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9章 想象与创造力(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心理学》 作者:陈传万,李立新

第19章 想象与创造力(2)

  想象的主动性是指想象的目的性、意识性,它使人的想象有方向、有中心。主动性主要体现在有意想象之中。无意想象占优势的人,他们不能按照预定目的和计划来展开自己的想象,而是无目的、无意识地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任其驰骋,莫知所至,莫知所止;有意想象占优势的人,他们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唤起自己的想象沿着一定的方向前进,能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2.想象的丰富性

  想象的丰富性指想象内容的广泛程度和充实程度如何。想象的内容健康充实,说明想象具有丰富性;想象的内容庸俗贫乏,则想象缺乏丰富性。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对想象的丰富性有很大影响,思维广度愈宽,思路愈灵活,则想象愈具有丰富性。表象的储备对想象的丰富性也有相当于的影响,感知的事物越多,经验越丰富,表象储备就越多,想象的内容也就越丰富。

  3.想象的生动性

  想象的生动性是指想象表现的活泼、鲜明的程度。想象的生动性是以表象的生动性为代表的。一般说来,表象越富有直观性,则由之而形成的想象也就越富有生动性。如果一个人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触觉表象等,就像直接看到、听到、尝到、嗅到、触到时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则由这些表象所构成的想象自然也就生动、鲜明。他们头脑中的形象如同是他们所见所闻,有身临其境之感。而想象死板呆滞、色彩暗淡的人,他们在头脑中构成某一形象时,既不能“看到”、“听到”什么,也不能“尝到”、“嗅到”、“触到”什么。

  4.想象的现实性

  想象的现实性指想象与现实的相关程度如何,它是否能预示现实的发展并在现实中体现出来。在幻想中表现这种品质特别明显。想象的现实性良好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想象植于现实之中。尽管可能超越现实,然而是符合现实发展的方向的,经过充分发挥能动作用,想象的事物完全可以变成现实。这种品质较差的人,无视现实,想入非非,他们的想象,只是一团漂亮的肥皂泡而已。陷入空想的人,就是其中的典型。

  5.想象的深刻性

  想象的深刻性是指想象所构成的形象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征的程度。想象的形象是否深刻,一方面取决于是否能从典型的高度出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深刻地改造;另一方面还必须具备相关的高水平的技能,如创造性活动中的科研技术、写作技巧等。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方可创造出高水平的产品。想象的深刻性的差异更多地表现在创造想象中。具有想象深刻性品质的人,能通过生动的形象把事物的主要特征揭露出来,使形象具有典型性。

  6.想象的独创性

  想象的独创性是指想象的内容与众不同,达到标新立异的程度。一个具有想象独创性的人,就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思维的独立性指引着想象的独立性,独立思考能力强的人,其想象的独创性水平就更高。

  7.想象的新颖性

  想象的新颖性是指想象所构成的形象的新异程度。想象的新颖性是通过表象的改造而实现的。想象所构成的形象越是出乎意料、越是异乎寻常,则它越富有新颖性。

  二、想象能力的培养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成为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1.锻炼再造想象的方法

  再造想象在的想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再造想象是感知和掌握事物的有效手段,是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必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锻炼再造想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丰富表象储备并扩大知识经验

  想象力的水平与一个人的知识、表象的广博程度密切相关,一个知识、表象贫乏的人,其想象也往往很狭窄、肤浅,甚至易产生想象失真。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由于阅历所限而容易用自己的情况想象别人,用本地的情况想象外地,用今天的情况想象过去或未来等。要多进行观察,丰富自己的表象储备。观察随时都可以进行,对于生动、突出典型的形象,要想方设法储存在脑子里,这是我们创作时的素材。此外,知识经验是形成正确表象的重要条件。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相同,发挥想象力的水平也就不相同。

  (2)保护和培养自己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发展想象力的起点,它能够推动人们去想象、去探索、去创造。创造想象的特点就在于探新,而驱使人们去探新的源泉之一就是好奇心。所以要很好地保护和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多问“为什么”,多去想象和思考,以得出具有独到见解的答案。

  (3)加强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活动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如果出现突如其来的新形象、新想法,要迅速而准确地记录下来,进行加工和检验,从而可能获得很有价值的创造性成果。在扩大知识经验的同时,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想象是在实践任务的要求下展开的,经过实践活动的考核,才能知道想象是否正确和是否符合要求。

  2.锻炼创造想象的方法

  锻炼创造想象的方法有下列6种:

  (1)黏合法

  即把人和动物、事物的不同部分巧妙地拼凑在一起,像神话作品中的众多神、魔形象等。

  (2)漫画法

  强调、突出、夸张事物的某个部分、某种特点,给人以鲜明、风趣的感觉,从而加深人的印象,如张乐平笔下的三毛。

  (3)模特法

  文学家、画家、雕刻家以生活中的特殊人物和现象进行创造想象。

  (4)典型化

  从现实中提炼出典型人物的形象、性格及故事情节,像李双双(农村妇女形象)、阿Q(旧社会中国落后农民的形象)、江姐(革命烈士的形象)等。

  (5)绘图法

  主要是用在机器发明、楼房和工程设计等方面,把头脑中想象的形象描绘在纸上。

  (6)假想法

  主要是用在科学探索的假设上,如意大利数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的概念,开始是靠假想,之后才证明其存在。

  (第三节创造力

  每个人都有创新与创造的潜质。人的创造能力,是随着认识客观事物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潜能的释放、方法的掌握而不断提升的。把握了创造力的内涵与特征,遵循思维的规律,人的创造力潜能就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创造力的内涵与特征

  1.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在进行创造和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而言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具有首创性、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可见首创性、社会价值是创造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所谓首创性,主要指前所未有,不墨守成规,破旧立新,这是相对历史而言,从纵向比较。若相对他人而言,作横向比较,则是独出心裁,不同凡响。而社会价值,则指对人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2.创造力的特征

  创造力有一些显著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等人将创造力的特征归纳为六点:①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②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③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④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⑤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⑥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换。这种对创造力特征的分析主要是从创造性活动的思维品质入手的,分析结果曾被人们广为接受。但是,心理学家很快认识到,如果把创造力仅仅视为认知特性而忽视个体自身人格的作用,是很难全面、系统地把握创造力的特征的。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影响个体创造力水平的自身人格因素。吉尔福特等人又对富有创造性的个体人格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将富有创造性的个体的人格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①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与他人雷同;②有旺盛的求知欲;③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④知识面广,善于观察;⑤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⑥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⑦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⑧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二、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1.影响创造力的个体因素

  (1)年龄与性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创造力也在不断发展。幼儿就有创造力的萌芽,小学阶段已有明显的创造性表现,而青少年的创造力有了更多的现实性、主动性和有意性。但创造力的发展同个体的整体发展一样是一个有限的扩展系统,不会一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年龄后,就开始逐渐减弱。根据研究表明,虽然在不同方面,创造力的最佳年龄不尽相同,但从总体上看,35±4岁为多数创造者的创造高峰。

  创造力发展中也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古今中外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政治家、企业家中,绝大多数是男性。这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更有社会与文化的原因。许多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在主张男女平等的民主开放的文化环境中,儿童的创造力普遍发展较好,男女差异也较小;在男女地位悬殊的封闭式社会条件下,男女差异较大。社会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人们性别角色的形成,在现有的社会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应该更积极、独立、坚强、自信、理智、富于竞争,而女性应该更温柔、服从、柔弱、依赖性强、易受暗示等,这些固有的观念和刻板印象加剧了创造力发展中的性别差异。

  (2)个性因素的作用

  个性因素与创造力的密切关系是很明显的。很多个性特点,如坚持性、好奇心、自信心、恒心等,本身就是创造力的组成因素。具有高创造力的人,必须能自我激励。学校教育有时往往只是对那些死记硬背、考试得高分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因而不需要一些创造性的反应。所以,创造性个体要经常对自己的创造思维活动进行自我激励,以激发创造思维的进行。而且,创造性个体还需要有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因为个体不按常规进行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探索往往不能顺利进行,势必要遇到困难,甚至可能要失败。这时,如果个体没有敢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因气馁而回到常规思维的道路上,那么创造思维的火花也就被扑灭了。

  另外,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造思维的活力。过分紧张的创造冲动或过分松弛的期待灵感出现的心理状态都不利于创造思维的进行。

  (3)动机强度

  创造性活动需要创造动机的维持和激发。从动力来源上看,动机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分。许多经验学和心理学研究都证明,内部动机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当人们被完成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挑战感激发,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所以,创造动机或创造冲动或创造的积极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源泉所在。一般来说,在适度的范围内创造动机越强,就越能激发创造性思维,也就越有利于解决新问题;创造动机的强度超过了一定范围,越过了一定的度,则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动机太强,太急于求成,则欲速而不达,反而不利于解决问题,因为此时注意力过分专注于某一点,反而抑制了对其他方面的全面思考,正所谓“顾此失彼”.同样的,如果一个人的创造动机不强,也会没有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也解决不了问题。因此,既不能没有动机而失去创造积极性,也不能动机太强而挫伤创造积极性,而应该提高在适度范围内的创造动机,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

  (4)知识与智力

  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离开必要的知识,就根本谈不上创造。个体越具有广博的知识,他的知识背景就越广阔、越厚重,参考资料就越丰富,他就越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平凡现象中发现不平凡的有价值的蛛丝马迹,从而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创造力。但具有知识不一定具有创造力,对待知识一定要有变通性和灵活性,僵死、混乱的知识不仅不利于创造,反而会阻碍创造力的发展。

  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智力低的人难以有高创造力,而智力高的人未必都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传统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的基础之上,如果以现代智力观来衡量,则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也需重新进行考察。

  2.影响创造力的环境因素

  (1)家庭

  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的榜样等都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处处摆出权威的架势,在生活上对儿童支配、专制或娇惯,儿童的思维就会刻板、呆滞,表现为依赖性强、服从、创造力水平低。如果家长注重儿童独立性的培养,家庭气氛民主、活泼,那么儿童就容易养成灵活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丰富,表现为独立性强和创造性水平高。研究发现,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家庭因素包括:①家庭比较民主,父母对孩子不专制;②家长对孩子好奇、探求精神和行动给予积极鼓励和支持;③父母信任孩子的能力,给予引导并提供独立锻炼的机会;④孩子在家里与父母之间无拘束,不怕犯错误,有安全感;⑤父母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孩子在家受到父母思想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校环境

  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有巨大作用。只有头脑里装有知识、经验、事实,个体才可能运用它们来进行创造思维发挥创造力。高质量的教育为人们产生遥远联想、发散性思维或产生新异主意提供了基础。

  教育除了传授知识的作用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心理学研究发现,教师由于教育观不同,如强调勤勉、礼让、循规蹈矩、自谦、服从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强调独立思考、好奇心、冒险性、尝试探奇、自信、果断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后者比前者拥有更高的创造力。那些具有创造性质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自学法、研究法、类比法、模拟创造过程法等,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3)社会文化环境

  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创造力的发展具有影响作用。在鼓励独立性和创造精神、主张男女平等的开放性社会中,儿童的创造力普遍较好且男女差异也较小;而在强调专制服从、男女地位悬殊的封闭性社会中,儿童的创造力则比较低,男女差异也较大。来自独裁的文化环境的儿童,往往表现出退缩、服从、逃避现实、缺乏创造精神。而有利于创造的社会风气、丰富的环境刺激以及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则会促使求知欲滋长旺盛,促进联想、发散思维等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创造力的发展水平的提高。

w w w.x iao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传万,李立新作品集
心理学