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5章 考古文物(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作者:辛伟伟

第35章 考古文物(1)

  如何测定出土的古代文物和遗址的年代?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要研究我国历史以及古代物质文化的发展状况,主要依据挖掘出土的考古资料。然而,大量的考古资料没有确切的纪年,这就需要借助于史书记载和科学技术的鉴定。这里,介绍几种测定年代的方法。

  1.依据文字记载

  考古发掘中,文字记载是最重要的断代依据。这些记载是指出土文物中有纪年的文字。古墓中的竹简、木简、墓志或修造建筑物的碑记,是重要的断代依据。出土文物上如有制造的年月,自然可以断定它的年代,如果文物上没有明确记载,则根据书本记载。知道某种古物或某一建筑属于某一年代。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里对商代后期的都城“殷”就有“殷墟”之称。可“殷墟”到底在哪里,千百年来是个谜。公元1899年,考古学者从安阳市小屯出土的甲骨文上认出文字以后,又在这些文字中考释出殷王名谥十余人,人们这才知道,原来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及恒河两岸一带就是古代文献上记载的殷墟。又如,着名的“司母戊鼎”,鼎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

  “司”也有释为“后”字的。“母戊”是殷王的配偶,可能是武乙之配妣戊,也有可能为武丁或祖甲之配。仅存的一耳向外一面上,顶正中有一人头,他多半像奴隶或俘虏的头,反映了殷商奴隶社会的特征。

  2.利用地层学研究推断年代

  地层学的基本意思就是人类居住一地,普遍是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上再堆积一层。这一层中常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若干年后,如果又有人在这文化层上面生活,当然又堆积了一层,如果没有人类居住,便会产生天然堆积物。考古工作者就利用这堆积层来推断年代。

  由地层来推断年代,首先决定地层中层次的前后(即相对年代),再以各层中所出土的可确定绝对年代的遗物,推定各层的年代。这就是说一个墓葬或各层中年代最晚的一件出土文物,是这一墓葬或这一地层的可能的最早的年代。这个墓葬或这一地层的年代,可由其所压的或被压的上下层的时代来定其上下限。最后依据已定年代的层位或墓别来推断地层或墓葬中能确定年代的遗物。例如:北京人洞穴遗址的年代,经过测定,第一、二、三层为22~27万年前;第四层为27~33万年前;第七层为50~56万年前,第十一层到第十三层为57~70万年前;第十四层应为70万年前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北京人在这个洞穴中断断续续地生活了数10万年之久。

  3.利用型式学研究推断年代

  型式学的研究方法就是把许多有确切纪年或有明显地层关系的出土文物,进行认真分析和比较,并按时代顺序进行归类,找出他们在器形、纹饰、色泽、文字、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内在发展演变规律,设法推断这些文物中最早或最晚的年代。这种用器物归类的方法就是考古学中所说的“标型”。这是在文物考古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文物断代和鉴别的方法。

  4.地质年代学断代法

  地质年代学断代是由地质的结构或古生物学的证据来推断文化层的年代。其中,放射性碳素测定法是当前考古工作者们广泛应用的。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能产生大量的碳元素,碳元素中包含一种带有放射性的同位素14。

  它和空气中的碳元素保持着一样的比例,同时产生交换。但是,当生物死亡后,这种交换就停止了。原来生物体内的碳-14不断减少,而且是每过5730年生物体内的碳-14原子数就减少1\/2。依此类推,年代越久,生物体内的碳-14就越少。因此,从这些发掘出来的文物中测定碳-14的含量就可以确定死亡或埋葬的时间。例如: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年代,从前只能大致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初估计为距今10万年左右,经碳-14测定,则距今约两万年。

  树木年轮断代法则是利用树干横截面上显示出来的疏密相间的年轮来断定年代。

  这些年轮从表层向内数即可定出各树轮的生长年代,然后,利用树轮的生长年代来推断该木质器件的生长年代。从而确定古代器物的使用年代。这是比较可靠的断代方法,它比碳-14法更为精确。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断代方法外,还有测量古代金属和陶瓷的热释光法;测量人类化石或遗址被覆盖在火山灰中的钾-氩法;测量古人类用火烧过的窑、炉、灶的古地磁断代法;测量古代人类用岩石制作狩猎、刮削、穿孔等工具的黑曜岩水合断代法以及花粉分析法等。

  上述各种断代方法是根据各种类型的文化遗存而采用的。考古工作者在具体运用上是灵活的、不拘一格的。只有在尊重科学原则的基础上,采用与研究物特点相适宜的办法,才能做出准确的断代。

  考古学家如何判断人骨的年龄?

  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最常遇到的考古对象就是墓葬,而墓葬中的人骨骨架对于认识墓葬的等级、性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进入了考古学领域,人骨的鉴定也变得细致、精确。但在远离实验室和科学设备的考古工地上,及时地判断出骨架的相关信息也是非常必要的。以下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些考古学家如何鉴别人骨年龄的方法。

  对于人骨年龄的判断主要是通过人的牙齿和颅骨两部分判断的。

  1.根据牙齿来判断年龄

  人类一生要长两次牙,五六岁以前长出的叫乳牙。乳牙不论上下颚每侧5颗,一共20颗。从中间开始为中门齿、侧门齿、犬齿、第一臼齿和第二臼齿。乳牙最早长出的是中门齿(半岁左右),最晚长出的是第二臼齿(2岁左右)。当小孩子生长到五六岁时开始换牙,换牙长出的就是恒牙。恒牙一共32颗,最先长出的是第一臼齿,随后乳牙逐渐被恒牙代替,到十三四岁时长出第二臼齿后基本稳定。第三臼齿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通常是最后长出,此时人已经步入青年阶段,所以又称“智齿”。有的人十四五岁就开始长,但也有晚到30岁或者根本不长出来的情况。乳牙与恒牙区别明显,前者体型较小,釉色纯白,根部较短。恒牙的情况正好相反。

  根据乳牙、恒牙的外观以及生长规律,考古工作者就可以通过人骨上两种牙齿的交替来判断人骨年龄。当然这种判断方法只能用在处于幼儿到青年阶段的人骨上。

  如果是已经完成牙齿更换的成年人,还可通过对牙齿磨损程度的观察来推算。人的恒齿一旦长出便不再生长,随着年龄的增大也会不断地磨损。特别是第一、二臼齿,是最主要的咀嚼工具,磨损程度也最为明显。当人类生长到30岁左右时,臼齿局部的釉质开始脱落,暴露出内部黄色的牙质。到50岁左右时,牙冠几乎被磨掉,牙质全部暴露。当然由于体质和饮食习惯的不同,牙齿的磨损情况会有很大差别。所以根据牙齿磨损程度推算骨架的年龄不如根据牙齿更换判断得那样准确。如果使用这个方法,还需要参考颅骨的相关信息。

  2.根据颅骨判断骨架年龄

  人的颅骨是由许多骨片组成的,在这些骨片之间有不规则的锯齿形缝隙。人在刚出生时,这些骨缝都没有愈合。因此我们感到小孩子的头顶是软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骨缝会逐渐愈合,有的最终可以完全闭合。骨缝的愈合是由颅内侧开始的,通过观察颅骨缝隙的愈合程度也可以判断骨架的年龄。颅顶最主要由左右两块顶骨和前部的额骨组成。两块顶骨间的缝隙叫做矢状缝,顶骨与额骨间的缝隙叫做冠状缝。

  矢状缝从22岁左右开始愈合,到36岁基本完成。冠状缝在靠近头顶的部分从24岁开始愈合,到40岁基本完成,在靠近太阳穴的地方从30岁开始愈合,到65岁基本完成。当然还有很多部位的骨缝可以判别骨架的年龄,以上只是列举了最基本的两条。骨缝的愈合同样在人类中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最好将骨缝愈合与牙齿磨损等方法结合使用,来获得更为准确的推算。

  考古学家如何判断人骨的性别?

  男性和女性在骨骼的结构和数量上是一致的,但在一些细微的地方存在着差异,这也就为我们判别骨架的性别提供了依据。总的说来,男性的骨架比较粗大,关节突出,女性的比较纤细,关节较小。当然有些骨架性别特征不明显,这就需要通过一些特殊部位的骨骼来判定。

  首先是颅骨,男性的眉弓突出、额骨比较平缓地向后延伸,而女性眉弓不发达、额骨多呈陡直的折角。在颅骨后部我们俗称“后脑勺”的部位,男性的突出明显,而女性的较为圆润。还可根据盆骨的形状和开角来判别。男性的盆腔近圆锥体,而女性的近圆柱体。盆骨的开角,男性的开角较小,约等同于人手食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开角;女性的开角较大,约等同于人手食指和拇指之间的最大开角。根据这些性别特征非常明显的部位,我们一般就可判别骨架的性别。当然这种对骨架性别的判断需要有一定经验,综合多种因素后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推断。

  古代墓葬中有哪些防盗措施?

  由于中国的古人信奉“事死如生”的生死观念,将死后的世界想象为今生的延续,所以竭尽全力要把生前的财富带到死后。庞大的墓葬、奢华的随葬品都成了死后生活的保障。但是这些死后的财富也成为了世人觊觎的宝藏。很多墓葬在刚刚封闭后不久就开始遭受盗墓者的侵扰,有些墓葬的盗掘现象甚至延续了几个朝代。为此,古人也想出了种种方法来防备盗墓者的侵袭。以下介绍几种古代墓葬的防盗措施:

  1.积沙墓

  战国时代,三晋地区高等级墓葬中流行一种积石、积炭或积沙的墓葬,用以防潮防盗。所谓积石、积炭、积沙,就是在整座墓葬的外椁外填上石块、木炭或流沙,可以起到隔绝墓葬与外界的效果。特别是积沙墓防盗效果明显,当盗墓者想通过挖盗洞的方式进入墓室时,只要挖到流沙层,流沙会不断填充盗洞致使盗墓者无法继续。即使是将局部的沙子取出,一旦打通墓室顶部,大量的沙子也会填充进入墓室。盗墓者再想找到珍贵的随葬品也变得难以实现。不过这种看似高明的防盗措施也并非无懈可击,狡猾的盗墓者还是想出了应对的方法。为了不让流沙进入墓室,盗墓者将盗洞从地面直接挖到墓室底部,然后将沙子通过盗洞不断运出,当墓室底部的所有流沙都取出后,再打通墓室。这种盗掘方式在盗墓者中称为“地攻天”。

  2.凿山为穴的汉代帝王陵

  汉代的帝王陵中除了传统的木椁墓外,还流行一种开凿在山体中的崖墓。这种崖墓往往规模宏大,例如徐州的龟山汉代楚王夫妇墓,东西长83米,南北最宽处33米,总面积700余平方米,卧室、客厅、马厩、厨房一应俱全,宛如一座地下宫殿。最令人惊叹的是两座崖墓甬道的设计施工水平,甬道长56米,高1.78米,宽1.06米,整体沿中心线开凿,最大误差仅5毫米,精确度为1\/10000,四壁光滑如镜,即使是应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实现。为了防盗,两条甬道各用26块重达6~7吨的长方形巨石封堵,巨石表面加工平整,一旦封入甬道,便很难取出,可谓煞费苦心。但即使是如此精心的设计,还是未能幸免于被盗掘的厄运。由于楚王夫妇墓开凿在岩石坚硬的龟山内,所以盗墓者很难通过挖盗洞的方式进入墓室,唯一的办法就是将甬道中的巨石取出,通过甬道进入墓室。于是盗墓者将封堵在甬道内的巨石上凿出如同牛鼻环一样的穿孔,再用绳索将其绑定,用牲口在外面将一块块的巨石拖出,最终楚王夫妇墓仍被洗劫一空。

  3.固若金汤的乾陵

  乾陵以其同时埋葬了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两位皇帝而举世闻名。乾陵不仅是唐代十八陵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一座,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可以确定未被盗掘的帝王陵墓。这主要归功于乾陵固若金汤的封门系统。乾陵继承了“依山为陵”墓葬形制,将墓室开凿在岩体坚硬的梁山之中。在容易遭受破坏的封门处,使用了8000余块石条将墓道封闭,石条之间使用细腰的铁拴板固定,并且上下层之间还穿孔用铁棍贯穿,加强了石条之间的紧密性,最后在石条之间撒上石炭粉,浇灌铁水使得石条与山体融为一体。这样精心的设计,不要说一般的盗墓者,就是觊觎乾陵宝藏的地方军阀都只能是“望陵兴叹”。唐末的黄巢和五代时期的温韬都曾动用过军队发掘乾陵,但最终只能“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4.三合土浇浆墓

  浇浆墓是指用石灰、细纱、黄土加黏合剂混合而成的灰浆浇筑的墓室,又可称为三合土墓。此种浇浆在干燥后硬度极高,可与今天的混凝土相比。在《天工开物》

  中称其为“轻筑坚固,永不隳坏”。从宋代开始,这种建筑材料出现在墓葬中。引起极大关注的南京“秦桧”家族墓中就采用了浇浆。由于三合土浇浆墓的坚硬构造,使许多盗墓者望而却步。位于苏州的张士诚父母墓采用了由三合土浇浆、石板、青砖构筑的复合结构,盗墓者本想打破浇浆层进入墓室,但是当打到第七层时,再也无力坚持,最终无果而返。由于浇浆墓出色的防盗、防腐功能,使得这种墓葬形式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

  朱然墓出土的古代名片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在日常的社交场合,为了方便介绍自己会递上名片。其实这一物件自古有之,古人称此物为“刺”,又称为“名刺”,最初是用竹简或木简制成,当纸张普及后才逐渐改用纸的。刺上通常写明自己的姓名、字号、籍贯以及官职等内容。刘熙《释名》:“刺书其官爵及郡县乡里也。”古人在登门拜访或是祝贺献礼时都会呈上自己的刺,作为自我介绍。

  考古发现的刺最早出现在汉代,到三国时期逐渐增多。至今以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的名刺最为丰富,共出土有十四枚。朱然名刺长约24.8厘米、宽约3厘米余,长度相当于当时的一尺。名刺上墨书“弟子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丹阳朱然再拜问起居故鄣字义封”等内容。此墓还出土有3枚“谒”。谒应属于刺的一种,往往在晚辈对长辈、下属对上司等场合使用。朱然墓出土的谒与名刺长度相同,但是宽度是名刺的三倍。谒除了书写官职和姓名外,还有大面积的空白,可能是用于在觐见长官时填写赠送礼物的礼单。古代名刺主要为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使用,而今日的名片早已成为寻常之物。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邻邦日本至今称名片仍用“名刺”一词,可见两国文化渊源之深。

  “北京人”化石飘落何方?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辛伟伟作品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