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章 绪论(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心理学》 作者:陈传万,李立新

第2章 绪论(2)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两者之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心理学通过探讨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变化的规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作出科学的解释,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分析、揭示、预测来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其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一门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也是一门认识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产生的科学。也就是说,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为人类了解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开辟了一条道路。

  2.心理学的产生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到目前为止它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哲学共生共存阶段。

  心理学源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都把对“心”的探讨视为哲学上的主要问题之一。

  16世纪以前,还没有出现“心理学”这一名词。直到1590年,德国哲学家葛克尔首次使用了“心理学”这个词来标明他的著作,在德国哲学家沃尔夫1732年的《理性心理学》和1734年的《经验心理学》等著作问世以后,“心理学”这一名词才得到公认和流行。但当时它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仍属于哲学范畴。

  从词源上说,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由“ψνχο”和“λογια”两个字源组成,即psyche和logos.前者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灵魂女神psyche的名字,即“心灵”、“灵魂”的意思,而logos是希腊的哲学术语“逻格斯”,意为“讲述”或“解说”,两者合起来就是“对心灵或灵魂的解说”.这可以说是心理学最早的定义,但该解释只具有哲学意义,并不具备科学内涵。

  第二阶段,与哲学逐渐分离阶段。

  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时,心理学才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有着两个重要的渊源。

  其一,近代欧洲哲学,特别是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为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代哲学是从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开始的。他创立了近代哲学的第一个学派:唯理论学派。

  笛卡儿认为,人体本身是一种“机器”--一台由血、肉、骨头组成的机器。人们可以解剖它,从而认识它的运动规律,也可以在它出现故障时修理使之恢复健康,不过这种“机器”被赋予了灵魂。“理性灵魂”居于人体内并控制着人体,它起着思维、意志力、意识、记忆、想象和理性的作用。

  笛卡儿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思想,巴甫洛夫称其为“反射学说的奠基人”.笛卡儿关于身心交感的二元论对摆脱数百年来神学教条的僵化统治具有积极意义。其对情绪与感觉、意志的区分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推进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与唯理论相对立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也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奠基人的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洛克把经验分成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两种。外部经验叫感觉,它的源泉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的属性或特性作用于外部感官,因而产生外部经验。内部经验叫反省,它是人们对自己的内部活动(思维、意愿、爱憎等)的观察。

  英国经验主义演变到十八九世纪,形成了联想主义的思潮。该思潮的代表人物把联想的原则看成全部心理活动的解释原则。人的一切复杂的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而形成的。联想主义对现代学习、记忆和思维的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二,近代生物学与生理学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生物学研究的兴起,当数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贡献最大。达尔文划时代的著作《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其重要主张被称为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诸多观念,诸如遗传、环境、个别差异、适应等,后来都成了科学心理学研究的部分主题。达尔文认为,尽管人类和高等动物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巨大的,然而这种差异只是程度差异,并非类别上的。他甚至认为人类所有的感觉和直觉,各种感情和心理能力,如爱、记忆、注意、模仿、推理等,在低于人类的动物中都处于萌芽状态,有时甚至处于一种十分发达的状态。

  实验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的产生也有着重大影响。如果说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

  19世纪中叶,生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个时期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感官生理学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也为心理学用实验方法研究感知觉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心理学的研究基础

  1.生理基础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成果表明: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活动是脑活动的产物。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必须以生理学的研究作为基础。

  (1)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与脊髓组成。

  ①大脑

  大脑由大脑皮层、小脑、间脑与脑干组成。人的复杂心理包括思维等,主要是由人的大脑皮层所控制。小脑主要管理人的动作协调。间脑(由上丘脑与下丘脑构成)管理人的情绪。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管理人的呼吸、吞咽等。脑干中有个网状的神经系统,它维持着大脑的兴奋。外周来的信号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到达大脑的相对区域(视觉到视觉中枢,听觉到听觉中枢),另外一部分通过网状的神经系统把信号扩散到整个大脑,激起大脑的兴奋。如果网状神经系统被破坏,人就会处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之中。

  大脑还可以分为两个半球,两半球的分工是不一样的。一般人(右利手:主要用右手做事情的人),其优势半球在左半球,这时左半球就管理人的思维、语言(又叫说话脑);而右半球是哑脑,它主要管理人的空间形象、高级情绪等。平常我们并没有觉察到两半球的差别,但是如果把连接两半球的神经纤维切除,就会有两种行为表现:一手拿东西,另一手拒绝。

  ②脊髓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脊柱的脊椎管之内,呈圆柱状,上与延脑相连,下到尾椎部位。脊髓有两个功能:一是在躯体与脑之间传导神经冲动。脊髓中的上行神经束,传导感觉冲动;下行神经束,传导运动冲动。这就把躯体和四肢与脑密切联系起来。二是调节反射活动。脊髓中的反射中枢是低级中枢。例如,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牵张反射、血管张力等简单反射和一些本能行为,都是通过脊髓这个低级中枢实现的。

  (2)外周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又分成运动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①运动神经系统

  运动神经系统控制人的骨骼肌肉的运动。在运动神经系统中又分成脊神经与脑神经。人有31对脊神经,分布在脊椎两侧,主要控制人的四肢与全身的肌肉运动;有12对脑神经,主要控制人的面部肌肉(除了一对迷走神经控制人的内脏外)。

  ②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它可以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这两对神经系统往往同时控制人体的某个内脏器官,如胃肠的蠕动、心跳等。一般来说,交感神经使器官活跃,副交感神经使器官安静。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的性质。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交感神经看成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当人们挣扎、搏斗、恐惧或愤怒时,交感神经马上发生作用,即加速心脏的跳动;下令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使肌肉得以利用;暂时减缓或停止消化器官的活动,从而动员全身力量以应付危急。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相反,它起着平衡的作用,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使它们获得必要的休息。

  植物性神经也叫做自主神经,它的意思是指它们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因而,人们不能随意地控制内脏的活动。但是,生物反馈的研究表明,人们通过特殊的训练,可以随意地控制内脏的活动,如调节体温的升降、血压的高低、心跳的快慢等。因此,把植物性神经叫“自主神经”是不确切的。

  (3)内分泌系统

  人的心理的生理基础,除了神经系统之外还有内分泌系统。例如,人在情绪激动时,不仅有神经系统的活动,还有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内分泌系统是由若干内分泌腺构成的。它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等。内分泌腺是无管腺,它分泌的化学物质叫激素。激素直接渗入血管从而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其他器官起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有以下四个特点:内分泌激素通过血液、淋巴被运到全身各个器官,对全身都起调节作用;影响的速度要比神经系统慢些;影响时间较长;对情绪影响较大。

  同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也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直接影响内分泌。例如在极度愤怒和应激状态下,植物神经系统直接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使身体总动员去应付环境发生的重大事件。二是中枢神经通过下丘脑调节脑垂体,去影响其他腺体分泌激素。

  2.文化基础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人类的脑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心理。但是,有了人类的脑而脱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同样也不可能有人类的心理。因而在人类的生活实践活动中,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

  所谓文化,是指一群人共同的持久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它能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文化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的根本特征,也是理解人的基本视角。而且文化无所不在,由于社会环境的作用,即使是一些简单的行为,都会蒙上一层文化模式的外衣。

  文化对人的影响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的影响上,如不同文化中人们的服饰、习俗、语言等,这些差异的影响较为明显。到欧洲旅行的美国人对异国他乡更小的汽车、人们左手用叉的行为、沙滩上人们衣着无拘无束等现象感到惊讶。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

  第二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上,不同文化下人们价值观的差异正是许多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如,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主要包括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乐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想主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其文化价值观可以浓缩为仁德友爱、与人为善、尊重权威、和谐统一等。东西方父母在孩子的教养方式上也体现着各自的价值观。在西方,孩子一般都与父母在不同的床上睡(甚至不在一个房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中国的孩子则很少这样,几代成年人围绕在孩子的左右,孩子每天与家庭成员保持亲密的联系,强调培养情感联系。这就使得中国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更害羞,长大后更关注社会和谐和忠诚。

  第三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潜在假设的影响上,它是文化影响的最终层次。这一影响无意识地决定着人们的知觉、思维、情感以及行为方式。文化差异的存在,多介于无意识中,不为人们所注意,但却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一项研究中,实验者在机场分别给中国人和美国人赠送小礼物,同时递出4支黄色铅笔和1支红色铅笔,被试可从中抽取一支。中国人倾向于挑选4支中的一支,而美国人倾向于挑选唯一不同的那支。这其中的心理原因值得大家玩味。

  心理存在着文化差异,而文化作为一种媒体,其中不可避免地镶嵌着不同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我们无法把文化与心理分开,无法把文化与心理从整个研究语境中分离出来,而只能在文化与心理所处的实际情境的整体中去研究或理解、解释、描述它们。因此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来说,“文化”研究也构成了心理研究的一个基础。

  3.社会环境基础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宏观社会环境决定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和一般水平

  宏观社会环境又称广义的环境,指全社会成员所处的整个社会生活条件,如社会制度、社会准则和规范、语言、科学、文化及人的社会关系。人的遗传素质,使它具备了产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的自然条件。但是,如果人出生以后,并不在社会条件下生活,那么,他所形成的心理,就不会是人的心理,这种“人”,仅仅具有人的生物实体,不算是真正的人。如生活在动物界中的“狼孩”、“熊孩”、“豹孩”等。

  (2)微观社会环境只对心理产生有限的影响作用

  微观社会环境又称狭义的环境,指具体的生活环境,包括个人生活、活动范围之内的各种事物,像地域、家庭、邻居、亲友、伙伴等。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和他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各种各样的事物作用于他,使他产生这样的或那样的心理。任何一个人最初掌握的语言,总是他周围人们所使用的;山区与平原的儿童、城市与乡村的儿童,见闻不同,从事的活动不同,他们的心理就有所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家长的职业、儿童接触的人,对儿童的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

  微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一般来说,这种影响具有自发的、偶然的性质,所以不能孤立地、片面地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旧环境,创造新环境。教育者可以通过对环境的控制和改变,来保证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傍”,最后“徙居学宫之傍”,终于使孟轲成为我国古代的杰出人才。这个故事,既说明了具体生活环境对人特别是儿童心理发展,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用,又说明人可以较容易地控制和改变这种环境,因此环境并不能起决定作用。

  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流行观点是把个人的心理现象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动态与稳态的角度来认识。依据动态--稳态的维度,可以把人的心理现象区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两个主要方面。

  1.心理过程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传万,李立新作品集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