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国际政治学新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1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范畴(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国际政治学新论》 作者:周敏凯

第41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范畴(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2)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难以根本改变。发达国家在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凭借其资本、劳动力、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交换,获取巨额利润。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国家的资本积累对象。与此同时,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基本上由发达国家控制和主导,使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愈加有利。最典型的事例是东南亚、俄罗斯与拉美等发生金融与经济危机过程中,发达国家所控制的国际金融机构与这些国家讨论实施援助计划时,往往提出极其苛刻的条件,胁迫各国服从。贸易自由化会极大地促进发达国家出口增加和收入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估计,乌拉圭回合协议实施后,到2005年,世界货物出口将增长23.5%,收入将增长5100亿美元。其中,美国货物出口将增长21.7%,欧盟增长19.4%,日本增长18.3%,加拿大增长16.6%。欧盟和美国的收入增长额最高,分别为1224亿美元和1161亿美元。从1994年到1998年,美国出口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经济增长的1\/3来自对国外的销售,出口为美国创造了1100万个就业机会。

  (第三节)冷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因

  冷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表现得日趋明显,推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世界格局转换

  两极格局解体,“半球化”扩展为全球化。随着苏东剧变,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纷纷实行经济转轨,转向市场经济,市场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两个平行市场解体,从而加速了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西方经济理论发生重大变化,凯恩斯主义失宠,新自由主义兴起。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凯恩斯主义成为各国政府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到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滞胀局面。面对这种状况,西方国家政府束手无策,理论界逐渐认为凯恩斯主义不仅不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反而会带来巨额的财政赤字,而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们认为市场是经济运行最根本的机制,放松管制能刺激竞争,减少国家干预,就能克服滞胀。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西方国家纷纷抛弃了对金融资本的管制,国际资本开始自由流动,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开始跨国经营,把经济全球化推向新高潮。

  三、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最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通讯和运输的高度现代化,在速度和效益等方面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国界的限制,它要求各国在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方面进行通力合作。而且,开发和利用高新技术也是促进跨国公司发展的关键。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空前加深了各国经济的联系。

  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和开放政策

  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普遍经历了发展战略的改变。“二战”之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最初采取的都是进口导向、依靠国有企业、以重工业为目标、以计划体制和保护制手段的经济发展战略。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更多地依靠私营部门和市场机制,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一跃而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带动下,发展中国家逐渐改弦易辙。新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正在东南亚地区崛起,中国在1979年之后重返国际经济舞台,印度在80年代中期之后尤其是1991年后也已走向开放。

  五、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

  跨国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除了美国公司之外,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也开始活跃在国际经济舞台上;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跨国公司主要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加工、装配工业,到了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和合作日益密切(表现为80年代后期的企业兼并浪潮,以及跨国公司之间在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在80年代之后反而在下降;除了巨型垄断企业之外,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有关的中小型企业也开始走向跨国经营。53000多家跨国公司及其遍及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已经渗透到绝大多数国家的许多产业或部门,在国外的子公司的附属企业达到28万个。它们控制了全世界生产的40%,贸易的50%~60%,技术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70%以上,技术专利的75%以上。这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量。

  六、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定的产业总要经历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在发达国家,需要消耗过多劳动力、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逐渐衰落,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比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这些产业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因此产生了“移出”与“移入”的双重需求,这种需求推动了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与分配。

  总之,全球化生产体系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以及金融市场全球化,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原因和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有利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这一过程不断加快。

  (第四节)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经济全球化的效应是两重性的。就其把世界经济紧密连结起来,形成了全球经济的有机整体,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而言,其积极作用是明显的。

  一、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增强了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保持了6%的年均增长率,1995年达到8%。1995年世界贸易额接近6万亿美元,2002年已上升到15万亿美元以上。国际贸易的增长大大超过世界国内生产增值的增长,2002年世界GDP的总量已突破30万亿美元。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全球扩张。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载体”。世界原料和燃料贸易绝大部分都由跨国公司控制,全球生产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科研与开发的80%~90%,国际投资额的90%,也都被跨国公司所控制。

  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开放程度,分享贸易投资自由化,获得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本、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有机会实现经济“赶超”的梦想。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研究报告表明,1983—1994年的10年间,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东亚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平均2%的经济增长速度,东亚以外的其他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也取得平均1.5%的经济增长率。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大发展、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和技术大外溢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应该说,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插上了摆脱落后,实现腾飞的翅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够更多地吸纳宝贵的资金。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数字,1996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为1290亿美元,对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不仅刺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而且能带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在着手产业结构调整,美国等国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移方面,已经跨出了巨大的步伐。这些国家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那些技术含量较低、环保成本高,需要大量人力的制造业,陆续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经济全球化促使发展中国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的需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出口商品。

  3.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全球化成为可能,并加速推动了这一进程。

  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等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并提高自身的地位,必须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各国竞相加速教育事业发展,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我们在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它的消极影响。

  1.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容易引发地区或全球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着大量闲散资金,大量的套利基金会,主要从事国际金融投机活动。其中非短期投机性资金可以较好地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短期投机资金很可能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振荡。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8年4月发布的数字:1997年末世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为1.8亿美元,跨国金融集团用于买卖各种有价证券、外汇、期货、期权以及债权的投资金额达到48万亿美元,和1993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相比,在此期间直接投资减少2000亿美元,缩减10%;短期投机性资金增长46.23万亿美元,增长30倍。投机性资金的快速增长是国际金融体制动荡的主要原因。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投机活动,以及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防范预警机制,密切相关。

  2.国际产业调整的消极影响

  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尽管给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带来一定机遇,同时也会带来自然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资源浪费的严重后果。在国际产业调整中,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明显。

  3.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

  首先,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并未改变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据JP摩根计算,在1996年世界GNP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9个国家的GNP占80.5%,其中美国占27.2%、欧盟占29.5%、日本占19.2%。美国、欧盟和日本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而这些国家的GNP却占世界总产值的75.9%。如以人均GNP比较,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更为惊人。1965年,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与占20%的穷人相比,前者所占有的财富为后者的30倍,1990年扩大到60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9月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享用世界财富的80%。

  其次,经济全球化不仅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财富差距,而且也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发展差距。那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也有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祸福倚伏的“双刃剑”的作用,人们已达共识。它既使全球经济的要素配置更合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使南北差距日益扩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应该承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这是历史造成的客观现实。但是作为无法回避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否仅眷顾发达国家,给它们带去的只是机遇,却将挑战都留给了发展中国家?国内有些学者似乎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优势的发达国家能借助经济全球化,以“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

  处于劣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安全,不但遭到“一定的威胁”,而且“如果听任经济自由化的摆布,就会深受其害”。事实究竟如何?如果我们能够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我们就应承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机遇和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遭到削弱,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安全也遭到跨国公司资本、劳动力全球流通的“一定的威胁”;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处置不当,发展中国家会遭灾,发达国家也“会深受其害”。就具体国家经济发展而言,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应理解为对任何参与者,在带来挑战的同时给予机会,在给予机会的同时伴随风险,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或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能否趋利避害,驾驭这种双重效应,取决于各国政府的应对和政策,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其实,当全球南北差距扩大时,发达国家内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据,英国基尼系数从1995—1996年的33,扩大到1996—1997年的34,再到1998—1999年的35,贫富差距拉大。

  当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时,发达国家也面临巨大压力。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周敏凯作品集
国际政治学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