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2章 建筑园林(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作者:辛伟伟

第32章 建筑园林(2)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着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从高空俯瞰,院落布局为“”字型。全院面积约8724.8平方米,分6个院落,内套20个小院,共有313间房屋,整个建筑形如城堡,四面修有高耸坚实的砖墙。全院给人以高大威严、端庄整齐之感,建筑讲究,布局严谨,规范而有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中国古代城墙是如何建造的?

  中国古代城墙是用土做的,用夯土打实、夯实筑成的,用当地黄土或黑土,用夯打得紧固,一层一层地打,每层打到15厘米的厚度。为了把城墙修得坚固耐久,故而城墙的墙面不修成垂直的,而是上部墙面向内收起成为“侧脚”。城墙的厚度,下部为四米,上部为3.5米,高度大约7~10米不甚相同。到了明代,国势发达,经济繁荣,所以有能力烧砖,对各地城墙外皮进行包砖,成为砖城墙。

  用土修筑的城墙坚固耐久,防御性很强。夯土筑城的城门与角楼处,将城墙宽度放宽,与城墙同样修法,乃在下部修一个夯洞(筒券),上部继续夯土,墙的顶上用砖平铺,然后立柱,修建一层房屋,这就作为城楼了。城楼是一个标志,从远处便知城之位置。同时,它也是一种防御性设施,可以窥视敌人,也可以射箭或打枪,里面有洞眼。

  城墙墙体宽大,而且有七至八米的高度,所以用土的量是相当大的。砖城墙也就是在夯土城墙的两面包上一层大砖,即城砖。城砖比房屋用的砖块尺度宽长,城砖用白灰浆砌筑。凡是砖砌的城墙,其表皮用砖,基座都用石条砌筑,石条高度不甚相等,有的地方1米,有的地方2米,在石条的顶部再砌砖墙墙体,砌到一定高度时再修垛口、枪眼。

  古代城墙及城门洞口的式样,现在到北京或到其他地方看到的城门,基本上全部都是券门洞。券门洞即是半圆形的门洞。这个式样的券洞发明很早,一般用于房屋与墓葬,到元代开始才大量用于城门上。早期的城门洞口都做方形的或者做圭角形,是由于建楼用木梁来支承,在砖墙上用圆木成排地平铺基础之上,在圆木上往上砌砖,上部再建城楼,这是砖土结合的方式。唐宋时期这种做法十分普遍,到了元朝,砌砖技术更进一步发展,所以城门洞口改为用砖砌拱的办法,将墙体与拱砖门洞口上的顶砖全部连成一体,这样既坚固又耐久,非常稳定。所以券门建造较普遍并流传开来。

  城墙并非一条直线,有的相互错开,有的不直通。虽然用砖砌出,也同样砌出弧形。在城墙墙体之侧面还砌出马面。每隔二十几米之处,特别是防御性强的部位,才建设马面。马面是宋代名词,就是在墙体的外楼建一个方垛,大约五乘八米左右,从外表看与城墙相同,这是为防御敌人攻城,保卫城池的一项设施。

  在城墙的里边还建有马道,这是为人们登上城墙之用的。在军事设施上还有一种是战马城。城墙只修外面,与其他城一样,但在城里边不修墙面而是修斜的土坡。这样做,一方面为了节省城砖,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战争时,人们可从城内四面八方登上城头,不用局部的马道。这种方法,战斗力、防御性更强。

  皇家建筑为何用“红墙黄瓦”?

  参观过故宫、颐和园、北海吗?你注意到没有这些皇家建筑多用什么颜色?皇家建筑通常是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砖墙。为什么喜欢用黄色和红色呢?这与我们中国人对颜色的看法有关。

  黄色在我国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尊贵的颜色,因其在“五行”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唐代,黄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其他人不能使用。

  到了宋代,封建帝王开始采用黄色琉璃瓦钉,以后便按此规定沿袭下来。

  其实皇帝使用的很多东西都是黄色的,比如龙袍、圣旨,就连室内的许多装饰也是黄色的。如果民间随便穿黄色的衣服,真有谋反篡位的嫌疑了。

  红色在我国被视为一种美满喜庆的色彩,意味着庄严、富贵。远在公元前11世纪周代,宫殿建筑就普遍采用红色,并流传后代。因为封建帝王的宫殿是最高统治者的活动场所,必须处处显示“至高无上”、“尊贵富有”,因此,绝大多数古代宫殿都是红墙黄瓦。

  “明堂辟雍”代表了中国怎样的传统建筑理念?

  “明堂辟雍”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也是最为重要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清代学者阮元在《明堂论》中说:明堂,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天子在这里祭祀上帝和祖先,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的典礼,在这里举行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仪式,在这里颁布教化、发布政令,在这里朝见四方诸侯。

  辟雍的本义,辟者璧,璧者玉,雍者圆,圆者中,中者和。《扬子法言》云:“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圆形意味辟。它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伦道德之最高境界。

  “辟雍”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礼记·王制》云:“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五经通义》:“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土。天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由此普遍认为,明堂与辟雍实为一事而异名。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作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多为祭祀用。

  历史上最着名的“辟雍”是位于今西安市南门外大道东侧的西汉辟雍,建于汉平帝元始四年。其遗址地基为一高出地面0.3米、直径62米的圆形夯土台,其上推测为方形台榭建筑,面积3844平方米。建筑的中心是一方17米的夯土台,残高1.5米,其上应为原来建筑的“太室”。在夯土台的四角各筑有两个小方形夯土台,在中心台四壁的外侧、各小夯土台之间,均建有横长型厅堂,称东、西、南、北四堂,每面宽33米。各面堂前间有地面铺方砖的突出“抱厦”,每面总宽42米。其四周围墙方235米,中间设门,四角设有曲尺形配房。其外又有正圆形水渠环绕。

  古代明堂辟雍作为体正中和的人伦象征,其建筑的一切形式手法都为了体现几何中心至关重要的地位,从而强调“中”、“和”的建筑理念。如形式上采用“正方”、“圆形”等中心对称图案,入口、墙体的布局采用中心对称形式,中心建筑的布局和屋顶形式也以中心对称,空间布局上以中心为最高点向四周扩散。此外,礼制建筑受“至敬无文”的思想影响,在用材上追求高贵,但装饰力求简洁有度。

  你了解我国古代的牌楼吗?

  牌楼是古都风貌的一个特征,是北京古城街道的独特景观。北京的牌楼多为街道、重要建筑的装饰物。北京的牌楼起自元代,明、清都有发展。元大都的街道都是按坊建制,明清沿用。坊为居住的基本单位,基本是一个方块区域,为便于管理,一坊建一牌坊,坊是街道的标志。

  牌楼,因其高耸飞檐起脊若楼台,故称牌楼,又名牌坊。古代叫绅楔、坊楔。

  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上刻题字。牌楼按建材分有木、琉璃砖、石等结构;按建筑造型分有冲天式(柱出头)、柱不出头式;冲天式牌楼的间柱高出明楼的楼顶,此类牌楼多建于街道;不出头式牌楼的柱子不高出明楼的牌面,此类牌楼多建于建筑前;按结构类型分有一间二柱一楼、一间二柱二楼、三间四柱三楼、三间四柱七楼、三间四柱九楼、五间六柱五楼、五间六柱十一楼等(间,指柱与柱之间的通道;楼,是指飞檐起脊的顶部);按建筑地点分有街巷道路牌楼、庙宇衙署牌楼、陵墓祠堂牌楼、桥梁津渡牌楼、风景园林牌楼等。牌楼是中国独特的建筑,它下面只有几根柱子,柱子上面却有楼式建筑。

  北京多牌楼,牌楼是古都风貌的一个特征,是北京古城街道的独特景观。北京的牌楼多为街道、重要建筑的装饰物。据记载,清末、民初时北京有牌楼60多座。北京的牌楼起自元代,明、清都有发展。元大都的街道胡同都是按坊建制,明清沿用。坊为居住的基本单位,基本是一个方块区域,元时京城有50坊,明代、清代都是36坊。

  为便于管理,一坊建一牌坊,坊是街道的标志。明代京城九门外都有牌楼,《日下旧闻考》记载,正统四年“修造京师门楼城濠桥闸完。正阳门正楼一,月城中左右楼各一,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月城楼一。

  各门外立牌楼。”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尚存正阳门、朝阳门、阜成门牌楼。

  说故宫里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房间是怎么回事?

  相传,当初修建紫禁城的时候,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打算把宫殿的总间数定为一万间,可是就在他传下圣旨后的第五天晚上,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对他十分不满。因为他要建的紫禁城的宫殿数压过了天宫。于是他和刘伯温商议改成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

  不到四年的时间,紫禁城就建成了,刘伯温请永乐皇帝亲自察看。他在宫里转了大半天,心里十分高兴,最后问道:“这宫里的殿堂是不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那半间在何处?”刘伯温回奏:“在后廷西边儿的一间配房里。”

  其实这宫里的殿堂数并非真的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刘伯温到各地采购木料、石料时,看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苦,于是就有意把设计好的图纸改了,这样一来就少建了几百间,实际建成的是八千多间。但“紫禁城有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说法从此也就传开了。

  目前故宫里殿、宫、堂、楼、斋、轩、阁总的间数是八千七百零七间,那传说中的半间房又在哪里呢?清代存放四库全书的地方叫文渊阁。就在那阁楼上的西边,有一独特之处,它和一般的楼阁不同,两柱之间不是一丈多的间隔,而是仅有五尺左右的距离,紫禁城的半间就在这里。

  享有“十里长街”美名的是中国的哪一条街道?

  长安街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街道,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条街道,有“神州第一街”之称。长安街位于北京——中国心脏的心脏,是中国最着名的街道,以天安门广场为界,往东为东长安街,往西为西长安街。由于这条道直如矢的大街一眼望不到头,所以人们形容它是“十里长街”。其实从东单到西单全长只4公里,但它是全城的东西轴线,东到通县八里桥、西至石景山横贯38公里,东西各有一系列的街道与它相连,从而将市中心、城区和新市区联成一体。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从蒙古高原南下至金朝的中都城(即今天的北京城)。但是当时的中都城已残破不堪,忽必烈只好移住在城外一所保存较好的金代离宫的广寒殿里。公元1262年,忽必烈宣布以琼华岛为中心,广建宫殿城池。公元1267年新城建成,长安街的前身顺成街随之落成。公元1419年,明成祖在扩建北京城时,将南城墙移到今正阳门东西一线,原城墙被拆毁。于是这条顺成街被扩建成皇城前面的宫廷广场的两翼。因为广场的东西两边筑有两座皇城门,东边的是“长安左门”,西边的是“长安右门”,所以长安街便有了东、西之分。

  我国古代有公园吗?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公园”,是指一片供公众休闲、娱乐,而受到保护的自然、半自然或人工营造的区域。如果我们强调公园的公众属性,即其所有权是属于公众的,那么古代似乎并没有今天所说的公共的概念。但如果强调公园是受到保护的自然、半自然或人工营造的区域,那么古代还是有这样的园地的,叫做“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皇家园林,一种是私家园林。根据文献记载,皇家园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那时叫做“苑囿”。苑囿最先的形制就是一块山林地,里面放养一些野兽,供帝王行猎。西周时,苑囿的规模有大到方圆70公里的,其中畜养着各种猛兽和鱼类,此外,还挖池沼,筑高台,其上建立宫室供帝王享用。汉代长安的上林苑据说长达300里,《汉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苑中,取禽兽无数实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骑万乘。”《关中记》载,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其中有大型宫殿建章宫;有演奏音乐和唱曲的宣曲宫等;有观看赛狗、赛马的犬台宫、走狗观、走马观、鱼鸟观;有饲养和观赏大象、白鹿的观象观、白鹿观;有引种西域葡萄的葡萄宫和养南方奇花异木的扶荔宫等。可见苑囿已经在西周园林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苑内以宫室、园池为主体。

  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隐逸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纷纷在自己的宅院内营建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这个时期正是私家园林营造的开端。此外,这种追求自然情趣的思想对于园林的美学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往帝王的苑囿只是打猎行乐的场所,对环境的营造只追求奢华,而这时的文人私家园林则追求朴实无华的境界,模仿山水之形态,在园内开池堆山,种植花木,巧设亭台楼阁,以此寄托情思。可以说,这个时期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园林产生的时期,其后无论是范围宏大、气宇不凡的皇家园林,还是精致小巧的私家园林都追求自然山水之营造,也由此发展出丰富多彩、极尽巧思的造园手法。

  你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吗?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辛伟伟作品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