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9章 道德原则就在心中(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 作者:武剑锋

第19章 道德原则就在心中(3)

  如果有人对你说,像狗那样生活吧,你一定会火冒三丈,认为他在侮辱你。但如果这是一个哲学家提出的著名主张,你又怎么看呢?

  让我们把时光退回到公元前四世纪,在黑海之滨的一个小城邦里,有一个名叫第欧根尼的哲学家,他以乞讨为生,整天住在一个大木桶里,以一种极其简陋的方式生活。他每天在大清早睁开双眼,搔了搔痒,在公共喷泉边抹了把脸,向路人讨了一块面包和几颗橄榄,然后蹲在地上大嚼起来,又捧起几捧泉水做饮料。他没工作,是世界上最逍遥自在的人。市民都认识他,或者听说过他。偶尔人们会尖刻地问他一些问题,他也会尖刻地回答。

  关于他,有很多趣事。有一次在光天化日下,他打着一盏灯笼穿过市井街头,碰到谁就往谁的脸上照。人们问他何故如此,他回答道:“我想试试能否找出一个人来。”关于他的最有名的趣闻当属他和亚历山大的对话。

  当时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在科林斯担任希腊城邦联盟的首脑,他所到之处都受到英雄般的尊崇和奉承。唯独这个“疯子”,拒不觐见这位新君主。怀着老师亚里士多德教给他的宽宏大度,亚历山大决意造访这个“疯子”。当时“疯子”正在晒太阳。亚历山大和蔼地说:“尊敬的哲学家,我能帮你什么忙吗?”“能”,他说,“请站到一边去,你挡住了我的阳光。”旁人哄然大笑。然而亚历山大却沉默不语,最后他对身边的人平静地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第欧根尼。”

  正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哲学家提出要像狗那样去生活。第欧根尼觉得,人就应该抛弃一切社会约定的束缚,像狗一样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安排生活。他对人类的生活提出了几个惊世骇俗的主张:第一,对什么都不关心。第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第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第欧根尼觉得人应该抛弃道德,荣誉之类的限制,毫无顾忌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第欧根尼不乏追随者。他死后一百年,还有人在亚历山大港散发小册子,宣传没有财产是多么轻松,生活俭朴是多么幸福,对自己的家乡恋恋不舍是多么可笑,为自己去世的亲人、朋友哀悼是多么愚蠢。人们根据“像狗那样活着”的信条,将这些人称作“犬儒学派”。其主要主张就是要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

  第欧根尼的奇谈怪论在其死后仍然对西方社会各阶层产生很大的影响。第欧根尼也被永远载入了哲学史,他那种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人们反复品味和争论。

  道德律令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康德去世后,人们为他刻下了这样的墓志铭:“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两句墓志铭源自《实践理性批判》,它体现了康德坚持一生的思想:“良心就是我们自己意识到内心法庭的存在。”“头顶之天上繁星”说的是康德的认识论哲学,而“心中之道德律令”则指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被称为动机论,与功利主义道德相对立。之所以称之为动机论,是因为康德强调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道德的根据就在于这个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而不是看这个行为引出了什么后果。我们可以形象地说,一个人好心办了坏事,他仍然是道德的;而如果歪打正着,出于不良目的却做个好事,他也是不道德的。这就是康德动机论道德的最主要特点,而他道德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绝对命令”,道德与否就是由绝对命令来判断的。

  康德说:“对客观原则的概念,就其对意志具有强制性来说,称之为理性命令,对命令的形式表述称之为命令式”,一切命令式都应该用这个词来表示,它表示理性客观规律和意志的关系,就主观状况而言,意志并不要由此而必然被决定,是一种强制。

  康德又把命令分为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一切命令式,或者是假言的,或者是定言的。假言命令把一个可能行为的实践必然性,看做是达到人之所愿望的,至少是可能愿望的另一目的的手段。定言命令,即绝对命令则把行为本身看做是自为地客观必然的,和另外目的无关。”

  这里的定言命令就是“绝对命令”、“道德律令”。定言命令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必然的、客观的。无条件是由于定言命令本身就是行为的根据,遵从定言命令的行为是为了命令本身而行动,它唯一要遵守的是命令本身;这样,它就不需要根据其他的意图或目的来制定行为的准则,不需要根据具体的或特殊的情况来改变准则。必然则因为它对一切理性存在都适用,它一旦被选择遵守就是确定的,不会因为行为的意图或目的的改变而改变,这根源于定言命令本身就是行为的根据目的。客观则指定言命令不因个人而不同,它排除了一切爱好欲望因素,对所有理性存在均是一样的。

  这样的绝对命令是超越一切目的、原则的第一准则,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据和标准,只有出于绝对命令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而这样的绝对命令是存在于每个人内心之中的。

  构建道德共同体

  同性恋能不能合法化?安乐死应不应该?

  麦金太尔的一个基本见解是:道德理论是随着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化而变化的,任何一种道德理论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根基。他指出,不论什么道德哲学的主张,如果不搞清楚其体现于社会时的形态,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它。

  这就是麦金太尔强调的道德背景的问题。他在分析当今道德危机的根源时就是认为当今道德理论领域的纷争是因为脱离具体的现实环境,用传统残留下的道德概念进行抽象的分析,因而造成无休止的争论。

  麦金太尔的理论信念是坚定而明确的:现代社会和现代道德的发展状况已经证明,人们对“现代性”的崇尚是片面的,其结果也是令人失望的。现代道德生活的深刻危机和现代道德理论的不可公度性或不相容性事实提醒我们,一种自由个人主义的道德追求已经难以使我们获得一种对人类自我道德生活和观念的真实理解。我们必须返回到我们一直寄生其中的历史与传统,去寻找新的资源和灵感;必须求之于我们生活其间的各种各样的和多层次的道德生活共同体(家庭、城市、群体、社团和联合体),去寻求完整的而非片面地、实际的而非抽象的、具体特殊的而非普遍主义的道德理解。而重新解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传统——从人的道德共同体(城邦)生活与历史文化传统的复杂情景中理解人的美德生成和道德规则,恰恰是现代伦理走出迷雾的一条有希望的道路。这就是麦金太尔所说的构建道德共同体的原因,也只有在这样的一个共同体中,我们才会重新找到关于道德的共识,建立新的道德原则。

  然而这样的共同体真的能够出现吗?现代社会的特征已向我们明示构建传统社会那种大一统的统一性道德是不可能的。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生活各领域基本处于一种无差别的同一状况中,相应地,道德也具有一致性和唯一性特征。而与过去单一、稳定、封闭的环境不同,当今社会的开放使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文化的多元挑战人类原有的一元价值和文化霸权,尊重个人的主体自由和选择,使人类原有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渐趋多元化、离散化、冲突化。所以在当代,如果还要强求如古代社会那样齐一化、单一化的话,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一种严重的倒退。

  那么是不是说在当代就必然没法寻求道德的共识了呢?当然不是。道德共识在现代社会不是建立在共同信念基础上的广泛认同上,却可以通过多种利益关系的相互博弈以及对相容的互异价值的共建,取得一定的平衡,利益主体在博弈中相互制约,相互妥协。这才是解决道德难题的正确道路。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武剑锋作品集
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