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0章 意识与注意(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心理学》 作者:陈传万,李立新

第10章 意识与注意(2)

  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地服从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它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所从事的任何劳动都是有预定目的的,许多活动是复杂而持久的,并不总是都令人感兴趣,但又非进行不可;同时人们在活动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受到体内外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有意志的努力,把自己的注意有意识地集中并保持在该活动上,才能完成任务。这样,人就不断发展了有意注意的能力。有意注意是人们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的必要条件。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因为有意后注意与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的,类似于有意注意,又因为它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又具有无意注意的特点。因此,它是一种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优点的特殊的注意。

  这三种注意是有联系的,一般来说,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有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后注意。这三种注意又存在着区别(如表3-1)。表3-1三种注意的区别特点

  类别目的性意志努力无意注意无不需要有意注意有需要有意后注意有很少需要

  3.注意的功能

  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它并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当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他也就在感知着什么、记忆着什么、思维着什么。人们通常所说“注意灯光、注意铃声”,好像注意本身反映灯光、铃声一样,其实这里把“注意看灯光、注意听铃声”中的“看”和“听”省略了。可见,注意没有特定的反映内容,而是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状态。注意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它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具有以下三种主要功能:

  (1)选择功能

  选择功能是注意最基本的功能。客观世界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刺激,注意能使心理活动选择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刺激,抑制并排除那些无意义的、不需要的、无关的刺激,大大提高心理活动的有效性,使人能够想自己该想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以保证个体以最小的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任务。注意能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刺激面前作出有意识的选择,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条件。

  (2)维持功能

  注意不仅使心理活动有所选择地指向一定的对象,而且使心理活动维持在对该对象的反映上,直至完成活动、达到目的为止。具体来说,注意的保持功能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各种信息必须经过注意才能清晰地得到呈现,进而转换为更持久的方式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不能有清晰的印象,从而使信息很快消失。二是注意能使心理活动保持到完成行为动作获得结果或达到目的为止。

  例如,教师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地讲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长时间地注意观察,都是注意维持功能的体现。

  (3)调节功能

  注意可以使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集中于某一事物,但并不是说选择集中之后就完全固定在该事物上,而是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地调节、变化,从而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以达到预定目的。

  人的活动是有一定目标的,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干扰刺激。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并且还能提高人们的意识觉醒水平,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需要作出适当的分配和及时的转移,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

  人在注意状态下,不仅其心理活动更为集中地指向一定的对象,而且其生理的外部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注意的生理基础

  注意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是由神经系统不同层次、不同脑区的协作活动来完成的。从19世纪中叶以来,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了多方面研究,试图揭示注意活动复杂的神经机制。

  (1)定向反射与注意的指向性

  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人便产生一种相应的反应,前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称之为定向反射,或称探究反射,属于无条件反射的范畴。当动物和人的周围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动物和人就会以自己的感受器去朝向它,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个新的变化。也就是说,定向反射发生后,随即发生适应性反射。此时,只有与刺激有关的分析器进行活动。因而,心理活动即有了指向性。定向反射的发生,往往会抑制其余的活动,但它也很容易消失。定向反射是注意的最初形式。

  (2)优势兴奋中心与注意的集中性

  生理学研究发现,大脑中经常有一个占优势的兴奋中心,这个兴奋中心在自身活动的同时,还会对周围其他区域产生负诱导,使它们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这个占优势的兴奋中心,是与最清晰的意识状态相联系的,因此,引起这个兴奋中心活动的各种刺激物就能得到清晰的反映。而与此同时,与其邻近区域相关联的刺激物,由于负诱导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就不能得到清晰的反映。优势兴奋中心及其负诱导理论,对于理解注意集中性的生理机制有重要价值,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人对某一事物产生高度注意的时候,会对同时存在的其他事物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

  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会引起注意方向的转移。由于人的注意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直接调节与支配下进行的,所以人的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可以引起、维持和转移,人们可以按照言语的提示去坚持稳定的注意或分配自己的注意,使注意带有更多的随意性质。

  (3)网络结构与觉醒状态

  注意必须在有机体觉醒的状态下才能进行,脑干上部组织和中脑网状结构在觉醒状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表明,在中脑部位切断脑干或破坏脑干网状结构而保留感觉上行特异传导通路,动物就陷入沉睡状态。临床上,脑干上部损伤的患者出现睡眠或梦样状态,选择性注意产生严重障碍。因此,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被认为是保证觉醒和注意的最泛化状态的脑结构。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网状结构的活动,一方面使大脑皮层保持了觉醒状态,提高了兴奋性;另一方面又对向大脑皮层发送的信息进行了筛选,实现对刺激物的控制性选择,从而使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事物。因此,网状结构的活动是唤醒注意的前提条件。

  (4)额叶与注意的调节

  大脑的觉醒状态是选择性注意的必要条件。但觉醒并不等于注意,只用网状结构的激活作用不能充分解释注意的选择性。选择性注意必须有更高位的脑组织--边缘系统和大脑额叶的参与。

  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附近皮层和有关的皮层下组织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它既是调节皮层紧张性的结构,又是对新旧刺激物进行选择的重要结构。边缘叶中的海马和尾状核是有机体实现选择性注意的重要器官,即像过滤器那样,抑制无关的习惯化的刺激的信号进入大脑,而对新的有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这些组织的失调,将引起整个行为选择的破坏。

  人脑额叶直接参与由言语指示所引起的激活状态。它通过与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下行联系,不仅能够维持网状结构的紧张度,而且能够对外周感受器产生抑制性的影响。额叶损伤的病人表现出对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的过分敏感,可能与额叶丧失了对皮层下组织的抑制作用有关。

  2.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注意时,常常伴随着一些特有的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这种外部表现往往在不同的心理活动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注意发生时,最明显的外部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适应性运动

  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例如,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把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人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即所谓“侧耳倾听”;当人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时,眼睛常常是“呆视着”,感知活动也减少了,对周围对象的感知就变得模糊起来。

  (2)无关动作的停止

  当人们集中注意时,与注意无关的动作就会停止,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如学生注意听课时,就会停止讲话,停止做小动作,而专心听教师讲课。当学生做出与学习活动无关的动作时,就可以认定他上课时走神儿了。

  (3)生理活动

  人在集中注意时,人的血液循环和呼吸都可能出现变化。如肢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呼与吸时间比例发生变化,吸气变短,而呼气相对延长。注意高度集中时,还会出现暂时屏息现象。

  此外,人在注意时,面部表情也发生变化,特别是口型和眼睛的形态会随着注意对象和心理过程的不同而改变。当人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快、牙关紧闭、紧握拳头等现象。一般来说,注意的外部表现和注意的真实情况是一致的。但也有注意的外部表现和内心状态不相符合的情况,即所谓貌似注意实际不注意或貌似不注意实际注意的现象。因此,在判断一个人的注意时,还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

  三、若干种注意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这些理论解释了注意的选择功能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其主要理论如下:

  1.选择性理论

  选择性理论认为,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的限制,人不能对作用于自己的所有刺激信息进行注意。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着过滤器,它以某种方式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选择。一些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被识别和进一步的加工,其余的信息则被阻挡在人的认知系统之外。然而对于过滤器的具体位置、过滤器选择信息的工作原则、过滤器的数量等问题,不同心理学家有各自不同的解释,从而形成了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晚期选择理论、多阶段选择理论等。

  (1)过滤器理论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根据这种理论,注意的选择性是由于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容量有限,注意犹如一个过滤器,对输入的信息起筛选的作用,从而避免大脑这个容量有限的系统负担过重。过滤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外界各种不同的刺激都是由彼此分离的神经通道加以处理的。布鲁德本特还认为,过滤器对信息的通过或拒绝是由刺激的简单物理特性决定的,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这种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得到了两耳双听实验的证明。

  (2)衰减模型理论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衰减理论。

  衰减理论认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是,她认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做不同程度的加工。至于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位置问题,特瑞斯曼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语义分析之前的,被称为外周过滤器;二是在语义分析之后的,被称为中枢过滤器。前一种过滤器对刺激的特点进行级差性选择,即对输入的感觉信息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而不是完全阻断感觉输入。

  通过过滤器分析以后,被衰减和未被衰减的信息全部进入大脑,在大脑这个高级水平上最终完成意识的选择。由于被衰减了的信息在强度上不足以激活相应的高级中枢,所以,一般就不能引起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但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如个体的名字)激活阈值很低,所以即使从非追随耳输入,也能被识别。因此,信息的选择不仅依赖于感觉信息特征,而且依赖于语意特征。这种理论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语意分析作用,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

  (3)晚期选择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德尤奇和诺曼提出了注意的晚期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信息的选择依赖于刺激的知觉强度和意义,因而称为晚期选择理论。它假定所有的信息都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了其中的有关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

  这个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很好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易引起人的注意的现象,因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这些项目激活阈值是很低的。但是,这个模型看来是不经济的,因为它假设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被中枢加工,这就不能很好地解释早期选择现象。

  (4)多阶段选择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顿等人提出了注意的多阶段选择理论。多阶段选择理论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而不是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晚期选择理论所说的那样刻板,即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多阶段选择理论假设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多阶段选择理论是对前面三种选择性理论的综合,它强调信息选择的时段依赖于任务的具体要求,因此更具灵活性。

  2.认知资源理论

  (1)资源分配理论

  资源分配理论认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根据不同的任务目标来选择一定的输入进行加工,其他的刺激输入则被放弃掉。所放弃的信息已经进入了信息加工系统,只是由于资源有限,它们不能被完全加工。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美国心理学家凯恩曼的注意分配理论模型和D.诺曼提出的数据有限和资源有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和一般信息加工系统一样,在它的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用于加工外界信息的资源,在数量上这些资源是有限的。正因为资源上的有限,从而导致了人们注意分配上的有限。

WwW/xiaoshuotxt.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传万,李立新作品集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