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政治学原理新编》在线阅读 > 正文 第67章 国际政治(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政治学原理新编》 作者:王学俭,张新平

第67章 国际政治(2)

  国家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高低的主要尺度;是国家推行本国外交政策、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手段;是国家制定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如果说,国家利益决定了国家对外战略的目标,那么,综合国力就提供了达成战略要求的基础和手段。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的综合国力对比,决定了国际关系的基本结构,尤其是国际战略格局,也决定了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状态以及发展趋势。

  第五,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因素,对国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它是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的政治、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思想、意识、心理、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等。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在国际关系主体间传播和渗透的功能,其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和深刻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不仅在相似文化背景、共同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国家和地区间发生,而且超越地域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在当今世界,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对不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加深了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交往和了解,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但另一方面,文化领域又构成了许多国家进行政治渗透的特殊渠道。冷战后,通过文化渗透实现政治目的已成为许多国家推行对外战略的重要手段。西方一些国家通过文化渗透向世界推行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以图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化。伊朗、苏丹等激进的伊斯兰国家曾经以弘扬伊斯兰教文化为旗帜,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战略,力图建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国际合作机制。土耳其曾经一度也以“泛突厥主义”为媒介向中亚进行渗透。这一切都表明,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影响当今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

  第六,科学技术。科技在当今时代的迅猛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当今时代,科技与国际政治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和解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天,高科技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首先,高科技以全新的手段和方式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型与改组;其次,高科技导致了传统国家主权范围的重建和国际政治的公开化和民主化;再次,高科技不断地深化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因为高科技因素孕育的先进的交通、通讯手段,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体系与价值观念将在频繁的交流与碰撞中互相吸纳、磨合与交融,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基础的价值取向将日益为各民族国家所认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第七,民族问题。在国际格局转换的世纪之交,民族冲突、种族纠纷和宗教纷争显著加剧,民族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重要根源,民族关系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冷战结束后,以民族分离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民族主义浪潮几乎席卷全球。这一浪潮已经使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而且这一浪潮目前在世界还呈扩展之势。前苏联、东欧的民族纷争,西方诸国的地方自治;西亚、北非、中亚、南亚的宗教原教旨主义和泛民族主义及非主体民族的分离主义;非洲的部族冲突和种族骚乱均使许多国家的现政权面临严峻的挑战,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严重阻碍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民族矛盾诱发与加深的国际冲突已成为冷战后国际冲突的主体类型,基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民族敌意、民族仇视、民族偏执和民族狂热,增加了国际冲突通过政治谈判解决的难度。转型时期的民族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并与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相悖,成为影响国际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八,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是指全球范围内全人类所面临的至关人类生存与发展,涉及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共同问题,诸如和平与发展问题、能源问题、生态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人权问题、恐怖主义问题、难民问题等。冷战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国际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首先,全球性问题的不断出现将日益加深国际政治的全球化趋势;其次,全球性问题加深了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的互动与渗透,导致了世界经济政治化和国际政治经济化趋势的加深;再次,全球性问题的不断出现对固有的国际关系形成强烈地冲击,并不断拓宽国际关系的内容,使国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三、目前国际政治的基本特点和走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很大程度上主宰着世界事务,因而世界局势以美苏两国争霸为主要特征。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使战后形成的两极体制土崩瓦解,世界局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演变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走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两个问题目前都没有解决,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仍然是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课题。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各自建立军事集团,部署重兵,相互对抗和争夺,使当时世界局势十分紧张。冷战后,美苏对抗消失,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世界范围内,用对话代替对抗,用政治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相互依存加深;任何一个国家单凭军事力量独霸世界是不可能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世界大战是打不起来的,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护的。当然,我们还必须看到,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有了新的发展;民族的、宗教的、领土的纠纷不断发生,世界还很不安宁,和平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南北问题,这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中,既有改变世界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解决南北贫富差距的问题,也有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的问题,包括发达国家的再发展问题。

  尽管在冷战后,世界各国都把经济和科技发展作为国内工作的中心,都在谋求经济的发展,但是,发展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总的来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和平与发展问题都没有解决,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其次,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世界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各力量中心,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世界格局是相对稳定的,同时也是发展变化的。根据左右世界格局变化的政治力量的数量与相互关系,可以将世界格局分为一极格局、两极格局和多极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苏在二战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形成了美苏操纵国际事务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斗争、妥协,尽管稳定的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时日,但作为一种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因为,在冷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变化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美国以其雄厚的实力在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一极,但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制约;欧盟在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一体化程度很高的国家集团,它在政治、经济、防务、科技和外交方面都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实力,无疑将是世界格局多极化中的一极;俄罗斯的综合国力虽然已不能与前苏联同日而语,但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军事和科技实力以及经济发展的潜力,都是不可小视的;日本是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其科技实力,尤其是在航空、航海、生物工程、纳米技术、汽车制造和电子技术等方面均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近几年,日本不断扩大国防预算,军事实力大增,积极向政治大国迈进;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新世纪,中国致力于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印度、巴西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同样是不可阻挡的。总之,当今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都正在致力于自身的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但还必须看到,在现实世界,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面临着种种曲折。

  再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并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它至少包括以下两个内容,其一,这些生产要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其二,为了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世界经济的许多“游戏规则”逐步地被统一起来。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愈益相互开放和融合,各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变动愈益相互影响和制约。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的一体化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上充分地表现出来。区域一体化,即地理上相邻、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相互采取比区域外的国家更为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体制框架上结成经济联合组织以至国家集团的进程。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区域内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其成员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与地位,因此区域一体化在今后世界经济发展中将进一步深化。事实上,区域一体化是与全球化并存的一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而且两个趋势本是同根生。经济资源跨国界自由、全面、大量、合理地流动和配置的进程,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就是经济全球化,发生在地区范围内就是区域一体化,两者都是生产国际化、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不过全球化在范围上更广,区域化在层次上更高。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与国的经济联系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密切,而且这种状况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经和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

  第四,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冷战时期,军事因素在国际斗争中起着决定作用,为了谋求军事优势,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不惜以牺牲经济为代价,进行军备竞争,导致军备竞赛轮番升级。冷战后,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任何国家要想提高国际地位,必须首先加强其经济实力,提高其经济科技水平。冷战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大的表现是:(1)在当今世界政治生活中,经济手段已成为一些国家实现政治目标的首要选择。如日本用经济援助为自己的“政治大国”战略铺桥搭路,美国用经济制裁的大棒来对待它不喜欢的国家。在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今天,可以说,经济手段对国际政治产生的影响有时是致命的。

  (2)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经济外交日益成为各国对外战略的核心。

  今天,各国都注重用良好的外交关系来保障和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运用经济手段来实现对外政策目标,促使本国外交更多地介入双边和多边的经济合作。(3)世界经济矛盾日益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在当代世界,经济上的主导权和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优势成为各国特别是大国竞争的核心领域,许多国际政治问题都是由不同国家的经济利益矛盾引发的。如西西矛盾实质上就是经济矛盾,南北问题从根本上讲也是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同时还必须看到,经济因素影响力大增的直接动因是苏联解体给各国的启示,苏联在美苏竞争中失败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苏联的经济没有搞好有关,苏联的失败告诉各国,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大小才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高低的标志。

  第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态势将明显加剧。首先是南北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4年6月发布的《全球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75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1982年是34国,1992年增至55国;占世界人口20%的穷人拥有的财富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由60年代的2.3%降至1992年的1.4%,人均收入仅为163美元,而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所占有的财富在世界总产值的比重由60年代的70%上升到1992年的85%,人均高达22808美元,相当于穷人的140倍。目前这一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其次,从西方国家间经济实力的消长变化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绝对规律;从发展中国家内部来看,一方面是亚洲与拉丁美洲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差距在扩大,另一方面是不同发展类型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扩大。最后,从地区发展来看,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增长势头比世界的其他地区都较为强劲。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进一步引发新的矛盾和冲突,应该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国际社会的各种参与者被称为国际社会的行为体,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的跨国活动的主体。国际政治行为体,指的是国际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能参与对外政治活动并发挥与自己职能特性相符作用的实体,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实体和具有上述诸因素的综合体。国际政治行为体区分为主权行为体和非主权行为体,它不同于国际法行为体,不全是法的概念,不一定具备直接承受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国际政治行为体也不同于国际社会行为体,其范围要比国际社会行为体小。在国际政治中,各种行为体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当代国际舞台上最基本的国际政治行为体有主权国家和非政府行为体。

  一、主权国家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_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学俭,张新平作品集
政治学原理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