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8章 医疗保健(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作者:辛伟伟

第28章 医疗保健(2)

  人眼在长时间内观看一种色彩时,视神经易受刺激而疲劳,为了减轻这种疲劳,视神经就会诱发出一种补色做自我调节。例如,长时间盯着一张用鲜红色在白纸上绘制的表格之后,再转向另一张空白纸,你会感觉到这张白纸上出现了一幅和刚才一样的表格,只不过它的颜色变成了浅绿色,因此说红色的补色是浅绿色。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眼睛看到的总是鲜红的血迹,时间一长,偶尔把视线转移到同伴的白大褂上,就仿佛看到斑斑点点的血迹,使视觉产生混乱而影响手术效果。采用浅绿色衣料制作手术服,就可以消除绿色错觉从而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现在各医院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均不再穿大白褂,而改穿绿大褂了。

  中医里的“穴位”和少林功夫里“点穴”相同吗?

  在武侠小说中少林寺的高僧往往点穴功夫了得,点住穴位,马上就让对手失去了抵抗力。中医在给人治病的时候,有时用一根很细的银针扎进穴位,病人会有酸、胀、麻、重、触电等感觉,过十几二十分钟后取出银针,经过几次调理,疾病就会好转乃至痊愈。这两门技术都有点穴,那它们的穴位是一回事吗?

  应该说武术技击所用的穴位和中医保健治疗所用的穴位有同也有异。相同的是,二者的基础理论是一致的,都以经络、气血理论为指导;二者的取穴方法也有很大相同,都遵循同身寸原则,都需要配合特殊体位和姿势才能准确取穴;二者很多常用穴位也是相同的,对这些穴位的功效论述也是近似的。有差异的地方在于,因为目标不一样,所以对穴位功效的研究的侧重点有差别,点穴所用手法有差异。

  武术技击的点穴和中医学扎针、按摩推拿的点穴一样需要专门的训练,不同的是武术技击不像中医学这样属于公共知识,有许多技术不为人知,所以对于某些太过玄乎的传说,还有待其他方面的证据支持。

  古时的“铃医”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铃医”行医时手里要拿串铃?

  铃医亦称“走乡医”、“串医”或“走乡药郎”,古代已有,宋元时盛行,铃医以摇铃来招徕病家,故而得名。铃医奔走乡间,栖宿寺庙,医治民众疴疾。他们始终恪守着“扬仁义之德,怀济世之志”之教诲,妙术施治,求取薄利,屡化沉疴恶疾,深受群众信赖。《夷坚丙志·韩太尉》:“迁御医王继先诊之,臼:‘疾不可为也,时气息已绝。’适草泽医过门,针其四体至再三,鼻息拂拂,微能呻吟。”

  实际上,作为我国医学史上重要一页的铃医医术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的扁鹊、华佗等名医都是铃医。至于铃医的药方,在我国宋代名医赵学敏所编撰的《串雅内编》里多有记载。

  关于“铃医”行医时手里要拿串铃的说法是这样的。

  在古代,一些中医到处采集并实验各种药物的功效,他们通常会手拿一个铃铛,铃铛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环,人们称之为“虎撑”或“虎衔”。

  其实这个铃铛是他们的护身符。

  传说药王孙思邈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过来,痛苦的表情似乎在向他求助。药王缓缓地接近它,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探地扎入了这头老虎的咽喉。药王想帮它去除这块骨头,但老虎要是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正在这时他想起扁担上的一个铜环。他取下铜环,用它将老虎的大口撑开,然后把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上抹上药膏。当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

  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都是药王的弟子。

  是谁发明的“营养缺乏症治疗法”?

  中国东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于公元200年发明了营养缺乏症治疗法。

  张仲景在其着作《金匮要略》中对营养缺乏症做了生动的记述,并提出了饮食疗法,病人食用他推荐的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后证实对治疗营养缺乏症确实有效。

  后来营养学家勿思慧在其着作《饮膳正要》中详细地用开处方的方法说明了治疗因缺少维生素B而患脚气病的方法。他提出治“湿脚气”的方法之一是“以马齿苋洗净取汁和粳米煮汤,空腹服之”,同时还开出了治“干脚气”的处方。

  而西方的医务人员直到19世纪末才认识到脚气等营养缺乏症。由此可知,中国人发明的营养缺乏症治疗法比西方领先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为什么白娘子喝了雄黄酒就现出原形?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

  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常出现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控制现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

  “雄黄”又名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

  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但由于雄黄有腐蚀之力,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导,并遵古法炮制的雄黄酒才能喝。

  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雄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雄黄具有腐蚀作用。因此,服用雄黄极易使人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重者则会致人死亡。

  为何药店起名多用“堂”字?

  药店称为“某某堂”其实和东汉名医张仲景有关。

  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在史书上看到扁鹊为人治病的故事,非常感动,就拜同乡名医张伯祖为师。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超过了他的老师。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在长沙当太守。当地瘟疫流行,死人很多,为了拯救黎民百姓,张仲景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仍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国医学,为民治病。

  尤其可贵的是,他公然打破官府的清规戒律,坐在办公的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他还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医生”四个字,以表示自己藐视功名、为民治病的决心。

  因此,后人写诗赞颂他“官随民愿守长沙,心函胞以万千家”。人们十分崇敬“医圣”张仲景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便把药店叫“堂”。

  病历是何时出现的?

  病历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汉初着名的内科医生淳于意,是我国最早发明和使用病历的医生。

  淳于意籍贯山东临淄,曾任齐太仓令,所以又称仓公。淳于意勤奋好学,热心钻研医术,从名师公孙光学得“妙方”、“方案”,并从公乘阳庆学得黄帝、扁鹊的脉书和五色诊断方法,医术日渐精深。

  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淳于意深深感到:病人对于自己的病症的叙述,如果没有记录而光靠医生记忆是不行的,由于医生记忆不准,常常会给治疗带来困难。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淳于意经过认真思考,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行医中,淳于意把病人的姓名、地址、病症、药方、诊疗日期等一一详细记录下来,同时,对治愈的和死亡的病例也做了详细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淳于意感到,这样做对于诊断和治疗都有好处。他把这种记录称为“诊籍”。

  后来,不少医生竞相仿效淳于意的这种做法,由于“诊籍”是专门记录病人病史的,所以慢慢地就将其称为“病历”了。

  我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及其代表医书有哪些?

  扁鹊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卒于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哪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仲景

  张仲景,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一诗赞颂张仲景及其《伤寒杂病论》。此中所说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活了70岁左右。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

  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300多个方剂,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练,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着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证实都有较好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

  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中国医籍考》)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着作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着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日本一些着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华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64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战,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着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状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扛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皇甫谧

  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着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活了68岁。

  葛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华佗像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着述,直至去世。

  对他的一生,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历代名医像赞》的一首诗来概括:“隐居罗浮,优游养导,世号仙翁,方传肘后。”但这只说出了他炼丹采药、隐逸求仙的一面。而他另外的一面却被忽略了。

  其实,他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的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着作约有530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

  《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着作,分内篇20卷,外篇50卷。内篇说的是神仙方士、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病等事,属于道教的着作。但其中《金丹》、《仙药》、《黄白》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着名的文论着作。《肘后救卒方》

  简称《肘后方》,是他在广东编着的一部简便实用的方书。收录的方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钱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挂在肘后随行(即今天所说的袖珍本),即使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旅途,也可随时用来救急。所以,受到历代群众的欢迎。葛洪的医学着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100卷,《神仙服食方》10卷,《服食方》4卷,《玉函煎方》5卷。

  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活了102岁(有的考证活了141岁)。人们把他当作“神仙”,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一生着述80余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1卷、《会三教论》1卷、《福禄论》3卷、《摄生真录》1卷、《龟经》1卷等。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孙思邈像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载方5000多例,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

  而《千金翼方》载方近3000例,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对《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录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着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钱乙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着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着。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着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wwW、xiaoshuotxt.net_T_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辛伟伟作品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