,本土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的胜利,包含着无穷的启示,它的胜利昭示着各个宗教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也应该作为人类文明交流和相处的一种精神指南。

  人们到了应该回过头去重新阅读宗教典籍,体会那些伟大圣灵们寄寓其中的救世情怀和良苦用心。

  如果在宗教的纷争和冲突面前,人们能够向东方世界寻找良药,同时高歌《欢乐颂》那绚丽灿烂的乐章,那么在心灵解冻的瞬间,这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世界即刻就会成为人类无比向往的彼岸世界。

  这应该是一个温暖的世界。

  这应该是一个照耀着友爱阳光,吹拂着宽容之风,滋润着理解雨露的世界。

  所有伟大宗教的启示,都蕴涵在心灵的秘密之中。

  所有伟大宗教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拯救和解放。

  人类的解放应该从自身开始,就好像人类能够自救才能施救一样。

  三、生而平等一消除种族歧视

  1990年2月11日16时15分,是一个注定会被历史铭记的时刻。

  这一刻,一位失去自由长达二十七年的七十三岁老人走出了监狱,关于他重见天日,获得自由,他有这样的一句足以作为人类美德和高尚心灵写照的格言: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说这话的人叫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南非前总统。

  曼德拉是西方文明的受害者之一。

  作为黑人的曼德拉笃信人类应该是平等的,他为此而度过了二十七年的牢狱生涯。

  但曼德拉的不幸,又是南非所有黑人的大幸。

  曼德拉挑战了“高贵”的白人,他成功了。白人带给他的侮辱并没有玷污到他的人格,他显得更加高尚宽容,胸怀无比博大。

  二十七年,多么漫长,当失去自由的时候。

  但二十七年成就了美德,成就了英名,唯独没有刻下似乎不可避免的仇恨。

  在1991年的就职典礼上,曼德拉有一个高贵优雅的举动:

  他向来宾致辞表示欢迎,接着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能接待这些朋友让他由衷的高兴,但让他最高兴的,却是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曾经看守他的三名前狱方人员的到来。

  在曼德拉被押期间,干的活是把采石场的大石块碎成石料,或者是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还做过采石灰石的工作。在采石灰石的时候他每天早晨排队到工地,脚镣被解开,然后下到石灰石基地,用铁镐和铁锨采挖石灰石。因为他是要犯,所以给他的待遇是三名看守。

  这三名狱卒对他不算友好,会不时找点事情折腾甚至是凌辱和虐待他。

  他随后邀请这三位客人起身,以便他向其他来宾进行介绍。

  曼德拉让白种人的高贵顿时失去了光彩,更让残酷虐待、迫害了他二十七年的人无地自容:年迈的他缓缓起身,非常恭敬地向这三位不同寻常的客人致敬,那一刻,整个世界都非常宁静。

  关于此举,曼德拉后来解释道,自己是个急性子,但是漫长的牢狱生涯改变了他的暴躁脾气,他正是因为懂得了如何克服焦躁情绪才活了下来。恶劣的环境和漫长的时间给他的是激励,让他学会了如何对待痛苦。他说,宽容和感恩是磨难和痛苦的结果,但却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它需要极大毅力的积蓄去呵护长养。

  为了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会授予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4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曼德拉深切感受过种族歧视的痛苦,因此,他将自己的一生致力于消弭这愚蠢藩篱的斗争,尽管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是,他却在心灵的彻底解放中获得了自由,他曾有如下言论:“让黑人和白人成为兄弟,南非才能繁荣发展。”

  “在那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强作品集
创始人圈子圈套2和而不同圈子圈套3圈子圈套3(终局篇)圈子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